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及其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2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鲁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酸及其性质知识点
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及硝酸,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酸及其性质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知识点
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1)跟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酸的PH 小于7
(3)跟(H)前的活泼金属起置换反应
酸+金属==盐+氢气
例:2HCl+Fe=FeCl2+H2↑
(4)跟碱性氧化物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酸+碱性(金属)氧化物→盐+水
例:3H2SO4+Fe2O3=Fe2(SO4)3+3H2O
(5)跟某些盐反应
酸+碳酸盐==盐+水
酸+盐→新酸+新盐
例:H2SO4+BaCl2=2HCl+BaSO4↓
(6)跟碱起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
例:2HCl+Cu(OH)2=CuCl2+2H2O
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幸福。
常见的酸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让学生记住它们的主要物理性质。
2.认识浓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习概括、分类、等科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难点:浓硫酸的稀释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
四、教学过程
一、常见的酸
1.酸的定义
2.酸的分类
3..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4浓硫酸的稀释。
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节酸及其性质一、如何识别酸1、电离(1)定义:物质溶于水后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2)、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3)、电离方程式:(溶于水)①HCl=H++Cl-②H2SO4=2H++SO42-2、由①②得: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例:硝酸、碳酸、硫酸、盐酸、醋酸等二、酸的性质1、盐酸和硫酸的物理学性质(浓)(1)盐酸(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大,打开浓盐酸瓶塞,瓶口出现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工业盐酸因具有杂质而略显黄色。
(2)、硫酸(物理性质)①无色、粘稠油状的液体,密度比水大,具有吸水性,因此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②稀释浓硫酸:把浓硫酸沿玻璃棒慢慢引流到水里,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
2、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稀)因为盐酸和硫酸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使无色酚酞不变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2)酸+金属——盐+氢气③Na2CO3=2Na++CO32-④CuSO4=Cu2++SO42-由③④得: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例: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钠等A、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Fe+2HCl=FeCl2+H2↑现象: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Zn+2HCl= ZnCl2+H2↑2Al+6HCl=2AlCl3+3H2↑Mg+H2SO4=MgSO4+H2↑Fe+H2SO4=FeSO4+H2↑现象: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Zn+H2SO4=ZnSO4+H2↑2Al+3H2SO4=Al2(SO4)3+3H2↑B、用途:验室制氢气(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①化学方程式Fe2O3+6HCl=2FeCl3+3H2O现象:铁锈消失,溶液有无色变为黄色Fe2O3+3H2SO4=Fe2(SO4)3+3H2O现象:铁锈消失,溶液有无色变为黄色②用途:金属除锈(4)、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①化学方程式2HCl+Na2CO3=2NaCl+H2O+CO2↑用于检验碳酸根离子HCl+AgNO3=AgCl↓+HNO3用于检验氯离子H2SO4+BaCl2=BaSO4↓+2HC l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②实例:检验一瓶无色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取无色溶液少许注入试管,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证明原溶液中含有碳酸根。
九年级化学全册 7.1 酸及其性质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 7.1 酸及其性质鲁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了解酸的概念和种类。
o理解酸的通性和化学性质。
o掌握酸的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
o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o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的喜爱和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
o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酸的通性和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并理解酸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实验,演示实验。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酸性物质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酸的概念。
2.新课教学:•酸的概念和种类:通过实验演示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色,让学生了解酸的通性。
再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酸,让学生了解酸的种类。
•酸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演示酸与碱、金属、金属氧化物、盐的反应,让学生了解酸的化学性质。
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归纳出酸具有的通性。
•酸与指示剂的反应:通过实验演示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和酚酞试剂变色,让学生了解酸与指示剂的反应。
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归纳出酸具有的特性。
3.实践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酸的性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然后讨论并总结出实验结果。
4.巩固练习:通过多媒体展示题目,让学生进行酸的性质和应用的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确酸的概念、通性、种类以及应用等知识点。
6.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酸的性质和应用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进行课外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酸的概念、通性、种类以及应用等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了酸的基本知识。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出实验结果,增强了学生对酸的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课题1《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
本节课我准备从设计理念、教材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及练习反馈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常见的酸和碱、盐的教学是初中化学的重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的精神内涵和化学学科的特点。
在进行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脑动手,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
这部分的学习对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能力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今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
因此,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出层次性,要面对全体学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一)教材内容: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材(鲁教版)下册第七单元课题2《常见的酸和碱》,本节课主要介绍盐酸、硫酸等常见的酸的相关性质。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本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酸的化学性质几个部分,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
课程以同类物质中典型物质盐酸、硫酸为例,用实验进行探究,最后从特殊到一般,得出酸的通性。
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反应,能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反应产物,并能尝试写出化学方程式;2、通过对比实验,尝试写出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能从微粒观分析得出酸的性质相似性与差异的原因;3、通过对比酸和盐的构成认识盐,通过酸和部分盐的反应,认识复分解反应。
4.初步建立物质的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基本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硫酸、盐酸性质的探究学会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