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坐标法测设平面点位
- 格式:ppt
- 大小:806.01 KB
- 文档页数:6
点的平面位置的放样方法施工之前,需将图纸上设计建(构)筑物的平面位置测设于实地,其实质是将该房屋诸特点(例如各转角点)在地面上标定出来,作为施工依据。
放样时,应根据施工控制网的形式、控制点的分布、建(构)筑物的大小、放样的精度要求及施工现场条件等因素,选用合理的,适当的方法。
(一) 直角坐标法用已知坐标差△x 、△y 测设点位。
当根据建筑方格网或矩形控制网放样时,采用此法准确、简便。
如图10-21,已知某厂房矩形控制网四角点A 、B 、C 、D 的坐标,设计总平面图中已确定某车间四角点1、2、3、4的设计坐标。
现以根据B 点测设点1为例,说明其放样步骤:1.先算出B 与点1的坐标差:2.在B 点安置经纬仪,瞄准C 点,在此方向上测设距离值△x B1得E 点。
3.在E 点安置经纬仪,瞄准C 点,用盘左、盘右位置两次向左测设90°角,在两次平均方向E1上从E 点起测设距离值△x B1,即得车间角点1。
4.同法,从C 点测设点2,从D 测设点3,从A 点测设点4。
5.检查车间的四个角是否等于90°,各边长度是否等于设计长度,若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即认为放样合格。
(二) 极坐标法本法系根据已知水平角度和水平距离测设点位。
测设前须根据施工控制点(例如导线点)及测设点的坐标,按坐标反算公式求出ij 方向的坐标方位角αij 和水平距离D ij 再根据坐标方位角求出水平角。
如图10-22,水平角β=αAP -αAB ,水平距离为D AP 。
求出放样数据β、D 后,即可安置经纬仪于控制点A ,测设β角,以定出AP 方向。
在AP 方向上,从A 点起用钢尺测设水平距离D AP 定出P 点的位置。
设计建筑物上各点测设之后,应按设计建筑物的形状、尺寸检核角度和长度误差,若在允许范围内,才认为放样合格。
(三) 角度交会法该法是在两个已知点上设站,以两个已知得水平角度测设放样点位的方法,适应于许多场合。
但必须有第三个方向进行检核,以免放样发生错误。
测量放线工中级-练习四(总分100,考试时间120分钟)1. 误差是指与事实不符、与观测量毫无关系的特殊事件,其产生的原因是责任心不强、操作失误和疏忽大意。
A. 正确B. 错误2. 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任意水准面的距离,通常称它为绝对高程。
A. 正确B. 错误3. 根据电子经纬仪的构造,竖盘带有自动补偿装置,如果竖轴稍有倾斜,仪器可自行纠正。
A. 正确B. 错误4. 在三面投影图中应遵循“三等关系”,即: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A. 正确B. 错误5. 中心投影能够准确反映被投影物体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A. 正确B. 错误6. 中心投影所得到的投影图通称透视图。
A. 正确B. 错误7. 在正投影的情况下,被投影的直线或平面与投影面之间无论处于何种状态,其投影的长度、形状及大小都不会发生改变。
A. 正确B. 错误8. 水准仪i角误差可以采用前后视距相等的观测方法加以抵消。
A. 正确B. 错误9. 已知A、B两点的高差为+0.853m,现将水准仪安置在近A尺处读得近尺读数为2.123m、远尺读数为1.301m,则在进行校正时,水准管校正端应该抬高,即校正螺丝上松下紧。
A. 正确B. 错误10. 全圆观测法可用于任何测角情况。
A. 正确B. 错误11. 在四等水准测量的某一测站上,后视尺常数4787黑面读数为1895,红面读数为6687,则根据限差要求,读数是合格的。
A. 正确B. 错误12. 在四等水准测量的某一测站上,计算所得出的黑面高差为+0833,红面高差为+0932,则平均高差应是0932.5。
A. 正确B. 错误13.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中视距累积差不大于10m的限差,可以采取各站前后视距调控即正负兼有的方法来解决。
A. 正确B. 错误14. 测量工作的实质就是确定地面点的平面位置和高低位置。
A. 正确B. 错误15. 确定地面点位置的基本要素是水平距离、水平角和高差。
A. 正确B. 错误16. 若地面上两点之间的高差hAB为负,则可以断定A点比B点低。
《建筑工程测量》测设点位的方法点的平面位置测设,是根据已布设好的控制点的坐标和待测设点的坐标,反算出测设数据,即控制点和待测设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水平角,再利用上述测设方法标定出设计点位。
本任务要求学生掌握测设点位的常用方法。
一、直角坐标法直角坐标法是建立在直角坐标原理基础上测设点位的一种方法。
当建筑场地已建立有相互垂直的主轴线或建筑方格网时,一般采用此法。
图8-12直角坐标法测设点位如图8-12所示,A, B, C, D为建筑方格网或建筑基线控制点,1, 2, 3,4点为待测设建筑物轴线的交点,建筑方格网或建筑基线分别平行或垂直待测设建筑物的轴线。
根据控制点的坐标和待测设点的坐标,可以汁算出两者之间的坐标增量。
下面以测设1、2点为例,说明测设方法。
首先,计算出A点与1、2点之间的坐标增量,即81 = “皿力]=力-力测设1、2点平面位置时,在A点安置经纬仪,照准C点,沿此视线方向从A沿C 方向测设水平距离△ yAl定出1'点。
再安置经纬仪于1'点,盘左照准C点(或A点),转90°给出视线方向,沿此方向分别测设出水平距离Mu和Ax⑵定1、2两点。
同样的方法以盘右位置定出,再定出1、2两点,取1、2两点盘左和盘右的中点,即为所求点位置。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测设3、4点的位置。
检查时,可以在已测设的点上架设经纬仪,检测各个角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并丈量各条边长。
如果待测设点位的精度要求较高,可以利用精确方法测设水平距离和水平角。
二、极坐标法极坐标法是根据控制点、水平角和水平距离测设点平面位置的方法。
在控制点与测设点间便于使用钢尺量距的情况下,釆用此法较为适宜;而利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测设水平距离,则没有此项限制,且工作效率和精度都较高。
