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苏轼豪放词的艺术特色
- 格式:wps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8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苏轼,北宋文学巨匠,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豪放洒脱、婉约细腻、自由开放和意境深远。
苏轼词的豪放洒脱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他的词作中常常表达出豪情万丈、慷慨激昂的情感。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体现了苏轼豪放洒脱的风格,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对人生长久和美好的愿望。
苏轼的词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以自然为依托,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使人感受到一种豪情壮志的气息。
苏轼词的婉约细腻是他的另一大特点。
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温婉细腻的情感。
例如《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的“钟声何处听,荷花何处看”,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情体验。
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运用婉约的语言描绘细腻的情感,使人感受到一种温柔而深沉的美。
第三,苏轼词的自由开放是他的又一特点。
他的词作中常常展现出一种自由奔放的气息。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己卯年,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豁达开朗的心态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世俗约束的不屑和对自由的追求,他用自由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自由奔放的世界。
苏轼词的意境深远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他的词作中常常通过意象的构建和意境的营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句词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场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思考和感慨。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自由开放和意境深远为特点。
他的词作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意境的构建,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苏轼的词作至今仍然被人们推崇和传颂,其艺术风格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析苏轼豪放诗词的艺术手法(3)苏轼的豪放词引诗入词,运用典故,以诗为词的现象尤为突出。
《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休将白发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难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午酉时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这里正是反其意而用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二句更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更是出自唐人传奇《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其次,苏轼豪放词中爱以散文句法入词,一改花间词人的香词艳语,使词既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把词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诗,又提高了词的格调,遵守词律,但又敢于不受词律的约束。
《水调歌头·落日秀帘卷》最具这一特征。
词中虽多用书卷,但不生硬晦涩;虽有议论,但富有诗情。
句首多用动词引接,如“知君”、“歌枕”、“堪笑”、“未解”、“刚道”等,有时还径以散句入词:“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一点浩气,千里快哉风”。
显出了他多以散文句法入词的创作特点,更是显得情调健康、积极、洒脱。
就是言情词,苏轼也如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前妻王弗,既豪放,又感情深挚、思致委婉。
苏轼在词中同样不用花间派词人的香词艳语,往往用白描手法抒发纯真、热烈的爱情。
以散句入词,情感动人,催人泪下:“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明月夜,短松冈”。
词人用“江城子”词牌提高了言情词的格调。
另外,苏轼的豪放词适当吸收了口语入词。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居作》),“回首向来萧瑟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君能得几回来”,其中得、“向来”、“几回来”等都是当时的口语。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
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除了那些抒发个人豪情壮志的作品豪放奔腾的主流之外,也有许多缠绵潇洒、淡远飘逸之作。
苏轼的悼亡词,显得沉痛悲凉;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又那样轻快明朗;抒发寂寞情感的词,显得幽冷;描绘复醉三更的词,又那样地飘逸。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美食家。
他以其卓越的诗词艺术才华以及深远的影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一、苏东坡的诗词艺术苏东坡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他的诗作注重表达个人真情实感,崇尚自由灵动的意境描绘,文字简练、意蕴深远。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激昂、豪迈慷慨的风格为主,常以写景抒怀、咏史咏物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苏东坡的作品向来注重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对人民生活、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记录。
他的诗词常常反映出对社会进步、人民疾苦的关注,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关怀。
