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血症或外伤患者白细胞变形和全血流变性的一系列变化
- 格式:pdf
- 大小:216.23 KB
- 文档页数:6
化脓性感染的病理过程和治疗要点⾮特异性感染:⼜称化脓性感染或⼀般感染,如疖、痈、丹毒、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等。
化脓性感染的病理过程1. 早期浸润阶段:化脓性细菌侵⼊早期,⾎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组织⽔肿。
2. 化脓坏死阶段:病灶⾎液循环障碍加重,组织营养障碍、变性、液化、坏死。
3. 吸收修复阶段:炎症局限、坏死组织被清除后,病灶边缘⾁芽再⽣,长⼊脓腔填补缺损组织,创缘上⽪⽣长覆盖创⾯⽽愈合。
4. 慢性迁延阶段:急性感染不能彻底消散,持续存在,迁延2个⽉以上成为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可形成溃疡、窦道或瘘管。
1、溃疡:体表软组织感染后坏死脱落,引流不畅,坏死组织不能及时清除,创⾯经久不愈。
2、窦道:脓肿穿破或切⼝引流不畅,脓腔内留有坏死组织,⾁芽和纤维组织增⽣形成细长的弯曲或分⽀状的管状组织缺损,⼀端开⼝于体表,另⼀端为盲端,经久不愈。
3、瘘管:软组织或内脏的脓肿向外穿破后所形成的管状组织缺损,⼀端开⼝于体表,另⼀端通达脏腔者。
影响病程演变的因素1. 致病菌的毒⼒:由致病菌的种类、菌株、数量、繁殖速度和毒素的性质⽽定。
2. 局部抵抗⼒:包括伤⼝的⼤⼩、深浅、有⽆异物、死腔、⾎肿和坏死组织等。
3. 全⾝抵抗⼒4. 及时正确的治疗感染的结局1. 局限化、吸收或形成脓肿:当机体抵抗⼒占优势,感染易局限化,可⾃⾏吸收,或形成脓肿。
2. 转为慢性感染:当机体抵抗⼒与致病菌毒⼒处于相持状态,感染病灶被局限,形成溃疡、瘘或窦、硬结,不易愈合。
病灶内仍有致病菌。
3. 感染扩散:在致病菌的毒⼒超过⼈体抵抗⼒时,感染不能局限,可迅速扩散或进⼊淋巴系统、⾎液循环,引起严重的全⾝性感染。
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化脓性感染的五个典型症状。
2. 全⾝症状:感染轻者可⽆全⾝症状。
感染重者常有发热、头痛、全⾝不适、乏⼒、⾷欲减退等。
治疗要点消除感染病因和毒性物质(脓液、坏死组织等),增强⼈体的抗感染和修复能⼒。
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NLRPLR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脓毒性休克是一种由于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过度而引起的严重疾病,常常威胁患者的生命。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是反映炎症状态的重要指标,而凝血指标又直接反映了炎症状态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
本文将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NLR、PLR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一、外周血NLR、PLR与脓毒性休克1. NLR和PLR的概念NLR是指外周血中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而PLR则是指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NLR和PLR是近年来广泛关注的炎症指标,其高低与炎症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
2. NLR、PLR与脓毒性休克研究表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NLR和PLR常常明显升高。
这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强烈炎症反应有关,炎症状态的加剧导致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增加,而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导致NLR和PLR的升高。
1. 凝血指标的含义凝血功能是机体抵御外界损伤的关键生理过程,凝血功能异常在炎症反应状态下常常发生变化。
常见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2. NLR、PLR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研究发现,外周血NLR和PLR的升高与凝血指标的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外周血NLR和PLR的升高往往伴随着PT、APTT的延长以及血小板计数的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的降低等现象。
三、临床意义1. NLR、PLR与脓毒性休克的诊断外周血NLR和PLR的升高可作为脓毒性休克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尤其适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
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NLR、PLR与预后评估一些研究表明,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NLR和PLR的高低与预后有一定的关联。
NLR 和PLR的升高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2年临床执业医师《第二单元》试题(网友回忆版)[单选题]1.属于不完全性骨折的是()。
A.斜形骨折B.裂缝骨折C.(江南博哥)嵌插骨折D.横行骨折E.压缩骨折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不完全性骨折包括青枝骨折和裂缝骨折。
[单选题]2.冻结肩,活动受限,以下处理错误的是()。
A.理疗B.制动C.热敷D.观察E.冷敷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冻结肩一般指肩关节周围炎,冻结肩患者在发病期间需要患处的制动,而且要定期对患处进行热敷,也可采取保守治疗如理疗、针灸等。
冻结肩具有自限性,可以采取观察的处理。
