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说课稿之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说课稿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说课稿杨帆一、说地位: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三节,本课程与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和必修3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相关联的,因此本课程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起了承上启下作用。
二、说学情:通过近五年的历史学习,高二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当代学生喜欢问为什么这一特点,我将在我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后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做贡献。
四、重点:对外开放的过程,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五、教学方法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教学思路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叫春天的故事,那你们知道这首歌歌颂的什么吗?对歌颂的是对外开放。
1979 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决策。
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就初步形成了。
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先来了解一下本课的课程目标。
我们本节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对外开放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二、新课教学(一)对外开放的原因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师:可以说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看世界开始的,1978 年到1979 年两年间,我国国家领导人先后13 次出访外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78 年邓小平出访日本。
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 邓小平访问日本的图片。
师:这是邓小平1978 年访问日本丰田公司,当时日本丰田公司的员工每年每人可以生产94 辆汽车,而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长春一汽每人每年只能成产一辆汽车,邓小平考察日本的君津钢铁公司,他问今天是休息日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更加好奇了,他问那厂房里怎么没有人呢?日方回答我们已经实现自动化了,然后引导着他区按动一个红色的按钮,然后告诉他这样一炉钢铁就成产出来了。
高二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考纲课标解读】(1)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基础知识梳理】(自主完成)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1978年,中共的确定了“”方针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⑴五个经济特区的设立a.时间和地点:____________五个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到1988年先后成立。
b.从地理、人文条件等方面思考,经济特区设在深圳等城市的原因?c.目的:吸收和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d.特点:“特”在实行特殊的和。
⑵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有决定开放________、_________、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⑶4个沿海经济开发区:1985年有先后决定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⑷1992年开发_______、2004年以来开发_______。
3、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世界贸易组织的含义: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______________。
2、中国加入世贸的历程:中国是_________创始国之一,由于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
从1986年开始,中国政府用了15年多的时间,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经过数轮谈判,终于在_________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它的一员。
3、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中国加入世贸意味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开放,对中国来说_________________并存,中国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迎接挑战,融入世界经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b5E2RGbCAP过程与方法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根本方法。
p1EanqFDPw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开放的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开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二、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三、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思路对外开放势在必行〔探讨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开拓创新硕果累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循序渐进继往开来〔对外开放的体系和特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式导入播放?经济改革30年之全集?录像片段,让学生初步了解对外开放对历史开展的巨大影响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的学习热情。
进入新课讲授。
DXDiTa9E3d〔二〕新课讲授一、对外开放势在必行〔板书〕活动一合作探究1:从经济开展需要的角度讨论当时我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学生依据材料答复〕材料一:邓小平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开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中心意思: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RTCrpUDGiT材料二:邓小平屡次谈到,中国在开展的进程中,最突出的困难是建设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
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开展离不开世界的著名论断。
〔中心意思:指出中国经济开展资金短缺、技术缺乏、管理落后〕5PCzVD7HxA二、开拓创新,硕果累累〔板书〕1、经济特区的创办〔板书〕活动二:自主探究: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教师总结: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华侨多、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活动三:合作探究2: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1〕特区在开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从容说课⏹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真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
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走出去”的战略在20世纪末应运而生。
第三目“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首先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随后指出了1990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及其目的,突出了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综合性很强,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谈话、提问、归纳分析、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对外开放的全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说课稿Vickey880910@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本科室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最后一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即为对外开放。
本课承接上一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城市的开放”为脉络,纵向切入,三个子目间以对外开放规模的扩大,程度的加深为依据,讲述了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内容贴近当今的经济生活,因此本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课标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定为:了解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概念,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识记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能在地图上标出各城市和区域的位置;树立对外开放意识,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树立现代新型经济意识。
在此基础上,我将本课的重难点设为如下: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特点,理由是本课的标题即为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所以教材内容的展开即是围绕开放过程这一史实进行的,课标也是这样要求的,在把握其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我国新时期的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难点:区分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特区的建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影响。
理由在于学生对经济类的专有名词很陌生,难于理解。
另外,经济特区的成就显而易见,但其作用和影响却比较抽象,需要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对于部分高一学生来说要求比较高。
