高中语文新人教版:《荷塘月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月光》)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__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荷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散文也是关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题、初步感知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__的感情基调)三、理清__思路第一部分(1—3段):写夜赏的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情)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发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
(景)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写由眼前之景所发生的联想,回到现实,思乡回家。
(情) 第7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景语”描写)㈠问:__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几段?明确: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笔力对荷塘月色进行了描写。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全文构造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才能和创作才能。
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进步学生的文学审美才能。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答复进展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构造分析^p 。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构造,锻炼学生独立分析^p 课文的才能)总结学生的分析^p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p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构造,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p 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
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效劳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二、美读(4分钟)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明确:第四第五段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8分钟)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
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
举例如下:(1)荷叶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
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
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
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
“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
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钟)(一)以“荷叶”赏析为例,通过三个赏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优秀示例的分析,总结赏析景物的要领。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
2. 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
2. 正确理解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掌握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掌握诗歌的内容和寓意,特别是对水和月亮的深入理解。
2. 正确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导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寓意。
2.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解释讲授法:通过讲解给予学生必要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知识,辅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读诗歌。
五、教学内容1. 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张继(约812—约890),字以恭,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临潼)人。
唐代盛名诗人,同时也是书画家。
他的创作曾受到王勃、李颀等先贤的影响,又在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个性色彩。
张继的作品大多结构严谨,意境淡雅,情境具体,特别是诗歌的语言更是优美华丽、富于音韵的。
2. 《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寓意。
《荷塘月色》是张继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描绘了古时候荷塘的美景和夜间的清寂,展现出了古代自然美的神秘和秀美。
诗歌开头描绘了荷塘的晚霞,荷叶的翩翩在风中飘舞,叶片上的露珠熠熠生辉。
荷塘中的芦花一枝独秀,朵朵荷花如群仙下凡,美景可谓是美丽无比。
而月光的照耀下,荷塘透着清波皎月,像是一首悠扬动听的音乐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作者独坐其中,感叹荷塘之美,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使这首诗更加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3. 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首五律古体诗,这种诗体在唐代最为流行,作者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现代气息,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水平。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理解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感受散文语言的魅力。
2.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散文的情感表达,体会散文语言的韵味。
2.教学难点: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艺术效果。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朱自清散文,如《背影》《春》等,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特点。
2.提问:同学们对散文有什么认识?散文与诗歌、小说有什么区别?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初步感受文章的美。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分析散文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叫做《荷塘月色》?2.讲解散文的开头部分,引导学生体会散文语言的韵味。
3.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其作用。
四、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描绘的荷塘月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讨论:散文中的荷塘月色给你什么启示?如何借鉴到自己的生活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散文的题目、开头及修辞手法。
2.提问:同学们觉得《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月色美在哪里?二、课堂讲解1.讲解散文中的荷塘、月色、荷叶、荷花等描绘,让学生感受散文的细腻。
2.分析散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3.讲解散文的结尾部分,让学生体会散文的韵味。
三、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散文中的荷塘月色给你什么启示?如何借鉴到自己的生活中?2.让学生举例说明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讲解,整理散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
2.写一篇关于校园美景的散文,借鉴《荷塘月色》的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散文《荷塘月色》的内容,回顾散文的题目、开头、结尾及修辞手法。
2.提问:同学们觉得《荷塘月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散文中的荷塘月色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024年XX月XX日●授课时长:45分钟/节●授课班级:高一XX班●学科领域:语文●课程类型:新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中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品味其典雅清丽、准确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本分析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训练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本解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情感。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心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 理解荷塘月色象征的作者独处时自由的精神世界。
2. 理解作者在动荡时代背景下“颇不宁静”的心情及其原因。
四、教学准备●教材及参考资料1.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2. 朱自清《荷塘月色》相关赏析文章●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2. 荷塘月色相关图片和视频●预习任务布置1. 学生课前阅读《荷塘月色》全文,查阅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五、教学课程(一)导入环节1. 教师播放一段《荷塘月色》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夜晚散步的经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独自散步的经历?有没有在月光下欣赏过荷塘的美景?”引出课题《荷塘月色》。
(二)新课讲授1. 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段落划分和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结构,全文共11段,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1):交代半夜去荷塘赏月色的原因。
●第二部分(2-3):在去荷塘的路上的所观所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一、课本导入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
”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
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
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
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感受散文语言的魅力。
2.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散文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
2.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情感内涵。
2.如何让学生在分析修辞手法时,能够结合具体语句进行阐述。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荷塘月色》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朱自清及其散文的初步了解。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感知散文的内容和情感。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受。
三、分析散文主题1.教师引导学生从散文中找出表现主题思想的语句。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散文的主题思想。
四、品味散文语言1.教师选取散文中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语言魅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散文语言的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散文主题和语言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二、分析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从散文中找出修辞手法的例子。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深入理解散文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从散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2.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散文的情感内涵。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散文主题、语言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二、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荷塘月色”为题,写一篇散文。
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写作思路和主题。
3.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作文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写作心得。
2.教师点评学生作文,给出修改建议。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散文主题、语言、修辞和写作实践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__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__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优秀6篇)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篇一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
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
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描述性写作技巧,提高描写景物的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情感感知能力;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发展团队协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析“荷塘月色”这一主题所表达的含义,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课文学习,掌握描述性写作技巧,包括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3.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通过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此景色的感受,或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画面。
