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苏词豪放与辛词悲壮

论苏词豪放与辛词悲壮

论苏词豪放与辛词悲壮
论苏词豪放与辛词悲壮

论苏词的豪放与辛词的悲壮

摘要:苏轼、辛弃疾都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格。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文学修养不同,使辛弃疾的词在豪放中又显得有点悲壮。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悲壮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一、苏轼和辛弃疾二人词风的差异

苏辛的豪放词风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的苏辛词豪放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但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篇章结构紧紧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特征。辛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豪放中的悲壮。

(一)苏轼词风的豪放特点

我们先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的题目为《赤壁怀古》,赤壁是地点,是空间。怀古是历史,是时间,前者写江山风物,后者写人物豪杰。在词的上阕,词人紧紧围绕着这两点来写。

起句凭空发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水向东流去,本来是很平常,很自然的事。但作者在“江”前加了一个“大”字,“东”后又缀了一个“去”字,江水的浩荡之势马上就显露出来了。这三句里江水和人物合写,用空间推出了时间,就使英雄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故垒西边”就将几千公里的大江定格在一个点上——赤壁。一个“故”字,又引出了题目中的“怀古”。但苏轼元丰五年所在的黄州赤壁,到底是不是历史之真赤壁已经不重要了,甚至连他自己也未必相信。因此,才有了下文的“人道是”。三国句承“千古风流人物”而来,将题目“赤壁怀古”点足。下句则和“大江东去”的境界一脉相承,回过头去描绘江山的壮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先将读者的视野引入高空,极力写江边乱石的高耸、突兀!再引领你去领会那震耳欲聋的拍岸巨响,更让你炫目于脚下卷起的千万堆浪雪,这雄奇的比喻,也唯有象苏轼这样的大家才能一挥而就!而结句以“一时多少豪杰”结束了上阕,同时也开了下阕“怀古”的具体内容,是上阕的结束正好又是下阕的开端。

下阕可分两段。从“遥想”到“灰飞烟灭”,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对敌的雄姿,抒写作者赞佩与向往之情。从“故国神游”到结尾是又一层。这五句既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虚无态度。就全篇而言,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间如梦”,而是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雄姿英发的英雄

人物,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三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这首词高旷豪迈的风格。

比《念奴娇》写得略早一些的《水调歌头》①,是中秋之夜咏月兼怀念弟弟子由之作,同样被人们认为是苏轼词中的杰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由于与当权的王安石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作官。这一年的中秋,作者对月独斟,不知不觉之间喝得大醉,很自然一种思乡的情绪涌上心头,再加上自己已经七年没有和弟弟苏辙团聚了,因此甚是想念。在这首词的小序里已有所交代。综观整首词,在上阕作者似一个没有着落的莽汉,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了奇特的想法。当然,这也是作者内心苦闷、矛盾的一种体现。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念奴娇》与《水调歌头》内容和题材虽有所不同,但意境却同样神奇壮美,风格也同样豪迈奔放。

(二)辛弃疾词风的悲壮特点

再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②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此词第一句只有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能作出应有的回答,那就是国难当头,心里始终不忘杀敌报国。“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现实与梦境里,一刻拳拳的爱国心在永远闪耀着光芒!接着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是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用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点明了季节,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让人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这也是词人心愿的流露,如果全部如前面所写,这里的将军将是多么威武潇洒呀!但遗憾的是将军生不逢时,他空有一身文韬武略而无法施展。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并且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无门,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①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第17页

②白本松、华锋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下册,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65页

全词从意义上看,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而这种远大的抱负最后以沉痛的慨叹结局,出现了现实是一种‘凄美“,是令人悲愤的。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再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看着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词人思绪万千,很自然的想到了当年的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而如今,南宋呢?软弱投降,误国害民,词人正是通过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来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我们知道,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在这首词里,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末句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的典故,说明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所有屈膝乞和、靦颜事仇的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在典故中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不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吗?这当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读者自己去联想了。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妙就妙在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你不信么?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绝!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从总体看这首词,应该说是从“悲愤“中体现了”豪壮“

二、苏轼和辛弃疾二人词风差异的原因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苏辛二人时代背景的差异

