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说---脊柱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17.47 MB
- 文档页数:110
人体脊柱解剖学知识点人体脊柱,又称脊椎柱或脊柱,是人体背部的支持结构,构成了人体骨骼系统的核心部分。
它由一系列的脊椎骨组成,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支撑系统。
了解人体脊柱的解剖学知识点对于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人体脊柱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一、脊椎骨的组成人体脊柱由33个脊椎骨组成,分为5个区域: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
其中颈椎有7个椎骨,胸椎有12个椎骨,腰椎有5个椎骨,骶骨由5个椎骨融合而成,尾骨由4-5个椎骨融合而成。
二、脊椎骨的结构每个脊椎骨由一个圆柱形的体和两个弯曲的弓构成。
椎体是脊椎骨的前部分,呈圆柱形,由骨质构成,可承受压力。
椎弓是脊椎骨的后部分,由两个侧面的椎板和一个背面的棘突组成。
椎板与椎板之间形成了一个椎管,内部包含着脊髓。
椎弓上的棘突向后伸出,相互重叠形成了脊椎骨的棘突列。
三、脊椎骨的功能1. 支持和保护脊髓:脊柱骨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支持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即脊髓。
脊柱骨围绕着脊髓形成了一个保护性的椎管,可以有效地防止外力对脊髓的伤害。
2. 提供身体的稳定性:脊柱骨作为人体的支撑结构,不仅支持着上半身的重量,还提供了身体的稳定性。
脊柱的弯曲和不同区域的特殊结构,使得人体可以保持平衡,并进行各种运动和动作。
3. 运动的保护和限制:脊柱的结构和关节特点使其具备一定的柔韧性和稳定性。
它可以吸收和分散来自外界的冲击和压力,保护内部器官和组织。
同时,脊柱的关节也具有限制运动范围和稳定性的功能,避免过度活动引起的伤害。
4. 呼吸和姿势的调节:脊柱的胸椎部分与肺部和呼吸相关的器官相连,通过运动调节胸腔的容积,影响呼吸。
此外,脊柱的正常曲度和姿势对于人体的站立和行走具有重要的影响。
5. 纤维、肌腱和韧带的附着:脊柱骨上有大量的纤维、肌腱和韧带附着,这些结构为其他软组织提供了支持和稳定。
它们连接和固定脊柱骨,保证脊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综上所述,人体脊柱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结构,它由一系列的脊椎骨组成,具有支持、保护和调节功能。
脊柱大体解剖1.椎骨(1)名称及数目:成人椎骨26块,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尾骨1块(由4块尾椎融合而成)。
(2)椎骨的一般结构:椎体、椎板、椎弓、椎孔、棘突、横突、小关节(3)各部椎骨的特点1)颈椎特点:①椎体较小。
②横突有孔称横突孔。
③棘突末端分叉。
④特化颈椎有:第一颈椎,无椎体和棘突,呈环形,又称寰椎。
第二颈椎,有齿突,又称枢椎。
第七颈椎,棘突特长,又称隆椎。
其棘突是计数椎骨的重要体表标志。
2)胸椎特点:①胸椎体上和横突上有与肋相连结的肋凹。
②棘突向后下斜伸呈叠瓦状。
3)腰椎特点:①椎体大。
②棘突呈板状水平后伸。
4)骶骨:呈三角形,前面主要结构有岬、骶前孔等。
后面主要结构有骶后孔、骶管裂孔和骶角等,骶角是骶管麻醉时重要的体表标志。
侧面主要结构有耳状面等。
5)尾骨:由4块尾椎融合而成。
各部椎骨特点椎骨外形不规范抓住要点能分辨颈椎体小棘分叉横突有孔最明显胸椎连肋有肋凹棘突叠瓦下斜尖腰椎承重体最大棘突后伸宽又扁2.椎骨的连结椎骨间的连结主要有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等(1)椎间盘1)位置:位于相邻椎体之间。
2)构成: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纤维环为环形的纤维软骨,连于上下椎体之间,髓核为胶冻状,位于中央。
3)临床意义:纤维环后外侧较薄弱,用力过猛时可致髓核脱出而压迫脊神经。
