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小学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小学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小学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小学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小学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2.材料性能改变或优化后可以用来制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描述纸在折叠前后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改造、加工材料的兴趣。

2.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材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要而不断改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对比感受两种形状的纸的差异。

难点:引领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两种形状纸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普通的纸、订书机、杯子、热水、刷子、食用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瓦楞纸箱、瓦楞纸杯、瓦楞纸杯套、防腐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师用提前准备好的杯子,现场倒入热水,让学生观察倒水前后的变化。

学生发现杯子有黑色变成有图案的杯子了,学生比惊讶,并充满兴趣。

师:同学们,谁知道这个杯子为什么有这样神奇的功能呢?

生思考回答,教师可引导

师:是的,原本它就是个普通的杯子,但是我们通过人工改造,在他的表面上涂上特殊的材料,他就具有不一样的性质了。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改造一种我们十分熟悉的材料,看看改造后它能有什么神奇的变化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改造纸。

板书:神奇的纸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的演示,让学生对改造材料能改变材料的性质有一点认识并引发学生对材料改造的兴趣。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

(一)实验探究

1.观察,交流纸的特点和用途。

师:纸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具有多种。这是一张非常常见的白纸,说一说,这张纸具有什么特点?

生:很薄、白色、轻等。

师:那么它有什么用途呢?

生:写字、画画、折纸、手工……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问题引领思考对纸的认识,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2.明确改造纸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那些方法来改造纸让他具有更神奇的功能呢?请同学们大胆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改造一张白纸?

生:折叠、染色、刷油……

师:今天我们就用折叠的方法改造白纸,看看改造后的白纸会有哪些新的功能。

设计意图:对纸改造的案例对于学生来讲其实并不陌生,比如包汉堡包的纸,套在豆浆杯外的纸套,快递包装箱等。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回顾思考如何改造一张纸使它具有新的功能,使学生开始关注纸的特点。此过程在提升学生参与广度的同时又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入。

3探究折叠后(改变形状)纸的新功能

师:同学们,现在在大家的手边有两张白纸,我们

取一张用来改造,另一张用来一会对比改造的效果,现

在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跟老师一起来学习折叠纸的方法。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生:观看视频,跟老师一起折纸

(教师走下讲台巡视,有折叠错的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和指导,引导学生折出符合实

验要求、便于实验操作的瓦楞状纸,为接下来的活动做

铺垫。

师:(教师拿着折好的纸)请仔细看一看(教师示范从不同角度观看),这张白纸经过折叠后与原来的白纸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变化?

学生回答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或纸的宽度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将这种形状称之为瓦楞状,折叠出来的纸

就叫瓦楞纸。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用不同的

方式描述瓦楞状纸的特点,丰富学生对瓦楞状纸形状的

认识,同时又为后面活动中仔细观察、详细描述做示范。

师:瓦楞状纸都具有哪些全新的功能和神奇的本领呢?让我们通过动手做实验去寻找它的新功能。

(1)任务介绍。

按一按:师:请同学们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将感受记录在活动手册表格内。(教师要明确活动手册的使用方法,并明确活动手册上填写的词语选项,让学生有可用的词语进行描述。)

放一放:师:取两本字典(或厚一些的书或其他等高的物品)以间隔一定的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一张白纸放在两本字典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可以选择身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回形针、橡皮)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少重量。

(教师描述同时做示范动作,但是并不在纸上放重物,强调两次对比时垫起来的书的距离不能改变)学生实验,教师走下讲台进行观察指导。

师:好,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完成了自己的探究,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呢?

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摸一摸: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为大家做一个实验,到一杯热水,下面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感受一下,用白纸贴着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并对比有什么区别。

生:用手触摸并感受温度的不同,用语言描述如何填写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容易出现不规范操作的情况,由于热水分组领取浪费时间,且学生容易不要打翻水杯,小心热水烫手,所以改为演示实验。

师: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相信大家多余改造后的纸的性能有了更多的了解,水来帮助老师总结一下呢?

