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
- 格式:ppt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23
第二部分 财 政【财政考情分析】【财政知识脉络】第十一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本章考情分析】财政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财政 支出财政 收入税收 制度政府 预算财政管 理体制财政 政策公共物品与 财政职能公共物品的定义 及其融资与生产市场与政府的 经济活动范围1.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特征2.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3.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1.市场和市场效率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4.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本节知识点】【知识点】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特征 【知识点】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 【知识点】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知识点】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本节内容精讲】【知识点】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特征一、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
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首次提出来的。
二、“纯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2非)例题精讲【真题•2016单选】在某种纯公共物品的总供给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个人增加该物品的消费,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会( )。
A.相应增加B.相应减少C.不受影响D.趋于平均 【答案】C【解析】根据萨缪尔森公共物品的定义,纯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
【真题•2021年单选】某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这说明该公共物品具有( )的特征。
A.非排他性B.经济性C.公平性D.非竞争性 【答案】D某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增加任何额外成本,也就是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
这一特征强调了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
非竞争性-主要特征一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出来,要排除一个额外的消费者在技术上不可行,或者尽管技术上排他是可行的,但这样做的成本过高。
这一特征指出了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
非排他性-派生特征【解析】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某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增加任何额外成本,也就是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
2020年《中级会计实务》章节练习第十一章收入第十一章收入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增量成本,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增量成本是指企业不取得合同就不会发生的成本B.增量成本是增加了企业未来用于履行(或持续履行)履约义务的资源的成本C.企业为取得合同发生的增量成本预期能够收回的,应当作为合同取得成本确认为一项资产D.企业为取得合同发生的、除预期能够收回的增量成本之外的其他支出,一般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2.企业应当按照()确定可变对价的最佳估计数。
A.固定价格B.公允价值C.期望值或最可能发生金额D.历史价格3.企业合同变更增加了可明确区分的商品及合同价款,且新增合同价款反映了新增商品单独售价的,企业对该合同变更部分进行的正确会计处理是()。
A.作为原合同的组成部分继续进行会计处理B.终止原合同,同时将原合同未履约部分与合同变更部分合并为新合同进行会计处理C.作为一份单独的合同进行会计处理D.作为企业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4.当合同中包含两项或多项履约义务时,企业应当在合同开始日,将交易价格分摊各单项履约义务。
具体分摊时采用的依据是()。
A.直线法平均摊销B.各单项履约义务所承诺商品的成本的相对比例C.各单项履约义务所承诺商品的净收益的相对比例D.各单项履约义务所承诺商品的单独售价的相对比例5.对于某一时点履行的履约义务,收入确认时点为()。
A.收到销售货款时B.发出商品时C.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D.发生纳税义务时6.2×18年1月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为乙公司拥有所有权的一栋办公楼更换10部旧电梯,合计总价格为1 000万元。
截至2×18年12月31日,甲公司共更换了8部电梯,剩余两部电梯预计在2×19年3月1日之前完成。
该合同仅包含一项履约义务,且该履约义务满足在某一时段内履行的条件。
甲公司按照已完成的工作量确定履约进度。
假定不考虑增值税等其他因素,甲公司2×18年末应确认的收入金额为()万元。
第十一章一般均衡分析与福利经济学一、选择题1.局部均衡分析是对下列哪一项的分析?()A.一个部门的变化对其他部门的影响B.一个市场出现的情况,忽视其他市场C.经济中所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D.与供给相独立的需求的变化2.在甲和乙两个人.X和Y两种商品的经济中,达到交换的一般均衡的条件为()A.对甲和乙,MRT XY = MRS XY B.对甲和乙,MRS XY = P X/P YC.(MRS XY)甲 = (MRS XY)乙 D.上述所有条件3.在甲和乙两个人,X和Y两种经济中,达到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发生在()。
A.MRT XY = P X/P Y B.甲和乙的MRS XY = P X/P YC.(MRS XY)甲 =(MRS XY)乙 D.MRT XY =(MRS XY)甲 =(MRS XY)乙4.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
A.获得了最大利润 B.支出了最小成本C.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提高了总产量 D.以上均正确5.边际转换率是下列哪一条曲线的斜率?()A.消费契约曲线 B.效用可能曲线C.社会福利曲线 D.生产可能曲线6.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 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 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下述情况()。
A.乙用X向甲交换Y B.乙用Y向甲交换XC.甲和乙不会交换商品 D.以上均不正确7.由上题已知条件,在甲和乙成交时,商品的交换比例可能是()。
A.1单位X和3单位Y相交换 B.1单位X和2单位Y相交换C.X和Y之交换比例大于2,小于3 D.上述均不正确8.小李有5个鸡蛋和5只苹果,小陈有5个鸡蛋和5只苹果,小李更喜欢鸡蛋,小陈更喜欢苹果。
在帕雷托状态下,可能()A.小李消费更多的鸡蛋 B.小陈消费更多的苹果C.两人的苹果和鸡蛋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D.上面说得都对9.社会福利函数是()A.个人福利函数的综合B.是社会偏好的表达方式之一C.是整个社会对事物进行排序的原则D.以上都对10.福利经济学是()A.实证经济学B.规范经济学C.宏观经济学D.科学经济学二、判断题1.为了达到帕累托最优,必须使任何两个厂商使用某两种投入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使这两个厂商生产的产品很不相同。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经济管理课程代码:02204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独立本科段)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该门课程由三个部分组成: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技术经济学基础,内容基本包括社会经济运行和管理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设置本课程,旨在使考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技术经济学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概念与理论,并掌握一些相关的分析技术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考生正确把握和理解经济学、管理学、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掌握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能够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能力;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实现的方法;了解对投资项目评价的理论体系,掌握对工程项目、工程技术等进行有效的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经济评价方法的运用,对经济问题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正确选择和运用经济指标和评价方法分析经济活动的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经济管理是为非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
