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进展
- 格式:pptx
- 大小:3.77 MB
- 文档页数:61
深部真菌病的实验诊断进展深部真菌病指除表皮、毛发、甲床以外,真菌侵犯内脏、皮下组织和黏膜所致的感染,其发生取决于外界致病因素和人体免疫力的相互作用。
常见的病原真菌有念珠菌、曲霉、隐球菌等。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等药物的广泛应用及免疫抑制剂人群的增多,真菌感染不断增多,已成为应用免疫抑制患者及其他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据最新统计,每年全球有100万艾滋病患者罹患隐球菌脑膜炎,其中70%在3个月内死亡。
真菌感染的预后有赖于早期治疗,研究显示早期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日本一所教学医院收集77例怀疑为深部真菌病的病例,62%早期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检查提示疾病有好转,而非早期治疗的患者相关改善率仅为21%。
遗憾的是,深部真菌病早期诊断困难,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加用抗真菌药物不仅增加治疗成本和患者负担,也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深部真菌病的早期检测与鉴定受到临床的重视。
现就目前深部真菌病诊断方法作一综述。
一、直接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一般取痰液、尿液、胸腹腔积液、脑脊液、活检组织等作标本,直接涂片是真菌学检查最经典的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且可以根据特征性形态区分念珠菌、隐球菌、结合菌等。
无菌体液、皮下组织和各类活检组织标本中发现真菌成分常可确立深部真菌病的诊断,如脑脊液墨汁涂片中发现带有荚膜的隐球菌孢子、组织标本中发现真菌菌丝及孢子等。
但直接镜检的检出率很低,从而导致漏诊。
正常人痰液内可有真菌定植,故痰液涂片只有找到致病性真菌才可以确定诊断,找到条件致病性真菌不应轻易诊断为真菌感染,还应结合临床其他方面综合考虑,因此直接镜检法对深部真菌病诊断作用有限[?。
培养法灵敏度低,且周期长,不能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的依据。
组织病理学检查因危重患者很难承受侵袭性的取材方法(如肺组织活检),也给临床应用带来一定困难。
二、血清学诊断(一)真菌特异性抗原检测1.(1,3)-b-D葡聚糖测定(G试验):(1,3)-b-D葡聚糖(BG)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细菌、病毒、人体细胞及其他病原菌无此成分,故作为真菌抗原有较高的特异性。
2024年真菌感染诊断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可以影响人体各个部位,包括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
由于真菌感染的症状多样且类似于其他疾病,对其准确诊断一直是医疗领域中的一个挑战。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真菌感染诊断市场正日益壮大。
2.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根据市场研究报告,真菌感染诊断市场在过去几年内取得了显著增长。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中(如艾滋病患者、移植患者等);•对真菌感染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需求日益增加,促进了对准确诊断的需求;•医疗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真菌感染的诊断准确率。
总体而言,真菌感染诊断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3. 主要产品和技术真菌感染诊断市场涵盖了多个产品和技术,下面是一些主要的产品和技术:3.1 血液培养血液培养是一种常用的真菌感染诊断方法。
通过从患者的血液样本中提取真菌并生长培养,在培养液中观察和鉴定真菌的类型和数量。
这种技术需要相对较长的培养时间,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结果。
3.2 免疫学试验免疫学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真菌感染诊断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染色等。
免疫学试验通过检测患者血样中的特定抗体或抗原来确定真菌感染的存在。
这些试验通常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较短的反应时间。
3.3 分子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真菌感染诊断方法。
它利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基因测序等,来检测和鉴定真菌的DNA或RNA。
分子诊断技术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真菌感染。
4. 市场竞争格局真菌感染诊断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目前,市场上一些主要的参与者包括:•药企:许多制药公司正在主动投入到真菌感染诊断领域,开发出各种诊断产品;•诊断设备制造商:一些诊断设备制造商专注于开发和生产用于真菌感染诊断的设备;•实验室服务提供商:一些实验室服务提供商提供真菌感染诊断的服务,从而满足医疗机构的病理检查需求。