生:自主发言。

(二)瓦楞状纸的应用

观察纸箱中的瓦楞状纸。

白纸通过折叠变成瓦楞状纸后与折叠前有了很多新的功能。在生活中,老师发现瓦楞状纸有很多的应用之处。(下发小纸箱)请仔细看这个纸箱,你能找到里面的瓦楞状纸吗?

学生观察并上台展示自己的发现。

引领学生思考:用瓦楞状纸做纸箱有什么优点?

生:预测(瓦楞状纸能承受更重的重量,能使纸箱变得更加坚固。)

师:在生活中,人们还将瓦楞状纸的特点应用在杯垫、杯套制作中(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寻找物品中的瓦楞状纸,分析

物品运用了瓦楞状纸的什么特性,描述这个特征会使物品具有什么优点,从而使学生从全新角度认识到材料特点决定材料用途。

四、拓展

今天,我们将纸改变了形状,发现纸产生了这么多新的功能。试想一下,若我们在纸的表面刷上一层油做成油纸,然后分别在普通纸、油纸上不断滴水,又会有哪些新的情况(图文介绍)?请同学们课后做一做,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课后拓展性科学实践任务,将科学实践引向课外。这样将巩固学生的探究方法、丰富学生对纸这一材料的认识以及探索新材料的兴趣。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实 验 教案 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放大镜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面巾纸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面巾纸 活动目标 1、了解面巾纸的纤维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纸的神奇,萌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面巾纸若干,带拎把的瓶子(里面装水)人手一个,报纸、白纸、皱纹纸、布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拎一拎 1、教师出示面巾纸和瓶子:今天面巾纸要和瓶子做游戏,游戏的方法是:用一张薄薄的面巾纸把这么重的瓶子给拎起来,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请面巾纸来帮忙。你有什么好办法? 2、幼儿试一试、玩一玩,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邀请幼儿展示拎法,教师讲评。 4、幼儿再次游戏。 5、组织交流:为什么有的能拎起来,有的在拎的时候面巾纸就断了呢? 6、分男女角色尝试面巾纸不同方向的卷法,再拎一拎。男:顺着短边卷。女:顺着长边卷。再互换尝试。 7、组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长边的承受力大) 二、游戏:撕一撕 1、导语:为什么用长边拎的时候就不断,而短边会断呢?其实面巾纸里藏着秘密。想解开面巾纸的秘密吗?让我们来玩一个撕纸的游戏吧,先撕一撕短边,再撕一撕长边,看看能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交流:有什么不一样?(沿长边能撕成条条,沿短边撕成碎片。) 4、揭示纸纤维的走向特性:面巾纸里藏着的秘密是纸的纤维走向(边讲边用记号笔做上纸纤维的走向记号)。我们顺着纤维走向把面巾纸拧成绳,纸的纤维结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御外界拉的力量,这样纸绳就能拎起瓶子了。

三、游戏:拉大锯 1、介绍游戏玩法:抽一张面巾纸,先在纸的边边上撕一撕。找准纸的纤维方向,再卷一卷,做成面巾纸绳与桌子对面的好朋友勾一勾、拉一拉,边玩边念儿歌:“拉大锯。拉大锯,姥姥家门口去看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块儿去看戏。” 2、幼儿游戏。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师:面巾纸里有纸纤维,还有什么纸也有纸纤维呢?(幼儿自取报纸、白纸、皱纹纸, 寻找里面的纤维走向,并用笔做上记号。) 2、师:这些纸里有纤维,你还能找到有纤维的其他东西吗?(出示布,请幼儿回家跟家人一起玩布,找一找布的纤维走向。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纸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纸 活动目标 1 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 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 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前期经验 1 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 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 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 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 每人四张纸: 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 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 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预设3分钟)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预设10分钟)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预设20分钟)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预设5分钟)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说课稿doc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说课稿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科学活动的指导要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科学活动正是遵循了这一要点,内容《神奇的纸》与材料“铅画纸”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进行提炼、深化,在层层递进的环节中,引导幼儿多次实践尝试,探究“怎样才能让纸站于桌上不倒?如何折叠才能在纸上放多块积木?最多能摆放几块?……”整个活动幼儿都是在动手动脑中探究问题、产生问题、再次尝试,就这样在探索、实践和游戏中幼儿的探究欲望增强了,亲身感受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说活动重难点: 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说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体验操作与发现的乐趣。 说活动准备:方形铅画纸若干张、木头积木数小筐。

