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二首》
- 格式:docx
- 大小:22.89 KB
- 文档页数:3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外国诗二首》笔记(一)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 - 1837),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国文学之父”。
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诗歌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诗歌内容。
1. 整体感知。
- 诗歌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虽然诗题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但诗中并没有具体描述生活是如何欺骗“你”的,而是强调在面对这种被欺骗的感觉时应有的态度。
2. 诗句分析。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开篇直接点明主题,“欺骗”一词将生活拟人化,生活可能会给人带来挫折、苦难,让人感觉被欺骗。
诗人告诉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不要陷入悲伤和急躁的情绪中。
-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忧郁的日子”指的是遭遇困难、身处逆境的时期。
诗人强调要保持镇静,因为他坚信快乐的日子终将到来,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体现。
-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这里将“心儿向往未来”和“现在的忧郁”形成对比,表达出虽然当下可能痛苦,但不应被眼前的困境束缚,因为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
-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是全诗的经典语句,当人们度过艰难时期后,回首往事,那些曾经的痛苦会成为一种特殊的、充满温情的回忆,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和豁达的胸怀。
(四)诗歌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身处逆境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的阐述,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告诉人们要珍惜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艺术特色。
1. 语言简洁。
-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用词简洁明了,却能准确地表达出深刻的哲理,如“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等语句,简单直白却富有力量。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九章《外国诗歌赏鉴》部分,内容包括两首外国诗:《荒原》和《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
通过分析两首诗歌的背景、作者、意象、结构、韵律等方面,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欣赏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信息。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结构和韵律,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外国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教学重点: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信息;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诗歌的主题。
2. 背景和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奠定基础。
3. 诗歌赏鉴:(1) 《荒原》①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如“荒原”、“风”、“火”等,探讨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② 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等。
③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2) 《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① 意象分析:关注诗歌中的“苍蝇”、“窗户”等意象,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② 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③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两首诗歌,设置典型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外国诗二首》2. 板书内容:《荒原》:背景、作者、意象、结构、韵律《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背景、作者、意象、结构、韵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分析《荒原》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 比较两首诗歌的结构特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3) 摘抄《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中的典型句子,并进行赏析。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外国诗二首》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两首经典的外国诗篇:英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路不拾遗》和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哦,白昼》。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深入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以《路不拾遗》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诗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哦,白昼》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寓意和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歌、作者及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两首诗的韵律特点、表现手法及鉴赏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路不拾遗》和《哦,白昼》的异同点。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具有鲜明的韵律特点,表现手法独特。
不同点:《路不拾遗》以叙事为主,寓意深刻;《哦,白昼》以抒情为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2.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后查找其他外国诗歌,尝试进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两首外国诗,让学生了解了外国诗歌的魅力,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延伸,阅读更多外国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第20课《外国诗二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外国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3.体会普希金的人生态度和弗罗斯特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2.体会普希金的人生态度和弗罗斯特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文体知识哲理诗哲理诗是表现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它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睿智思索和深刻体察的结果。
哲理诗往往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来描写鲜明的形象,以精彩的议论来揭示人生感悟、社会哲理,促人联想,启人心扉。
哲理诗一般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含蓄隽永,意境深远。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新课导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
可现实生活总喜欢和我们开各种不大不小的玩笑,将我们推入一个又一个迷魂阵中。
假如有一天,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仔细聆听这位伟大诗人的谆谆教诲吧!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是“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的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充分反映了渴望自由、反对沙皇专制的思想。
2.背景链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
这首诗写于诗人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整体感知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因为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七下外国诗二首原文
以下是七下外国诗二首的原文及其拓展。
1. 原文: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And my heart grew sick with longing for you,
My dear, my dear!
拓展:
这首诗是由英国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 (William Butler Yeats) 所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叶芝是 20 世纪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现代派的影响。
这首诗表达了叶芝对于爱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对自然的描述和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渴望。
2. 原文:
I met a man who said he was a poet,
He said his name was Robert Frost,
And he asked me if I would like to see
A beautiful place where nature was.