国内真菌临床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真菌感染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临床常见疾病。
由于近几年来医学方面的研究力度逐渐增大,同时研制出很多的新型的治疗方法,其中真菌治疗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然而,随着真菌治疗使用的广泛普及,真菌引起的感染疾病也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极度关注。
标签:真菌感染;临床检验;生化检验前言:真菌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手段比较单一、缺乏有效药物,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检出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而最重要的是,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是医院临床检验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并且它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专业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员又少,所以导致现如今真菌感染疾病临床治疗手段不够完善的局面,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真菌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
1临床致病真菌的分类临床致病真菌按形态学主要分为3大类群:酵母菌、霉菌以及双相型真菌。
这些真菌按致病部位可以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引起浅部感染的多为霉菌,引起深部感染的多为酵母菌和双相型真菌,也有少数霉菌(如曲霉菌、毛霉菌、青霉菌等)。
2我国真菌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技术的现状目前临床常用的真菌检验方法习惯上分为培养法和非培养法两种,主要包括形态学观查、生化指标检测以及分子生物学测试等。
有关真菌临床检验的一般方法以及国外在相关生化、分子生物学检验方面的研究进展,已有数篇简短的综述。
由于受到工作条件、研究条件和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限制,国内对于临床真菌检验方法学的研究相对薄弱,但国内同仁从来没有停止对相关领域的探索。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国内研究完全基于我国现有的临床检验条件,因而工作的开展更有针对性,结果也更有借鉴意义。
3近几年专家研究出的临床治疗手段3.1临床治疗技术之一——形态学观察形态学观察法主要包括直接镜检法和培养法两种最经典的检验方法。
直接镜检法包括湿片镜检和干片镜检两种方法,是一项简易快速有效的方法。
在皮肤科检查、妇科检查、排泄物检查及胸腹水、脑脊液等危重病患者医院内感染的深部真菌病的监测中是快速作出初步诊断的重要手段,但常规检查法检出率甚低,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真菌感染的常规检验方法真菌的临床实验室检查一般包括标本采集、直接镜检、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及免疫学试验等。
以直接镜检和分离培养最重要。
1标本采集不同真菌感染应采用不同的临床标本。
浅部真菌感染可以采集毛发、皮屑、指(趾)甲、痂等,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
深部真菌感染的检查可取痰、尿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等。
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采集标本后应及时转运至实验室进行检查,一般不超过1~2h,以免标本变质污染。
标本须在用药前采集,对已用药者则需停药一段时间后再采集标本。
2检查方法2.1 直接检查法直接镜检是最简单也是很有价值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其优点在于简便、快速,无菌部位的阳性结果可直接确定真菌感染。
但是,除了少数真菌外,多数不能确定其种类。
由于阳性率较低,阴性结果亦不能排除诊断,有时需反复检查或做其他方法检查以进一步确定。
直接镜检对于浅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帮助。
2.1.1 不染色标本检查取皮屑、毛发、指(趾)甲屑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中央,滴加100~200g/L KOH溶液1~2滴,以盖玻片覆盖后在火焰上微微加热,使组织或角质溶解、透明后,先于低倍镜检查有无真菌菌丝或孢子,再以高倍镜检查其特征,可初步诊断真菌感染。
2.1.2 染色标本检查有些真菌如深部真菌需要染色后才能更清楚地观察,常用的染色方法如下。
(1)革兰染色法:多用于白假丝酵母菌、孢子丝菌和新近感染的组织胞浆菌等。
所有真菌均为革兰阳性。
(2)乳酸酚棉蓝染色法:取标本于载玻片上,滴加染液,加上盖玻片后于镜下观察,真菌被染成蓝色。
该法适用于各种真菌的直接检查,培养物涂片检查及小培养标本保存等。
(3)荧光染色法:用0.1%吖啶橙对标本涂片和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白假丝酵母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为黄绿色,新型隐球菌、鼻孢子菌为红色,组织胞浆菌为红黄色,曲霉菌为绿色。