说活动过程: 过程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以《纲要》理念为指导,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原则。 第一环节: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让纸站住不倒。 1、幼儿自主探索让纸站住不倒的不同方法。 2、共同小结让纸站住的不同方法。 第二环节: 二、再次设置情景,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在站着的纸上面摆放多块积木。 1、猜测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并个别尝试。 2、比较纸的不同折法,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 3、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测。 4、幼儿自主尝试。 第三环节: 三、产生挑战的数量,引导幼儿再次尝试。 1、师幼一起讨论尝试后的结果,产生挑战数量。 2、请个别幼儿上来挑战最多的。 3、经验交流:如何折叠才能挑战成功?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 【科学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器材准备】 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揭题、板书: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 1)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 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 (3)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课题:有磁性。 (二)活动二: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 教师出示: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3、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三)活动三: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 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呢?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硬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想进一步了解硬币吗?(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 (四)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什么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铁类物质)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可以,但对该物体性质有要求)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镰刀、削笔刀、锄头)

教科版 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2.4《神奇的纸》教学设计

《神奇的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造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造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造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本课教材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第二部分——探索,用“折叠”这种改造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造后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比较弹力)、放一放(比较承载力)、摸一摸(比较隔热能力)。第三部分——研讨,纸改造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拓展,引导学生在一张纸上刷食用油,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学生分析】 基于上一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对于纸已非常熟悉,但却很少有学生对纸进行过更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即对纸的认识较为单一。在动手能力方面,与一年级相比已有明显进步,但在折纸方面还略显不足,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或观看微视频后才能折出符合实验要求的瓦楞状纸。 基于低学段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的原因,探索环节的三个活动需要教师有效组织,提升小组探究活动的效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2.材料性能改变或优化后可以用来制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描述纸在折叠前后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材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做成的。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 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好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 教师:桌子由两种材料组成,本子由三种材料组成,铅笔是由五种材料组成等。同学你们发现没这些物品与刚才的物品在材料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它们是由二、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板书: 身边的材料 材料——物品 | (组成) 木材、金属、纸、棉花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出示图) (二)认识材料: 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塑料、木材、棉花与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出这四种材料 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 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石油、木材、棉花与土都是在大自然中原来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 们是天然材料,

神奇的纸科学教案

神奇的纸科学教案 神奇的纸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探索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知识) 2、能用记录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尝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能力) 3、在活动中较专注的操作,并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情感) 活动准备: A4纸幼儿每人一张、玩具积木若干、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的话题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神奇的东西,看!是什么(纸)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画画、剪纸、折纸等)” 2、引出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这张纸的'用处特别的多,它的神奇之处你一会儿也会慢慢的发现。现在你先想办法让它在桌子上站起来,试一试。”(幼儿每人一张纸,自由探索) 3、初步尝试发现纸可以承重 (1)“小朋友用的方法不太一样,但是都能让纸站起来,那这