[单选题]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阴性的是()。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急性髓系白血病D.类白血病E.慢性髓系白血病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慢性髓系白血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为阴性。
[单选题]4.鉴别肾性和中枢性尿崩症的方法是()。
A.加压素实验B.禁水试验C.测定尿渗透压和血钠D.测定尿渗透压和比重E.测定血浆和尿渗透压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加压素实验可鉴别垂体性尿崩症与肾性尿崩症,尿量、尿比重及尿渗透压稳定后给患者注射垂体加压素,可发现垂体性尿崩症用后效果明显,尿量下降,尿比重、渗透压上升,而肾性尿崩症对之反应不明显。
[单选题]5.肺动脉楔压25mmHg,左心室舒张末压3mmHg,最可能的诊断是()。
A.主动脉狭窄B.二尖瓣狭窄C.主动脉关闭不全D.二尖瓣关闭不全E.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患者肺动脉楔压25mmHg↑,左心室舒张末压正常,最可能的诊断是二尖瓣狭窄。
[单选题]6.诊断失代偿期休克必备的标准()。
A.收缩压<90mmHgB.脉压<20mmHgC.四肢湿冷D.脉率>90次/分E.谵妄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若病人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皮肤苍白、呼吸浅快、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及尿少或无尿者,则标志病人已进入休克失代偿期。
因此诊断失代偿期休克必备的标准是收缩压<90mmHg。
白细胞的流变特性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抵御外来病原体,参与免疫反应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白细胞不仅在体内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们也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理特性,称为流变特性。
流变特性是指液体在流动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包括粘度、变形能力和聚集性等方面。
本文将对白细胞的流变特性进行探讨。
一、白细胞的粘度白细胞的粘度是指其阻碍流动的程度。
由于白细胞的形态多样,大多数白细胞都是不规则形状,表面具有突起和伪足等结构。
这些结构会降低流体的速度,并增加阻力。
此外,白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也会与血液中的其他成分发生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了粘度。
研究表明,在炎症等疾病状态下,白细胞的粘度明显增加,进而影响了血液的流动性。
二、白细胞的变形能力白细胞的变形能力是其在流动中调整形态以通过狭窄的血管间隙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可以通过血管壁的微小孔隙进入组织间隙,以执行其免疫功能。
然而,在一些疾病状态下,如白血病等,白细胞的变形能力可能受到影响,使其无法正常穿过血管壁,从而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三、白细胞的聚集性白细胞的聚集性是指它们在流动中相互聚集的倾向。
这种聚集性主要是通过白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在炎症反应或感染状态下,白细胞的聚集性会增加,形成白细胞聚集体,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的进行。
另外,白细胞的聚集性还与体内的某些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密切相关,这些物质可以通过调节白细胞的聚集性来影响免疫反应的进行。
总结:白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系列流变特性,包括粘度、变形能力和聚集性等方面。
这些特性直接影响白细胞在体内的功能和生理活动。
研究白细胞的流变特性不仅对于深入理解免疫反应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白细胞的流变特性,以更好地认识其与疾病的关系,并为临床应用提供有效的指导。
01级七年制诊断学试题2001级七年制B卷一.? ?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Myeloid:Erythroid2、Reticulocyte:3、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 (CRT):4、Microscopic pyuria :5、Tarry stool:二.? ? ?多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每题至少有1个答案是正确的,漏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多尿可见于A.严重的心力衰竭?B.急性肾小管坏死C.尿路梗阻D.慢性肾衰竭早期2.下列哪项属于肾功能不全的衰竭期:A.GFR>50ml/min,Cr>445μmol/L,BUN<9mmol/LB.GFR20~50ml/min,Cr>178μmol/L,BUN<9mmol/LC.GFR<25ml/min,Cr>178μmol/L,BUN>20mmol/LD.GFR<25ml/min,Cr>445μmol/L,BUN>20mmol/L 3.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最敏感的指标是:? A.出血时间(BT)? B.凝血时间(CT)? 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4.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可能是以下凝血因子缺乏,除了()? A.Ⅱ? B.Ⅴ? C.Ⅶ? D.Ⅷ5、? ? ?NAP活性增高见于:i. ?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ii. ?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iii. ? ? ?再生障碍性贫血iv. ? ? ?病毒感染6、? ? ?下列说法哪项是错误的:i. ? ? ?肾小球性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ii. ? ? ?剧烈运动后可出现肾小球性蛋白尿iii. ? ? ?肾小管性蛋白尿以大分子球蛋白为主iv. ? ? ?中毒性肾病时可出现肾小管性蛋白尿7、? ? ?下列说法哪项是错误的:i. ? ? ?肾功能衰竭患者CCr常<20ml/minii. ? ? ?肾功能衰竭患者血肌酐常超过200μmol/Liii. ? ? ?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可出现血肌酐和血尿素氮的升高iv. ? ? ?CH2O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诊断的灵敏指标。
