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葩说》栏目看标签化的网络口语传播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2021/8下近几年来,《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网络脱口秀节目相继播出,并屡获收视高点,第四季《吐槽大会》平均每期播放量近2亿,第三季《脱口秀大会》平均每期播放量超1.1亿、话题微博阅读数达到54.5亿。
这些网络脱口秀节目,俨然成为当前中国网络文化的流行风向标,形成了诸多文化奇观。
作为以语言表达为主要形式的节目,脱口秀整体上契合并反映了时代受众的兴趣点,并日益成为社会化的话语方式。
在由电视到网络的发展变迁进程中,脱口秀节目的呈现者逐渐由专业新闻资讯类主持人演化到演艺人员、文化人再到素人和网络红人以及群体组合,节目内容也由新闻资讯向娱乐、文化知识、社会性话题逐步演变。
在每一个发展阶段,脱口秀节目整体上都具有品牌化的特质,但在社会结构层面却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步变化,呈现者由为数不多的传统电视媒体的“舆论领袖”发展为网络环境下的“素人和草根”,话题也由严肃的新闻资讯、社会问题过渡到更加个性化的关切上,语言交际方式也由严肃的对话、访谈走向幽默、自嘲。
总体看来,脱口秀节目的发展演变呈现出鲜明的去中心化特点。
以专业主持人为中心,注重严肃的新闻资讯Talk-show (直译为脱口秀)是西方国家电视节目的流行样式,主要对新闻或社会问题进行评论、表达观点,以交谈或个人讲述作为节目的内容与形式。
在美国,各种各样的脱口秀节目占到了电视节目总量的40%。
此外,从英国发源、兴盛于美国的stand-up comedy (翻译为单口喜剧),也被称做“脱口秀”,主要表现形式是在剧场舞台上,一个人用一支麦克风,把自己创作的喜剧段子讲出来表演出来。
技术成熟的喜剧演员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和品牌,开办个人专场进行巡演,也会与视频平台合作把专场制作成为视频节目(comedy special )。
这两种脱口秀,内容侧重点不同,前者是聚焦新闻或社会问题,后者则主要是创作的段子,但整体上都是个人语言表达的形式。
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互联网尚未普及之时,中国传统新闻媒体非常发达,各种类型的报纸、电视专业频道为群众接收信息资讯提供了强大的阵地。
164第2卷第7期文化纵横一、引言近几年,新媒体节目井喷式爆发。
在这样表面繁荣的背后,却出现了节目多而杂,节目质量参差不齐、受众评价褒贬不一等问题。
这与节目的口语传播方式有很大联系,因此,抛开节目制作层面的问题,去研究新媒体传播环境的特点,找出适合新媒体的口语传播方式十分重要。
作者将以“网综常青树”《奇葩说》为案例,与大家探讨新时代新媒体口语传播特点以及发展方向(本文着重研究口语传播中以人际传播为形式的公众传播)。
二、新媒体环境分析(一)新媒体现状技术革新,升级迅速。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很难做出一个明确定义,它是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不断变化的概念。
新媒体的技术支持来源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技等多种技术的叠加运用。
简而言之,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推动新媒体概念的不断深化。
内容庞大,五花八门。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突破8亿人,每天利用网络进行休闲的人口数量占到中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我们除了运用各类视频APP收看各种各样的节目以外,我们还有数字报纸、电子图书、数字新闻杂志、有声书等,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所有媒体可传播的内容。
接收信息快速方便,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大家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提升工作效率,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有效地挖掘其学习潜能。
人们通过各种微信平台,能够及时获得各种感兴趣的信息。
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进行密切交流,参与感也不断提升。
(二)新媒体传播趋势第一,新媒体传播内容还会更加多样化,除了媒体生产的各类产品以外,今后自媒体将会是大数据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自媒体、vlogger正在崛起;第二,新媒体传播速度将不断加快,将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让沟通更顺畅也更快速;第三,新媒体将更依赖于“人”,技术的进步将不断贴近人们更高更细致的需求,突破各种限制,更好地为广大受众群体服务;第五,新媒体传播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的全面上升,意味着人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对于所接受的内容质量要求也将不断升级。
视听2021.2|事”的节目形式与现实主义主题内容表达的结合层面忽视了文化语境的因素,忽视了受众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对观者“期待视野”的把握不足,形式的先锋性令观者难以接受,进而也使得节目的主题内容未能完美表达。
不过,总体来看,《奔跑吧》第四季的出现,试验性地将现实主义题材用竞技类真人秀的形式来表达,可谓是对现实题材表现形式的一大突破。
综上所述,以《奔跑吧》第四季为代表的竞技类真人秀节目,无论是在主题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照,还是为表达现实主义题材所发掘的“影视化书写”,都表现出可敬可叹的创新精神。
其显露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为中国电视节目未来的发展引领了新的航向。