椎间盘椎体之间纤维环胶状髓核在中间后外薄弱易脱出压迫神经致痛瘫(2)韧带主要有五条,即三长两短。
1)三条长韧带:①前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前。
②后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后。
③棘上韧带,连接于棘突之后。
2)两条短韧带:①棘间韧带,连接于棘突之间。
②黄韧带,连接于椎弓之间。
3)临床意义:腰椎穿刺时由外向内依次经过的韧带是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
脊柱韧带及意义脊柱韧带,三长两短腰椎穿刺,棘上棘间再透黄韧,进入椎管3.脊柱的整体观(1)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依次增大,骶尾部又逐渐缩小,与承受体重压力密切相关。
脊柱超详细解剖,⾼清图⽂版!脊柱的损伤及病变在⾻科中属于很常见的问题,熟悉脊柱的解剖是每个⾻科医⽣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应⽤解剖(⼀)基本概述1.综述:⼈类幼年时椎⾻共有33块(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
随年龄增长5块骶椎合成⼀块骶⾻, 4块尾椎合成⼀块尾⾻。
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成。
脊柱上端承托颅⾻,下联髋⾻,中附肋⾻,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
脊柱内部⾃上⽽下形成⼀条纵⾏的脊管,内有脊髓。
2.功能⽀持⼈体、传导负荷、运动、维持稳定、保护脊髓的功能、六个⾃由度的灵活运动3.解剖位置冠状⾯(额状⾯)– 将⾝体分成前后两部分⽮状⾯-将⾝体分成左右两部分-正中⽮状⾯ – 将⾝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横断⾯(⽔平⾯或轴⾯)– 将⾝体分成上下两部分前⾯观:椎体⾃上⽽下渐加宽,第2骶椎最宽侧⾯观:可见颈、胸、腰、骶四个⽣理性弯曲,颈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后。
后⾯观:颈椎棘突短⽽分叉,近⽔平位。
胸椎棘突细长,斜后下⽅。
腰椎棘突呈板状⽔平向后。
(⼆)椎⾻的基本形态及结构⽣理弯曲:颈椎前凸 20°- 40°胸椎后凸 20°- 40°腰椎前凸 30°- 50°骶⾻后凸倾斜⾻组织类型:A.⽪质⾻:坚硬,主要位于⾻的表⾯提供⾻的强度,良好的固定点哈佛⽒系统B.松质⾻:较软,⼤部分位于⾻的内部提供强度和细胞储存的场所⾻⼩梁,海绵状或蜂窝状脊椎结构(关节突,脊椎峡部)间盘,终板,软⾻终板,⾻性终板,⾻突环椎⼸根切迹,椎间孔,神经根出⼝(三)各段椎⾻的特征1.颈椎根据解剖形态的差异,颈椎被分为上颈椎(C1~2)下颈椎(C3~7)椎体⼩、有横突孔、棘突分叉、上下关节突近似⽔平位、椎孔较⼤且多呈卵圆形A.上颈椎:颈枕关节——⽆间盘寰椎(C1)——与颅⾻(C0)和枢椎(C2)形成关节寰枢关节——⽆间盘枢椎(C2)——与C1和C3形成关节寰椎:呈环状,⽆椎体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第7颈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寰枢关节:在寰枕连接部,⼤部分运动功能为前屈—后伸和侧屈在寰枢关节,近50%的头部旋转运动发⽣于此寰枢关节稳固性的结构:关节囊、寰枢前膜、寰枢后膜、覆膜、寰椎⼗字韧带、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等。
脊柱的解剖结构及运动功能一.脊柱结构脊柱外观特点:脊柱由全部椎骨、骶骨和尾骨以及它们之间的骨连接构成,形成头颅的支柱、躯干的中轴,并参与胸腔、腹腔及盆腔后壁的构成。
脊柱长度可因姿势不同而略有差异。
由于站立时椎间盘受压缩可变薄,所以长期卧床与长期站立者相比,一般可相差2-3cm。
脊柱的正面观:椎体由上向下逐渐加大,至骶骨底最宽阔,这是与人体直立时脊柱下部负重较上部大而相适应的。
耳状面以下,由于重力骤减,骶骨和尾骨的形态也随之迅速变小。
脊柱的侧面观:棘突在背部正中形成纵嵴,两侧有纵行的背侧沟。
容纳背部的肌肉。
颈部棘突短接近水平位。
胸部棘突向后下方倾斜呈覆瓦状。
至腰部棘突又趋于水平位。
