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完美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13课对外开放的初步形成教
案
历史必修2(人教版)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分析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2)知道五大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三大经济开发区以及浦东开发的基本史实;
(3)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进行中西对比,得出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2)通过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以及开发浦东等基本史实的梳理,增强学生归纳历史信息和资料的能力。
(3)通过对对外开放格局特点的归纳以及对外开放意义的分析,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史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社会乃至家庭生活变化的学习与探讨,让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历史的必然,国家如此,个人依然。
(2)通过对外开放后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现象,知道辩证地看待对外开放,而且应该积极地面对和参与。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教材解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最后一课(第13课)。
本课讲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体现出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
此外本课着重强调“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以此展现出我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13课的主要内容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以建立外向型经济为目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对外开放,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所以理清对外开放与其他现代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材料分析,学生基本能够分析、回忆、联系新中国开放的历史背景。
2.通过填充“中国开放的历程”表格及其地图的直观展示学生能够回顾(识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进而能够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通过图片的对比、示意图、材料的解读,学生能够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感受(说出)中国开放政策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学生能够从观察等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通过课堂组织讨论,探究问题等方式,学生能够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3.通过文字材料的解读学生能够掌握分析历史材料的方法,提升高三历史科应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内容的复习,学生能感受到“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成就,体会到“开放政策”也面临不同的声音,据此,中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应该树立对外开放的意识,自觉地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
2.通过课堂设计的内容,特别是材料解析的训练,学生能基本掌握高考拿分的方法,树立对高考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背景、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特点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问题探究:深圳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由此导入本课。
【教案】【教学目的】1. 让学生学会归纳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趋势和特征等相关问题。
2. 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以及中国当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本课首先要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然后要整体把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最后要深刻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
本课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特区、浦东等的的巨大变化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结构图三、“一、二、三、四”归纳我国的对外开放一个特征:渐进性。
两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三个特点(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个步骤:“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WTO)。
四、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与意义(1)原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五、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1)历史原因:上海在中国历史上开放比较早,并且在实际发展中实力超过了广州,是中国实力较为雄厚的大城市。
(2)地理原因:上海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航空都极为发达。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阐释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主要成就,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目“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并在内地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三目“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主要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和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取得的重大成就。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性地学过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方面的知识,而且本课概念较多,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复印相关资料给学生,供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
另外,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记忆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的含义,从而使学生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提问法、引导法、问题情境法、讨论发、思考分析法。
学习方法:问答式学习、阅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学习。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学科网资料、有关地图。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展示深圳的今与昔的图片。
我国古代曾经流传过“点石成金”的故事,是什么“金手指”让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变成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呢?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推进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创办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
(3)记忆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目的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对外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是重点。
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重点,主要是因为学生一旦理解了对外开放的形成过程就很容易把握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而且也会对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这一重点主要通过学生识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来解决。
难点分析: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是难点。
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经济特区的创办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探索阶段,万事开头难,学生往往对经济特区的作用简单理解为只对特区本身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它对其他地区还有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理解了这一点,后面的知识点就迎刃而解了。
这一难点主要通过材料让学生活动探究,教师总结。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推进新课(板书)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设立:A、1980年建立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B、1988年海南省经济特区建立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思考,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在师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练习。
2、特点材料:下面是1981年7月19日中央2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的部分内容:(一)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四个经济特区内,全面行使国家的主权。
特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探究一:让学生阅读课文和材料,思考,什么是经济特区?“特”在哪里?与香港等特别行政区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3.成果展示:通过课本对比深圳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程标准】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对外开放的含义引进外资,学习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发展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文化合作。
【二】对外开放的背景1、国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国际:(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外交新局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
【三】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步骤20世纪80年代,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20世纪90年代,浦东的开发和开放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一、经济特区的创办(20世纪80年代)1、概念:特殊的经济政策、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表现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便利。
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市场调节为主。
2、创办: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设经济特区。
成就:特区外向型经济高速增长,出现深圳速度,“一夜崛起的城市”。
3、目的、作用: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放) 的探索和示范作用。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实行特区某些政策)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湛江等14个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1985年--1992年)3、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20世纪90年代)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1、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3、优势: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A教学目标B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C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
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讲述内容】1、国际方面: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已经形成。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对外开放的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后三个为内地)(一)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
第13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
2、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3、对外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的概况及影响。
4、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5、了解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运用课堂讨论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改革开放30 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
2、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 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三、教学方法1、历史问题探究法。
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二)自主探究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两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1、探究形成的背景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1)国际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2)国内背景:①“十年文革”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决定。
2、探究形成的过程(1)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 :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