在电视娱乐节目中探讨现实问题,发挥娱乐节目本身吸引公众视点的能力,引领公众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将成为我国电视节目制作形式的一大主流趋势。
注释:①[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79.②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EB/OL].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5-07-22./art/2015/7/22/art_113_27532.html.③刘红.东方卫视的现实主义综艺创作观[J].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19(04):54-59.④[英]索尼娅·利文斯通.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M].龙耘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49.⑤陈一,张旺,卢子凌.现实主义与“新节目”的诞生[J].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19(04):49-53.⑥[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⑦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70-79.⑧[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7.(作者系郑州大学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一、引论随着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发展,网络综艺节目(以下简称网综)“迎来了精细化制作、高投入运营、多矩阵发展的网综‘3.0时代’”,一些优质网综在重构节目生态和市场版图的同时,也革新着用户认知,在用户关注度、忠诚度和品牌美誉度等方面几乎可以与优秀台综比肩,甚至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第33卷第1期2018年2月Vol.33No.1Feb.2018景德镇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gdezhen University 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过:“语言是生活的化身”。
在生活当中处处充满着语言,因为语言是人们表达自己观点最直接也是最清晰的方式。
多年来我国语言类节目品牌意识淡薄,囿于我国传媒一贯重宣传轻经营的意识[1],一些节目在自身品牌经营上没有给予自己充分的认识。
但是在2006年和2014年有两大语言类节目却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应,那就是《一虎一席谈》和《奇葩说》,这两类节目一经播出就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也因此成为语言类节目的典型代表。
这两档节目无论是在节目类型,还是在节目内容以及定位上都拥有许多相似,但又有不同的地方,两者的成功之处也包含着许多的创新,所以这两档节目可谓是:同样的类型,别样的创新。
这两档节目的成功给我国语言类节目的创新提供了发展蓝图,在此基础上,我国语言类节目拥有了许多新的前进方向。
一、节目策划的“同”节目的构建离不开整体的框架,而“节目策划”就是框架的主要部分。
淤收稿日期:2017-06-28作者简介:邵歆晨(1997-),女,江西景德镇人。
在校生,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方向研究;李艳(1977-),女,江西都昌人。
讲师,主要从事播音主持、现代汉语方向研究。
摘要:以近年来创高收视率的语言类节目《奇葩说》和《一虎一席谈》为主,并结合当前多档热门语言类节目实例,从新型语言类节目的发展特点、创新方向等方面出发,比较两档节目的差异性以及创新点,尝试探索我国语言类节目发展的新形式、新方向。
关键词:奇葩说;语言类节目;创新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699(2018)01-0059-05邵歆晨1,李艳2①(1.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昌330000;2.景德镇学院人文科学系,江西景德镇333000)浅谈语言类节目发展新形势新方向———以《奇葩说》和《一虎一席谈》为例两档节目类型相同:第一,从节目类型来说《一虎一席谈》和《奇葩说》都属于语言类节目,都是通过“说”和“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接收他人的观点。
栏目包装案例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中,栏目包装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已经成为各大媒体平台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重要方式。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栏目包装的设计和实施,以期为广大创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案例一,《奇葩说》。
《奇葩说》是一档以“说唱”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其栏目包装设计非常独特。
首先,该节目的logo设计简洁大方,字体线条流畅,与节目主题相符合。
其次,在节目开场片头中,使用了大量的视觉特效,将“说唱”元素与节目形式巧妙结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该节目还通过明星嘉宾的邀请和节目规则的设置,实现了栏目包装与内容的高度一致,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深入体验到节目所要传达的核心理念。
案例二,《中国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作为一档音乐选秀节目,其栏目包装设计非常成功。
首先,该节目在logo设计上采用了音符和麦克风的图形元素,直观地表达了节目的主题。