2.2 分离培养法真菌培养是目前鉴定真菌的唯一方法。
临床常见深部真菌的实验室检测进展【摘要】本文以临床常见深部真菌念珠菌、侵袭性曲霉菌、隐球菌和组织胞浆菌为对象,就近年来非培养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阐述了真菌胞壁或胞内成分烯醇化酶、beta—葡聚糖、甘露聚糖和Cand—Tec抗原等抗原检测的方法和方法学评价;阐述了PCR、分子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这些真菌的各种特异性靶基因的检测,比较各种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简述了真菌代谢产物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医学检验真菌检测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插管等普遍开展,深部真菌感染率越来越高。
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白色念珠苗、曲菌和隐球菌等。
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为血培养和组织活检,但血培养耗时长,阳性率较低,组织活检缺乏典型改变,影响早期及正确诊断。
近年来,用于检测真菌的抗原、抗体及代谢产物的血清学检查和特异性基因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已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
1真菌胞壁或胞内成分的检测1.1烯醇化酶(Enolase)烯醇化酶又称2—磷酸—I>甘油盐水解酶或弹力酶,是糖酵解所必需的胞内酶。
烯醇化酶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中,含量丰富且高度保守。
它也是白色念珠菌中含量最为丰富的蛋白质之一,研究显示只有在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时才大量释放烯醇化酶,而寄生在浅表部位的白色念殊菌一般不会释放该酶。
Walsh等采用白色念珠菌烯醇化酶单克隆抗体检测血标本中的白色念珠菌烯醇化酶以确定是否有深部真菌感染,并以组织活检和血培养加以对照。
在组织活检或血培养中阳性的24例肿瘤患者中,抗原阳性18例,146例组织活检或血培养阴性的肿瘤患者中,抗原阳性6例。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和96%[1]。
由于烯醇化酶在体内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形成免疫复合物在体内迅速清除,使检测敏感率受到影响。
有学者建议检测血清中抗烯醇化酶抗体及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来诊断深部念珠菌病.但因寄殖者也可检测到抗体,免疫缺陷者常缺乏抗体,故抗体检测仅有补充诊断价值。
浅谈常见病原性真菌感染及实验室检查方法真菌是一类具有完整细胞结构和内含物(如典型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不含叶绿素,没有根、茎、叶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多数真菌对人体无害,甚至有利,如食用、发酵、酿酒及生产抗生素等,仅有少数真菌可引起人类感染性、中毒性及变态性疾病,特别是本来属于人体正常菌群的某些真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化、放疗药物时,导致真菌机会性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
真菌感染严重时,可累及全身组织器官,在ICU重症患者、气管插管患者、全静脉营养患者、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真菌是医院感染病例中的重要病原菌。
由于真菌感染具有治愈率低、治疗周期长、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
在真菌的分类方面,临床多根据真菌侵袭肌肤组织程度的不同而分为肌肤浅表感染性真菌和深部感染性真菌。
深部感染性真菌主要包括白假丝酵母菌又称白色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耶氏肺孢子菌、马尔尼菲青霉、毛霉目真菌、组织胞浆菌病及镰刀菌8个菌属,主要侵犯人体深部组织、粘膜及脏器,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甚至全身播散性感染。
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为常见,当各种原因导致机体菌群失调或抵抗力降低时,可侵犯人体组织器官,引起多部位的念珠菌机会性感染,常见的有女性外阴炎、念珠菌性阴道炎,男性包皮炎、念珠菌性龟头炎、膀胱炎、肺炎、肠炎、心内膜炎、肾盂肾炎及婴幼儿体质虚弱时易患的鹅口疮口角糜烂等,白色念珠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还可引起脑膜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肌肤浅表感染性真菌主要包括皮肤癣菌、暗色真菌、角层癣菌及孢子丝菌4个菌属。
