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4. 盖层和生储盖组合
- 格式:pptx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5
第一部名词解释1.石油:石油是储蓄在地下岩石空隙内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主要是气相,并含有少量的非烃类物质,具有可燃性。
2.天然气:是以气态存在的石油。
3.石油的凝固点:指在规定条件下,油品遇冷而失去流动能力的最高温度。
4.天然气水合物:甲烷和水在低温和高压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冰样水合物。
5.石油工业:指的是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储存和运输的生产部门。
6.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遇冷而变成的岩石。
7.变质岩:是原来的岩石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新岩石(大理岩,石英岩)。
8.沉积岩:沉积岩就是原来的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遭受风化剥蚀,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9.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岩(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在空间上的搭配而形成。
10. 有效圈闭:地质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有效圈闭的“有效“是指形成时间和分布位置能够有利于捕获有气。
11. 石油勘探:就是根据石油地质学介绍的有关油气田分布的知识规律,才有各种合适的先进的勘探技术和方法寻找油气的全部过程。
12. 地质储量:地下原始条件下,油气层中所有存在的原油和天然气总量。
13. 预测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取了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估算求的的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14. 控制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的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
15. 探明储量:是指在油气藏评估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可供开采,并且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的,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
16. 油气苗:是指地下已经生成的天然气,或在运移过程中,或已经储机后又遭破坏,沿一定通道跑到了地面的产物。
17. 地震勘探技术:就是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弹性震动研究地层中不同岩石的弹性差异,以认识地层的分布情况和地质构造的一种有效的地质探方法。
石油工业概论题库加答案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第一部名词解释1.石油:石油是储蓄在地下岩石空隙内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主要是气相,并含有少量的非烃类物质,具有可燃性。
2.天然气:是以气态存在的石油。
3.石油的凝固点:指在规定条件下,油品遇冷而失去流动能力的最高温度。
4.天然气水合物:甲烷和水在低温和高压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冰样水合物。
5.石油工业:指的是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储存和运输的生产部门。
6.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遇冷而变成的岩石。
7.变质岩:是原来的岩石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新岩石(大理岩,石英岩)。
8.沉积岩:沉积岩就是原来的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遭受风化剥蚀,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9.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岩(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在空间上的搭配而形成。
10. 有效圈闭:地质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有效圈闭的“有效“是指形成时间和分布位置能够有利于捕获有气。
11. 石油勘探:就是根据石油地质学介绍的有关油气田分布的知识规律,才有各种合适的先进的勘探技术和方法寻找油气的全部过程。
12. 地质储量:地下原始条件下,油气层中所有存在的原油和天然气总量。
13. 预测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取了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估算求的的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14. 控制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的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
15. 探明储量:是指在油气藏评估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可供开采,并且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的,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
16. 油气苗:是指地下已经生成的天然气,或在运移过程中,或已经储机后又遭破坏,沿一定通道跑到了地面的产物。
一、名词解释1.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2.油气聚集带: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3.油气田:系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4.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干酪根是一种重要的成油母质。
5.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称为圈闭。
包括储盖层及侧向遮挡层。
6.生油门限:随着沉积有机质埋藏深度加大,地温相应增高,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时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称为有机质的生油门限。
也有人把此时的温度称为生油门限。
7.生油窗:液态烃生成的主要成熟度区间,相当于镜质体反射率值0.5%~1.2%。
8.相渗透率: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
9.异常压力:高于或低于相应深度静水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称为异常压力。
10.含油气盆地:凡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称为含油气盆地。
11.地温梯度:将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或地热增温率),以℃/100m 表示。
12.流体势:地下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流体相对于基准面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定义为流体势13.排替压力:就是岩样中非润湿相流体排驱润湿相流体所需的最小压力。
14.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之。
15.地层圈闭: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16.凝析气藏: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烃类气体,经采到地面后,温度、压力降低,反而凝结为液态,成为凝析油,这种气藏就是凝析气藏。
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的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的过程。
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的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门限深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门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
CPI 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TTI 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 法。
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 值。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如原油和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碳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绪论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成盆、成烃、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生、储、盖、圈、运、保,所以本课程根据由浅到深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内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流体、生储盖层、圈闭。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生成、运移、聚集。