其次,在节目的视觉包装上,采用了大量的舞台灯光和舞美效果,将选手的表演与舞台场景完美融合,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该节目还通过导师的设置和评审机制的设计,实现了栏目包装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选手的实力。
案例三,《极限挑战》。
《极限挑战》是一档以挑战为主题的真人秀节目,其栏目包装设计非常引人注目。
首先,该节目的logo设计简洁明了,采用了醒目的红色和黑色作为主色调,突出了节目的紧张和刺激感。
其次,在节目的视觉包装上,采用了大量的特技摄影和运动摄像机拍摄,将挑战者的奋斗与节目形式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刺激的视觉体验。
此外,该节目还通过挑战任务的设置和嘉宾阵容的安排,实现了栏目包装与内容的密切契合,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挑战的刺激和乐趣。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栏目包装设计需要从logo设计、视觉包装、内容设置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栏目包装与内容的高度一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新闻媒介管理》学期论文论文题目: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自制节目的生存之道——以爱奇艺节目《奇葩说》为例学生:陈旻姗学号:2013710008课序号: 307060313 课程号:02【摘要】目前,网络视频已经超越搜索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应用,网络自制节目也成为人们越来越多休闲娱乐的选择。
然而目前仍有不少网络自制视频节目缺乏亮点因而湮没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中。
本文以爱奇艺出品节目《奇葩说》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在于《奇葩说》的特点、从传播话题,传播渠道,广告效果,品牌形象等方面,对爱奇艺自制节目的营销策略进行总结和梳理。
力图在展现爱奇艺自制视频的独特营销策略之际,发现爱奇艺出品视频营销策略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网络自制节目能继续深耕用户需求、继续整合多平台联动营销,实现用户利益、广告主利益及自身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营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数据的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而绝大部分则隐藏在表面之下。
”[1]大数据的核心就是挖掘出隐藏在庞大数据库背后的独特价值。
“让数据说话”已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追逐的焦点。
爱奇艺自制节目《奇葩说》就抓住了这个契机,借力“大数据”,开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奇葩说》嘉宾由高晓松、蔡康永、马东三人组成,旨在寻找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上线当天虽面对老牌电视节目《快乐大本营》《中国梦想秀》等劲敌,但在微博热门话题榜上,《奇葩说》以近一亿次的阅读量睥睨当晚所有综艺节目,成功登顶“疯狂综艺季”话题榜。
2015年2月15日,《奇葩说》第一季完美收官,目前已播放2.4亿次,其中每集平均播放920万次。
节目本身无论是从阵容、商业话题,还是制作都拓展了自制综艺的宽度。
[2]如今不少网络自制视频节目粗制滥造、缺乏亮点;也有的哗众取宠、缺乏营养,为了赚取点击量甚至不惜通过一些恶俗、低俗、庸俗的内容来吸引观众;还有的固步自封,依然循着电视媒体的老路子亦步亦趋,缺乏网络媒体应有的创新精神,无力与如今日趋成熟的同类电视娱乐节目相抗衡,从而湮没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中。
收稿日期:2019-10-22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传播学视阈下的视频网站自制内容研究”(SK2017A0309)。
作者简介:蔡小华,男,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媒体、文化传播研究。
亚文化传播视野下的网络综艺解读———基于《奇葩说》《吐槽大会》《中国新说唱》的分析蔡小华(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安徽安庆246133)摘 要:随着移动终端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视频网站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长视频播出平台,网络综艺则是网络用户收看较多的节目之一。
《奇葩说》《吐槽大会》和《中国新说唱》作为网络综艺的代表,自上线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
本文从亚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以这三个节目为研究个案,从内容的标出性、传播模式与受众的文化认同三个维度对这类综艺的成功进行解读。
关键词:标出性;社交化传播;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22(2020)06 0111 02 自2014年(视频网站自制元年)以来,视频网站在自制内容上的投入、自制内容的质量与数量都呈上升趋势。
虽然网络综艺内容多元,形式多样,创作的空间较大,这几年各大视频网站制作的节目数量不下几千种,但反响不错的其实有限。
其中像《中国新说唱》《奇葩说》《吐槽大会》等内容特殊的节目成为这几年网络综艺节目中的收视黑马,有些甚至成为“爆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综艺有诸多不同,也包含了许多亚文化元素。
