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药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52
利尿药名词解释“利尿药”一词通常指的是被认可的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和降低尿量。
些药物在人体内激活肾脏的血压调节机制,从而使血液的渗透压降低,从而使肾小球膜上的回流压降低,最终降低尿量,从而降低患病的危险性。
常见的利尿药物包括氟哌酸、美托洛尔、替米沙坦、氢氯噻嗪、阿卡波糖、异丙肾上腺素、腺苷磷脂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大体相同,就是能够抑制血管的分布和肾脏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收缩作用。
氟哌酸是一种利尿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TII)作用,使血压降低,从而减少尿量。
氟哌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以有效调节血压,但是同时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可能会引起体重增加、高胆固醇、高血脂等副作用。
美托洛尔是一种利尿药,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降低血压,减少尿量。
美托洛尔的药效持续时间较长,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但是它也有一些副作用,如休克、头晕、腹胀,甚至可能导致神经衰弱或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
替米沙坦是一种利尿药,也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从而降低血压,减少尿量。
替米沙坦具有快速起效,有效持久、较好的耐受性,但有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腹痛、呕吐等。
氢氯噻嗪是一种有效的利尿药,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从而降低血压,减少尿量。
氢氯噻嗪的耐受性较好,副作用较少,但在服用氢氯噻嗪治疗尿潴留期间,可能会引起腹胀、腹泻、头晕、头痛等。
阿卡波糖是一种新型利尿药物,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从而降低血压,减少尿量。
阿卡波糖的药效持续时间较长,耐受性较好,副作用较少,但也可能会发生头痛、恶心、腹痛等不良反应。
异丙肾上腺素是一种常用的利尿药,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从而降低血压,减少尿量。
异丙肾上腺素的药效持续时间较长,耐受性较好,但可能会引起头晕、头痛、口渴、恶心、腹痛等不良反应。
腺苷磷脂是一种常用的利尿剂,有效降低血压,并减少尿量。
它是一种有效的利尿药物,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从而降低血压,减少尿量。
腺苷磷脂的药效持续时间较短,副作用比较小,但可能会发生头晕、头痛、失眠、皮疹等不良反应。
利尿药的名词解释利尿药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药物,主要作用是帮助身体排尿,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利尿药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实现利尿的效果,例如增加尿液中的溶质浓度、扩张血管、减少肾小球滤过率等。
利尿药在不同的疾病状态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详细解释几种常见的利尿药及其作用机制。
1. 噻嗪类利尿药噻嗪类利尿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利尿药之一。
它们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钠的排泄,从而增加尿液的生成和排除体内多余的液体。
与此同时,噻嗪类利尿药还可抑制钾和氢离子的排泄,影响体内电解质的平衡,因此在使用噻嗪类利尿药时应密切监测患者血钾和酸碱平衡。
2. 袢利尿药袢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肾小管袢曲部,抑制氯离子和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液的排泄。
袢利尿药具有强效的利尿作用,常在严重水肿和高钠血症患者中使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袢利尿药的长期应用可能导致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从而影响心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
3. 鉴别利尿药鉴别利尿药主要包括抗利尿激素和抗利尿因子。
它们通过调节肾脏对尿液生成的控制来实现利尿效果。
抗利尿激素能够抑制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液的生成;而抗利尿因子则通过拮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减少尿液的生成,达到控制尿液排泄的效果。
4. 渗透利尿药渗透利尿药是通过增加尿液的渗透浓度,减少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来起到利尿的作用。
常用的渗透利尿药有甘露醇和透明质酸。
渗透利尿药主要用于急诊情况下,如颅脑外伤引起的脑水肿,以减轻脑部压力。
5. 抗利尿剂抗利尿剂是通过减少尿液的排泄来起到利尿的作用。
常见的抗利尿剂有利尿酮。
利尿酮是一种抗脱水剂,能够抑制脱水素合成酶和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从而减少尿液的排泄,增加体内液体的储存。
通过以上简要的解释,我们了解到利尿药是一类可使身体排尿增多的药物。
不同种类的利尿药通过不同机制实现利尿的效果。
