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全文构造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才能和创作才能。
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进步学生的文学审美才能。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答复进展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构造分析^p 。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构造,锻炼学生独立分析^p 课文的才能)总结学生的分析^p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p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构造,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p 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
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效劳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4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1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
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
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动。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
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
他很高兴,但是杨柳似乎没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接近。
于是作者再寻觅新的对话者,然而没有了,他的视线越过了树梢,看到远山,看到树缝里的灯光,听到嘈杂的蝉声和蛙声,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灵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对话,他没有心情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024年XX月XX日●授课时长:45分钟/节●授课班级:高一XX班●学科领域:语文●课程类型:新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中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品味其典雅清丽、准确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本分析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训练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本解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情感。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心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 理解荷塘月色象征的作者独处时自由的精神世界。
2. 理解作者在动荡时代背景下“颇不宁静”的心情及其原因。
四、教学准备●教材及参考资料1.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2. 朱自清《荷塘月色》相关赏析文章●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2. 荷塘月色相关图片和视频●预习任务布置1. 学生课前阅读《荷塘月色》全文,查阅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五、教学课程(一)导入环节1. 教师播放一段《荷塘月色》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夜晚散步的经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独自散步的经历?有没有在月光下欣赏过荷塘的美景?”引出课题《荷塘月色》。
(二)新课讲授1. 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段落划分和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结构,全文共11段,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1):交代半夜去荷塘赏月色的原因。
●第二部分(2-3):在去荷塘的路上的所观所想。
荷塘月色/朱自清同步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荷花的喜爱。
这从大量的古诗文中可以看出。
①譬如那首汉乐府《江南》,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
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A_____________。
②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
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
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B_____________。
③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二是因为被赋予的象征意义。
荷花亭亭玉立,C_____________,有如谦谦君子一般。
除此之外,④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因为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怡当的成语。
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那首汉乐府《江南》,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
B.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人篇名。
C.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二是因为被赋予的象征意义。
D.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因为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是____________的。
刘仁杰的《夏至》中,孩子抬着头,若有所思,身后的老人埋头劳作,屋檐下酣睡的黄狗正享受着夏日的宁静。
画面中,地里的菜叶儿、盛开的花儿、飞舞的蝴蝶以及孩子的脸庞,都沐浴着日光,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荷塘月色》教案朱自清【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三)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四)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部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及知识点
荷塘月色课文简介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的短篇小说,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在夏天的一个晚上来到荷塘旁边的小路上,欣赏荷塘的美景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故事。
荷塘月色知识点
1. 叙事技巧
《荷塘月色》运用了描写、对话和心理描写等叙事手法,使整个故事生动而有趣。
作者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展示了夏夜的宁静和美丽,同时通过对少年内心的描写,表达了他与自然的融合,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2. 描述自然景观
故事中的荷塘是整个故事的重要背景之一。
作者通过耐心细腻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夜晚荷塘的美丽景色,如荷叶上的露珠、蛙声、月亮的倒影等等。
这些描写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美感,也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3. 表现人物心理
故事的主人公少年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喜欢走进荷塘的世界,欣赏自然的美景。
他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和美丽,并将自己融入其中。
这种与自然的融合,不仅使他感到宁静,也使他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思考。
4. 文化内涵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不仅仅是描写荷塘的美景,更是通过对少年与自然互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通过赏心悦目的自然描写,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课文重点句子分析
以下是《荷塘月色》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1.。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荷塘月色》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体会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
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荷塘美景。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总结提高:(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锻炼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内容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方面的进步。
荷塘月色【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情感,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彷徨迷惘、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3.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段。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典雅、清丽,声情并茂的朗读,定会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鉴赏法。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准确生动,学会鉴赏本文善用修辞、巧用动词、多用叠字的特色及生动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本课的配套光盘、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课前预习提纲1.阅读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2.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
3.回忆在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总结有关的文学常识。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
背诵4、5段。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及作者介绍同学们,技校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的作品。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大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在江浙等地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家。
1948年病逝于北京。
初中时,大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
对于朱自清先生,大家应当记住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他的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景》《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荷塘月色”美景的。
板书课题:荷塘月色(朱自清)二、写作背景1.提问:同学们,了解一篇文章首先了解它的背景,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如历史事件、写作时间等)明确: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2.根据下面的背景资料,结合对文章的初步了解,分析作者的心境。
[投影]“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哪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陈竹隐《忆佩弦》)明确: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的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当时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真切委婉的写照,作者以优美感人的笔调为荷塘景色笼上朦胧的色彩。
三、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课文1.配乐朗诵《荷塘月色》,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2.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
同时投影显示,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乘凉煤屑踱着点缀颤动霎时媛女选两个学生注音。
明确:chéng xièduózhuìchàn shàjūyuán四、分析、鉴赏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加点字板书)1.提问:由文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学生明确:4、5、6段。
2.诵读、分析第4段(1)指定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五个方面。
(加点字板书)(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展开想象,赏析品味它。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明确:(第1组)荷叶,相关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舞女的裙因急旋而展开时两者才相似,无形中赋予了荷叶一种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作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的本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句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好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这是我们重点学习的又一新的辞格,叫“通感”,它可以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听、嗅、味、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给人一种特别美的享受。
著名文学家钱钟书认为:“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转移。
也称“移觉”。
如古诗“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风来花底鸟声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的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下的水“脉脉”含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出了月下荷塘的美景。
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句跟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通感的运用,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情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展开想象,融人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
3.诵读、鉴赏第5段。
(1)指定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摹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分组讨论后回答)(用替换法)明确:“泻”若换成“照”,是月光射在荷花上的意思,和“流水”的比喻不协调,而“泻”字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配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
“浮”若换成“升”,仅是由低往高移动,而“浮”字写出了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
“画”若换成“映”,是月光照射,影子显现在荷叶上,表述一般,“画”赋予主动意识,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光,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精当生动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加点字板书)(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1)齐声朗读第6段。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加点字板书)明确:两段都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的是,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
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写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3)提问:本段写景,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加点字板书)学生阅读、思考。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呈现一种寂寞的氛围。
从朗读的角度来说,叠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4)学生齐声朗读本段,细加体会。
(5)师生共同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韵律协调。
板书:节奏鲜明五、课堂小结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秀美静谧、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