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神奇的纸》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5.23 MB
- 文档页数:15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神奇的纸》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围绕“神奇的纸”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第三章第三节《纸的神奇变化》,详细内容涉及纸的来源、种类、性质以及纸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纸的来源、种类和性质,认识到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探究纸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用纸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纸的性质和变化过程的理解。
教学重点:纸的来源、种类和性质的认识,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纸)、实验器材(剪刀、胶水、彩笔等)。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白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纸,引发学生对纸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实践情景引入: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白纸,思考纸是如何来的,它有哪些神奇之处?2. 知识讲解:(1)纸的来源:介绍纸是由树木等植物纤维制成的。
(2)纸的种类:展示不同种类的纸,让学生了解纸的多样性。
(3)纸的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纸的吸水性、透光性、韧性等。
3. 例题讲解:以一道有关纸的性质的题目为例,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纸的性质,并完成相应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纸的来源:植物纤维2. 纸的种类:白纸、彩纸、砂纸、皱纹纸等3. 纸的性质:吸水性、透光性、韧性等4. 环保意识:节约用纸,保护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种你生活中常见的纸,并说明它们的用途。
(2)实验:将白纸剪成不同形状,观察其吸水性和透光性的变化。
2. 答案:(1)例:卫生纸、报纸、作业本纸。
卫生纸:用于日常生活擦拭;报纸:用于阅读、包装等;作业本纸:用于书写、画画等。
(2)实验结果:剪成不同形状的白纸吸水性和透光性有所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纸的神奇之处。
教科版科学《神奇的纸》精品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纸张的魔力》中的《神奇的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纸张的基本结构和性质,探索纸张的承重能力,以及纸张吸水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纸张的基本结构和性质,认识到纸张的神奇之处。
2. 学会通过实验方法,探究纸张的承重能力和吸水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纸张承重能力和吸水能力的实验操作。
教学重点:纸张的基本结构和性质,以及通过实验探究纸张的神奇之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纸张、剪刀、胶水、尺子、杯子、水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包括不同类型的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纸张制品,引发学生对纸张的好奇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过程一:展示PPT,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纸张制品,思考纸张的用途和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纸张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过程一:讲解纸张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纸张的来源。
过程二:展示纸张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认识纸张的组成。
3. 探索纸张的承重能力。
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纸张的承重能力。
过程二: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
过程三: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假设。
4. 探索纸张的吸水能力。
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纸张为什么能吸水。
过程二: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
过程三: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假设。
六、板书设计1. 纸张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 纸张的承重能力3. 纸张的吸水能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纸张制品,思考其制作原理和特点。
答案:根据观察,描述纸张制品的用途、制作原理和特点。
2.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利用纸张的特性的小制作。
答案:根据自己的设计,描述制作过程、原理和用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到纸张的神奇之处,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神奇纸》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内容来自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神奇纸》。
具体章节为第11课《纸神奇》。
我们将详细探讨纸制作过程,解不同类型纸张以及它们特点,同时探讨纸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用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和掌握纸制作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纸张。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兴趣。
3. 通过对纸张研究,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纸制作过程,尤其是原料选择和处理。
教学重点:纸张特点和用途,以及动手制作简单纸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纸张、显微镜、视频资料。
2. 学具:白纸、彩纸、手工纸、剪刀、胶水、盆、搅拌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通过展示各种常见纸张,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纸是怎来?它们有什神奇之处?”2. 知识讲解(10分钟)利用PPT课件,详细讲解纸制作过程,包括原料选择、碎浆、筛选、压制、烘干等步骤。
3. 例题讲解(5分钟)以手工纸为例,讲解纸张特点和用途,让学生解不同类型纸张有着不同用途。
4. 动手实践(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不同纸张和工具,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纸张,观察其特点。
5. 随堂练习(5分钟)a. 纸是如何制作?b. 请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纸张。
c. 为什要珍惜纸张资源?六、板书设计1. 纸制作过程:原料→ 碎浆→ 筛选→ 压制→ 烘干2. 不同类型纸张及其用途3. 做实验,观察纸张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你以今天学到知识,制作一张小纸条,记录下今天收获。
b.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纸用途,并思考如何节约用纸。
2. 答案:a.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自行发挥。
b. 学生可以从节约用纸角度思考,例如:双面打印、用废纸制作手工艺品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动手实践环节表现出色。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神奇的纸》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5单元《神奇的纸》,涉及第1课时《纸的神奇变化》。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探索纸张的吸水性、柔韧性和可塑性;了解纸张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及其优势;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利用纸张的特性进行创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纸张的基本特性,如吸水性、柔韧性和可塑性,并了解这些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式,探究纸张特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纸张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纸张吸水性、柔韧性和可塑性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纸张、水、盐、色素、玻璃棒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纸张制品,引导学生思考纸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纸张的基本特性,引导学生了解纸张吸水性、柔韧性和可塑性的概念。
3. 实践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纸张吸水性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纸张吸水性的应用。
(3)进行纸张柔韧性和可塑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纸张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回答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神奇的纸》一、纸张的吸水性二、纸张的柔韧性三、纸张的可塑性四、纸张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纸张吸水性、柔韧性和可塑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谈谈你对纸张特性的认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进行创新。