①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8至249页

苏轼踏入仕途之时,已经是北宋中叶,北宋社会经过将近100年的生息、发展,社会财富有了相当的积累,政局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这给每一位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以充分的信心,促使他们跃跃欲试,尤其是像苏轼这样来自下层、对赵宋皇朝感恩戴德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社会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内忧外患日益剧烈。对外方面边疆少数民族大肆入侵中原,北宋政权朝不保夕,四面楚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内则“冗官”、“冗兵”、“冗费”之弊端日益突出,让皇朝的统治者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繁荣的社会表面掩盖着实质上的日趋贫困。但北宋厚待文人士大夫的宽松的政治环境,也使得人们也敢于表达政见。苏轼就是这一类有志报国的文人士大夫的佼佼者。他同王安石一样,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也感到不安。但他只单纯主张缓慢而渐进的柔性改革。对王安石的大刀阔斧的激进式的改革感到内心的恐慌和抑郁,与此同时,他又对以司马光为主的全盘否定王安石的守旧派嗤之以鼻,致使他的仕途坎坷崎岖,沉浮起落,难有作为。而只能辗转奔波。同时他受儒、道思想的影响表现出了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因此,他的一生在政治上虽然屡受挫折,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挑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敢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侮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正是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人蹂躏的地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壮志难酬的那种悲愤才在他的词里显现无余①。

(二)、苏辛二人经历的差异

嘉佑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试。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夺取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科举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于汴京病故,了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而获罪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再次外调。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生被派知颖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时他才遇赦北归。次年七月卒于常州。苏轼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生死离别,怀才不遇的痛苦中。但我们试想,不经历那样的大风大浪,苏轼又怎能以如此之角度去审视人生,洞察社会?而辛弃疾悲壮词的形成,与其不平凡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五年(1178),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绍熙三年(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嘉泰三年(1203),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四年,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1205),复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德祐元年(1275)追谥忠敏。纵观辛的一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可怜白发生”,故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②。可以说辛弃疾的一生可谓是轰轰烈烈,却终究落得个英雄骈死于忧愤之中的悲剧。在他的词作中更是淋漓尽致地

①王立群、张进德主编:《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72页---217页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9页

展现了这种悲壮。

(三)、苏辛二人文学修养的差异

苏轼母亲程氏书香门弟出身,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幸有这样的好母亲,受到了良好的家教。再加上苏轼信奉儒道两家的思想,而这两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历来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致力于词的写作是在他仕途受挫即“穷”之后,那么主宰他词风的则肯定是道家的超脱与旷达。辛弃疾,由于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不像苏轼那样受到了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表现出了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他深谋远虑,智略超群。26岁时即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时进献《九议》,从审势、查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方面,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切实详明。33岁时即预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虏之则中国之忧方大”(周密《浩然斋意抄》)①,也体现出辛弃疾的远见卓识。平时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其雄才将略,拥兵万夫,横戈杀敌,但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因此才使他遭遇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②的悲壮。

总的来说,由于苏轼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学问修养不同。因而,才形成了苏词的豪放和辛词的悲壮。

参考文献:

1.王立群、张进德主编:《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版。

4、张养年等,《豪放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版。

5、谭行《论辛弃疾晚年词的思想艺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0版。

6、穆廷云《苏轼开创豪放词风的原因初探》。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1版。

①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47页

②冯至主编《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3页

定稿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内容提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常提到的。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本文主要从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题材突破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词的分析,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多样,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了解苏轼。 关键词:豪放;婉约;题材 一、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后苏轼登上仕途,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政见不和,被谏官李定等人以讪谤新法罪逮捕入狱,即“乌台诗案”,侥幸获释后被贬黄州充团练副史。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他又激烈反对,特别是反对废除免役法。之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他又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直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卒于常州。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二、从苏轼词的题材分析其词风 苏轼最早的词作,按王文诰《苏诗总案》载,为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所作《浪淘沙》,词句尚为“绮陌香尘”、“槛内群芳”之类,可说是尚在学步欧晏(欧阳修、晏殊)。翌年所作的《行香子·过七里滩》,上下片之结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均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已可混入欧晏词集了。但仍未见苏轼之人格、性格、词格。后年所作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堂庑渐大、登临渐高,使用了大字眼、大角度,使用了议论的句式。已可见苏轼豪放洒脱词风的苗头。①真正实现豪放词风创制的,是苏轼随后的知密州时期。当然,苏轼在认识到自己开创了“自是一家”的词作新阶段之后,仍然有婉约之作出现。它说明:有些场合、情景、题材只适合以婉约的风格来表现;有些场景,只有以婉约的手法来表现,才会使听者爱听,读者爱看。婉约词风作为词史上一种成功的形式,已成为了难以取代的存在。 因此,我们解读苏词的风格,不能单纯的把之归结为“豪放”或“婉约”。苏轼的词风,既有“大江东去”的壮阔,“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挽雕弓射天狼”的雄劲;又有“记得画屏初会遇”的委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美,“花退残红青杏小”的清新。不论婉约与豪放,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本文主要从题材的突破上说说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风格。 (一)豪放词题材的突破 明人张南湖在《古今词话》中对“豪放”的解释为“气象恢宏”,并首推苏轼为豪放词代表。苏轼开创的豪放词,冲破了“以词为艳科”的藩篱,而“以诗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以富有反对传统观念束缚的革新精神,突破前期词作对内容、情感、手法、风格的限制,为词的创作开拓出了一片广阔而高远的新道路,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创作,推动了词作的进步。在此以前低于诗甚至低于音乐一等的状况不复存在,词作成为和诗作一同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顶峰的体裁。而苏词代表的豪放主义,以其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受到后来历朝历代胸襟宽广的创作者和读者喜爱,在我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简要分析苏轼豪放词派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举证其部分代表作品及与以前作家的比较,着重从苏轼在扩大词的题材、开拓词的意境、运用多种写作方式、豪放与其它风格并存等方面,论述其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以及对后来所产生的影响。 标签:苏轼词豪放派创新 一、创作背景 苏轼词作的创作有独到之处,笔者究其原因,认为其独特词风的形成还是来源于苏轼所处年代的风云激荡的社会背景和他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社会背景上,北宋动荡不安,苏轼生活的年代更是政治和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为挽救危机,有志之士曾尝试改革。为适应政治改革,文学界也掀起诗文革新运动。彼时,已经有一些带有豪放之风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范仲淹《渔家傲》和欧阳修《采桑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豪放词风的萌芽之势,为后来豪放词风的真正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苏轼的开创性贡献提供了素材。 人生经历上,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在贬谪与升迁中历尽轮回。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人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体会,也是他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好山好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意境,为其创作提供了情感基础。 此外,苏轼思想上,兼容并蓄,接受各种宗教和学说,并在人生阶段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影响。他对于宗教的理解,复杂而包容,缥缈又自成一派,是真正将文化与文学集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尽管身处动荡,尽管人生坎坷,尽管仕途不如意,但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自然深刻的思考、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他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心中激荡的情感与豁达的胸襟,使他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挫折,以随缘自足的佛家态度生活中,以乐观开朗的襟怀发现美。这些都是苏轼成为文学改革、词作创新举大旗者的直接动因。 二、创作影响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豪放词里天地宽

前导言: 苏轼的词自成一派,冠绝古今,他既能书写缠绵悱恻的婉约词,更能挥就雄浑壮阔的豪放词。而在苏轼的豪放词中,它所涵盖的内涵极为广泛,无不能写的事,无不能写的人。赏苏轼豪放词的百花园,品风格迥异的人间奇迹。《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集《豪放词里天地宽》,敬请关注。 画外音: 苏轼不仅是一位驰骋政坛的政治家,更是一名开宗立派的文学家。在文学上,苏轼诗、词、歌、赋、散文皆有大成,又以词的成就为最。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文人墨客通常是以写诗的余力和游戏的态度填词,内容上也多以男欢女爱、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苏轼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自是一派,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那么,苏轼豪放词派的代表作是什么?豪放词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集《豪放词里天地宽》,敬请关注。 康震: 苏轼写过很多不同的文学作品,虽然他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散文也是写得最好的之一,诗也是写得最好的之一,但是对于大家来讲,对于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讲,最喜欢的、最熟悉的还是苏轼的词,而且大家背得比较多的也是苏轼的词。但其实可能大家并不知道,苏轼写词,开始创作词很晚,他大概是十九岁、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写文章,到二十四岁的时候才开始写诗,到了三十七岁在杭州做了通判才开始写词的,这不像人家有的作家六岁、七岁、五岁,根据历史上记载人就开始能写很漂亮的文章,苏轼没有那个神话,都是十几了写文,二十几了写诗,三十多快四十了才开始写词。大家说这么晚,说明不是你讲得那么聪明,那是,他是写得晚,可是一出手就不一样,他出手不凡,所以这聪明人不一定说动得是最早的,他动得是最高的。 我们经常说苏轼的词,大家一说起来就说豪放派嘛,写得非常豪放。那么,是不是他的词都可以用豪放来代表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他的作品当中来体会,能够代表他豪放的,能够用豪放这个词来概括他的,应该是他创作得比较早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是豪放词,特别毫,也特别放,这是特别典型的豪放的做派。为什么呢?首先这个词的主题就是狂,“老夫聊发少年狂”,其实这会儿他也没多老,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才三十八岁,但是古人喜欢说自己是老夫,跟现代人正好相反,现代人甭管多大年龄,女士一看,小妹妹,甭管你多老了,说哥哥,最后都分不出来到底有多大年纪。但古人喜欢说老夫,年龄不大就叫老夫。“老夫聊发少年狂”,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今天的精神状态像小伙子,我狂,我今儿就耍一把狂,他耍什么狂呢?左手黄犬,右臂架鹰,这出来阵势不一样,跟以往我们看到的苏轼的情形不一样,你只要一还原这个情景你就能感觉到,地上跑的是猎犬,臂上架的是苍鹰、猎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全副武装,可能连防弹衣都穿上了。“千骑卷平冈”,这肯定是有夸张的成分,打个猎,用不着把一个军的军队都叫上。“千骑卷平冈”是突出他的狂,狂风扫过去一样,在平冈之上,在山坡上一眨眼没了,裹挟而去。