张神奇的纸上能不能放东西呢” (能或不能) (2)“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那请你拿一个玩具先来试一试”(幼儿动手尝试) (3)“刚刚我发现这个小朋友的站的特别稳,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他是怎么放的” (引导幼儿发现,放玩具时要靠近角会更稳) 二、幼儿探索记录,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重量的关系 1、“没放稳的小朋友赶快调整一下,现在都能放好一块儿积木。那还能再继续放吗” (幼儿猜测) 2、幼儿尝试用记录单记录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1)“这个还得小朋友自己来尝试。现在我这里有一张记录单,看这是这1次的意思,这是折2次的意思,这是折3次的意思。请你尝试完之后,数一数你折一次时能放几块积木,在记录单上画出来(用○表示)”(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2)“我发现这个小朋友放了块(最多的)请他来说一说是怎么放的(个别幼儿介绍经验)“那如果把这张纸再对折一下,能不能放更多呢请你来试一试,别忘了记录”(幼儿再次尝试)(3)“我发现你们放的积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稳了。如果再对折一次,折3次的时候,你觉得你能放几块积木呢” (幼儿猜测)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纸的神奇力量(第四稿)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纸的神奇力量 活动目标 1探索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发现纸的不同变化与承受书本重量的关系。 2能与同伴合作进行操作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科学探索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挂历纸若干张 2 幼儿操作用书、小组记录表、演示大表 3 ppt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4分钟 1 出示纸,师:孩子们,这样的一张纸能站起来吗? 不用任何东西帮忙,你有办法让它站起来吗?(幼儿讨论) 2 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四个小朋 友一桌到篓子拿纸试试吧,比一比谁的办法最多 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试一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师观察指导: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 交流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进行集体记录。 你用什么方法让纸站起来的?(幼儿说方法,教师用符号进行记录) 你是把纸变成这种形状的让它站起来了? 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型,“”变成“门“型,变“M”型 用卷的方法:将纸卷成圆柱型 师:刚才小朋友用了折、卷等不同的方法改变了纸的形状让纸站起来了。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16分钟 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否放书。师:站起来的纸有力气吗,上面能不能放书呢? 4

2 幼儿猜测后,请个别幼儿尝试把书放在站起来的纸上 你想把书放在哪种形状的纸上? 看来站起来的纸真的有力气,上面可以放书呢。 你用什么办法把书得稳稳的?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书放得稳稳的? (先让纸站稳,找准中心点,轻拿轻放,不能碰到站立起来的纸上) 3进行第二次操作,分组尝试将纸变化后可放多少本书 引导幼儿猜测:这些站起来的纸谁的力气最大,放的书最多呢? 师:到底谁的力气大,放的书最多,等一会儿两人一组来试一试,一人放书,一人记录结果。看,老师准备了记录纸,这张记录纸的内容和大记录纸上是一样的,这个方形表示什么?下面记录什么的?问号下面记录什么的?一种方法做完后重新换一张没有折过的纸再去试试另一种方法。比一比哪组小朋友试的方法多,听到老师的提醒就带上你的记录纸回到椅子上来,能做到吗?好,两人一组去试试吧。 交流实验结果: 刚才你们一组试了几种方法,每种方法上放的书一样多吗?哪种方法力气最大,可以放多少本书? 幼儿交流,教师记录最多的本数。 看看老师记录下来的你们的实验结果,在这些方法中哪种形状的纸力气最大呢?为什么? 小结: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不同形状的站起来的纸力气不一样的,还发现纸变成圆柱体后力气最大。 三、了解圆柱体支撑面在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 1正因为圆柱体的力气大,能支撑重的东西,所以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用上了圆柱体,你见过用圆柱体做支撑的东西吗?2 2出示ppt,了解圆柱体的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班科学游戏教案详案《神奇的纸船》