例如他的《赤壁赋》通过赋予历史事件美学上的意味,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诗词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苏东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 开创豪放诗风: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在豪放派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对乐府古体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豪放诗风的创立使得后世的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更注重真实感与豪情壮志的体现。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将豪放的诗风发扬光大,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2. 注重个人情感表达: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强调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的真实表达。
他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感悟人生为目标,对后世文学家提供了一种深入挖掘内心世界的思路。
后世文学家在苏东坡的影响下,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并将个体的体验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3. 增强写实主义色彩:苏东坡的作品注重对社会、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其写实主义色彩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他通过描绘生活琐事、记录社会现象等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现实感与可读性。
这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使得后世文学家更加注重社会状况的反应与揭露。
苏轼文章、诗歌与词作的主体艺术风格是什么?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他的文章、诗歌和词作都具有独特的主体艺术风格。
以下是对苏轼不同文体的主体艺术风格的概括:1.文章:苏轼的文章以豪放洒脱、真实率直和情感丰富而著称。
他善于通过自我表达、借物抒情、议论社会和书写史事等手法,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和展示自己的独特观点。
他的文章语言通俗生动,富有感染力,充满了他个人独立思考的热情和自由精神。
2.诗歌:苏轼的诗歌以豪放洒脱、才情出众和艺术表现力强为主要特点。
他善于以鲜明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题材广泛,涉及田园山水、人情世事、政治抒怀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含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同时也充满了比兴和寓意手法,展现了他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3.词作:苏轼的词作在北宋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词风独特、情感真挚而深沉,以自然的写景、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思考而著称。
他的词作情感表达直接而真实,尤其擅长写离别、怀旧、爱情和社会隐忧等主题。
他的词作语言简练、形象鲜明,节奏流畅,富有音乐感。
他通过对细腻而具体的描写,以及对人生、社会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文学魅力。
综上所述,苏轼的文章、诗歌和词作都体现了他的独特艺术风格。
而文章以豪放、真实和情感丰富为主,诗歌具备豪放、才情出众和艺术表现力强的特点,而词作则以独特的情感表达、深远的思考和优美的语言和音乐感为主要特征。
这些风格特点使得苏轼的文学作品在北宋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以及对豪放派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开创了“豪放派”词。
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苏轼也有一些抒写“逸怀浩气”,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苏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
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一、本文概述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词坛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豪放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宋词的天空。
然而,尽管同属于豪放一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却各具特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词人的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将概述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揭示他们词风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接着,我们将从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包括他们的词风各自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这些特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词坛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传承。
二、苏轼豪放词风格分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词风多变,既有婉约之韵,又具豪放之气,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他善于以豪放之笔,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词作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以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象开篇,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豪放词还体现在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不受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敢于在词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分析苏轼豪放诗词的艺术手法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分析苏轼豪放诗词的艺术手法》的内容,具体内容: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家,他的散文、赋、诗、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的巢臼,一扫绮丽柔靡之习,开创了北宋词坛豪放的词风。
苏轼现存三...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家,他的散文、赋、诗、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的巢臼,一扫绮丽柔靡之习,开创了北宋词坛豪放的词风。
苏轼现存三百四十余首词,各种风格的豪放词仍居少数,现存苏词绝大多数仍属于婉约词。