谈苏轼词的豪放性

谈苏词的豪放性 摘要:本文从美学,文学史,性格,仕途与情感,与辛词对比等角度来探讨苏词的豪放性。 前言 在词风风格上,苏轼前期的作品笔力纵横,磅礴大气,大有长江决堤之势。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跟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这类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要成果。 文学史的角度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其“自是一家”的风格;一扫“诗庄词媚”的遗风,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宋后历代以来,人们论词,必提苏轼 ;若提苏词,亦必提其“豪放”之风。这几乎是一个规律了。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山鼻祖,他的一系列豪放词是北宋豪放词派形成的重要标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刘辰翁就曾说过:“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美学的角度 “诗言志,歌咏言”,诗词是作者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它积淀着作者对人生、历史的思考与评价,自然也体现出作者的美学追求,是作者高尚人格、恢宏气度与复杂个性的艺术再现。天风浪浪,海山苍苍──豪放美豪放是指豪迈纵放的艺术风格,这是一种宽阔雄大的诗风,具阳刚之美,注重感情的奔放和想像力的驰骋,重在气魄。司空图在《诗品》中用“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来形容豪放诗风气魄的宏大、感情的热烈和想象力的丰富。 性格的角度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首倡“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好的文学作品首先应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清代袁枚也说到,“诗人者不失其稚子之心也”。可以说,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作家,不管文章写的如何磅礴大气、气象万千,观其细微处、感情落脚点,总有一种真情在流动。苏词的豪放性不如说是苏轼的豪放性,词为心声,说到底,词只是一种表达工具,是词人内心情感、理想抱负融入一炉后诞生的产物,是他内心豪放恣意最好的佐证。 与辛词对比 从艺术风格上看, 词史上以苏、辛并称, 都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 但苏轼所生活的时代与辛弃疾不同, 因此, 苏、辛两家词自有其不同的风貌。苏词自然雄放、清旷超逸, 辛词悲壮苍凉、沉郁顿挫;苏词似万斛泉源, 不择地而出, 似长江大河, 一泻千里;辛词则如飞瀑入涧, 千回百折。苏词中“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于雄放处更见超旷之风。辛词则借古今, 虽理想难酬, 却坚持执着, 孜孜以求, 所以词风豪而不放, 词情显得热烈而凝重,激切而深沉。 仕途与情感的角度 他在仕途上沉浮四十余年,曾先后27次在16个州府之间辗转流徙,就是在这样的坎坷人生经历和为官生涯中,他仍致力作词,为后人留下了三百余首词作。苏轼词由“纯粹的豪放”到“豪中见悲”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词中“悲”的成分明显加深有两个较为显著的标志。一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0)豪放词里天地宽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豪放词里天地宽 前导言: 苏轼的词自成一派,冠绝古今,他既能书写缠绵悱恻的婉约词,更能挥就雄浑壮阔的豪放词。而在苏轼的豪放词中,它所涵盖的内涵极为广泛,无不能写的事,无不能写的人。赏苏轼豪放词的百花园,品风格迥异的人间奇迹。《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集《豪放词里天地宽》,敬请关注。 画外音: 苏轼不仅是一位驰骋政坛的政治家,更是一名开宗立派的文学家。在文学上,苏轼诗、词、歌、赋、散文皆有大成,又以词的成就为最。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文人墨客通常是以写诗的余力和游戏的态度填词,内容上也多以男欢女爱、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苏轼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自是一派,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那么,苏轼豪放词派的代表作是什么?豪放词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集《豪放词里天地宽》,敬请关注。 康震: 苏轼写过很多不同的文学作品,虽然他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散文也是写得最好的之一,诗也是写得最好的之一,但是对于大家来讲,对于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讲,最喜欢的、最熟悉的还是苏轼的词,而且大家背得比较多的也是苏轼的词。但其实可能大家并不知道,苏轼写词,开始创作词很晚,他大概是十九岁、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写文章,到二十四岁的时候才开始写诗,到了三十七岁在杭州做了通判才开始写词的,这不像人家有的作家六岁、七岁、五岁,根据历史上记载人就开始能写很漂亮的文章,苏轼没有那个神话,都是十几了写文,二十几了写诗,三十多快四十了才开始写词。大家说这么晚,说明不是你讲得那么聪明,那是,他是写得晚,可是一出手就不一样,他出手不凡,所以这聪明人不一定说动得是最早的,他动得是最高的。 我们经常说苏轼的词,大家一说起来就说豪放派嘛,写得非常豪放。那么,是不是他的词都可以用豪放来代表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他的作品当中来体会,能够代表他豪放的,能够用豪放这个词来概括他的,应该是他创作得比较早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是豪放词,特别毫,也特别放,这是特别典型的豪放的做派。为什么呢?首先这个词的主题就是狂,“老夫聊发少年狂”,其实这会儿他也没多老,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才三十八岁,但是古人喜欢说自己是老夫,跟现代人正好相反,现代人甭管多大年龄,女士一看,小妹妹,甭管你多老了,说哥哥,最后都分不出来到底有多大年纪。但古人喜欢说老夫,年龄不大就叫老夫。“老夫聊发少年狂”,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今天的精神状态像小伙子,我狂,我今儿就耍一把狂,他耍什么狂呢?左手黄犬,右臂架鹰,这出来阵势不一样,跟以往我们看到的苏轼的情形不一样,你只要一还原这个情景你就能感觉到,地上跑的是猎犬,臂上架的是苍鹰、猎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全副武装,可能连防弹衣都穿上了。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3)农村词,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与生俱来的。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 (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豪放派词人苏轼