油气藏成藏分析:成藏条件、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3.石油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答:①在工业及交通运输上作为燃料,称为工业的血液;②在轻纺工业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称为工业食粮;③在农业上,为农机燃料,化肥、农药的原料,是良田沃土;④在军事上,为战略资源和物质基础。
4.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答:第一阶段:1949年——1958年油气勘探重点在西部地区,56年5月发现克拉玛依、四川的扬高寺气田,56年12月发现鸭尔峡油田。
第二阶段:1959年——1978年勘探重点由西部转向东部,1959年9月26日,发现了大庆油田,1963年发现胜利油田,1964年发现大港油田,1965年发现江汉油田,1967年发现下辽河油田,1970年发现长庆油田,1971年发现南阳油田,1975年发现任邱油田,1975年发现中原油田。
第三阶段:1978年12月——现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面向海上,进军国际石油市场。
发展东部:东部油田继续增储上产,寻找隐闭油气藏。
发展西部: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等大油田的相继建成,……面向海上:发现海上大陆架,查明近海盆地的油气概况,有近10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储量主要在渤海4亿多吨,珠江口4亿多吨,北部湾1亿多吨;气主要在琼东南,东海、辽东有少量的气,……。
深部海域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存。
进军国际石油市场:自1992年以来,先后在秘鲁、加拿大、苏丹、委内瑞拉、马六甲、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合作项目或股权,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南美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上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区。
《《⽯油与天然⽓地质学》试题与答案[1]《⽯油与天然⽓地质学》试题(⼀)⼀、概念题(30分):1.⽣物标志化合物2.圈闭3.溢出点4.TTI5.CPI6.初次运移7.流体势8.系列圈闭9.含油⽓盆地 10.⽯油⼆、论述题:1.⽓藏⽓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般步骤是什么(10分)?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6.分析含油⽓盆地中形成油⽓⽥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概念题(30分):1、⽣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油中来⾃⽣物体的原始⽣化组成,其碳⾻架在各种地质作⽤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的最⼤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度,油⽓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向。
该点是油⽓溢出的起始点,⼜叫最⾼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8、系列圈闭:沿⼀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的多个圈闭;9、含油⽓盆地:指有过油⽓⽣成、并运移、聚集成⼯业性油⽓⽥的沉积盆地。
10、⽯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量烃⽓和少量⾮烃⽓以及固态物质。
⼆、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1、⽓藏⽓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1)⽓藏⽓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藏⽓中常见的⾮烃⽓有氮⽓(N2)、⼆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H2)、⼀氧化碳(CO)、汞(Hg)蒸⽓及惰性⽓体(氦、氖、氪、氩、氙、氡)。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的特点:石油热值高,比重低。
石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
具流动性。
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
用途广泛。
3、石油的作用:工业的血液工业食粮良田沃土战略资源4、学习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用以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气藏。
5、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生、储、盖、圈、运、保6、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面广,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油气藏的特征,真正学好石油地质学。
二、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原油的成熟度: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
3、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油地质学复习资料绪论⼀、简答题1、什么是⽯油地质学?⽯油地质学是矿产学的⼀个分⽀,是在⽯油和天然⽓勘探及开采的⼤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门新兴科学??⽯油地质学是研究地下的油⽓⽣成和油⽓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油⽓分布规律的⼀门学科2、⽯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油⽓⽣成,运移聚集成藏的地质原理第⼀章⼀,名词解释1,⽯油地下天然形成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2,天然⽓⼴义,天然⽓是指⾃然界⼀切天然⽣成的⽓体狭义,天然⽓是指与油⽥和⽓⽥有关的在岩⽯圈中蕴藏的可燃⽓体3,油⽥⽔指在油⽥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简答题1,⽯油可以分为哪⼏种族组合?⽯油的族分包括饱和烃,芳⾹烃,⾮烃和沥青质2,⽯油中包含有哪⼏种主要的元素与次要的元素?主要元素:碳83%~88%,氢10%~14%,次要元素:硫,氮,氧,3,⽯油中包含哪⼏种烃类化合物和⾮烃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烃⾮烃化合物:含硫化和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4,天然⽓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体和⾮烃⽓体?烃类⽓体:甲烷,重烃⽓(湿⽓重烃⽓>5%,⼲⽓重烃⽓<5%)⾮烃⽓:氮⽓,⼆氧化碳,硫化氢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被分为哪⼏种类型?油⽥⽔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地层⽔分为四种类型: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不同类型的⽔反映不同的地层封闭性:氯化钙>碳酸氢钠>氯化镁>硫酸钠第⼆章⼀,名词解释1,⼲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氧化性酸,碱和⾮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包括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也包括煤中的2,⽣油门限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和温度的升⾼,⼲酪根开始⼤量⽣烃的温度称为⼲酪根的成熟度或⽣油门限3,氯仿沥青“A“4,油型⽓由腐泥型母质即I型或II1型⼲酪根形成的天然⽓5煤型⽓由腐殖型母质形成的天然⽓6⽣油窗在热催化作⽤下,有机质能够转化为⼤量的⽯油和湿⽓,成为主要的⽣油时期,在国外称为“⽣油窗”7,未熟——低熟油:①密度总体偏⾼,但也有轻质油②富含⾼分⼦量饱和烃③正烷烃具有奇数碳优势⼆、问答1、历史上有哪些主要的油⽓⽣成学说?⽆机成因学说:碳化物说(门捷列夫),宇宙说,岩浆说,⾼温⽣成说,蛇纹⽯化⽣油说有机成因论:早期成因论原始物质成岩作⽤早期⽯油和天然⽓晚期成因论(⼲酪根热降解成因论)原始有机质成岩作⽤早期⼲酪根成岩作⽤中晚期⽯油和天然⽓未熟-低熟油早期成因的⽯油煤成油(集中有机质⽣油)2、⽣物体有哪⼏类主要的有机化合物组成?类脂化合物,蛋⽩质,碳⽔化合物,⽊质素和丹宁3、⼲酪根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不同类型的⼲酪根的结构有什么区别?美国绿河页的⼲酪根结构特征:1)三维⽹状系统;2)含有多个核;3)核被桥,键和官能团连接;4)含脂肪族链状结构黄县褐煤⼲酪根结构:芳⾹结构多,脂肪族链少4、⼲酪根中主要包括哪⼏种主要的显微组分?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5、⼲酪根有哪⼏种基本类型?Ⅰ型⼲酪根:原始氢含量⾼,氧含量低,H/C约1.25~1.75。
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