但他的豪放词题材扩大,思想内容与形式都独具特色,尤其风格多样:以散句入词,以诗入词,开创苏词之沉郁,飘逸、旷远、绮丽、豪放、清雄、刚健、开朗,联想丰富,比喻新奇,用笔挥洒自如,自由张扬个性,创新意识浓郁。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之他那广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一步入词坛,立刻给词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一般认为,苏轼是从杭州通判开始创作词的。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是可以准确系年的苏词,它已突破了"词言情"的藩篱,开始表现出苏词的豪放本色。
在密州及其以后,他就更自觉地创作豪放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标志着他的豪放词的成熟;《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豪放词的千古楷模。
一豪放词中的"真情"真率自然是中国古典抒情诗的传统之一,也是历代多数诗人的美学追求。
优秀的抒情诗无不发乎性情,出乎自然,词更如此。
况周颐云:"真字是词骨。
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在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娱宾遣兴的席间即兴之作居多,专写娼楼歌妓的娇柔之态和勾栏瓦舍的男女调笑,感情多浅露轻浮,缺少一种严肃真挚的情意。
这一风气直贯北宋,无论欧、柳、周,一概难出其藩篱。
苏轼则不然,他的豪放词大部分都言志抒怀,是内在感情的凝聚,是心灵世界的外在投影。
心中辗转翻腾的情调波澜,使其不能不为词。
苏轼词的特点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述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苏词风格多样,他率先打破传统婉约词风,开创豪放词风。
其豪放词具有一种恢弘豪迈、纵放不羁、亢爽劲健的气象,富有激荡人心的力量。
他另有些词则表现出轻旷高远或婉约缠绵的风格。
提高了词品,以诗写词,将词品和人品进行融合,将词的言情和诗的言志结合在一起。
因此,其诗文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风格随情感基调而变化万千。
《江城子·密州出猎》意气愤昂,热情浓烈;《念奴娇·赤壁怀古》开阔波荡、雄姿英发,可以用高旷、雄壮形容;凄清伤感的词,委婉细密,如悼亡妻《江城子》;《卜算子》幽深清绝,孤独感伤氛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逸出尘外,气格高扬。
扩大了词境。
一方面从题材上将理趣引入词境,如《赤壁怀古》表现对人生的思考,《水调歌头》对“月有阴晴圆缺”的领悟。
另一方面,将农村朴素的民风写入词中,如《浣溪沙》“牛衣古柳卖黄瓜”富有乡村之泥土芳香与生活气息,活泼生动;又如《西江月》之和谐宁静。
改变词风,一改词坛绮罗香泽之态,开创豪放词风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直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咏叹式的句法写景写清,境界阔大,感情深厚,写得概括而有气势。
又如《水调歌头》,全词由中秋赏月而引起想象,问天、游仙、想宫阙、写玉宇,直到对月“阴晴圆缺”的探索。
体现出苏轼豪放词的特色,笔势超迈,格调雄健,别有一种飘逸空灵之感。
苏词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正文构成有机统一体。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在词调外另加标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在词调后加上小序。
苏轼之后,多数词人即把题序作为填词常规。
苏词遵守词的音律范围却往往不为音律所拘。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创作了不少诗词并流芳百世。
我们学过很多苏轼的诗词作品,你能结合他的诗词作品说说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彭乘:《墨客挥犀》。
②见原词序。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无法排解的思念之情溶入连绵不尽的未来,更衬出未亡人的情真意挚。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豪放派文学风格的力与影响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文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学风格以豪放派为主,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豪放派文学风格的力与影响。
一、苏轼与唐宋八大家的背景苏轼生于北宋时期,而“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八位杰出文人,他们以文学才华和影响力而闻名于世。
这八位大家包括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柳宗元和辛弃疾。
虽然苏轼并不是唐代文学家,但他的文学才华和影响力使他成为了这个称号的一部分。
二、苏轼豪放派文学风格的特点苏轼的豪放派文学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奔放:苏轼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表达,他敢于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作品如《东坡肆志图》等篇章充满了豪放的情感。
2. 畅达豁达:苏轼的文字流畅畅达,他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拘泥于形式,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的作品如《前赤壁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 艺术自由:苏轼追求艺术的自由创作,他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自由自在地发挥个人的创作天赋。
他通过融合唐宋诗词的特点,创造出独具苏氏风格的作品。
三、苏轼豪放派文学风格的力与影响苏轼的豪放派文学风格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可谓深远:1. 开拓文学表达方式:苏轼的豪放派文学风格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使后世的文人有了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
他对诗词、散文的创作都有所突破,使文学创作变得更加自由多样化。
2. 影响后世文人:苏轼豪放派的文学精神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如明代的文学家杨慎、清代的文学家纳兰性德等人都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融入豪放派的元素,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3. 引领文学思潮:苏轼的豪放派文学风格影响了当时的文学思潮,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开拓精神激发了后来文人的创作灵感,推动了文学的进步与发展。
四、结语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他的豪放派文学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那么苏轼创作的诗歌都是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试论苏轼的豪放词苏轼现存三百四十余首词,各种风格的豪放词仍居少数,现存苏词绝大多数仍属于婉约词。