豪放派词人——苏轼 词这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唐末五代,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信手翻开《全宋词》,就会看到一个个红粉佳人凌波微步,带着浓浓的沁香,从书卷从典故中,着一袭艳丽的绸衣,款款徐来。如温庭筠、柳永、李煜等人,都是依曲填词,内容也都是歌咏风花雪夜、闺情离怨。到了北宋苏轼,词风为之一变,多抒发豪情壮志,山水风光,并影响了后来的辛弃疾等一代人,成为一种潮流,为中国古典文学再添新葩。 著名诗人苏轼(1037——1101)是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从小与弟弟苏辙一道受教于父亲苏洵。在他20岁那年,父亲带着他们兄弟二人一道去京城赶考,结果双双金榜题名。 苏轼中进士,还有一段佳话。 据说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正倡导诗文的革新运动,他想借科考之机选拔人才,以振兴当时的文风。苏轼的文章洒脱豪放,风格浑厚,欧阳修一看到这张试卷,便大为惊喜,遂打算把其定为第一名。可是,由于当时的考试卷是密封了姓名的,欧阳修反复阅看,总觉得它像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文笔。为了避“厚亲薄疏”之嫌,决定将其定为第二名。直到发榜后,才知道这原来是苏轼的作品。 欧阳修::“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认为此人不同凡响。 王安石变法,苏轼因提出异议而被当成反对派,遭到贬谪。宋神宗元丰年间因写了一首讥讽新政的诗被关进大牢,险些遭至杀身之祸。元祐年间,又因反对那些偏激的人废除所有新法,与旧党领袖司马光发生争执,被再次排斥出朝廷。十几年后,新党得势,苏轼又被贬到了岭南的惠州和比那更荒凉的海南岛。后来虽然得到了朝廷的赦免,却没等回到京城,就病死途中。 尽管苏轼一生在官场上多不如意,但是,他却可以在文坛纵横驰骋大显身手。苏轼在文、诗、词、赋等技能上无所不精,他传给后世的诗有4000余首,词340余首,再加上其他各种体裁的文章,被号称“万篇”。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岗)。他的好友马正卿送给他几十亩营地,苏轼在此躬身垦辟,他还在地的东坡盖了一间草屋,取名为“雪堂”,並自号东坡居士。他在这个雪堂里著书立论,写下大量的诗作,这段遭贬的日子竟成了其一生中创作最丰厚的时期。 元丰五年,苏轼与朋友乘小船游玩于黄州赤壁。长江的傍晚景色怡人,苏轼见景生情,脑海中浮现当年赤壁大战的情景,赶回家后,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意境雄奇,风格豪迈。有个故事说:苏轼在汴京时,有一次问一名歌手:“我的词与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那名歌手风趣地回答说:“柳永的词,只宜十七八的女孩儿,手拿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你的词,须关西大汉,手拿铁板,唱‘大江东去。’ 苏轼不仅才学卓著,而且还有旷达的性情、高雅的志趣和高尚的人格。 元符四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这位伟大而正直的词人,在留给我们大量不朽的诗句后,于66岁死在了常州寓所。