如图8-13所示,4(x知*)、3(x心)为已知控制点,l(xi r yi)> 2(x Zf y2)点为待测设点。
根据已知点坐标和测设点坐标,按坐标反算方法求出测设数据,即:Di_,D2i6i=aAr(XABi^2=ClA2-^AB^测设时,经纬仪安置在A点,后视B点,置度盘为零,按盘左盘右分中法测设水平角队、0S定出1、2点方向,沿此方向测设水平距离2、2则可以在地面标定出设计点位1、2两点。
河南省职业技能鉴定(中级)测量工知识统一试卷一、填空题(1-10题。
请将适当的词语填入划线处。
每1、进行水准测量时,尺垫应放置在上。
2、水平角的取值范围为:。
3、测量误差按性质分为系统误差和。
4、单一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公式是:ƒβ= 。
5、测量的标准方向有:真北方向、磁北方向和。
6、在视距测量中视线水平时,计算平距的公式是:D= 。
7、控制测量分为和高程控制。
8、用DS1水准仪进行二等水准测量时,允许前后视距差:米。
9、水准测量的基本要求是:水准仪提供的视线必须,水准尺必须立直。
10、经纬仪整平的目的是让水平度盘处于位置。
题2分,满分20分)1、测量工作必须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和“_____”的原则。
2、高差有正有负,高差为正值时,说明前视点比后视点____。
3、竖直角的取值范围应为____。
4、经纬仪对中的目的是让测站点和____中心位于同一铅垂线上。
5、确定某一直线和____的夹角,称为直线定向。
6、正反坐标方位角相差____。
7、测量的基准面是:_____。
8、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和_____。
9、在视距测量中视线倾斜时,计算平距的公式是:D=____。
10、用DS1水准仪进行二等水准测量时,基本分划和辅助分划的读数差允许值为:_____毫米。
二、选择题(11-25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入括号中。
每题2分,满30分)11、为了提高测量水平角的精度,应用水平度盘不同位置,观测几个测回取平均值。
J6经纬仪变换水平度盘不同位置的计算公式是()。
A.90º/nB.180º/nC.270º/nD.360º/n12、用微倾式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每次读数前都要()。
A.重新转动角螺旋整平仪器B.转动角螺旋使水准管气泡居中C.转动微倾螺旋使水准管气泡居中D.重新调平圆水准管气泡居中13、已知△XAB为正值,△YAB为负值,直线AB的象限角为45º,则直线AB的方位角为()。
一、全站仪坐标法设站+极坐标法放点 1.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
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2.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
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3.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
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
4.在测站点上按步骤1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5.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6.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
7.计算实测距离D与放样距离D°的差值:Δ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ΔD。
8.重复过程7,直到ΔD小于放样限差。
(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9.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
10.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
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11.重复6~10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12.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13.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14.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15.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测设地面点平面图位置的基本方法测设放样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有: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
一、极坐标法放样极坐标法是在一个控制点上,以已知方向线为后视边,顺时针方向测设一个水平角,在前视边长,从测站点起测设一段设计距离,来确定设计点的平面位置。
例:已知A (Xa ,Ya ),B (Xb ,Yb ),放样P (Xp ,Yp )点。
首先计算放样数据:B A B y -y 1tan x -ABAx θ-= P A p y -y 1tanx -AP A x θ-=Ap D = 如图3.1所示,AB 为已知方向线,P 为设计点,放样时先在极点A 安置经纬仪,后视B 点,顺时针方向测设已知角β;在前视方向线上,从A 点起放样设计距离Ap D ,则终点就是设计点P 的位置。
