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第十章第一节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54
绪论第一节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并伴随着急诊医学和危重病医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的一门学科,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抢救创伤病人、治疗危重病人、降低各种灾难事故的死亡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30年来,随着急诊医学和危重病医学的发展及社会需要的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护理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护理学的进步。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研究的范畴(一)院前急救院前急救(Pre-hospital care)是指急危重症病人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包括呼救、现场初步复苏、途中监护和安全运送。
院前急救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痛苦,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为进一步诊治打下基础。
首先建立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恢复基础生命体征,再根据病情和现有条件采取输液、止血、止痛、包扎、固定、解毒等措施,借助通讯联络工具向急救中心呼救并通报病人的病情。
在转运途中连续监护和救治,为病人继续治疗赢得时间。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做好急救知识和初步急救技能的普及工作,提高大众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使在现场的第一目击者能首先给病人实施必要的初步急救。
科学的管理体系,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和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急救通讯、调度、指挥系统的不断完善,将使院外救护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二)医院急诊救护医院急诊科(Emergency department)是接收、处理日常急诊就诊,及对院外转送的急诊危重病人进行院内救治的重要场所。
急诊科应有完善的急救仪器与设备。
急诊救护人员需经过专门而系统的培训,掌握精湛的急救技术和多学科知识,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并熟悉相关的法律和卫生法规。
护理学院《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英文名称:The critical nursing课程编号:学时:36学时学分:2.0适用对象:护理本科四年制专业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学专业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临床课程,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本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和教学内容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后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是章节中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在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心肺复苏、严重创伤救护及各系统急救等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应用这些基本技能实施救护,通过学习,最终树立良好的急救意识,培养系统的急救思维。
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注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并采用演示、讨论等方式,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系统掌握急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及各种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知识,熟悉急救护理的工作范围与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1.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2.了解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我国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的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属于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培养具备急危重症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护理人才,以满足临床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需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具备应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例的护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任务1. 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各种急危重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学生应具备应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例的护理能力,包括急救处理、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评估、药物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技能。
3. 素质目标: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包括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等。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本课程应包括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气道管理、液体复苏、机械通气、重症监护等。
同时,还应包括各种急危重症病例的护理实践,如休克、呼吸衰竭、心衰、脑卒中等。
2. 教学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正确评估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并能够与医生和其他护理人员有效协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和临床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3. 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包括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核和平时表现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条件与支持1. 师资队伍: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急危重症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 实验设备:学校应配备先进的急危重症护理实验设备,如心肺复苏模拟人、气管插管设备、液体治疗设备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