浅谈苏、辛豪放词风之别

浅谈苏、辛豪放词风之别 摘要:“诗坛李杜,词苑苏辛”历来词评家都习惯于把苏、辛并称,无疑此二人皆是词坛上屈指可数的大家,文学造就之高无与伦比。把二人并称是因为他们是豪放派绝对的老大,苏轼一反“花间”绮罗香泽之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等慷慨旷达之词,辛弃疾则是饱经山河破碎之痛,吟出《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抒发抗金豪情之作。但二人在豪放词风上亦有所不同,本文试浅论之。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清旷 不同的经历注定豪放应有所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谈及作品之时必先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遭遇等,还原语境。苏轼元丰三年,知湖州。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舒亶摭拾苏轼诗文中语,攻击苏轼怨谤神宗,把他逮捕入御史台狱,遭遇“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在守旧派内部的派系斗争中,被列为蜀党。元佑四年请求外任,历知杭州、颍州、扬州,绍圣元年,苏轼又被贬至惠州、儋州。至常州,病死。辛弃疾生性豪侠,崇尚气节与功业,出生时中原已沦陷,亲睹国破家亡惨状,自幼立下报国志。22岁举兵参加耿京起义队伍,从此投身抗金事业。23岁自荐任使臣,渡江与高宗亲

商抗金大事,北归途中,闻听叛徒张安国谋杀耿京并叛投金人,义愤填膺,率50随从直闯张五万人大营,缚其于马背,疾驰送建康处死。南下后多次向朝廷上疏,力陈兴邦复国大计,但受主和派排挤,终未得重用,42岁壮年被罢职,68岁含恨辞世。观二人身世,苏轼“身世浮沉雨打萍”,故其词是要么是被贬后抒发文人不得志,要么是表达受到朝廷重用时迸发出的安邦定国的激情,而辛弃疾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反抗民族压迫、反对历史倒退的风云激荡的时代。故他的词大都带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这样雄视古今的气概,但又不只是停留于空洞的豪言壮语而已,他不但表现出豪迈的气概。而且表现出历史的深度。换言之,东坡之词,多是文人词;稼轩之词,多是英雄词。“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我觉得十分中肯。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东坡之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生性,故词极超旷,而意境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苏轼受到强烈的佛道思想的影响,总能将激情的冲动纳于深沉的平静当中,“以诗为词”,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以其超尘脱俗的人格境界,高风绝尘、超迈豪横的审美韵致,开创了以超旷为主导风格的多样词风。苏轼胸有块垒,大气如虹,多写气象阔大高远的江河、长空、明月等,意象澄澈空明,超凡脱俗,给人以自在的感觉。可以说超旷是苏轼最重要的词风。俞文豹《吹剑续录》所载东坡词如关西大汉唱“大江东去”,柳永词如十七八女郎歌“晓风残月”,苏轼革新词体,内容和题