2.分析课文(1)阅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主要内容。
(2)深入分析“荷塘月色”这一主题。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荷塘与月色在文章中所代表的意象,以及它们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联系。
(3)细细品味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将景色与情感融为一体。
3.总结课文主题在分析完课文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强化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的描述性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荷塘月色的美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这一景象。
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适时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进行多项选择题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描述性写作技巧,以“我身边的景色”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3.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内容理解、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PPT演示文稿: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文章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文意,体会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情感。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体会《荷塘月色》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
2. 领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美景。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4. 朗读感悟(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节奏和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2)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荷塘月色》的理解。
2. 分析并欣赏自己喜欢的段落,写一段读后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着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自然美景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音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习兴趣。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
3.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和感悟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合作交流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写作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荷塘月色课堂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
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
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动。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
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
他很高兴,但是杨柳似乎没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接近。
于是作者再寻觅新的对话者,然而没有了,他的视线越过了树梢,看到远山,看到树缝里的灯光,听到嘈杂的蝉声和蛙声,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灵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对话,他没有心情了。
荷塘月色教案(最新6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课文2-6小节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树(蓊翁郁郁)月光(淡淡的)“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
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
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写了月下荷塘静态:叶:田田、亭亭花:零星点缀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 形象过如明珠--洁白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如美人--纤尘不染动态:花:花香,如歌声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正面:以流水作比(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4、讨论第6节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 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
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掌握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美景描写,提高审美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荷塘月色的美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掌握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
3. 分析课文中的美景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
2. 分析课文中的美景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2. 准备课文《荷塘月色》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朗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荷塘月色的印象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荷塘月色》。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美景描写,如荷塘、月色、花草等。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课文《荷塘月色》。
(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仿写荷塘月色的美景。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景描写和作者情感的重要性。
(2)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阅读其他有关荷塘月色的文学作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写作等。
2. 朗读与背诵效果: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时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感情表达。
人教版高一上册《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
2.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意境美。
2.如何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对朱自清的了解和散文阅读体验。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理解文章的意境。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荷塘月色》,大家对文章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有什么感受?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荷塘月色”为题,写一篇散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写作训练,大家对散文创作有什么体会?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作品欣赏1.教师挑选几篇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欣赏。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作业:以“我的荷塘月色”为题,写一篇散文。
2.学生课后完成作业。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提高了散文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荷塘月色》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体会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
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荷塘美景。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总结提高:(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锻炼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内容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方面的进步。
荷塘月色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教学方法话题探讨法、鉴赏法。
(注意要点: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朱自清的情况。
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听配乐朗诵,注意文中字词。
1、根据文后时间,介绍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
”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
他能找到吗?2、强调字词的音、形、义:要求学生注意文后的注音、解释:一脉相承mài 脉脉含情mò 曲折qū 名曲qǔ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风致:美的姿态。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抓住关键词语,整体把握课文。
(结合课文后有关资料)1、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第二部分(2—6):去荷塘及感受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2、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问题3: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
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四、讲读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
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
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
“悄悄”出门与结尾“轻轻”进门,有着一定的内涵: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作者如此“不宁静”,不是家里的矛盾。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
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
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五、讲读2~3§:1、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
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2、第三段点拨分析: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怎么理解这种感受?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对“晚上”“独处”的陶醉,正是对“白天”尘嚣的不满,暗示出“不平静”的社会原因。
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
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正表明作者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借片刻的逍遥自在来排遣心中的不宁静,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六、作业:预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准备背诵第4~6自然段第二教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部分教学步骤:一、师生互动,赏析4、5、6自然段。
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
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来与他共同分享!(一)4、5、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
试说出各段的侧重点。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
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
(二)讲读第4小节:1、让学生勾出本段中最喜欢的句子,并思考为什么喜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大力鼓励多答,暂时不作评价)。
2、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3、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4、比较体会。
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读一读。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微风过处,送来清香。
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问:感觉怎么样啊?(学生说出感觉)教师分析:曲曲折折、田田——叠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
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少女的娇羞。
明珠——晶莹剔透;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
闪电——突出快速。
脉脉——饱含深情,极富人性之美。
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本段。
学生朗读。
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三)讲解第五节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既然是写“月色”,为什么又提到“叶子”、“花”、“丛生的灌木”和“弯弯的杨柳”?以学生讲为主(月色难以捉摸,又是单调的,难以直接描摹。
因此,要把“月色”写透,必须借助其他景物,从不同角度侧面描写“月色”。
这跟通过树摇叶落,沙土飞扬来写无形的“风”的道理是相通的。
)教师重点分析四处:重点1:“泻”——一个“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
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重点2: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重点3: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解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