2. 答案:(1)例:吸水纸巾、纸盒、纸袋等。
教科版科学《神奇的纸》精品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第五册第九单元《神奇的纸》章节。
教学内容详细涵盖了纸张的制作原理、种类及特性,重点探讨纸张的科学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纸张的制作过程,掌握不同种类纸张的特性,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纸张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团队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纸张的制作原理、种类及特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纸张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纸张样品、实验器材等。
学具:剪刀、胶水、彩笔、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不同种类的纸张,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纸张的特点及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纸张的制作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纸张的发展历史。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纸张制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纸张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不同种类纸张的特性,讲解纸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纸张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纸张的制作原理2. 纸张的种类及特性3. 纸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纸张,并分析它们的特性及用途。
答案:例如:报纸、复印纸、卫生纸。
报纸主要用于传播新闻信息,复印纸适用于打印、书写,卫生纸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清洁。
2. 作业题目:为什么有些纸张容易撕破,而有些纸张却很坚韧?答案:纸张的坚韧程度与其制作原料、加工工艺有关。
木浆纸较棉浆纸更容易撕破,经过加工处理的纸张(如牛皮纸)则较为坚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纸张的制作原理、种类及特性。
教科版科学《神奇的纸》精品精品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纸》的第一课时《神奇的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纸张的制作过程和基本原理;探究纸张的强度与纸张折叠次数的关系;研究不同材质纸张的性能差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纸张的制作过程,掌握纸张强度的测试方法,并能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纸张性能。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纸张科学的兴趣,养成节约用纸的良好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纸张的制作过程、纸张强度的测试方法、纸张性能的研究。
难点:纸张强度与折叠次数的关系、不同材质纸张性能的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纸张、剪刀、直尺、胶带、天平等)。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包括不同材质的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纸张制品,引发学生对纸张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为什么纸这么神奇?”2. 新课导入:讲解纸张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纸张的基本原理。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纸张强度测试实验,观察折叠次数与纸张强度的关系。
4. 例题讲解:分析实验数据,解释纸张强度与折叠次数的关系。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一个纸张性能研究的实验。
六、板书设计1. 纸张的制作过程2. 纸张强度与折叠次数的关系3. 不同材质纸张性能的差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研究不同材质纸张的强度,分析原因。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比较不同材质纸张的强度,结合纸张的纤维结构和制作工艺,分析其原因。
2.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节约用纸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答案:方案如:双面打印、使用电子文件代替纸质文件等。
理由: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纸张的制作和性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神奇的纸》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七单元《神奇的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33页至第35页,详细内容为:了解纸张的制作原料、探究纸张的特性、研究不同纸张的用途以及纸张的回收利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纸张的制作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纸张及其特性,了解纸张的用途和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纸张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纸张的制作过程、纸张特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了解纸张的种类、用途及其回收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纸张样品、显微镜、放大镜、实验器材。
学具:学习手册、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神奇的纸张,引发学生对纸张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观察手中的纸张,讨论纸张的制作原料,介绍纸张的制作过程。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纸张,体验纸张的形成过程。
4. 探究活动:(1)观察不同种类的纸张,了解其特性,如厚度、硬度、吸水性等。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纸张的强度和吸水性。
(3)讨论不同纸张的用途,让学生了解纸张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 环保教育:介绍纸张的回收利用,让学生了解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纸张,记录其种类、用途,并思考如何回收利用。
2. 答案:(1)种类:打印纸、卫生纸、餐巾纸、包装纸等。
(2)用途:打印、书写、擦拭、包装等。
(3)回收利用:废纸可以回收制作成新纸张,减少资源浪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纸张的历史,了解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
小学科学《神奇的纸》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纸的学问》中的第1课《神奇的纸》。
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纸的基本结构和制作过程,探索纸张的承重能力和透气性,认识不同类型的纸张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纸的基本结构和制作过程,了解纸张的承重能力和透气性,认识不同类型的纸张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纸张的性质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纸的基本结构、制作过程以及纸张的承重能力和透气性。
教学难点:纸张承重能力和透气性的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纸张样品、实验器材(剪刀、尺子、胶带、钩码等)。
学具:纸张、剪刀、尺子、胶带、钩码、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纸张制品,引发学生对纸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为什么纸这么神奇?它有哪些特殊之处?”2. 教学新课:(1)介绍纸的基本结构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纸的来源和制作工艺。
(2)演示纸张承重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分析实验结果。
(3)进行纸张透气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不同类型纸张的透气性。
3. 例题讲解:(1)讲解纸张承重实验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
(2)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了解纸张承重能力的差异。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设计一个纸张制品,并分析其优缺点。
(2)讨论如何提高纸张的承重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纸的基本结构2. 纸的制作过程3. 纸张承重实验4. 纸张透气性实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研究不同类型的纸张,比较它们的承重能力和透气性。
作业要求:(1)选择两种不同类型的纸张进行实验。
(2)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绘制表格。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答案:(1)实验表格:纸张类型承重能力(克)透气性(秒)AB(2)结论:根据实验数据,比较两种纸张的承重能力和透气性,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