噻嗪类利尿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来增加尿液的生成;袢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肾小管袢曲部,抑制氯离子和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排泄;鉴别利尿药则通过调节肾脏对尿液生成的控制来实现利尿的效果等等。
利尿药的记忆口诀摘要:一、利尿药的作用和分类1.利尿药的定义2.利尿药的作用3.利尿药的分类二、常见利尿药及其特点1.氢氯噻嗪2.螺内酯3.氨苯蝶啶4.呋塞米三、利尿药的应用场景和注意事项1.应用场景2.不良反应3.禁忌症4.药物相互作用四、利尿药的记忆口诀1.利尿药的分类2.各类利尿药的代表药物3.记忆口诀正文:利尿药是一种能够促进尿液排出的药物,常用于治疗水肿、高血压等疾病。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利尿药可以分为三类:噻嗪类、袢利尿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1.氢氯噻嗪是噻嗪类利尿药的代表药物,主要作用于肾脏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通过抑制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重吸收,促进尿液的排出。
氢氯噻嗪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和水肿等疾病。
2.螺内酯是袢利尿剂的代表药物,主要作用于肾脏的袢状上皮细胞,通过抑制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的排出。
螺内酯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和肾脏疾病等引起的水肿。
3.氨苯蝶啶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代表药物,主要作用于肾脏的皮质球状细胞,通过抑制醛固酮的作用,减少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的排出。
氨苯蝶啶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
4.呋塞米是袢利尿剂的另一种代表药物,作用机制与螺内酯类似,也是通过抑制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的排出。
呋塞米常用于治疗严重水肿、肝硬化腹水和肾脏疾病等。
在实际应用中,利尿药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使用利尿药时需注意不良反应,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高尿酸血症等。
此外,某些利尿药在使用时需避免与某些药物相互作用,以免影响药效。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用以下口诀来概括各类利尿药的特点:“噻嗪袢利尿,氨蝶醛拮抗。
氢氯螺呋塞,水肿高血压。
注意钾钠比,禁忌症别忘。
相互作用药,谨防影响效。
常用利尿降压药有哪些
在临床上,利尿降压药是常用的药物类别,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
这些药物通过促进尿液排出从而降低体液容量,有效降低血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利尿降压药:
1.噻嗪类利尿剂:
–氢氯噻嗪(HCTZ)
–氯噻雄胺(chlorthalidone)
2.袢利尿剂:
–赖尿酸钠(furosemide)
–托吡酯(torsemide)
3.钾保留利尿剂:
–镁剂(amiloride)
–间羟地尔(spironolactone)
4.碳酸酐酶抑制剂: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5.噻唑烷二酮类:
–呋塞米酸(ethacrynic acid)
6.抑制Na+/Cl-共转运蛋白的药物:
–氯噻布胺(bendroflumethiazide)
在使用利尿降压药时,患者应当根据医生的建议遵循正确用药方法,以免出现副作用或药物相互作用。
同时,定期监测血压和电解质水平,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保持治疗效果。
希望大家通过正确使用利尿降压药物,有效管理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利尿药应用原则一、利尿药的应用范围利尿药是一种能够促进体内电解质(如钠、钾等)和水分排出体外的药物。
它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等。
二、利尿药的分类及作用机制利尿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碳酸酐酶抑制剂:主要抑制肾脏碳酸酐酶活性,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钠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液排出。
2.袢利尿剂: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抑制Na-K-2Cl共同转运系统,使NaCl排出增加。
3.噻嗪类利尿剂: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和髓袢升支远端,抑制Na-Cl 共同转运系统,使NaCl排出增加。
4.保钾利尿剂:主要通过拮抗醛固酮的作用保钾排钠,同时促进钠的排出。
三、利尿药的应用原则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利尿药:不同种类的利尿药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利尿药。
2.小剂量使用:利尿药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最佳剂量。
过量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