但他的豪放词题材扩大,思想内容与形式都独具特色,尤其风格多样:以散句入词,以诗入词,开创辛词之沉郁,飘逸、旷远、绮丽、豪放、清雄、刚健、开朗,联想丰富,比喻新奇,结构莫测,用笔挥洒自如,自由张扬个性,创新意识浓郁。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之他那广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一步入词坛,立刻给词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一、豪放词风的形成及其原因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因此他的一生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但在文艺创作上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
苏轼豪放词风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革新词风是历史所趋词,原是民间之物,题材宽广,思想活泼,风格清新,作为一种新兴诗体,本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可惜晚唐温庭筠等花间派词人在发展词令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
北宋初期多数词人,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修养体现到歌词创作之中,他们的作品初具风雅体貌。
然而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即使是代表时风的晏欧词,也只被目为“词中西昆”。
柳永词倒是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但主要是形式上,其内容仍是“花间”的继续。
另一方面,北宋一些著名文人在政治上都有比较大的抱负,他们不满晚唐五代以来卑靡的文风,故掀起了文学革新运动,余波所及,在词坛上也受到了影响。
在范仲淹的词里已有一些风格豪放的作品,如《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出苍凉劲拔的特色,开拓了新的词境。
创造出新的腔调,发豪放派词风之先声,而王安石更明白反对依声填词的作法,到了苏轼继承了他们的作风。
(二)、苏轼旷达豪放的自然野性在苏轼生命和艺术中,贯穿首尾都充满了非同一般的“野性”。
从苏轼在诗词中喜欢用的意象中,“我们就能多次地看到‘野鸭’‘野鹘’‘野凫’‘野菊’‘野桔’等这样一些具野味意象的诗作”(木斋先生《苏轼野性论》第一节)。
浅析苏轼豪放词的特点
苏轼的豪放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大胆奔放:苏轼的豪放词以其大胆奔放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词作大
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拘一格,不受传统文学规范的约束。
他勇
于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忘情地倾诉自己的心情,不惧怕传统的束缚和
约束。
2.生活化:苏轼的豪放词通常以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小情绪为题材。
他以平常的事物为载体,抒发个人情感和体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的喜怒
哀乐。
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和抒发,使词作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和情感,
具有丰富的现实感。
3.情感丰富:苏轼的豪放词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他的词作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复杂多样的情感体验,既有激情澎湃的豪放之情,也有细腻
绵长的柔情之感。
他通过描写自己的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他
内心深处的感受。
4.修辞技巧多样:苏轼的豪放词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技巧。
他巧妙地运
用比喻、夸张、对仗等手法,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他的词作语言丰富多彩,抒发情感的同时又展示了他卓越的写作才华。
综上所述,苏轼的豪放词以大胆奔放、生活化、情感丰富和修辞技巧
多样为特点,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些特点使他的
词作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鉴赏苏轼的豪放与婉约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宋代文坛的领袖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而闻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苏轼的豪放与婉约之美。
一、苏轼的豪放苏轼的豪放风格表现在他的豪放情怀和自由奔放的写作风格中。
在《赤壁赋》中,苏轼以雄辩慷慨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激荡人心的历史场景,展现出他的豪情壮志。
他经常运用雄浑激越的辞藻和瑰丽而奔放的叙述手法,使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所蕴含的壮志豪情。
苏轼的豪放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坦荡看法和不拘一格的个性上。
他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自嘲地形容自己的性格。
他不受世俗规则束缚,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这种坦率直接的性格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苏轼的婉约苏轼的婉约之美主要体现在他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委婉细致的写作风格中。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他深情地表达了对亲人、朋友和故土的眷恋,同时也在悲欢离合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深情。
苏轼的婉约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精心描绘上。
他能以朴实的言辞揭示出自然界中微妙的变化和神秘的力量,如《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出对月亮和人生的深思。
三、豪放与婉约的结合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有一些既有豪放的气势,又有婉约的柔情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豪放与婉约的特点完美结合。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这首词中既豪放地描绘了战争的场面,又婉约地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整首词既有慷慨激昂的气势,又有温柔细腻的情感。
在苏轼的豪放与婉约之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真理的追求。
他的作品既展现了豪情激荡的壮丽景象,又体现了内敛婉约的情感体验,这种综合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独具一格,赋予了读者丰富的审美享受。
苏轼诗词风格
苏轼诗词风格如下:
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诗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与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与性格特点的诗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诗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诗词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扩展资料:
风格不仅是作家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而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格;有怎样的作品就会有怎样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经历、心情、年龄等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这都说明,风格不是单一的,风格具有多样性。
同样,风格也不是唯一和排他的,而是相互包容、吸收的,甚至出现熔铸多样风格于
一身一体的情况和现象。
苏轼虽未对诗歌风格及诗歌风格的多样性作过集中的专门的论证和阐述,但时常见之于他的诸多作品和评论中。
苏轼在具有丰富创作经验且创作臻至炉火纯青的晚年,为自己一生的“成一家之言”的艺术追求与努力而颇感得意、欣慰、骄傲和自豪。
显然,这种“一家之言”并非轻而易举所能形成的,没有诗人对前人的广泛学习、继承借鉴、变化生新及创造发展,没有诗人对自己创作的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是无法在创作上取得“著成一家之言”的杰出创作成就的。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1.(1)开创了豪放词风。
2.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
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
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3.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4.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5.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
6.(2)以诗为词。
7.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8.(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9.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
因此,苏轼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不协音律也不在所不顾,因此受到其后陆游,李清照等人的诟病。
10.(4)苏词的语言创新。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1
11.苏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他多方面吸
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还运用口误、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
2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简论苏轼豪放词的艺术特色潘进明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家,他的散文、赋、诗、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的巢臼,一扫绮丽柔靡之习,开创了北宋词坛豪放的词风。
苏轼现存三百四十余首词,各种风格的豪放词仍居少数,现存苏词绝大多数仍属于婉约词。
但他的豪放词题材扩大,思想内容与形式都独具特色,尤其风格多样:以散句入词,以诗入词,开创苏词之沉郁,飘逸、旷远、绮丽、豪放、清雄、刚健、开朗,联想丰富,比喻新奇,用笔挥洒自如,自由张扬个性,创新意识浓郁。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之他那广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一步入词坛,立刻给词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一般认为,苏轼是从杭州通判开始创作词的。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是可以准确系年的苏词,它已突破了“词言情”的藩篱,开始表现出苏词的豪放本色。
在密州及其以后,他就更自觉地创作豪放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标志着他的豪放词的成熟;《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豪放词的千古楷模。
一豪放词中的“真情”真率自然是中国古典抒情诗的传统之一,也是历代多数诗人的美学追求。
优秀的抒情诗无不发乎性情,出乎自然,词更如此。
况周颐云:“真字是词骨。
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在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娱宾遣兴的席间即兴之作居多,专写娼楼歌妓的娇柔之态和勾栏瓦舍的男女调笑,感情多浅露轻浮,缺少一种严肃真挚的情意。
这一风气直贯北宋,无论欧、柳、周,一概难出其藩篱。
苏轼则不然,他的豪放词大部分都言志抒怀,是内在感情的凝聚,是心灵世界的外在投影。
心中辗转翻腾的情调波澜,使其不能不为词。
且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首先就从大处着笔,总写长江,由江水触发千古幽情。
“千古”二字既表现历史久远,又表示风流人物众多。
这样众多的英雄人物,都被这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淘尽了。
一是说现在没有风流人物了,暗伏下自己壮志难酬的内容;二是说岁月的无情,又含有人生苦短而事业无成的感叹。
周郎年少得志,深得孙权信任,作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千古流芳。
苏轼自也有此抱负,想有朝一日能“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鐶,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抗击入侵得敌人。
这不就是想使“樯橹灰飞烟灭”吗?词人在借古人的衣冠,抒发自己渴望在抗击辽和西夏的入侵中立功报国的胸怀。
写人物,以雄奇之景去衬托,有形貌描写,有情态的刻划,有英雄业绩的渲染,形象突出,个性鲜明。
这是很能体现苏轼豪放风格的一首词。
其实,苏轼豪放词多“感事”之作,与传统的艳情词相悖,但它更接近真实。
为增强情感的指向性,他经常在基础上首加词题或小序,说明写作的时间、地点和创作缘由。
如《念奴娇·中秋》、《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等等。
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作者对事物的敏感和其性情的潇洒,倜傥不羁的一面。
一轮圆月,一条小溪,季节变化,山川胜迹,农舍风光,化游放怀,报国之志,在他的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均能引起他心灵的震颤和对情思的抒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气势豪迈奔放,感情激昂旷达,。
(《题〈酒边词〉》)苏轼当之无愧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品。
但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创作成就、艺术风格,也往往不是单一的。
苏轼的豪放词风格多样:既有上面提到的豪放作品,又有感情深挚、思致沉婉的作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是豪放与婉约兼容的作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知: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词,以词写悼亡,是苏轼首创。