所以,本文选取了在腾讯视频和爱奇艺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播出平台中热播的《奇葩说》《吐槽大会》和《中国新说唱》三档节目,在亚文化传播理论的整体框架下,从节目亚文化内容的标出性、节目的传播模式以及受众的身份认同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一、标出性:亚文化内容的特色关于亚文化的概念已经有过太多的论述,孟登迎在《“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指出,“亚文化”概念的内涵虽然是不断变动的,但一般都指社会阶层结构框架里不断出现的带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战性的新兴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1]。
奇葩说》的成功之道《奇葩说》是由爱奇艺打造的一档说话达人秀节目,旨在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
节目形式为辩论,辩手经海选选出,极具共性又各具特色。
作为一档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在收视率上取得了极大成功。
1 人物的选择――各路奇葩来袭人物往往是一档节目的灵魂,深刻影响节目呈现效果。
当人物与节目风格合拍,达到和谐状态时,这种影响就是正向的,反之则亦然。
因此,参与《奇葩说》的人物,怎么可以不奇葩。
1.1 主持人和团长在辩论类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很重要。
《奇葩说》主持人马东的思想力和好口才与这档辩论类节目的定位十分相衬,他确保了主持方面的呈现效果。
另外,团长三人也各具“奇葩”风格,与节目风格保持统一。
1.2 辩手辩手定位明确,每人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奇葩”,这是《奇葩说》人物塑造的重中之重。
辩手均经过层层选拔与包装,虽然各具特色,却都是犀利的、思辨的、敢于并且有能力表达的人,完全符合节目的风格特色。
2 话题的选择――受众定位准确话题是辩论类节目的核心,话题的选择与受众定位直接相关。
有了明确的受众定位,话题的选择也就有了方向和针对性。
《奇葩说》曾标榜“ 40 岁以上的观众请在90 后陪同下观看”,因此,它的话题选择贴近年轻人的思维方式,迎合了预设受众群体的特点。
具体来看,《奇葩说》的话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软性话题居多,年轻化、生活化,且多于爱情相关。
软性话题通常与众多人相关,有一定的关注度,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
比如第一季中的“结婚在不在乎门当户对”,第二季中的“伴侣找恋爱经验多的还是少的?”等。
2)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网络热门话题居多,多在年轻人中间传播。
年轻人是我国网络用户主力军,普遍对网传观点有较强的接收能力,因此节目组与知乎社区合作,选取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作为辩题,有利于抓住当下热门话题,为观点激战奠定了基础。
3)放得开、不拘束。
“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你更不能接受哪个”“为了成功潜规则该不该用”“爱上好朋友的恋人要不要追”等话题,击中了当代青年人的思想领域。
奇葩说知识共享奇葩说是一档知识竞技真人秀节目,由腾讯视频出品,以分享和传播知识为主题。
奇葩说通过一对一辩论的形式,让选手们在每一期的节目中展示他们的学识与思维,角逐冠军的称号。
这个节目的独特之处在于,选手们的竞争并不限于专业学识,而是涵盖了各个领域,从科学到历史,从文学到艺术,从音乐到体育,几乎无所不包。
而这正是奇葩说引人入胜的地方。
我个人将奇葩说比作一场脑力盛宴,选手们在节目中展现的知识与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引用各种学说和理论的同时,又能用幽默风趣的方式解释复杂的概念,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才华和幽默感。
节目的每一期都带给观众新鲜独特的视角,令人拍案叫绝。
奇葩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独特的激烈辩论和公正的评判机制。
选手们在节目中要发挥自己的辩论能力,通过论据和观点的碰撞,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服其他人。
而这种竞争的结果完全取决于选手们的表现,没有任何干扰和偏见,公平公正。
这种竞技的方式,使得奇葩说不仅仅是一场智力的对决,更是一次见证自己能力的机会。
奇葩说节目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让知识变得有趣。
平时我们学习知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很少会将知识与娱乐结合。
而奇葩说做到了这一点,它将知识呈现出来的同时,还能带给观众欢笑和惊喜。
选手们的表演更像是一场喜剧演出,他们通过幽默的言辞和搞笑的表情,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可爱。
这也是奇葩说吸引观众的亮点所在。
奇葩说节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传播。
选手们在辩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知识,观众们也可以通过观看节目学习到各种有趣的知识。
节目的热度和影响力扩大了普通人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对不同领域的了解和兴趣。
同时,观众们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选手们互动,进一步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观点。
这种互动的方式让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电视上,而是能够真正传递给观众。
总结来说,奇葩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独特的形式,激烈公正的辩论和有趣的分享方式。