小班科学游戏教案详案《神奇的纸船》 【设计意图】 幼儿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他们有着极强的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指导其学会一定的科学方法,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有意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次活动,通过"如何使纸船不被打湿"的实验,让幼儿们初步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在操作中让幼儿体验乐趣。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油画棒)不吸水的特性。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五大盆水、油画棒每组一盒、毛巾、纸制作的纸船若干。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激发幼儿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纸船可以在哪里玩?玩久了纸船会怎么样? 二、教师出示纸船设疑,引发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纸船:"老师这里有两艘纸船,我们看看,哪一艘湿得比较快。 2、教师引导观察纸船使用的纸不一样,幼儿大胆猜想结果。 三、师幼共同实验,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 1.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提问:为什么涂了油画棒的纸船没打湿,没涂油画棒的纸船打湿了呢?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将水滴在涂了油画棒和没有涂油画棒的纸上进行对比:没有涂油画棒的纸吸水快,涂油画棒的纸吸水慢。

2.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油画棒是不吸水的,(教案出自: 教案网)所以把油画棒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四、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2、小朋友用油画棒给小船涂腊。 五、自由在水中玩蜡船,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鼓励孩子想出更多保护小纸船的不被水打湿的【小班科学教案/xiaoban/kexue/】方法。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神奇的纸教案吧。 活动目标 1 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 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 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 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 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 每人四张纸: 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 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 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 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