设置本课程可以使应考者比较广泛、系统地理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处理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较好地适应各种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经济管理课程的开设,可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系统的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为更好的完成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篇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经济学概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认识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济学的实质问题与研究方法,掌握需求与供给的初步分析。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经济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什么是经济学(一般)∙稀缺性(次重点)∙基本的经济抉择(重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第二节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做要求)第三节需求与供给的初步分析1、需求(重点)2、供给(重点)3、需求与供给的均衡(重点)4、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均衡的影响(次重点)5、弹性(重点)第二章消费者的选择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了解消费者如何通过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决定购买消费品的数量;了解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及其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1.分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三个特性。
1.)效用的非可分割性是指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为一个整体,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享用。
2.)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3.)受益的非排他性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或者说,公共物品或服务不能由拒绝付款的个人或企业加以阻止,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如何界定?政府的经济活动规模:市场失灵的领域,等于政府经济活动的规模,或政府发生作用的规模,只需有社会公共需要,即为政府的职能规模。
普通为:1)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2.)调节收入分配。
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4.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及其必要性。
一、资源配置职能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的原因:1.)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2.)外部效应的存在3.)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原因:1)客观上存在分配不公现象2.)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3.)市场机制的框架内,有效的再分配很难完成,原因:(1)市场机制与公平分配机制相悖(2)社会上存在的私人慈善机构作用有限,缺乏统一性,有时互有冲突.4.)公共财政具有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条件:(1)征税(2)转移性支出三.增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原因:1.)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
2.)政府作为市场上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节经济,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第二章商品价格决定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同时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的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9.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
10.点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小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1.弧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2.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1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4.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曲线。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标《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财经类院校必修的核心课之一,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既偏重理论分析同时又与实际密切相联。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西方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以作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
同时,本课程强调训练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运用本课程的分析方法对现实经济进行解释、预期和评判,以增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上的指导;了解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和规律,掌握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社会经济运行和微观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能对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政策运用进行初步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前沿进展,奠定阅读经济学专业文献和进行经济学理论研究所需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其中,《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出定价、要素定价、博弈论以及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四大部分。
产出定价理论包括市场供求基本原理,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以及不同市场类型下单个厂商的决策;要素定价理论解释了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问题;博弈论分析了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的静态与动态博弈;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则主要介绍了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主要介绍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主要包括简单凯恩斯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及相应的政策效果分析;当前各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短期的经济波动、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关理论。
《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共22章,93学时。
其中,第1章至第12章为《微观经济学》内容,共55学时,第13章至第22章为《宏观经济学》内容,共38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