脓毒血症一.相关定义感染:致病性病原体侵入宿主体内,在体内获得必需的养料,然后繁殖,增生,产生局部组织损伤而引发炎症反应,并分泌毒素或毒性产物,或在宿主体内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菌血症:在血液中存在活的细菌。
败血症:在血液中存在微生物和其毒素。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机体对致炎刺激的一种普通的,生理性的反应,一般是非破坏性,不需要特殊的临床干预。
脓毒症:由于微生物或其他病原体侵入人体而诱发的激烈全身炎症反应,并对组织具有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及一组临床表现。
感染+感染的全身表现。
二.发病机制感染创伤休克↓局部炎症↓全身炎症↓适度反应胃肠道功能紊乱免疫反应紊乱血液高凝↓↓↓痊愈脓毒症DIC 脓毒症休克↓MODS MSOF三.诊断目前,临床上诊断脓毒症要求有明确感染或可疑感染加上以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指标:1. 一般指标:①发热(>38.3C°);②低体温(<36C°);③心率>90次/分;④气促>30次/分;⑤意识改变;⑥明显水肿或液体正平衡>20 ml/kg超过24小时;⑦高血糖症(血糖>110 mg/dl,而无糖尿病史)。
2. 炎症指标:①白细胞增多(>12×109/L);②白细胞减少(<4×109/L);③白细胞正常但杆状核>10%;④血浆C反应蛋白>正常值2个标准差; ⑤降钙素原>正常值2个标准差。
3. 血流动力学指标:①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舒张压<70 mmHg或成人血压下降>40 mmHg,或按年龄下降>2个标准差);②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70%;心排指数>3.5 L/(min·m2)。
4. 器官功能障碍参数:①低血氧症[氧合指数(PaO2/FiO2)<300];②急性少尿[尿量<0.5 ml/(kg·h)];③肌酐增加≥0.5 mg/dl;④凝血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1.5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60秒);⑤腹胀(肠鸣音消失);⑥血小板减少(<10万/mm2);⑦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4 mg/L)。
临床分析血液检查的指标变化分析在临床实践中,血液检查是诊断和监测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血液检查,可以获取身体各项指标的数据,从而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本文将分析血液检查中常见的指标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一、血细胞计数指标变化分析血细胞计数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在某些疾病状态下,这些指标常常会发生变化。
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机体免疫功能和感染情况的重要指标。
在感染性疾病中,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呈现增高的趋势,表明机体正在抵抗感染。
而在某些病毒感染中,白细胞计数反而会下降。
此外,白细胞分类计数也是临床判断感染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评估机体贫血情况的指标。
在贫血患者中,红细胞计数往往会降低,导致患者出现乏力、气短等症状。
而在某些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等,红细胞计数反而会升高。
因此,红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
在某些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小板计数会明显下降,导致患者易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而在某些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小板计数则会升高。
因此,血小板计数对于评估凝血功能异常非常重要。
二、血常规指标变化分析血常规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常常反映了机体的代谢状态和营养状况。
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评估机体贫血情况的重要指标。
在缺铁性贫血等情况下,血红蛋白水平通常会降低。
而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如慢性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水平则会升高。
因此,血红蛋白的变化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是评估机体贫血程度的指标,通常与血红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在贫血患者中,红细胞压积也会明显降低。
同时,红细胞压积还可以用来判断患者的脱水情况,如血液浓缩状况。
3. 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体积是评估机体贫血原因的指标之一,常用来判断贫血类型。
以下是检验科职称考试《专业知识》试题单选题100题(附答案及解析):1.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在多长时间内送检?()A. 1小时内B. 2小时内C. 3小时内D. 4小时内E. 5小时内答案:B。
解析: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在2小时内送检,以免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影响检验结果。