侧面可见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向前凸,而胸曲及骶曲向后凸。
脊柱的弯曲使脊柱具有良好的弹性,可缓解震荡并与人体的重心维持有关。
它和其它部位配合进行各种复杂动作如飘动彩带。
形成人体多姿多彩体姿二.脊柱运动功能脊柱可进行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运动及其它复杂组合动作。
1 屈曲:屈是指脊柱绕冠状轴(额状轴)(左右方向)在矢状面内向前的运动。
当脊柱向前屈曲时。
胸部后凸加大,颈部和腰部的前凸减小。
同时。
棘突可稍微分开,比较容易在腰背部的正中体表扪及。
各椎体之间以关节突为轴,使椎体和椎间盘受压。
链接后部结构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等受拉。
背腰深浅肌肉受拉。
使脊柱(躯干和颈部)前屈的肌主要有:胸锁乳突肌、斜角肌、颈长肌、头长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腰方肌、腰大肌等。
2 背伸:脊柱由解剖学位置向后弯曲或由前屈状态返回解剖学位置并继续向后弯曲的运动,均称为伸。
脊柱向后伸展时。
颈部和腰部的前凸增大而胸部后凸减小。
脊柱整个后部结构的应力水平显著提高。
尤其在椎弓根部、椎弓峡部和关节突关节等处更为明显,在近椎弓根处的椎体密质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应力集中,椎间盘纤维环的后外侧的应力水平比前屈时升高。
使脊柱后伸的肌主要有:斜方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头夹肌、颈夹肌、骶棘肌、横突棘肌、背短肌等。
脊柱是人体的重要骨骼结构之一,它由一系列的脊椎骨组成,位于背部正中,起到支撑身体、保护脊髓和神经根的作用。
脊柱的解剖学特点包括其整体形状、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等。
首先,从整体形状上看,成人脊柱呈“S”型曲线,这种曲线有助于分散身体重量的压力,保持身体平衡。
脊柱可分为四个部分: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
其中,颈椎有7块,位于颈部;胸椎有12块,位于胸部;腰椎有5块,位于腰部;骶椎有5块,位于骶部。
此外,尾椎由4-5块退化的椎骨组成,位于骶部下方。
其次,每个脊椎骨都有一定的解剖结构。
脊椎骨从前到后分为椎体、椎弓和椎孔。
椎体是脊椎骨的主体部分,呈圆柱形,负责承受压力。
椎弓位于椎体的后部,两侧对称,由椎板和椎弓根组成。
椎板是椎弓的上、下部分,与相邻脊椎骨的椎板相连,形成椎管,保护脊髓和神经根。
椎弓根是椎板的前、后部分,与椎体相连,起到固定脊椎骨的作用。
椎孔是椎体的中央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内有脊髓通过。
在脊柱解剖学中,椎间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
椎间盘位于相邻脊椎骨的椎体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
纤维环是椎间盘的外部结构,由多层纤维环状软骨组成,起到连接和固定脊椎骨的作用。
髓核是椎间盘的内部结构,呈凝胶状,富含水分,具有缓冲和减震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的水分逐渐减少,导致椎间盘变薄、硬化,容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
脊柱的稳定性依赖于周围韧带和肌肉的支持。
韧带主要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等,它们分别位于脊柱的前、后、内侧,起到连接和固定脊椎骨的作用。
肌肉主要有竖脊肌、横突间肌、斜方肌等,它们分布在脊柱两侧,负责支持脊柱、维持姿势和参与运动。
总之,脊柱解剖学涉及脊柱的整体形状、各部分名称和功能、脊椎骨的结构、椎间盘的特点以及周围韧带和肌肉的作用等方面。
了解脊柱解剖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脊柱的功能和疾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