这样的节目不仅仅是一次娱乐活动,更是一次展示自己能力和才智的机会。
“共情传播策略研究”资料汇总目录一、网络综艺节目的共情传播策略研究以《奇葩说》第七季为例二、主流媒体短视频的共情传播策略研究以央视新闻抖音短视频为例三、主流媒体从叙事到融情的共情传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四、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共情传播策略研究以第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类获奖作品为例网络综艺节目的共情传播策略研究以《奇葩说》第七季为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综艺节目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奇葩说》作为一档颇受欢迎的辩论类综艺节目,以其独特的共情传播策略吸引了大量观众。
本文以《奇葩说》第七季为例,探讨网络综艺节目的共情传播策略。
《奇葩说》第七季是一档由爱奇艺出品的辩论类综艺节目,以“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为宗旨。
节目通过选手们的辩论,以及嘉宾的点评,引发观众对各种社会现象和话题的思考。
《奇葩说》第七季在选手故事化呈现方面做得尤为出色。
每位选手在参赛前,都会有一段个人短片,介绍他们的背景和经历,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这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他们的故事让观众看到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
这种选手故事化呈现的方式,不仅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也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情。
《奇葩说》第七季选择的话题大多与现代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如职场、家庭、爱情等。
这些话题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使他们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产生共情。
同时,节目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如性别平等、家庭教育等,通过辩论的形式引发观众对这些话题的思考。
《奇葩说》第七季在多元化观点呈现方面做得非常好。
在节目中,不仅有正反双方的激烈辩论,还有嘉宾和评委的精彩点评。
这种多元化的观点呈现方式,使得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共情。
《奇葩说》第七季还注重与观众的互动,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收集观众的反馈和建议。
这种互动式传播方式使得观众不仅仅是节目的观看者,还是节目的参与者,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共情传播效果。
新媒体节目口语传播特点探析作者:邱世杰来源:《传媒论坛》2019年第07期摘要:如今,新媒体传播环境越来越自由,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多元的媒体交流平台,也为很多新媒体节目提供了成长沃土。
然而,机遇面前皆是挑战:很多新媒体节目在发展过程中,难以抓住其所处环境里特殊的传播特点,导致效果不佳。
但爱奇艺出品的《奇葩说》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接连五季节目都倍受好评。
本文以“网红”综艺《奇葩说》为例,旨在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口语传播的特点,进而展望新媒体环境下口语传播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奇葩说》;口语传播;碎片化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7-0-02一、引言近几年,新媒体节目井喷式爆发。
在这样表面繁荣的背后,却出现了节目多而杂,节目质量参差不齐、受众评价褒贬不一等问题。
这与节目的口语传播方式有很大联系,因此,抛开节目制作层面的问题,去研究新媒体传播环境的特点,找出适合新媒体的口语传播方式十分重要。
作者将以“网综常青树”《奇葩说》为案例,与大家探讨新时代新媒体口语传播特点以及发展方向(本文着重研究口语传播中以人际传播为形式的公众传播)。
二、新媒体环境分析(一)新媒体现状技术革新,升级迅速。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很难做出一个明确定义,它是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礎的不断变化的概念。
新媒体的技术支持来源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技等多种技术的叠加运用。
简而言之,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推动新媒体概念的不断深化。
内容庞大,五花八门。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突破8亿人,每天利用网络进行休闲的人口数量占到中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我们除了运用各类视频APP收看各种各样的节目以外,我们还有数字报纸、电子图书、数字新闻杂志、有声书等,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所有媒体可传播的内容。
接收信息快速方便,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大家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提升工作效率,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有效地挖掘其学习潜能。
奇葩说辩论论点(第一季)
辩题,是否应该禁止社交媒体上的假新闻?