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索活动《神奇的纸》公开课教案设计

中班科学探索活动:神奇的纸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探索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知识) 2、能用记录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尝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发现。 (能力) 3、在活动中较专注的操作,并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 (情感) 【活动准备】 A4 纸幼儿每人一张、玩具积木若干、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的话题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神奇的东西,看!是什么?(纸)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画画、剪纸、 折纸等) ” 2、引出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这张纸的用处特别的多,它的神奇之处你一会儿也会慢慢的发现。现在你先想办法让它在桌子上站 起来,试一试。 ” (幼儿每人一张纸,自由探索)b5E2RGbCAP 3、初步尝试发现纸可以承重 (1) “小朋友用的方法不太一样,但是都能让纸站起来,那这张神奇的纸上能不能放东西呢?” (能或 不能) (2) “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那请你拿一个玩具先来试一试” (幼儿动手尝试) (3) “刚刚我发现这个小朋友的站的特别稳,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他是怎么放的?” (引导幼儿发现, 放玩具时要靠近角会更稳)p1EanqFDPw 二、幼儿探索记录,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重量的关系 1、 “没放稳的小朋友赶快调整一下,现在都能放好一块儿积木。那还能再继续放吗?” (幼儿猜测) 2、幼儿尝试用记录单记录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1) “这个还得小朋友自己来尝试。现在我这里有一张记录单,看这是这 1 次的意思,这是折 2 次的 意思,这是折 3 次的意思。请你尝试完之后,数一数你折一次时能放几块积木,在记录单上画出来(用○ 表示) ” (幼儿操作,教师巡视)DXDiTa9E3d (2) “我发现这个小朋友放了?块(最多的)请他来说一说是怎么放的(个别幼儿介绍经验) “那如果 把这张纸再对折一下,能不能放更多呢?请你来试一试,别忘了记录” (幼儿再次尝试)RTCrpUDGiT (3) “我发现你们放的积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稳了。如果再对折一次,折 3 次的时候,你觉得你能 放几块积木呢?” (幼儿猜测)5PCzVD7HxA (4) “好,那你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放的像你说的那么多”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提醒幼儿记录) 3、教师小结 (1) “现在来观察一下你的操作单,折几次时放的积木最多(3 次)为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在前面桌子上出示分别折 1 次、2 次、3 次时的造型,请幼儿观察“看,这张纸变得越来越 小了,但是它每条边的厚度都增加了,所以站的也就更稳了。 ”jLBHrnAILg 延伸活动: 1、发现纸的不同折法 “今天我们用的都是对折的方法来试验,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张纸站起来呢?(幼儿说,教师出 示折扇子的方法和卷筒)看它们是用什么方法站起来的?上面能放东西吗?” (可回家和父母一起尝试)
xHAQX74J0X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神奇的纸》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神奇的纸》 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领衔技能 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 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张纸: 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 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 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 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 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 主题。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小学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小学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小学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2.材料性能改变或优化后可以用来制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描述纸在折叠前后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改造、加工材料的兴趣。 2.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材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要而不断改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对比感受两种形状的纸的差异。 难点:引领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两种形状纸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普通的纸、订书机、杯子、热水、刷子、食用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瓦楞纸箱、瓦楞纸杯、瓦楞纸杯套、防腐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师用提前准备好的杯子,现场倒入热水,让学生观察倒水前后的变化。 学生发现杯子有黑色变成有图案的杯子了,学生比惊讶,并充满兴趣。 师:同学们,谁知道这个杯子为什么有这样神奇的功能呢? 生思考回答,教师可引导 师:是的,原本它就是个普通的杯子,但是我们通过人工改造,在他的表面上涂上特殊的材料,他就具有不一样的性质了。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改造一种我们十分熟悉的材料,看看改造后它能有什么神奇的变化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改造纸。 板书:神奇的纸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的演示,让学生对改造材料能改变材料的性质有一点认识并引发学生对材料改造的兴趣。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 (一)实验探究 1.观察,交流纸的特点和用途。 师:纸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具有多种。这是一张非常常见的白纸,说一说,这张纸具有什么特点? 生:很薄、白色、轻等。 师:那么它有什么用途呢? 生:写字、画画、折纸、手工……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问题引领思考对纸的认识,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2.明确改造纸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那些方法来改造纸让他具有更神奇的功能呢?请同学们大胆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改造一张白纸? 生:折叠、染色、刷油…… 师:今天我们就用折叠的方法改造白纸,看看改造后的白纸会有哪些新的功能。 设计意图:对纸改造的案例对于学生来讲其实并不陌生,比如包汉堡包的纸,套在豆浆杯外的纸套,快递包装箱等。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回顾思考如何改造一张纸使它具有新的功能,使学生开始关注纸的特点。此过程在提升学生参与广度的同时又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纸环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纸环 活动目标: 1、通过多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环的现象。 2、在设疑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激发探索欲望,体验科学操作的乐趣。 3、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纸环若干、纸条、记录表、剪刀、箩筐、ppt、笔。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变变变。 师:老师的大拇指和食指想玩变变变的游戏,你们 想玩吗?那我们一起来玩吧,变成一个圆,变成两个圆。 二、操作尝试,发现莫比乌斯环现象。 1、幼儿进行第一次无意识尝试,对比普通纸环与拧一次的纸环的区别。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看这 是什么?(纸环)纸环也想玩变变变的游戏,怎样把一个纸环变成两个呢? 师:看,纸环对齐捏一捏,先在中间剪个口,再把 剪刀伸进去,咔嚓咔嚓剪到头。是不是变成两个纸环了呀? 师:老师帮你们准备了纸环,请你们也来试一试,

好吗? 师:你们是不是都剪出了两个环?请剪出两个环的 小朋友把手举高给我看一看,好的,放下。那还有的小 朋友剪出来的是怎样的?你剪出来的环比刚才的环怎么样?(大)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数送回纸环。咦,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来的是大圆环,有的剪出来的是两个 小圆环呢? 师:这里有两个圆环,就是刚才小朋友没剪之前的,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师小结:原来,没拧过的指环剪出来的是两个小环,拧过的圆环会变成一个大环。 2、教师抛出问题,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对比,验证拧一次和拧两次的区别。 师设疑:是不是拧过的指环都会变成一个大环呢?(幼儿猜想)我给你们准备了许多拧过的指环,请你们去选一个指环剪一剪! 师: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剪出来的是怎样的?再次把纸环举起来看一下,你们剪出来的纸环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有的是大环,有的是两个相扣的环)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送回纸环。 师:同样是拧过的纸环,为什么剪出来的不一样呢? 师:奥秘在哪里呢?我来拧两个指环试试。