皮肤癣菌有称之为皮肤丝状菌,主要侵犯人体和动物的皮肤、毛发及指(趾)甲,一般不侵犯皮下等深部组织及内脏,常可引起手癣、头癣、甲癣及足癣等多种皮肤癣病;暗色真菌常在患者外伤后感染,高发于四肢暴露部位,暗色真菌感染可引起丘疹、红斑等多种皮损,继发感染时,皮损结痂、反复发作,感染经久不愈,严重时可引起象皮肿,甚至致畸、致残或癌变,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经血流扩散,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角层癣菌主要寄居于人体毛发、皮肤的最表层,很少引起宿主细胞的炎症反应或较轻微的炎症反应;孢子丝菌感染可导致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系统发生慢性感染,引起孢子丝菌病。
真菌感染诊断(G试验、GM试验)侵袭性肺真菌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基础疾病所掩盖,确诊通常需要侵入性的组织标本,而侵入性的操作过程常因患者的病情所限难以实施。
因此有较高的漏诊率。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都在开展非侵袭性实验室技术如G试验和GM试验,成为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之一,以提高真菌感染的阳性率。
但G试验、GM试验在诊断真菌感染中究竟有多大意义?两者有何区别?本文做一阐述。
一、什么是G试验、GM试验?1、G试验:又称1,3-β-D葡聚糖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
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GM试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glactomannan,GM),半乳甘露聚糖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的一种多糖,菌细胞壁表面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检测。
二、两者在诊断真菌感染中的意义1.根据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断指南,真菌感染的诊断因素包括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组织病理学。
确诊疾病必须依赖组织病理等有创检查和操作,培养过程又需要一定时间,从而无形中增加了漏诊率,而新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包括G试验、GM试验以及对于真菌特异DNA的PCR技术,与临床征象、微生物培养,尤其是CT 扫描一起,为开始抢先治疗、监测疾病病程、评价治疗反应提供了更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其中G试验、GM试验连续2次阳性为有意义的检查结果。
2.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1,3-β-D葡聚糖,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
通过G试验检测1,3-β-D葡聚糖的含量能够及时反映真菌感染情况。
G试验适用于除隐球菌和接合菌(毛霉菌)外的所有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虽能测得包括曲霉和念珠菌在内的更多致病性真菌,且初步的临床研究显示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假阳性率较低,但它只能提示有无真菌侵袭性感染,并不能确定为何种真菌感染,这是此方法的缺陷。
第十篇商品试剂和设备第三章深部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第一节:1-3-β-D-葡聚糖测定1、1-3-β-D-葡聚糖测定(G试验)浊度法及显色法检测原理分别是什么?答:浊度法检测原理:1,3-β-D-葡聚糖能特异性激活鲎试剂中的G因子,活化的G因子使凝固酶原转变成凝固酶,凝固酶作用在凝固蛋白原上,通过酶切的作用,产生凝固蛋白,发生凝固反应,从而引起检测溶液透光率变化,根据检测被测溶液透光率变化对真菌1,3-β-D-葡聚糖浓度进行定量。
显色法检测原理:1,3-β-D-葡聚糖能特异性激活鲎试剂中的G因子,活化的G因子使凝固酶原转变成凝固酶,凝固酶作用在显色底物上,通过酶切的作用,将寡肽和显色基团(PNA)分离,显色基团的量和1,3-β-D-葡聚糖的量呈正比,根据检测其溶液吸光度变化对真菌1,3-β-D-葡聚糖浓度进行定量。
2、G试验显色法检测较浊度法有哪些优势?答:(1)有效的排除干扰,特异性明显提高;(2)显色基质使其灵敏度大为提高;(3)适用于血清标本的检测。
3、为什么同一份标本在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不一致?答:这与检测系统有关。
目前G试验没有行业标准,只有企业标准。
而不同厂家设计生产的检测系统(包括试剂和仪器)的性能不同,这里涉及到使用的标准品、试剂来源等,故检测结果不具有可比性。
4、G试验结果提示病人有真菌感染,而真菌培养结果为阴性,如何解释?答:这主要与培养法和非培养法检测的原理不同和对疾病诊断的窗口期不同有关。
真菌进入人体后,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释放出1,3-β-D-葡聚糖,因此,在感染早期就可能呈现阳性结果。
而培养则需要细菌在体内有一定的增殖过程,因此在感染的高峰期培养阳性率高。
有文献报告血浆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症状出现前5天就可呈检出。
方法学上讲,内毒素和1,3-β-D-葡聚糖检查多采用鲎试验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定量的特点,而培养则需要时间,细菌和真菌的体外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例如培养基、温度、时间等)如掌握不好,则难于培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