词的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思念,是现实。
“十年生死两茫茫”至“无处话凄凉”五句,直叙生死离绝的思念之情。
“十年”时间之长,十年沧桑,多么迫切地希望得到彼此的消息,希望彼此的音容浮现在眼前!然而太失望了,“茫茫”二字,写出了彼此渺茫难详的现实;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空虚、怅惘,思念之情的深切,心事的浩渺深远。
下片写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即过渡,引入梦境,自然巧妙,“词意断而仍续,合而仍分”(沈祥龙《论调随笔》,“忽”字表现梦境的迷离恍惚,生动,令人耳目振动。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具体记叙梦中的情景。
“小轩窗,正梳妆”写出了词人的理想,平易亲切,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平淡之中却自有一种动人的魅力。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相思,为何相见又无言呢?——因为“无处话凄凉”。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无“言”胜有“言”了。
千行泪,正说明他们情感之丰富!惊喜?!——感情最深处的艺术魅力!全词采用白描的手法,出语平淡朴实,处处是家常话,字字是肺腑镂出,感情自然深挚,情调哀婉而不板滞。
笔墨翻卷,境界层出,波澜迭起,妙绪纷呈。
他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思与自己的性格结合,但所表现出的仍然无不是那种一以贯之的“流行坎止”的洒脱情怀。
语言仍然豪迈奔放,意境深远,应该是由其通脱的性格所决定的吧。
从以上分析说明,苏轼一贯主张并实践了他的“诗从肺腑出,出则感肺腑”(《夜读孟郊诗》)的理论,只有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自己情感的作品,才是佳作。
客观事物还是需要有主观的抒情写意色彩来表现,所谓“真实”,应是艺术的真实。
苏轼以前的词大都是写给歌儿舞女唱的,他现在的词则完全摆脱了词的“缠绵荡往,穷纤极隐”的妩媚之风,正以洒脱疏放、优游自在的风韵、开阔的气象、高远的意境、随意挥洒的笔法、直率透彻的格调、潇洒超旷的性格心真实的情感做了北宋词坛的霸主。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弯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标志苏轼豪放词成熟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是苏轼自己都认为的得意之作。
词的上片写他“少年狂”的行动,描写会猎的情景,是举之“狂”矣。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描写了会猎的场面:人马攒蔟,浩浩荡荡,铺天盖地,席卷而过,威武阔大,形象生动。
接着再写会猎中的壮举:“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亲射虎”,从容自若的镇定风度,豪迈的气魄和娴熟的本领自然呈现,不减当年孙权之英武!词的下片写“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志之“狂”矣。
“ 酒酣胸胆尚开张”词人性情本就豪放不羁,现在又加上酒力,“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壮志冲天。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又写了他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一个“何日”把词人那种亟待盼望的殷切心情表现锝极为生动。
上下两片一气贯注,略无停顿,犹如急流飞瀑,奔腾而下,气势之磅礴,意境之壮伟,笔力之雄豪,撼人心魄,大有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
词人之情、之志,可谓“狂”矣,淋漓尽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情”与“景”、“意”与“境”的完美契合,构成了壮伟高远的词境。
这一分析,不难发现,情思的豪迈奔放,表情的激越壮伟,意境的深邃高远,使苏轼豪放词感情之强烈诚挚,笔墨之激昂飞动,具有雄豪劲健的阳刚之美,高处竟能胜寒!二引诗入词,以诗入词,以散句入词词自兴起、发展、衍进至唐宋五代在文人手中臻于成熟,具备一种独立文本所必须的文体本色了,也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传统。
但到了北宋中叶,这一传统遇到了一次严重的挑战,那就是当时的文坛盟主苏轼自杭州创词以来,有意与“柳七郎风韵”相对,“自成一家”词风。
与题材扩大相映,在语言上屏弃了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广泛地吸收前人的诗句入词,以诗为词,适当吸收口语入词,给人清新自然之感,为了充分表达意境,他有时还突破音律地限制,试图改变,并且在相当程度上也确实改变了词创作地固有风貌,最终创立了豪放词派。
苏轼是如何引诗入词,以诗为词,以散句入词,适当吸收口语入词的呢?首先,苏轼“引诗入词,以诗为词”的问题。
苏轼的豪放词引诗入词,运用典故,以诗为词的现象尤为突出。
《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休将白发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难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午酉时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这里正是反其意而用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二句更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更是出自唐人传奇《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其次,苏轼豪放词中爱以散文句法入词,一改花间词人的香词艳语,使词既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把词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诗,又提高了词的格调,遵守词律,但又敢于不受词律的约束。
《水调歌头·落日秀帘卷》最具这一特征。
词中虽多用书卷,但不生硬晦涩;虽有议论,但富有诗情。
句首多用动词引接,如“知君”、“歌枕”、“堪笑”、“未解”、“刚道”等,有时还径以散句入词:“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一点浩气,千里快哉风”。
显出了他多以散文句法入词的创作特点,更是显得情调健康、积极、洒脱。
就是言情词,苏轼也如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前妻王弗,既豪放,又感情深挚、思致委婉。
苏轼在词中同样不用花间派词人的香词艳语,往往用白描手法抒发纯真、热烈的爱情。
以散句入词,情感动人,催人泪下:“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明月夜,短松冈”。
词人用“江城子”词牌提高了言情词的格调。
另外,苏轼的豪放词适当吸收了口语入词。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居作》),“回首向来萧瑟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君能得几回来”,其中得、“向来”、“几回来”等都是当时的口语。
其实苏轼的豪放词还吸收了一些俗语、俚语入词。
这使得他的豪放词清新自然,洒脱奔放,明白晓畅,格调开朗。
因为以上这些做法,贬低苏轼豪放词的人常说他“不入腔”、“不协律”,是句读不齐的诗。
但晁补之说:“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