2. 静脉采血时,常用的采血部位是?()A. 手背静脉B. 肘部静脉C. 内踝静脉D. 股静脉E. 颈外静脉答案:B。
解析:肘部静脉是静脉采血最常用的部位,如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等,手背静脉较细且易滑动,内踝静脉、股静脉、颈外静脉不是常规采血部位(特殊情况除外)。
3. 下列哪种抗凝剂常用于凝血象检查?()A. 草酸钾B. 肝素C. 枸橼酸钠D. EDTA - K₂E. 氟化钠答案:C。
解析:枸橼酸钠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常用于凝血象检查,其抗凝比例一般是1:9(血液:抗凝剂)。
草酸钾常用于血糖测定等,肝素常用于血气分析等,EDTA - K₂常用于血常规检查,氟化钠主要用于抑制糖酵解。
4. 尿标本采集后,若不能及时送检,应如何保存?()A. 室温保存B. 冷藏于2 - 8℃C. 冷冻保存D. 加入防腐剂后室温保存E. 加入防腐剂后冷藏于2 - 8℃答案:B。
解析:尿标本采集后若不能及时送检,可冷藏于2 - 8℃,但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不选择室温保存,以免细菌繁殖等影响结果;冷冻保存可能破坏尿液成分;加入防腐剂可能对某些检测有干扰,不是常规做法,如无特殊要求先冷藏即可。
5. 粪便标本采集时,应注意避免混入?()A. 尿液B. 血液C. 黏液D. 脓液E. 寄生虫答案:A。
解析:粪便标本采集时应避免混入尿液,因为尿液可破坏粪便中的有形成分、稀释病原体等,影响检验结果。
血液、黏液、脓液、寄生虫本身可能是粪便检查的内容或相关成分,不是要避免混入的对象(特殊情况除外,如非粪便来源的血液等)。
6. 做细菌培养时,为提高阳性率,血培养标本的采血量一般为?()A. 1 - 2mlB. 2 - 3mlC. 3 - 4mlD. 5 - 10mlE. 10 - 20ml答案:D。
化脓的病理概念化脓(Pyogenic Infection)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类型,特征为感染部位出现浆液性、脓性或化脓性渗出物。
化脓的病理概念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组织反应等方面。
病因:化脓的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细菌通过伤口、破溃、黏膜破坏等途径进入机体组织,并在组织内繁殖引起感染。
常见的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
此外,化脓也可由其他病原微生物引起,如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发病机制:化脓的发病机制包括感染细菌的侵入、繁殖和毒素产生,以及机体的免疫反应。
感染细菌侵入机体后,通过黏附、侵入细胞和破坏组织等方式繁殖,同时产生一系列的毒素和酶类物质。
毒素和酶类物质可引起细胞的损伤和坏死,释放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和组织蛋白酶等,进一步破坏组织结构。
机体对细菌感染产生的毒素和抗原产生免疫反应,包括炎症反应、白细胞浸润和巨噬细胞活化等。
病理变化:化脓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炎症反应、坏死和脓肿形成等。
感染初期,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细菌感染的早期防御反应,表现为局部充血、渗出和组织肿胀。
炎症反应引起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浆液性渗出物和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感染部位,形成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随着炎症的发展,中性粒细胞通过趋化作用聚集在感染部位,吞噬和杀灭细菌,并释放溶酶体酶杀灭细菌和损伤组织。
细菌的产生的毒素和酶类物质也可导致组织坏死和坏死液的积聚。
局部坏死、渗出物和中性粒细胞形成脓液,脓液积聚形成脓肿。
组织反应:化脓的发展离不开机体的免疫反应和修复反应。
感染早期,机体通过炎症反应和白细胞浸润等免疫反应抵御细菌的侵害。
炎症反应的目的是清除病原微生物和损伤组织,通过血液循环将中性粒细胞和炎症细胞送往感染部位。
随着感染的控制,机体开始修复受损组织。
损伤的组织经过坏死和溶解,剩余的细胞进行增生和修复,形成新的组织。
但在严重感染和无法控制的情况下,炎症反应可能无法控制感染扩散,导致感染性休克和全身器官功能障碍。
脓毒证候演变规律脓毒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也被称为脓毒症、化脓性感染等。
它是由于机体内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主要特征是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伴随着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脓毒证的演变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1. 防御阶段:当机体受到感染刺激后,免疫系统迅速启动,通过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形成炎症反应,阻止病原体的进一步扩散。
在这个阶段,患者通常会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和发热等症状,全身症状也会有轻度的表现。
2. 潜伏阶段:在防御阶段的作用下,机体抵抗力可能局限住了感染范围,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此时,局部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轻度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3. 扩散阶段:如果感染不能被及时控制,炎症反应会进一步扩大,导致感染范围的扩散和病情的加重。
此时,局部症状如红肿、疼痛加剧,并可能出现脓液的积聚。
全身症状也会明显加重,如高热、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等。
4. 并发症阶段:如果感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脓肿、败血症等。
此时,局部症状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疼痛加剧,脓液形成和排出不畅。
