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口语PART3突破精华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3.02 MB
- 文档页数:12
考前提醒• • • • • • • Stage2 联想,兴致,淡定一分钟准备时间充分利用确定主题列出结构构思事例控制语速,避免停顿,适度使用语气词,一定要用承接词• 往死里讲 46
考前提醒• • • • • • • • Stage3 听清问题,注意关键词逻辑清晰,有深度回答不宜过长注意类比注意转接词的使用联系自身听不懂或不会回答要泰然 47
以下用于自勉• 不管什么惨淡的时候,身处什么恶劣的境地,周围涌动着怎么肤浅的人,千万不要放弃追求和奋斗,不要迷失人格和骄傲,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得过且过,不要被庸俗的社会轻易同化。
多年以后,想想今天的我们,也曾经意气风发的努力优秀,应该是件值得慰藉的事情吧! 48。
Part III. Two-way DiscussionI.简介:雅思口语考试,最难的就是Part III,这部分问题属于讨论类的问题。
从形式上来说,Part III与Part I一样,都是考官提出问题,考生作答。
从难度上来说,Part III的问题往往比较抽象,让考生觉得难以作答。
因而对题目的理解,对题目的分析,以及答题时的策略就很重要。
Part III具体问题因话题而异,因考官而异,同时因Part II回答的内容而异。
这部分有一些问题是根据Part II卡片列出的固定问题,考官同时也能根据考生的叙述随意提问任何有关该话题的问题。
有时两个考生在Part II考到同样的卡片,但Part III的问题却完全不相同。
但Part III的问题并非完全无规律可循,以下是一些较强的规律:1.一定会围绕Part II卡片上谈论的话题展开讨论2.问题不会太深刻,一定是生活领域内常遇到或者人们经常思考的事物3.一般都是问考生对某事物的个人观点,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说出来就能得分4.有一些固定的提问套路:见下文总结5.一般有4-9个问题,数量取决于考生的回答,问题需要考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够解释、分析、比较、展望和表达观点。
6.第三部分是探讨式的交流,对考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有一定要求,要学会”操纵”对话的发展方向,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分数。
7.考生在回答Part III问题时,不能像在第一阶段那样简单地陈述,而是要尽量展开,词汇要广泛,句型结构要有所变化,语言要有逻辑性。
8.Part III的回答不可太简单、太笼统,要遵循”提出观点——发展观点”的格式。
即:说出观点后要把支持这一观点的事实和经验列举出来,Be Specific,这与外国人的思维习惯有关。
9.考官有时也会对一些话题发表意见,这时考生要对他/她的谈论做出即时反应。
如,可以简单回答说That’s right. / Yes, I’m with you on that. / I see. 等。
雅思口语p a r t3问题套路全讲解(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不少同学在准备雅思口语的时候喜欢把重点都放在Part2上面,而Part3的问题往往是看一眼就过去了。
但实际上Part3的问题往往很抽象又难回答,更不可能像雅思口语Part 2一样有一份具体的题库,如果是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问到,经常是卡壳而没有条理地胡说一通,前面的精心准备也大打了折扣。
今天就分享一下常见的雅思口语Part3问题规律,和一些答题的思路,以不变应万变。
Young vs. Old / Children vs. Adult很眼熟对不对没错,这就是套到任何一个话题都能用的神百搭问题。
并且可以幻化出无数个类似但不相同的问题来,比如:Do young people and oldpeople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X What do you think young/oldpeople should do X Do you do X the same way when you were a child等等等等,总而言之就是想问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某一个事物或者行为的看法或者做法有什么样的改变。
因为这个问题是可以放进任何一个语境里提问的,所以大家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这其中就一定有差异,有的时候反而找不出任何差异,那也就诚实回答即可,不必牵强附会硬要找出什么区别来。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套路就是先回答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就说说看,如果没有就说没有。
Chinese people大概是因为外国人自然就对中国感兴趣,很多话题里会出现What do Chinesepeople think of How do most Chinese people do X等等冠冕堂皇的问题,这种问题宏观又抽象,情急之下非常难回答的圆满,其实不论问题是什么,都可以这么回答——There is no way for me to know each Chinese’sopinion, but personally speaking, ..., 后接自己对这个话题的观点,很巧妙地就能避开宏观,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也不怕他后续接着提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