苏轼词对北宋豪放派的影响

苏轼词对北宋豪放派的影响 指导老师:陈诗智 组长:柯学佳 组员:卓蕾蕾、林珍莉、曾冰冰、丁瑞翔、阮瑞丰、林祥威、张杰 摘要 苏轼——一个流芳百世的伟人,一代名家大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从才艺方面讲,苏轼可谓是全才了,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的书法作品更是为更多文人所赞颂。中国历史千秋万代,传统文化亦博大精深,苏轼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词作上,他开创了豪放派,拓展了词的体裁。从爱国叙事到花间月下无所不写。豪放是他一贯的词风,但其中也不乏委婉之作,透露着他细腻的情感。不难看出苏轼也是个性情中人。他对当时社会及后代文人也有一定的影响。 简单的采访入题 采访题目 1.请举三个豪放派代表人物 答案: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陈亮 2.请举三个豪放派代表作 答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罪里挑灯看剑)《永遇乐》《贺新郎》《六州歌头》《念奴娇·登多景楼》《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3.苏轼词风分三类,请问分别是哪三类 答案:一.爱国类 二.田园类 三.创新类 研究的背景: 通过简单的采访,我们发现大家对苏轼,对豪放派的了解甚少。有些同学甚至连苏轼创立的“豪放派”闻所未闻。正因为这样,我们小组一致认为应该对“苏轼词对北宋豪放派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一次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也加深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同学们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其中来。我们组研究的课题是苏轼的词对北宋豪放派的影响。 研究苏轼的词,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北宋文化的一种透视。宋代有两大别派,既从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开创了豪放派。历史千秋万代,每个朝代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民族文化,追寻文化的精髓,无疑是对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即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又充实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并且,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更是与高考接轨的,享受的同时又有收获。在学校的书本上,我们只学到了苏轼词的毫毛。我们渴望更深入的了解他,体会当时他描写诗时所表达的美好情感。通过研究性学习,相信苏轼的词将会把我们引入他刚新俊逸的诗境中。 研究的过程: ①确定主题 ②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③整理资料,拟好结题报告 ④制作幻灯片 ⑤报告成果

浅析苏轼豪放词风

浅析苏轼豪放词风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而苏轼的词在词的发展中,一洗唐代以来宫体词脂粉香泽之气,首创豪放派之先河,我们可以说,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的词是一座丰碑。下面,我仅就《水调歌头》一词,浅析一下苏轼的豪放词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在月光下思念弟弟的词,读完上阙,我不禁首先为词人的新奇想象所折服。自古以来,写中秋赏月的诗词不少,但许多作者往往把自己置于月外,仅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月色。而东坡则不然,他竟然把自己置于月宫主人的位置,他在饮酒赏月中,逸兴神飞,神游月宫,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读到这里,就不由让我们同样产生了豪迈的感情,深深地被词的意境所吸引,尤其是那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大有使人飘飘欲仙的感觉。中国文学史上,若谈起浪漫的想象,当首推屈原、李白,他们在诗中常能不为世俗所羁绊,而能扬起长袖、高歌呐喊,畅游寰宇。现在读到苏东坡的词,又使我们看到了同样的形象。不过,当我们读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时,又感到东坡又胜一筹。他虽然政治上也遭受过种种挫折,但还感到“人间”更为可爱,他这种屡遭贬斥仍然热爱生活的精神,这种旷达的胸襟更使我们感动。这正是苏词豪迈的根源。这是他百折不挠精神在词中的体现。这一点在词的下阙中同样可以体会到。 下阙中,作者一开始就寥寥几笔勾勒出了诗人彻夜不眠的情景。“转”、“低”两字充分体现了时间的缓慢流逝,更衬托出作者思念弟弟子由的深情,这也反映出了东坡在用词上的高超技巧。往下,诗人并不是在词中洒泪哀叹,而是笔峰一

苏轼著名的词

苏轼著名的词 苏轼 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在政治上属旧党,累遭贬黜。其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意境开阔。其书画也自成一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①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1】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苏词和辛词之比较分析(正文)

东坡之旷达稼轩之豪放 ——苏词和辛词之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 苏轼、辛弃疾都是我国宋朝豪放派的伟大词作家,但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词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辛词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而辉煌的豪放词派。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旷达豪放比较 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二人在思想内容、个性特点、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心境上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为:“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①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 一、思想之比较 (一)苏轼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 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这对他的词风影响很大。以最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就这首词而言,前面表现了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而结尾回归道家的豪迈旷达超然物外。 (二)辛弃疾的思想特点正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