3.注意副作用:利尿药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电解质紊乱、低血压、肝肾功能损害等,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反应,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4.联合用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利尿药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但联合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叠加情况。
5.逐渐停药:在使用利尿药的过程中,应根据病情逐渐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和病情反复。
四、注意事项1.利尿药不能长期使用,否则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等问题。
2.在使用利尿药的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3.利尿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水肿和腹水等症状,但不能治愈根本原因。
因此,在使用利尿药的同时,还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利尿药的记忆口诀
【实用版】
目录
1.利尿药的定义与作用
2.利尿药的分类
3.利尿药的记忆口诀
4.利尿药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正文
【利尿药的定义与作用】
利尿药是一类能促进尿液排出,增加尿量,从而排除体内多余水分、电解质和代谢废物的药物。
它们广泛应用于治疗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
【利尿药的分类】
利尿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袢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等;
2.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等;
3.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依普利酮等;
4.酮酸利尿剂:如乙酰唑胺等;
5.氨基酸衍生物利尿剂:如阿米洛利等。
【利尿药的记忆口诀】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用一个口诀来帮助记忆各类利尿药:
袢利尿剂:一个“呋”字,记住呋塞米;
噻嗪类利尿剂:两个“氢”,记住氢氯噻嗪;
醛固酮拮抗剂:一个“螺”字,记住螺内酯;
酮酸利尿剂:“乙酰”记住乙酰唑胺;
氨基酸衍生物利尿剂:“阿米”记住阿米洛利。
【利尿药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利尿药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利尿药;
2.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以免引起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等副作用;
3.注意监测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部分利尿药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使用前应询问患者过敏史。
利尿药类药物的作用原理引言利尿药是一类药物,通过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帮助减少体内液体的潴留。
利尿药广泛应用于治疗水肿、高血压和肾脏疾病等病症。
本文将介绍利尿药类药物的作用原理。
利尿药的分类利尿药可分为以下几类:1. 呋塞类利尿药:包括袢利尿剂,如速尿、呋塞米等。
2. 倍他环素类利尿药:如氢氯噻嗪。
3. 钠负荷量减少剂:如噻嗪类利尿剂。
4. 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如依他尼酸等。
利尿药的作用原理不同类型的利尿药物作用于不同的部位和机制,下面将分别介绍各类利尿药物的作用原理。
呋塞类利尿药的作用原理呋塞类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肾近曲小管,通过阻断肾小管上升段Na-K-2Cl共转运体,减少对盐和水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量。
这一作用机制使血浆容量减少、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
此外,呋塞类利尿药还能够增加钙离子的排出,具有轻度降低钙离子浓度的作用。
倍他环素类利尿药的作用原理倍他环素类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肾近曲小管的钠离子转运,抑制钠离子的重吸收。
通过减少钠离子的重吸收,倍他环素类利尿药减少了水的重吸收,增加了尿量。
此外,倍他环素类药物还具有降低体液容量和血浆容量的作用,从而降低血压。
钠负荷量减少剂的作用原理钠负荷量减少剂主要作用于肾小管,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减少钠离子的回收,增加钠离子的排出,进而增加尿量。
此外,部分噻嗪类利尿剂还能够阻断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增加尿液量,并减少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从而降低体液容量和血浆容量。
抗利尿激素类药物的作用原理抗利尿激素类药物主要作用于它们所针对的利尿激素受体,在针对受体上有不同的作用方式。
例如,依他尼酸作用于抗利尿激素受体V2,在肾小管上对抗利尿激素抗利尿酮酮的作用,减少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降低体液容量和血浆容量。
结论利尿药类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尿液生成和排泄,减少体内液体潴留,从而治疗水肿、高血压和肾脏疾病等病症。