关于具体解决方法我将放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来说。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展开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3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即从经济特区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浦东的开发,同时也涉及到了对外开放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本课列举了对外开放的史实,与上一课对内改革相结合证明了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性,可见本课有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中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对“对外开放”政策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浦东的设立史实,能分析出其历史意义,概括出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经济特区创办的战略意义,提升沟通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外开放、关心国家、与时俱进的意识,认可和支持对外开放政策。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难点】经济特区创办的战略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歌曲导入法。
我会给学生唱一句《春天的故事》,让学生思考:歌词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大家知道这位老人是谁么?这个“圈”指的是什么呢?顺势导入新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理解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发展。
2、教学难点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理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2、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就的视频,引出对外开放的主题。
提问学生对对外开放的初步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对外开放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详细讲解经济特区的设立,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强调其特殊政策和先行先试的作用。
讲述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发展,展示其地理位置和产业特点。
3、史料分析展示相关的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和图片等史料,让学生分析对外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变化。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看待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5、课堂总结回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重要举措。
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和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高二历史说课稿模板: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程信息本课程是高中一年级历史课《经济进展史》,属于文化课,美术特色专业的必修课程。
包括三局部,分六学期完成,参考学时数每学期60课时。
二、专业分析本课授课班级为09-8班,该班专业美术特色,是预备参与一般高考的班级,历史是必考科目。
该专业对应的几个岗位是:一是升学,参与高考。
除对美术专业如素描、颜色等到达与高考同等水平及以上之外,文化课上要求到达高考水平;二是从事美术设计及相关工作。
要求学生具有较突出的美术技能,适应相关工作要求。
本课程在该班专业培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一是参与高考的必考课程,二是增加历史素养,增加历史鉴赏力。
三、目标的制定扩大学生把握历史学问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进展的线索,并把握熟悉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在学问力量方面,提高阅读和猎取历史信息的力量,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拟、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育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力量;在情感阅历方面,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国情,继承和喜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加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熟悉理解社会进展的统一性、多样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高中历史核心课程包括三局部,即政治文明史、经济进展史和文化与科学技术史。
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把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立中的作用和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力量方面,通过图片、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树立对外开放意义,认可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四、课的思路依据本课内容特点,采纳歌曲和文史材料导入,主要采纳设问法、比照法及讲授法,其中采纳讲授法时应留意条理,留意引申内容的规律性,便于学生理解。
重难点突破上采纳争论、引导、分析来加以突破。
依据本课内容与现实比拟贴近,学生根本上都对某些史实有所了解,采纳歌曲、图片、文史材料等手段帮助教学。
第13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
2、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3、对外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的概况及影响。
4、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5、了解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运用课堂讨论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改革开放30 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
2、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 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三、教学方法1、历史问题探究法。
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二)自主探究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两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1、探究形成的背景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1)国际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2)国内背景:①“十年文革”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决定。
2、探究形成的过程(1)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 :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高二历史说课稿之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高二历史说课稿之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说课稿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一、课程信息
本课程是高中一年级历史课《经济发展史》,属于文化课,美术特色专业的必修课程。
包括三部分,分六学期完成,参考学时数每学期60课时。
二、专业分析
本课授课班级为09-8班,该班专业美术特色,是预备参加普通高考的班级,历史是必考科目。
该专业对应的几个岗位是:一是升学,参加高考。
除对美术专业如素描、色彩等达到与高考同等水平及以上之外,文化课上要求达到高考水平;二是从事美术设计及相关工作。
要求学生具有较突出的美术技能,适应相关工作要求。
本课程在该班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一是参加高考的必考课程,二是增强历史素养,增加历史鉴赏力。
三、目标的制定
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并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在知识能力方面,提高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经验方面,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国情,继承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理解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多样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高中历史核心课程包括三部分,即政治文明史、经济发展史和文化与科学技术史。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能力方面,通过图片、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树立对外开放意义,认可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
现代经济意识。
四、课的思路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采用歌曲和文史材料导入,主要采用设问法、对比法及讲授法,其中采用讲授法时应注意条理,注意引申内容的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
重难点突破上采用讨论、引导、分析来加以突破。
依据本课内容与现实比较贴近,学生基本上都对某些史实有所了解,采用歌曲、图片、文史材料等手段辅助教学。
本课教材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得出结论,能够使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因而本次授课未对教材内容结构进行调整。
五、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人数24人,班级学风整体状况良好,其中对历史课感兴趣的5-7人,不愿学的3-5人。
学生基本处于15-17岁之间,已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理论学习能力。
但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探求欲望相对不足,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同时从目标、兴趣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六、评价方法
1、习题评价:准备2-3到典型试题,通过测试评价课效;
2、提问评价: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提问、课堂设问方式进行评价;
3、学生参与课堂程度评价:通过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精神状态来进行评价。
七、教学过程
首先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及相关史料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本课第一个内容经济特区的设立,通过图片深圳成为城经济特区前后的图片对比、史料分析经济特区发展的数据资料等,使学生了解特区设立的成就和影响,并进入第二个问题,经济开放区的开辟,通过阅读地图,分析沿海城市、沿海开放区的设立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此时,可将本课第一个内容经济特区设立与第二个内容经济开放区的开进行联系、比较,得出对外开放由点、线、面的发展过程。
对于本课第三个内容,浦东的开发与开放,突出浦东开发对长江沿岸经济发展的意义,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即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八、课程实施的条件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说课稿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同类热门::
高二历史说课稿范文:鸦片战争
高二历史说课稿范文: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