论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新改)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 姓名:周菊英 指导教师:赵新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11秋 层次:专升本 学习中心:邯郸教育学院 完成时间:2013年10 月21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论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 【摘要】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性人物,其词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轼对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苏轼豪放词,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写法灵活,用典较多。苏轼词从题材、意境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展示出了一种雄浑壮观的豪放之美。 【关键词】苏轼豪放词审美特征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因如此,宋后历代以来,人们论词,必提苏轼 ;若提苏词,亦必提其“豪放”之风。苏轼对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刘辰翁就曾说过:“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豪放词,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创作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律。 本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几首苏轼有代表性的“豪放词”,简单论述一下苏轼词从题材、意境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展示出的雄浑壮观的豪放之美。 一、“以诗为词”,题材开阔之美 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诗。在苏轼的笔下,怀古伤今、悼亡送别、说理谈禅、咏史吟物、抒怀言志、抒情记事都一一发之于词,整军修武,抗敌御侮,田园风情、农村生活,山川景物等,都成为词作的描写内容。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一)内容方面 1、题材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苏轼在词中表现出辞气激昂,境界阔大之旷达的气势。 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辛弃疾发挥了词在抒情、状物、叙事、议论等各方面的功能,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辞赋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对豪放词做了更深的开拓和大力的发展,把词提到了新的高度。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不思报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写得悲凉慷慨,沉恨塞胸。陈延焯评价说:“把吴钩看了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沉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 2、内心书写方式 苏词对内心痛苦可愤慨的抒写是隐蔽的、含蓄的;苏词种种忧郁的情绪总会在词人超脱和达观的心态中被排除和化解,最终也会表现出坦荡潇洒、乐观的情怀。例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健康开朗的思想情绪。 辛词则不然,其抒写痛苦和愤慨是溢于言表的;读辛词,自有一种热血奔涌、悲壮慷慨、甚而至于潸然涕下的激情。例如:“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神州毕竟,几番离合”。(《贺新郎》)如呜咽悲歌,感慨悲凉。(二)形式方面 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不受格率限制,字由心生,形成联贯流畅的风格;如《浣溪沙》五首中,作者置身于这种“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的丰收环境中,心中充溢着无限的喜悦。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大量使用散文句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辛词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用典,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一连用了五个典故。 (三)风格方面 苏轼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以一种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抒写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等等。如《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辛弃疾生活于南宋,当时金兵入侵,朝廷屈膝投降。国破家亡,美丽河山不再。词人承载着更多的是痛彻心扉的亡国之恨,欲将一腔热血洒于抗敌战场,渴望恢复祖国河山的豪情壮志,但却被贬官闲居,不得重任。因而在辛词中形成辛词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独特风格。如《破阵子》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文 \ 洪万平 (文学院 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 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但因为两人所处的 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时,又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 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例如:两人都有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词中作者明写登临怀古,暗讽当时朝政。用典自然贴切。全词“魄力雄大,虎视千古”(陈廷焯《云韶集》卷五),充满英雄之气。【2】这样的豪放词作很大程度上都突显出二人的相似之处。 因此,“豪放”——这个主题风格与柳永和李清照的婉约词风是决然不同的,这在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其实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区别于婉约的豪放词风。 二、苏词与辛词的相异之处

浅谈苏轼的豪放派风格

浅谈苏轼的豪放派风格 摘要苏轼的豪放派风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文着重从豪放抒情的形象上、豪放语言的锤练和品味上、豪放的抒情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几点浅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苏轼;豪放派;念奴娇 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颗奇葩,和唐诗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耀眼夺目。宋词的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婉约,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而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北宋苏轼第一个用“豪放”评词,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他的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苏轼(1037-1101)宋朝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首先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开辟和发展了词的豪放风格。他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气吞山河的气势,一扫词坛“绮罗香泽之态”,被尊为豪放派的代表。下面就苏轼的豪放派风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展现浅谈几点看法: 1豪放风格的诗歌形象 诗歌的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人物形象是指除诗人自己以外的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景物形象是指自然界的客观物象,例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我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我”,即诗人自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的。词的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我们在词的开篇就看到了一个豪迈和大气的场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所选形象也特别大气:大江,指规模之大、之宏伟,江面之宽,流域之广,尽在一个“大”字之中。东去,向东流去,这流去的不仅仅是江水,更是时光,更是历史,更是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首句起笔气势雄浑,意境壮伟。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穿空”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总体上写的景物形象有:大江,波涛,故垒,乱石,惊涛,浪花,江山。人物形象有千古风流人物,具体的写周瑜。这些形象,都不是艳词中所写的,而是豪放派所推崇的形象。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