不同类型的利尿药物作用于不同的部位和机制,选择合适的利尿药物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利尿药的功能主治1. 引言利尿药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药物,主要用于增加尿量,促进体内水分和盐类排泄的药物。
利尿药具有多样化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在不同疾病状态下有不同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利尿药的功能主治。
2. 利尿药的分类利尿药根据其作用机制和药物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呋塞米类利尿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盐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排出量。
- 钾利尿药:增加尿液中钠的排泄同时减少钾的排泄,并可抑制醛固酮的效应。
- 噻嗪类利尿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盐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排出量,并增加尿液中钠、钾和氯的排泄。
- 抗利尿激素类药物:抑制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从而减少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排出量。
3. 利尿药的功能主治利尿药的功能主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治疗浮肿利尿药通过增加尿液排出量,有效减少体内水分潴留,从而缓解浮肿症状。
特别适用于心脏病、肝病、肾病等导致水肿的情况。
3.2. 改善高血压部分利尿药可以减少体液容量和血浆容量,降低血压,特别适用于肥胖型高血压患者。
利尿药和其他降压药物联合应用可以达到更好的降压效果。
3.3. 治疗水肿性脑疾病利尿药可以通过增加尿液排出量,减少颅内液体积,改善水肿性脑疾病,如颅内高压、脑滞流和脑水肿等。
3.4. 辅助治疗心脏病利尿药能够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对于心衰、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脏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3.5. 预防尿路结石一些利尿药可以增加尿液中的溶质浓度,防止结晶物质聚集,从而减少尿路结石的发生。
4. 使用利尿药的注意事项•利尿药应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开具,严禁自行服用。
•使用利尿药时应按照医嘱正确用药,避免过量使用。
•不同类型的利尿药可能存在不同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应注意阅读说明书并咨询医生。
•长期使用利尿药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钠、钾、镁等离子的失衡,需定期监测血液电解质水平。
•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在使用利尿药时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利尿药的介绍
利尿药(dUretic drug)是指能增加尿液生成率的药物,多数利尿药作用于肾单位。
根据药物作用的肾单位不同部位,临床常用的利尿药可分为:作用于近曲小管,主要为碳酸酐酶抑制药、渗透性利尿药;作用于髓质稀释段:主要为髓袢利尿药;作用于皮质稀释段:主要为噻嗪类利尿药;作用于远曲小管:主要为保钾利尿药。
碳酸酐酶抑制药可增加钠、钾、碳酸根离子的排出,但利尿作用较弱,临床一般用于眼科疾病,如青光眼降低眼压。
渗透性利尿药可增加钙、镁、钾、磷酸盐及碳酸氢盐的排出,临床一般用于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髓袢利尿药利尿作用强,同时有较强的排钾作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水肿,特别是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急慢性肾衰竭、肝硬化腹水等。
噻嗪类利尿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利尿药,此类药物利尿作用中等,在增加排钠、氯的同时也增加排钾。
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水肿、尿崩症,也作为一类抗高血压药广泛使用。
保钾类利尿药利尿作用较弱,利尿同时可增加钠、氯的排出而减少钾的排出。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肿、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也常与排钾利尿药合用,增加利尿效果,减少低钾血症。
利尿药的记忆口诀
摘要:
1.利尿药的定义和作用
2.利尿药的分类和常见药物
3.利尿药的记忆口诀及应用
正文:
一、利尿药的定义和作用
利尿药是一类能增加尿量、促进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排泄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
利尿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过程,从而增加尿量,减少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潴留。
二、利尿药的分类和常见药物
1.袢利尿药:如呋塞米(速尿)、托拉塞米(双氢克尿塞)、依他尼酸(依普利尿)等。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髓袢升支的Na+-K+交换,增加尿量。