正方观点:
1. 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泛滥,给公众带来误导和困扰,应该被禁止。
2. 假新闻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破坏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
3. 禁止假新闻可以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辨别能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信息真实性和公共利益。
反方观点:
1. 禁止假新闻可能会侵犯言论自由,限制公民的表达权利。
2. 假新闻的定义模糊不清,禁止可能会滥用权力,对言论自由造成不必要的限制。
3. 应该通过加强媒体监管和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来解决假新闻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禁止。
结论:
在社交媒体上禁止假新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权衡言论自由和信息真实性之间的关系。
应该通过加强媒体监管和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来解决假新闻问题,同时保障言论自由的权利。
我国网络脱口秀的分类与特点分析作者:叶静宜郑嘉纯石琳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06期【摘要】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我国的传媒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异军突起,不仅点击量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网络口碑也是一路领先其他综艺,日渐成为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节目形式之一。
同时,为了打造差异化内容,深挖潜在观众群体,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还在不断对内容进行细分和精耕处理。
本文试图对我国的网络脱口秀节目的分类和特点进行分析,对比中外脱口秀节目的差异,为网络脱口秀节目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网络自制综艺;脱口秀;节目形式1. 我国网络脱口秀的分类20世纪90年代,“脱口秀”概念开始引进中国。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端的发展,脱口秀阵地从电视转移到网络。
2012年后,网络脱口秀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16网络影视IP改编的“井喷”,网络自制内容的土壤肥沃,网络脱口秀蓬勃发展。
笔者从网络脱口秀的表现形态出发,对我国网络脱口秀节目进行以下分类:1.1 访谈型脱口秀节目访谈型脱口秀翻译自英文“Talk Show”,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相适应,人们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的关注、知情意识及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为满足人们的新闻、信息、参与、娱乐的心理需求,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
访谈型脱口秀文本都离不开主持人开场、介绍嘉宾、以某一新闻事件或话题切入嘉宾的私生活领域的基本结构框架。
创新的网络访谈类脱口秀还利用互联网的高交互性,在内容上联合其他应用app,打造出了互联网+访谈的新形式。
台湾主持人蔡康永和小S主持的《真相吧,花花万物》,节目以受访明星某一话题切入满足观众对明星窥探欲的同时,与电商结合,加入了购物环节。
第一季以嘉宾的购物车为切入点,引导嘉宾和观众访问天猫;第二季以闲鱼回收为主题,探讨明星家里的物品。
一辩稿·草稿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奇葩说作为一档具有辩论性质的娱乐节目,一播出就受到了大量关注,而华语辩论赛具有是专业性,学术性的竞技赛事。
同时奇葩说的热播也激起了我们对奇葩说对于华语辩论赛的发展的利弊权衡的讨论,我方认为奇葩说的热播对华语辩论赛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
接下来我们将会对从两个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奇葩说的热播让华语辩论赛获得更多的关注度,由于华语辩论赛的赛制和形式都较为严肃,所以难以将辩论的精神真正的传播到人民群众中,而奇葩说以生活化、通俗化、易懂化的表现形式而获得超过3亿的点击量和高达9.2分的豆瓣评分,受众面极广,让更多人感受到辩论的魅力,这些人会自然而然的去了解到华语辩论赛,根据华语辩论网的调查,在奇葩说热播后各大华语辩论赛的关注度相比之前提高了23.7%。