全身症状也会迅速加重,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如意识模糊、血压下降、器官功能衰竭等。
脓毒证的演变规律是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同时也受到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常常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选取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的核心是根据脓毒证的演变规律判断疾病的阶段,以及病邪的性质和位置,从而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辨证施治还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理表现进行个体化调理,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脓毒证的演变规律是从防御阶段到潜伏阶段,再到扩散阶段和并发症阶段的过程。
中医在治疗脓毒证时,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施治,选择适当的中药治疗方案,并注重个体化治疗,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
败血症和脓血症败血症和脓血症都属全身性感染,而以败血症为常见。
败血症是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持续存在,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者。
一般在病人全身情况差和致病毒力大、数量多的情况下发生,是一种严重情况。
败血症通常由一种病原菌引起,但也有由两种或更多种类的病原菌所引起,称为复数菌败血症,在全部的败血症中,其发病率超过10%。
败血症的预后较�I,死亡率一般为30~50%。
复数菌败血症的死亡率更高,可达70%~80%。
而脓血症是指局部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歇地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身体各处的组织或器官内,发生转移性脓肿中。
菌血症和毒血症并不是全身性感染。
菌血症是少量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内,迅即被人体防御系统所清除,不引起或仅引起短暂而轻微的全身反应。
实际上,菌血症较常发生,例如在拔牙、扁桃体切除术和尿道器械检查时,即常有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内。
但细菌留在血内的时间很短,又不产生全身反应,故不易觉察到菌血症的发生。
毒血症则是由于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所致,可引起剧烈的全身反应。
毒素可来自病菌、严重损伤或感染后组织破坏分解的产物;致病菌留居在局部感染灶处,并不侵入血液循环。
败血症和脓血症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如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疖、痈、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胆道或尿路感染等。
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
进行全胃肠外营养而留置在深静脉内的导管,是引起败血症的一个原因。
而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严重化脓性感染的过程中,也有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
临床上,败血症、脓血症和毒血症多为混合型,难以截然分开。
如败血症本身就已包含毒血症。
而败血症与脓血症可同时存在,称为脓毒败血症。
病理生理尽管有时局部感染较严重,只要进入血液循环的致病数量不多,人体的防御系统一般均能将其迅速消灭,不致引起败血症。
但在致病菌繁殖快、毒力强大,超过了身体的抵抗力或者在身体抵抗力减低,如年老体衰、婴儿幼童、长期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贫血等时,致病菌才容易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败血症和脓血症。
白细胞计数成人正常范围是4-10*109/L
白细胞总数的增多和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改变。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金葡、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为最常见原因,但在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升反降。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外伤、手术、烧伤、心梗、溶血等)后12-36小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3、急性大出血1-2小时内,血红蛋白和血红细胞尚未下降,而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尤其是内出血。
4、急性中毒。
5、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1、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等),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均减少,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等,白细胞亦常减低,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时白细胞亦可减少。
2、血液系统疾病。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
5、自身免疫性疾病。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1、感染性疾病,如要为病毒性感染。
2、肿瘤性疾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某些血液病。
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