2.噻嗪类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美托拉宗(双氢美托)、吲达帕胺(寿比南)等。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远曲小管的Na+-Cl-共转运,增加尿量。
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安体舒通)、依普利酮(科素亚)等。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拮抗醛固酮受体,抑制肾脏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
4.酸利尿药:如氯噻酮(克尿噻酸)、苯乙酸(苯乙酸钠)等。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H+-Na+交换,增加尿量。
三、利尿药的记忆口诀及应用
为了方便记忆和应用,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口诀来概括各类利尿药:"袢利尿药速尿,噻嗪类美托拉,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酸利尿药克尿噻酸"。
通过这个口诀,我们可以快速了解各类利尿药的名称、作用和特点,便于在实际应用中进行选择和搭配。
总之,利尿药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它们在临床治疗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尿药的功能主治1. 引言利尿药是一类能够增加尿量并促进体内液体排出的药物。
它们通过调节肾脏功能,影响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起到调节体液平衡的作用。
利尿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和疾病治疗中,有助于改善一系列涉及体液平衡的疾病和症状。
本文将介绍利尿药的功能主治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2. 利尿药的分类利尿药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及其对肾脏的影响而进行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利尿药及其主要的功能主治:2.1 噻嗪类利尿药•适应症:适用于高血压、水肿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主要作用机制:抑制肾脏远曲小管对钠、氯、钾等离子的重吸收,增加尿液中的钠和水分排泄。
2.2 钾保留性利尿药•适应症:适用于低钾血症、碱中毒等疾病的治疗。
•主要作用机制:减少肾脏远曲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同时促进对钾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液中的钠和水分排泄,减少钾的丢失。
2.3 高渗透利尿药•适应症:适用于急性肾衰竭、高血压危象等疾病的治疗。
•主要作用机制:通过增加尿液渗透压,减少肾小管对水和离子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液的排泄。
2.4 针对肾小管功能的利尿药•适应症:适用于肾小管酸中毒、尿酸结石等疾病的治疗。
•主要作用机制:通过调节肾小管对氢离子和尿酸的重吸收,改善肾小管功能,增加尿液排泄。
3. 利尿药的功能主治利尿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其功能主治如下:3.1 控制血压某些利尿药可通过增加尿液排泄,减少体液容量,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尤其是噻嗪类利尿药,它们能够减少体内钠和水的重吸收,有效降低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
因此,利尿药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3.2 减轻水肿利尿药通过增加尿液排泄,减少体液潴留,可以有效减轻水肿症状。
例如,噻嗪类利尿药通过抑制肾脏对水分和钠的重吸收,促进尿液排出,从而减轻水肿。
3.3 辅助心力衰竭治疗利尿药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增加尿液排泄,降低循环血容量,减轻心脏负担,利尿药能够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学知识点归纳:利尿药的研究利尿药(diuretics),一类促进肾脏排尿功能从而增加尿量的药物。
利尿作用可影响肾小球的过滤、肾小管的再吸收和分泌等功能而实现,主要是影响肾小管的再吸收。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及分泌。
利尿药分为三类。
有效利尿药也称为髓袢利尿药,常用药物有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托拉塞米等。
※呋塞米※【体内过程】呋塞米(furosemide,速尿)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约为60%,约30 min 起效,1~2 h 达高峰,持续6~8 h。
静脉注射5~10 min 起效,30 min 达高峰,t1/2 约1 h,维持4~6 h,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8%。
大部分以原形经近曲小管有机酸分泌系统分泌,随尿排出,反复给药不易蓄积。
由于吲哚美辛和丙磺舒与此药相互竞争近曲小管有机酸分泌途径,同用时会影响后者的排泄和作用。
【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强大、迅速而短暂。
能使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由原来的99.4%下降为70%~80%。
利尿机制主要为抑制髓袢升支粗段Na+,K+-2Cl-共同转运载体,使Na+、Cl-重吸收减少,肾脏稀释功能降低,NaCl 排出量增多,同时使肾髓质间液渗透压降低,影响肾脏浓缩功能及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产生强大的利尿作用。