由此可知,奇葩说的热播给华语辩论赛带来的好处在于为华语辩论赛提供了更多的关注度,让人民群众能更好的认识到华语辩论赛,为华语辩论赛注入了活力;当然,奇葩说的热播对华语辩论赛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奇葩说的娱乐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华语辩论赛的严肃性、学术性,但由于奇葩说毕竟不是正统的辩论赛而是带有辩论性质的娱乐节目,所以不会在根本上动摇华语辩论赛的严肃性和学术性。
综上所述,我方观点认为奇葩说的热播对于华语辩论赛是利大于弊的。
其次,奇葩说热播为华语辩论赛的举办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奇葩说中有很多辩手如陈铭、詹青云、黄执中等都是华语辩论赛中的优秀辩手,他们在奇葩说热播后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拥簇,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辩论圈子,根据人民日报的调查,在奇葩说热播后华语辩论赛的举办数量提高了19.8%,其中多由奇葩说中的辩手举办或主持,其中也出现了如鲍楠、郭梦玉等一批优秀辩手。
数据表明奇葩说热播华语辩论赛的举办创造更好的条件。
虽然奇葩说的热播在一定程度是扩大了辩论圈子,但是进入圈子里的人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而良莠不齐,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辩论圈子的水平,给华语辩论赛造成一定的冲击,这是奇葩说热播对华语辩论赛的另一个弊端,但辩论这本身就是一种思辩性较高的文化,不适合这个圈子的人会渐渐脱离这个圈子,而留下来的人则会为华语辩论赛所吸收,进一步推动华语辩论赛的发展。
从《奇葩说》栏目看标签化的网络口语传播作者:黄丽名
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16期
【摘要】《奇葩说》栏目作为一档为奇葩正名的说话类节目,在爱奇艺平台一播出就受到追捧。
在茫茫网络中,怎样令口语传播深入人心?《奇葩说》栏目告诉我们:标签化的网络口语传播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本文通过分析《奇葩说》栏目的传播特点,并对《奇葩说》栏目主要成员:蔡康永、高晓松两位团长、团员马薇薇、颜如晶、肖骁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探讨被贴以标签的网络口语传播的成功性。
【关键词】《奇葩说》;口语传播;标签化
一、《奇葩说》栏目的传播特点
1.受众的年轻倾向
《奇葩说》栏目的娱乐性、网络化传播,决定了受众群的年轻化,这类受众乐于倾听他人的声音,洞察力强,往往有语出惊人之处。
在《奇葩说》栏目,奇葩不再是怪、另类等贬义词的代名词,而是思想者等褒义词的集合,奇葩完美表达思想,甚至说服他人。
《奇葩说》抛出80、90后人群关注的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这些话题既是人性矛盾冲突,也是社会价值观层面的辩论,“奇葩们”在发言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被贴以标签而进行传播。
2.辩论的矛盾倾向
《奇葩说》栏目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将正反观点摆在受众面前,奇葩成员运用严谨的思维,轮番抛出前卫的人生价值观,紧紧抓住受众的眼球,操控受众思维。
辩论赛的形式是客观性的存在,奇葩们的言语充满了主观性,正反方运用感性与理性的文字、正面与反面的观点冲击观众的思维,促使大脑高速旋转,在相互对立的两个观点之间不断转换。
《奇葩说》选题与语言的选择具有争议性,其生活状态、社会价值观备受青少年关注,互联网传播的特性使《奇葩说》成员的辩论趋于真实的人性选择。
3.话题的网络倾向
《奇葩说》节目组通过互联网数据后台,选取网友关注最多的问题发动网友参与调查投票,网民的关注度为节目提供了参考依据。
网络化的语言与话题令《奇葩说》成功上位,在网络中发挥榜样作用。
互联网的超链接功能增加了用户的选择,用户根据搜索结果对事件的真相进行重组,并判断真伪。
在新媒体互联互通的网络时代,受众转变为用户,受众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用户当家作主的优越感与自主性充分显现,这也是互联网时代信息鼎盛的助力之一。
二、标签化语言塑造个性化形象
《奇葩说》栏目里的形象能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每个人物鲜明的语言特色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其塑造的形象个性化、生动化、具体化。
1.严谨的口语特色塑造权威型形象
两位团长对于选题的思考上升到人性真善美层面的口语辩论。
相比社会后果层面的辩论,人性层面的思考辩论更能体现了人文关怀,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这种人性光芒的辩论主要体现在《奇葩说》栏目高晓松、蔡康永两位团长身上,两位团长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开阔的眼界决定了其思考高于团员,严谨的词语、缜密的逻辑,以及团长的身份使他们的语言被贴以权威性标签,从而塑造权威型形象进行传播。
2.富于理论的口语特色塑造知识型形象