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煤层气:指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煤型气:由腐殖型母质形成的天然气。
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生成的天然气。
油型气:由腐泥型母质形成的天然气。
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伴生气:凡是在油藏范围内与与油藏分布有密切关系的气顶气、油溶气以及油藏之间或油藏上下方的气藏气,都称为伴生气。
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
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一、名词解释(每题分)、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相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地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或者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二级构造单元:盆地中由一系列相似的单一构造所组成的构造带称为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为气源岩。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表示。
、岩性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
、排烃: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称排烃。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有利生储盖组合:是指不仅生油岩、储集层和盖层三者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存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法。
大庆石油学院油气田勘探考试答案[ sell=15]油气藏: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元,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
圈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烃源岩:已经生成并排出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烃类的岩石。
喉道:碎屑岩孔隙与孔隙间的狭窄部分称为喉道。
烃源岩: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广义上,是指所有具有潜在生烃能力的岩石。
从石油地质勘探角度,主要是指已经生成并排出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烃类的岩石。
孔隙:广义上,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狭义上,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充填物内的空隙。
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沉积盆地内由封闭层分割的异常压力系统。
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矿物,主要成分是液态烃。
干酪根:是指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地层压力:地下渗透性地层中所含流体承受的压力。
测压面:同一层位各点水压头顶面的连线称该层的测压面,是一个假想的平面。
折算压力:是指测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由测压面到折算基准面的水柱高度所产生的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岩石孔隙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有效渗透率。
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上方,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孔隙结构:指储集层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相互连通配置关系。
初次运移: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
排驱(替)压力:润湿相流体被非润湿相流体排替所需要的最小压力。
生油门限温度:有机质热解生油的速率随温度增加呈指数增加,只有当温度达到一定值后,干酪根才开始大量转化为油气。
油源对比:是依靠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确定石油和烃源岩间成因联系的工作。
固态气体水合物:指在特定的压力与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呈固态的结晶化合物。
《石油地质学》1.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有机矿产。
2.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3.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13C1:指石油和沥青中碳的同位素的相对丰度。
5.干酪根:沉积岩中的那些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6.生油门限: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
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7.氯仿沥青“A”:是用氯仿从岩石中抽提出来的有机质,也就是能溶于氯仿的可溶有机质。
8.油型气: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
包括湿气(石油伴生气)、凝析气和裂解气。
9.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0.生油窗:指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的生油时期。
既是有机质大量生成液态石油的温度(或深度)区间。
11.未熟—低熟油:未熟油与低熟油的合称。
12.生物成因气:指沉积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
13.烃原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
只提供工业数量的石油的叫石油岩。
提供工业数量的的天然气的叫气源岩。
14.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沉积有机质、原油、油页岩、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因此,它们具有特殊的“标志作用”。
15.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石油(Petroleum):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多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烃类(Hydrocarbon):指全部由氢和碳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旋光性(optical rotation)溶解性(Solubility)重质油(heavy oil)沥青砂(Asphaltic sands)天然气(Natural gas):与油气田有关的烃类气体。
油田水(oil field water):广义油田水:油气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矿化度:mineralization of water储集层(reservoir ):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
含油气层(oil-bearing ):储集层中储集了一定数量的石油或天然气。
原生孔隙(primary pore):和碎屑物质同时形成或与岩石本身同时形成的孔隙。
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e):岩石形成后,经过淋滤、溶解或交代、重结晶等次生改造作用形成。
孔隙度(porosity) 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用孔隙度表示总孔隙度(绝对孔隙度)(total/absolute porosity) 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总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有效孔隙度(effective porosity) 岩样中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空间总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岩石的流动孔隙度(flow porosity) 岩石中流体能在其内流动的孔隙体积Vff 与岩石的外表体积Vb之比渗透率(permeability一定的压力条件下,衡量流体在岩石中渗滤能力的大小的参数。
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 phase permeability) 岩石中有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相对渗透率(relative permeability)相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之比值孔隙结构(pore geometry ) 指储集层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相互连通配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