由于排Na+较多,促进了K+-Na+交换和H+-Na+交换,尿中H+和K+排出也增多,易引起低血钾、低盐综合征。
由于Cl-的排出大于Na+的排出,易出现低氯性碱中毒。
呋塞米还促进Ca2+、Mg2+排出,长期使用可使某些患者产生低镁血症。
由于Ca2+在远曲小管可被主动重吸收,所以一般不引起低钙血症。
呋塞米可使尿酸排出减少。
2.扩张血管能扩张肾血管,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改变肾皮质内血流分布;还能扩张全身小静脉,降低左室充盈压,减轻肺水肿。
扩张血管机制尚不完全了解,可能与该药促进前列腺素E 合成,抑制其分解有关。
【临床应用】1.严重水肿对各类水肿均有效,主要用于其他利尿药无效的顽固性水肿和严重水肿。
利尿药diuretics利尿药diuretics利尿药是作用于肾脏,增加电解质和水的排出,使尿量增多的药物。
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及其他一些疾病,如高血压、肾结石、尿崩症、高钙血症,加速毒物的排泄等。
利尿药按其作用强弱分为以下3类:1、高效能利尿药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2、中效能利尿药噻嗪类、氢氯噻嗪、3、低效能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乙酰唑胺一、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尿液的形成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集合管的再吸收*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 +++ 多,故利尿作用弱。
低效能利尿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正常人原尿量180 L/日终尿量1~2 L/日99%原尿被肾小管再吸收近曲小管通过Na +-K +-ATP 酶和H +-Na +交换子再吸收原尿中Na +的65%。
抑制碳酸酐酶(CA )使H +生成减少,H +-Na +交换减少,由于以下各段对Na +的再吸收代偿性增多,故利尿作用弱。
低效能利尿药.髓绊升支粗段髓质和皮质部是高效利尿药的重要作用部位。
再吸收原尿中的Na+ 约35%,依赖于管腔膜上的Na+-K+-2Cl-共转运子。
此段对水不通透,随着NaCl的再吸收,原尿渗透压逐渐降低-稀释功能转运到髓质间液中的NaCl在逆流倍增机制的作用下,与尿素一起共同形成髓质高渗区,低渗尿流经集合管时,在抗利尿激素调节下,大量的水被再吸收-浓缩功能强。
++2+2+2+2+。
作用于髓绊升支粗段髓质和皮质部的药物影响尿液形成的稀释和浓缩功能-利尿作用强。
在细胞内的K +扩散返回管腔,形成K +的再循环,造成管腔内正电压,驱动Mg 2+、Ca 2+再吸收。
作用于髓绊升支粗段的药物,增加NaCl 、Mg 2+、Ca 2+的排出。
+ +-生中度的利尿作用。
+ ++++远曲小管近端及集合管远曲小管近端再吸收原尿Na +10%,通过Na +-Cl -共转运子。
-氢氯噻嗪的作用部位,产生中度的利尿作用。
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再吸收原尿Na +5%,通过H +-Na +交换K +-Na +交换-醛固酮调节二、常用利尿药(一)高效能利尿药(袢利尿药)呋噻米furosemide(速尿),依他尼酸ethacrynic acid(利尿酸),布美他尼bumetanide(丁苯氧酸),托拉塞米torsemide½〔体内过程〕显效快(呋噻米口服30 min ,静注5min ),排泄快,t ½1h ,生物利用度达60%,肾功不全可延长10h ,约66%以原形从尿排出,排泄快,不易引起蓄积作用。
1.利尿药氢氯噻嗪(噻嗪类利尿药)12.5毫克/次每日1~2次。
氯噻嗪(噻嗪类利尿药)25~50毫克/次每日1次。
螺内酯(噻嗪类利尿药)20~40毫克/次每日1~2次。
氨苯喋啶(潴钾利尿剂)50毫克/次每日1~2次阿米洛利(潴钾利尿剂)5~10毫克/次每日1次呋塞米(速尿)(袢利尿剂)20~40毫克/次每日1~2次吲达帕胺(类似噻嗪利尿药)1.25~2.5毫克/次每日1次特点:降压起效较快,作用平稳,持续时间较长,且价格低廉。
所以,尽管这些年有新的降压药物不断问世,但利尿剂仍然是高血压患者选用最多的的药物。
服药2~3后作用达高峰.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盐敏性高血压、合并肥胖,更年期女性和老年人有较强的降压效果。
因能增强其他降压药的疗效而常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长期使用应注意其对血脂、血糖、血尿酸的不良反应。
.痛风者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2.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β阻滞剂)10~20毫克/次每日2~3次美托洛尔(β阻滞剂)25~50毫克/次每日2次阿替洛尔(β阻滞剂)50~100毫克/次每日1次倍他洛尔(β阻滞剂)10~20毫克/次每日1次比索洛尔(β阻滞剂)5~10毫克/次每日1次卡维洛尔(α、β阻滞剂)12.5~25毫克/次每日1~2次拉贝洛尔(α、β阻滞剂)100毫克/次每日2~3次特点:起效较迅速、强力,各药持续时间有差异.适用于各种不同严重程度高血压,特别是快心率的中青年患者、合并心绞痛患者,对老年高血压疗效较差.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乏力、四肢发冷.。
有急性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外周血管病者禁用3.钙通道阻滞剂(CCB,钙拮抗剂)硝苯地平(二氢吡啶类)5~10毫克/次每日3次硝苯地平控释片(二氢吡啶类)30~60毫克/次每日1次尼卡地平(二氢吡啶类)40毫克/次每日2次尼群地平(二氢吡啶类)10毫克/次每日2次非洛地平缓释剂(二氢吡啶类)5~10毫克/次每日1次氨氯地平(二氢吡啶类)5~10毫克/次每日1次拉西地平(二氢吡啶类)4~6毫克/次每日1次乐卡地平(二氢吡啶类)10~20毫克/次每日1次维拉帕米缓释剂(非二氢吡啶类)240毫克/次每日1次地尔硫卓缓释剂(非二氢吡啶类)90~180毫克/次每日1次特点::起效迅速、强力,降压疗效和降压幅度较强,疗效与剂量成正比,疗效的个体差异较小,常与其他类型降压药联合治疗以增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