根据A 、B 、P 点的平面坐标,利用坐标反算公式,可以计算AB 、AP 边的坐标方位角并求出水平角β以及边长Ap D 。
二、直角坐标法放样当施工场地布设有建筑方格网或彼此垂直的轴线时,可以根据已知两条互相垂直的方向线来进行放样。
该法具有计算简单、放样方便等优点。
如图3.2所示,施工现场布设有200m ×200m 的建筑方格网,某厂房4个交点的坐标为已知,现以角点1为例说明放样方法:根据角点1的设计坐标计算出纵横坐标差1x ∆、1y ∆ ;先将经纬仪安置在方格网的角点M 上,正镜,找准另一个角点Q ,沿此方向线从M 点用钢尺测设距离1y ∆,标定终点N ;再将一切移置于N 点,后视,找准M 点,用正倒镜测设直角,在标定的垂线上,从N 点测设距离1x ∆,即可标定1点。
其它角点2、3、4可以用同样方法测设。
最后,应测量1-2、2-3、3-4、4-1边的长度,以检验放样长度与设计长度之差是符合规范要求。
三、角度交会法大中型混泥土拱坝、深水中的桥墩和高层建筑物定位时,由于结构物的尺寸较大,形状 复杂,直接测设距离困难,因此,可采用前方交会法放样,它是工程建设中常用的一种放样方法,现将放样方法及其精度介绍如下。
工程测量学是研究、提供、处理和表达地表上下及其周围空间建筑和非建筑工程几何物理信息和图形信息,以及研究抽象几何实体的测设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
FIG:国际测量师联合会。
IAG:国际大地测量协会ATR:自动目标识别控制网的基准:是通过平差求解未知点坐标时所给出的已知数据,以便对网的位置、长度和方向进行约束,使网平差时有唯一解。
作用是保证网内符合精度不受损失。
工程坐标系:自定义投影带是采用与测区平均高程面相切与参考椭球面相平行的椭球面,采用通过测区中部的子午线作为中央子午线,用这种方法定义的坐标系。
DTM(数字地面模型):作为对地形特征点空间分布及关联信息的一种数字表达方式,能依据野外测定的离散地形点三维坐标(x\y\z),组成地面模型,一数字的形式表述地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并能利用DTM提取等高线,形成等高线数据文件和跟踪绘制等高线。
施工放样:将图纸上设计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按设计要求,以一定的精度在实地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缓和曲线:曲率半径是从正无穷逐渐变到圆曲线半径R的变量挠度:挠度曲线为相对于水平线或铅垂线(称基准线)的弯曲线,曲线上某点到基准线的距离称为挠度。
周期观测:多次的重复观测,第一次称初始周期或零周期。
管线中线测量:把在带状地形图上设计好的线路中线测设到地面上,并用木桩标定出来,主要是定出交点桩、里程桩和加桩。
拨角放线法:根据纸上定线交点的坐标,预先在内业计算出两交点间的距离及直线的与方向角,然后根据计算资料在现场放出个个交点,定出中线位置。
勘测设计一体化:勘测设计全过程都实现自动传递。
达到勘测设计真正信息共享,计算机参与勘测各阶段的管理协调与质量控制。
断链:由于局部改线或假设起始里程而造成的里程”断链静态变形:指变形观测的结果只表示在某一期间内的变形值,它是时间的函数。
动态变形:指在外力影响下而产生的变形,它是表示桥梁在某个时刻的瞬时变形,是以外力为函数来表示的对于时间的变化。
全站仪坐标放样(一)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做一、实验目的(一)掌握坐标反算。
(二)掌握极坐标法测设点位。
二、实验内容(一)全站仪对中、整平、建站。
(二)使用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测设点位。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一)原理A,B为平面控制点,P为待测的点位,其坐标均为已知,用极坐标法测设P点。
以A 点位测站,用极坐标反算AB和AP的方位角αAB和αAP、水平角以及AP的水平距离D AP。
(二)方法、手段1.方法极坐标放样法。
2.手段利用全站仪根据坐标反算计算出两点坐标的放样数据—角度、距离进行放样。
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动手练习。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一)实验要求1、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的开放模式组织教学。
以专业为对象,班级为单位分小组进行实验,由学院统一安排。
2、实验开始前,以小组为单位到测量实验室领取仪器和工具,并做好仪器使用登记工作。
领到仪器后,到指定实验地点集中,待实验指导教师作全面讲解后,方可开始实验。
3、对实验规定的各项内容,小组内每人均应轮流操作。
实验结束后,实验报告应独立完成。
4、实验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或早退;实验应在指定地点进行,不得擅自变更地点。
5、必须遵守本实验指导书所列的“测量仪器工具的借用规则”或“测量记录与计算的规则”。
6、应认真听取教师的指导,实验的具体操作应按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步骤进行。
7、实验中出现仪器故障、工具损坏和丢失等情况时,必须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不可随意自行处理。
8、实验结束时,应把观测记录交实验指导教师审阅,经教师认可后方可收拾和清理仪器、工具。
最后,将仪器、工具归还实验室。
(二)测量仪器借用规则测量仪器精密、贵重,对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精心爱护和科学保养,是测量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应该掌握的技能,也是保证测量成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延长仪器使用寿命的必要条件。
测量仪器、工具的借用必须遵守以下规则:1、每次实验前,以小组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