主题五神奇的纸圈--教学设计

主题五神奇的纸圈 教学目标: 1、通过剪纸圈的活动,进行大胆猜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剪纸圈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利用简单工具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实践,让学生感悟科学的奥妙,加强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在剪纸圈之前,对纸圈被剪后的结果进行大胆猜测。 2、预想:在剪圈之前,让学生记录纸圈被剪后的预想情 况,并向大家公布自己的想法。 3、对比:用得到的新纸圈与自己的预想进行对照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胶棒、两个交叉圈;一个普通圈;一张纸条;一张三等分线的纸条。 教师准备:课件;两个交叉圈;一个普通圈;一张纸条;一张三等分线的纸条。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玩游戏了,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纸圈的 游戏,愿意吗? 板书课题:神奇的纸圈

二、基本活动 现在我们就请出今天的主角——纸圈。(师手中拿一个纸圈)你们来猜想一下,我要是沿线剪下来,会是什么结果?生:猜想:变成两个圈好,我来验证一下。(师剪开纸圈,得到两个大小一样的纸圈)猜对了!刚才我们进行了两件事:猜想验证板书:猜想验证对了,猜想和验证可以让我们锻炼和提高想象力,做事情更加有条理。出示准备好的两个交叉圈 1、拿出粘好的A 圈(两种颜色)师:如果用剪刀沿着中线剪下去,猜一猜,剪开后的纸圈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我们要进行猜测 2、大胆猜测,指名说一说。 3、实验验证用剪刀将纸圈从中线剪开。 4、同样地拿出B 圈进行猜测和验证。 5、为什么会变成了正方形?板书:正方形?(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什么地方有胶粘的痕迹,为什么两个纸圈粘在一起从中间剪开就变成了正方形?)学生答,教师总结。 三、拓展和延伸 1、(师出示一张纸条)请拿出这样的一张纸条,数数这张纸条有几条边?几个面? (生:四条边、两个面) 2、对,一个正面,一个反面。现在我只要做一个动作就能把它变成只有两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说课稿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科学活动的指导要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科学活动正是遵循了这一要点,内容《神奇的纸》与材料“铅画纸”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进行提炼、深化,在层层递进的环节中,引导幼儿多次实践尝试,探究“怎样才能让纸站于桌上不倒?如何折叠才能在纸上放多块积木?最多能摆放几块?……”整个活动幼儿都是在动手动脑中探究问题、产生问题、再次尝试,就这样在探索、实践和游戏中幼儿的探究欲望增强了,亲身感受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说活动重难点: 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说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体验操作与发现的乐趣。 (本人依据《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并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动目标。) 说活动准备:方形铅画纸若干张、木头积木数小筐。 说活动过程: 过程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以《纲要》理念为指导,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原则。 第一环节: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让纸站住不倒。 1、幼儿自主探索让纸站住不倒的不同方法。 2、共同小结让纸站住的不同方法。 (在这第一环节中本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由说说自己以前对“纸特别是铅画纸”的认识,为下一个环节作好良好的铺垫。通过幼儿的“说”使幼儿的已有经验与现有经验进行了整合,也让我对幼儿的水平有了更深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 第二环节:

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纸

幼儿园科学新课程标准教材科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大班 /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科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通过科学探 究以及实验活动,学生们能够学会尊重事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大胆 猜想并实践检验,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幼儿园幼儿园大班科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 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 进行教学使用。 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教具:大记录表1份、书“纸”的不同折法 2.学具:小记录表(一组一张)、人手一支笔 3.学具:每组一筐积木 4.学具:人手3张纸(半张a4纸一张第一次操作一张第二次操作一张第三次操作)活动过程: 一、探索纸张站立的方法 1.猜一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纸,它们现在是平躺在这儿,我想要它们站起来,你们觉得可以吗?(停顿数秒,不用请幼儿回答) 2.试一试 师:好,请你们发挥你们的才智,动手让纸稳稳的站起来。要求:老师已经把纸放在后面的桌子上,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轻轻的走过去,听到音乐响起,请你们回来坐好。(讲要求一定要慢)听清楚了吗? 幼儿操作(保证2—3分钟的操作时间),教师观察引导(你真厉害让纸站起来,你是用什么方法呀?)(哇,你折一折让纸站起来了)(不是很稳,你还可以怎么样?) 3.交流分享 (放音乐)个别没回来的幼儿教师走过去轻轻提示。 请幼儿展示纸张站立的方法(请在观察中发现稳稳站起来小朋友回答),教师出示记录表用简单的线条记录。 师:你们让纸稳稳的站起来了吗?成功的小朋友请举手?你用什么方法让它稳稳的站起来的?(教师提升概括:真厉害。你们看他是把纸怎么样啊?哦,折了一折(折了两/几折)/卷一卷让纸稳稳的站起来。这方法真不错,我要把它记下来。)还有跟他不一样的吗?(哦,他也是折了一折,不过他是这样放,像屋顶老师也把它记下来……)

小学科学“神奇的纸”教学设计

《神奇的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知道纸的一般性质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2.了解纸张的发明史。 3.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研究纸的性质。 4.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准备材料:1.滴管 2.带颜色的水 3.不同种类的纸(如:报纸、宣纸、牛皮纸、硫酸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导入:纸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纸制品?它们有什么用途呢?(用来装东西的纸箱和纸袋,纸杯,书本,卫生纸,复写纸等等) 2.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刚刚所列举的纸制品,它们都是用同一种纸做的吗?(不是,由于不同种类的纸具有不同的特性,A4纸由于光滑因此用来书写打印,砂纸由于粗糙用来打磨物体) 3.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报纸,牛皮纸,硫酸纸,宣纸,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纸的颜色,透明度,薄厚,软硬几个方面,研究不同种类纸的特点,并以表格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①颜色:硫酸纸是半透明的白色,报纸是灰白色,牛皮纸和宣纸是深浅不同的黄色②透明度:硫酸纸透明度最高,其次宣纸,报纸和牛皮纸都不透明③薄厚:牛皮纸最厚,其它3种纸都比较薄④光滑:硫酸纸>牛皮纸>报纸>宣纸) 二、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老师想做一个纸船,想应该注重纸的哪种性质?并会挑选什么纸?(选择吸水性弱的纸,不会渗水) 2.教师操作实验,学生仔细观察: ①分别在宣纸、报纸、硫酸纸、牛皮纸上分别滴一滴水,并观察比较水的扩散情况,要注意保证滴水的量是相同的。 ②等待一会后,发现报纸的扩散面积最大,其次是宣纸,硫酸纸和牛皮纸的扩散面积都比较小。 ③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报纸的吸水性最强,宣纸较强,硫酸纸和牛皮纸弱。 ④综合上一问题我们可以得出:如果想做一个纸船,我们应该选择硫酸纸或者牛皮纸。 3.①探究纸的结实程度:用手拉一拉纸条,保证纸条的大小是相同的,观察用力的大小和纸条的变化情况。(通过两两对折进行拉扯,得出结论:牛皮纸>硫酸纸>报纸>宣纸) ②探究同一张纸的横向、纵向的结实程度一样吗?(将同一张报纸分别按横向纵向裁剪成大小一样的纸条,互相勾住向后拉,发现横向报纸折断了,得出结论:同一纸纵向比横向更结实。) 三、拓展延伸: 1.①教师提问:纸在生活中如此普遍,那同学们知道纸的来源吗? ②观看视频:“蔡伦造纸” 2.介绍“现代造纸” 3.通过观看小视频“节约用纸”,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节约用纸的习惯,成为一名“环保小达人”。 4.造纸:准备材料有废弃纸张,搅拌器,滤网或纱布。将废弃纸张绞碎,加入适量的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