拓展:
这首诗是由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 所写,是他的作品之一。
弗罗斯特是 20 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简洁的语言、清新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著称。
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人性的思考。
诗人通过描述一个陌生人问他是否想去看看美丽的自然景象,来表现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求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语文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外国诗二首》评课稿一、引言本文是对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材中的《外国诗二首》进行评课的文档。
该课文是教材中的一篇诗歌,通过对两首外国诗歌的学习和欣赏,旨在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评析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表达意境和情感,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外国诗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教学内容1. 《夜宿山寺》内容简介该诗描绘了诗人在一座寺庙过夜的情景。
通过对山寺的描写和自身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思索和对宁静、信仰的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生词和词组。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阅读诗歌并带领学生理解诗意。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生词和词组的意义。
•分析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
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内容简介该诗以诗人送别好友的情景为线索,描绘了清晨时分的净慈寺和周围的自然景色。
通过对山川、禽鸟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友情和自然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生词和词组。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阅读诗歌并带领学生理解诗意。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生词和词组的意义。
•分析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
四、教学模式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思考。
2. 阅读诗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齐读诗歌并逐句解读诗歌的字面意思,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讲解,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词汇学习针对诗歌中的生词和词组,教师提供词汇解释和用法,并进行示范性的句子造句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词汇并加以运用。
4. 诗歌分析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美好之处并加以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他用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身陷囹圄,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
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二、故事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假如”二字?作者把真实的压迫和束缚说成“假如”,表现了他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
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外国诗两首》教案【7篇】外国诗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潜力目标: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潜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资料的潜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
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用心性。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六、课时安排1课时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⑵ 写景诗的特点。
⑶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20课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1.《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知识点01 作者与背景【作者】普希金(1799-1837),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
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该篇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成为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他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从农村生活中吸取题材,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代表作品有诗集《波士顿以北》,还有《林间空地》《雪夜林边小驻》等。
【创作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1825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这首诗是普希金在流放期间为邻居家的小女孩写的,题在她的纪念册上。
知识精讲《未选择的路》首次发表在1915年8月的《大西洋月刊》上。
第二年作者又把它作为首篇编入诗歌集《山间低地》。
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
弗罗斯特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17岁发表了处女作。
以后一直坚持写诗,但很少能发表,20年中仅在小刊物上发表了6篇。
他抱着当诗人的梦想打算去英国发展。
那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还是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
【微点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为题,从劝慰的角度,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读诗意看人生
——七下《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
佛山市高明区沧江中学胡丽敏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读懂简易现代诗歌,积累字词句;
2.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诗歌内涵;
3.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和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如何读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结合生活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
1.问题引领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时】 1课时
【预学导学案】
一、阅读关于诗人的简介。
1.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被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限的艺术魅力。
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代表作品有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有《少年的意志》、《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
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
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二、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难字和重点字词形音义,并写在下面。
三、自主朗读两首诗歌,并思考: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欺骗”,你是怎样理解的?
2.《未选择的路》中的“路”,你认为有哪些含义?
【合学导学案】
一、读诗识字句。
1.请两名同学起来朗读两首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找出他们读错的
字音并纠正。
2.齐声朗读两首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3.老师范读,请同学们注意节奏和情感变化。
4.自由朗读两首诗歌,要求有节奏感和感情充沛。
5.个别同学朗读。
(让同学们自荐展示,及时鼓励和朗读指导)
二、品诗看生活。
1.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欺骗”,你是怎样理解的?(2)《未选择的路》中的“路”,你认为有哪些含义?
2.老师朗读自己的日记,请同学们结合两首诗的句子动笔给老师写一段话,要
求格式如下:
老师,请记住《》中的这句话“”,
因为这句话。
(教学提示:在学生展示分析的时候,老师点拨句子的修辞、写法技巧、遣词
造句等知识点。
)
老师的日记:(配乐)上周的梅雨天气,让一切都湿漉漉的,包括了我的心情!想当年,高考的时候,同学们都劝我跟她们一起选择考理科,认为出来
找工作更容易,而我却坚守了小时候的理想——当一名语文老师。
现在可好了,经常比别人都早上班,看早读;经常比别人要晚休息,看晚修。
上班累啊,下
了班还得加班出试卷、改作文,还要做家务。
假如,读小学时候没有那个单纯
得可笑的理想,后来就不会做出那么糊里糊涂的选择,就不会有后来狼狈的生活,现在就不用羡慕老同学们饱饱的钱包和润润的日子了!哎……
3.小组交流,挑选大家都认为最好的那一段话,找同学作为代表,当堂告诉老师。
要求:(1)展示的小组一起有感情朗诵所选择的诗句。
(2)小组一人代表讲分析。
(3)班里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做好笔记。
(老师从旁点拨)
4.老师小结。
感谢同学们的鼓励,人生路上总会有很多的选择,偶尔也会碰到挫折和困难,但是老师一定会不忘初心,继续向前,热爱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现在送大
家一首小诗,与大家互勉!
假如生活欺骗了我,
不会懊悔,
不会抱怨,
坚守金色的初心,
向蔚蓝的天地风雨兼程。
【延学导学案】
一、颂诗悟人生。
(一)看视频。
(央视《朗诵者》选段)
(二)朗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第五册“寻找自己的天空”板块中的三首诗歌,自由高声朗读一次,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或一首朗诵,开启感悟人
生之门。
1.《如果生活将你欺骗》
2.《寻找自己的天空》
3.《走向远方》
展示格式:先朗诵,然后谈谈自己喜欢这一节或者这一首诗歌的原因。
二、作业。
把《丛书》里的其它诗歌读完,并且每一首都做阅读批注,赏析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