马薇薇在辩论中经常引用经典理论,运用高深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晦涩理论迷惑对手,再运用个性语言将晦涩理论生活化、实际化,使观众跟随其思维逻辑,赢得现场观众的支持率。
马薇薇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到达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字幕弹出“有文化真可怕”的感叹,这些为马薇薇知识型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运用食物类比的口语特色塑造吃货型形象
颜如晶憨厚可爱的外貌下藏着一颗充满激情的辩论之心。
一旦进去辩论状态,颜如晶如同变身愤怒的雄鹰,气势如虹,逻辑严谨,经常语出惊人,一语点醒梦中人。
她以经常引用做菜、食物作为辩论例子而被网民喜爱。
例如她在辩论“女人应不应该主动追求男生”时,引用了做菜,认为女生不应该主动追求男生,应该像一盘菜一样,将自己经营得色香味俱全来吸引男人。
4.网络化的口语特色塑造文艺愤青型形象
肖骁的口语特色较为网络化,敢言他人所不言。
相比而言,肖骁的语言最网络化、最个性化,他经常运用网络语言表达个人犀利的观点。
文艺愤青,往往在于其能坚持自我,对事物有自我独特的想法,并且敢于向他人、公众说出自己的想法。
肖骁的思想在同阶层人群中是独特的,也是普遍的。
语言是个人表达灵魂的手段,肖骁用语言为工具,塑造个性文艺愤青型形象,传播个人思想。
三、口语在网络传播的特色与过程
1.口语传播过程凸显意见领袖积极作用
传统意见领袖为单向传播,主要代表是电视媒介,而以辩论赛的形式将意见分为两派,将论题的正反两面完全展示在受众面前,并在受众面前进行意见的互动与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
在《奇葩说》栏目中,现场观众现场投票环节将意见领袖的作用展露无疑:现场观众即目
标受众,每一次发言都是意见领袖引导舆论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意见传播的过程中,目标受众是随时变化的个体,并极其容易受到意见领袖情绪、价值观的影响,呈现出反复螺旋式变化的效果。
2.口语传播语言特色鲜明
口语传播的魅力主要体现于语言,不同语言的运用可以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奇葩说》流行的网络句子众多,例如颜如晶的“如果颜值够,其他的可以慢慢凑”,姜思达的“你可以一天整成范冰冰,但是你能一天读成林微因吗”。
一方面,选题的新颖与开放性决定了其网络口语的高频率使用;另一方面,选手运用个性化口语表达个性化的思想,运用浅显性的语言传播深刻的思想。
在网络视频节目中,语言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网络语言的浅显,直白地道出了网民的猎奇心理。
3.口语传播应用互联互通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各行业互联互通的今天,口语传播褪去专业化的角度,成为个人魅力的加分点。
这是一个表演的时代,口语传播不再单单作为一门职业,而是一种武器,利用好这项强有力的武器是增加个人魅力的有效方法。
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专业的口语传播技能,以此来武装自我,比如标准的普通话、富有感染力的升降调、语速的快慢节奏,以及优雅得体的肢体语言。
在这个表演的时代,人人开始学习如何说话、如何表达、如何组织语言。
《奇葩说》栏目的成功从侧面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性格,受众从单纯的观看娱乐节目转换为自我语言库的积累,练就自我的语言魅力。
4.网络口语传播深广度相结合
《奇葩说》栏目选题的产生过程充分显示了互联网特性:首先,互联网是一个超级大资源库,人人都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在一些文库中,网民以上传信息换取下载信息的权利,提高了信息的分享率,为信息的链式传播提供了基础;其次,链接使网络口语传播具有深度与广度,链接功能确保了事件的连续性与关联性,网络用户无论从任何端口进入信息,都能通过点击链接进行横向或纵向延伸;最后,社交平台使网络口语的传播产生池塘效应,社交平台的传播速度呈一传十,十传百的几何速度增长,节目的一夜走红与社交平台的传播特性息息相关。
结语
在网络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交流、学习、工作、娱乐的主要场所时,网络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它正在从生活的小细节开始,逐步渗透生活。
《奇葩说》栏目展现了网络互联网意见领袖意见传播过程,它是一个受正反面影响、反复螺旋式变化的动态过程。
而在茫茫网络辞海中,怎样令口语传播深入人心?《奇葩说》栏目告诉我们:标签化的网络口语传播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李亚铭王群.口语传播学:一个亟待建构的新学科[J].编辑之友.2014.7
[4]宫淑瑰: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J].山东大学.2011.3
[作者简介:黄丽名,女,影视与传媒学院新媒体艺术传播专业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