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3.掌握降水的测量方法和分布规律;4.能够分析降水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降水的测量方法;4.降水的分布规律;5.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出示一幅有关降水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降水的思考,让学生讨论降水是什么,它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2.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简要介绍降水的定义,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如降水的分类,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等。
二、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是大气中的水分凝结成为水滴或冰晶而从云中下降到地面的现象。
根据降水的形式和成因,可以将降水分为雨、雪、雾和露等不同类型。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形态的图片,并与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三、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受到地形、气候和天气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地形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大陆地形上升处常有降水增多的地方,而山脉背风处则容易形成干旱带;气候会影响降水的变化,如赤道地区降水较多,而两极地区较少;天气系统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低气压系统中心通常是降水最频繁的地方。
2.教师通过图表和实例解释降水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四、降水的测量方法(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测量方法主要有雨量计、雨量图、降水重量计等。
雨量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降水的工具,它能够记录单位面积上降水的毫米数。
2.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测量工具,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降水的分布规律(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分布规律与气候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赤道地区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而中纬度地区则呈现不稳定的分布规律。
2.教师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其中的规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目标•了解降水的变化和分布规律•掌握影响降水的因素•能够解释降水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教学内容1.降水的定义和分类–介绍降水的概念及不同形式的降水,如雨水、雪水、雾凇等。
2.降水变化的因素–气候因素:介绍经纬度、季节、气候带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环境因素:讲解地形、海洋、湖泊、植被等对降水的影响。
–人类活动:探讨城市化、工业化、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3.降水分布的规律–全球降水分布图:展示全球降水分布的主要特点和规律。
–国内降水分布: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差异。
–季风气候的降水分布:解释季风气候区域的特殊降水分布。
4.降水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环境影响:探讨降水变化对土壤水分、植被、动物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农业影响:讲解干旱、洪涝等极端降水对农作物生长和粮食产量的影响。
–生活影响:分析降水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交通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使用全球降水分布图、国内降水分布图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呈现降水变化和分布的规律。
•讨论与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影响降水的因素,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
•实地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降水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并进行小组报告和评估。
•实践报告评估:要求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对降水变化的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评估。
课堂延伸•邀请专家讲座:邀请气象学专家或地理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降水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课外阅读推荐: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地理教辅图书和科普读物,增加对降水变化和分布的了解。
参考资料•Smith, J., & Johnson, L. (2018). Understandingprecipit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降水的概念和分类1.利用多媒体展示降水的定义和不同形式的降水。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知道降水的形式以及降水量的测定方法;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阅读某地区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
难点: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课前准备制作PPT。
相关资源降雨的形成过程视频。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1)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雨)。
(2)白色花,无人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原来它从天上来(雪)。
(3)大豆小豆天上撒,人畜庄稼谁都怕,尽干坏事伤天理,掌握科技征服它(冰雹)。
教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新知讲解】一、降水的变化1.降水的概念与形式多媒体展示雨、雪、冰雹的图片。
教师: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水的形式——雨、雪、雹、雾等,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多媒体播放视频“雨”。
教师:观看视频,了解了降雨的形成过程,降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学生:充足的水汽、凝结核、降温等。
2.降水的等级提问:水汽的多少和降温的幅度决定了降雨的不同级别,降雨分为哪些等级?学生: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
承转:我们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水的等级。
那么降水量又是怎么测量的呢?3.降水量的测量请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并思考:降水量的测量仪器、单位、及测量方法。
学生活动1:认识雨量器和降水量的测量,通过观看课件,认识雨量器的构成和降水量的测量。
明确降水量的测量工具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教师讲解:人工测量一般每天在8时和20时各记录一次,这两次记录之和就是这一天的日降水量。
让学生举一反三说出怎么计算月降水量、年降水量以及多年平均降水量。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钱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用降水资料,绘制年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断降水量柱状图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某地年降水量柱状图,说出该地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降水类型。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初步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差异,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了解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世界降水的分布。
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愉快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相关材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对比——“云南近半地区降水偏少”及“澳大利亚洪灾”,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云南和澳大利亚在同一时期降水状况截然不同?降水过少对云南地区的人类生活生产有何影响?降水过多对澳大利亚的人类生活生产有何影响?板书:一、降水的概念提问:降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如何测量某地降水量?向学生介绍: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降水形式是降雨和降雪,但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活动:①把学生分三组,开展分组合作探究:尝试根据课件中展示的谚语、图片及日常生活分析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②第一组:从降水适中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③第二组:从降水过多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④第三组:从降水过少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结束:三组学生阐述各自的观点。
①第一组:降水适中总体上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1. 知识背景与分析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变化和分布。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以及降水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趋势•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分类与概念•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原因及其影响2. 教学步骤2.1 导入新知识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后,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新知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视窗,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知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图表呈现、影像展示等。
此次,为了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入讲解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了解什么是降水(先让学生找证据,再由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自然降水和人工降水的区别(以雪花、雨滴为例),让学生对降水的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教学实践在导入新知识后,教师需要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温度和降水数据,图表、气象数据来让学生自行画出中国年平均降水分布示意图、中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中国降水的年轮分布等。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地区的降水量变化,通过年均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来进行研究,让学生从中了解降水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3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总结本次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指导方向。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分类和概念•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的演练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教学实践、教学总结三个环节中,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商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概念和种类;2.掌握降水量、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3.培养学生现场观察、调查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降水的概念和种类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并介绍不同种类的降水,包括雨、雪、雾、露、霜、霈、冰雹等。
2. 降水量的影响因素和规律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降水量与地球环境、气候要素、季节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气候带的降水规律。
3. 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通过讲解和地图分析,让学生了解降水分布与地球环境、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候成因等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分析不同区域的降水分布规律。
4. 调查降水在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到校园和社区内进行降水调查,收集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种类等数据,并分析、总结数据信息。
本课程将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地图分析、实地调查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老师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介绍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2. 讲解降水的概念和种类老师向学生讲解降水的基本概念,以及雨、雪、雾、露、霜、霈、冰雹等不同种类的降水。
3. 掌握降水量的影响因素和规律老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降水量与地球环境、气候要素、季节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气候带的降水规律。
4. 掌握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老师通过讲解和地图分析,让学生了解降水分布与地球环境、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候成因等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分析不同区域的降水分布规律。
5. 实地调查降水在教学结束后,老师让学生自己到校园和社区内进行降水调查,收集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种类等数据,并分析、总结数据信息。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和种类,并掌握降水量、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并培养学生现场观察、调查和分析能力。
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地图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全面了解降水及其影响因素和规律,并提高他们的现场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1教学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
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一、大气降水(板书)问题1.根据你平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Article/Inde某.html>总结(降雨、降雪、冰雹等均属大气降水)。
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出示水汽来源投影片,让学生/Article/Inde某.html>总结。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湖泊、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中水分的蒸腾作用。
)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出示一块海绵和一杯水,请一位同学上台把水慢慢倒向海绵,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就容纳不下了,如果再继续倒,水就会从海绵里流出来。
)这说明海绵吸水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吸水了,这就叫饱和。
这个道理和空气对水汽容纳的道理十分相似。
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出示不同气温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容量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问题5.30℃时的饱和空气温度降至2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观察30℃时的饱和空气复合投影片和气温降至20℃时饱和空气投影片相比较得出结论(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
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
第3课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变化——降水的分布”来分析世界各地降水差异的成图思考,结合图示找到问题答案,且能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小学向中学的一个心理转变期,其心理总的表现为独立性与依赖性。
自主学习能力差,课堂中较为活跃,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一堂课中要掌握住有效的学习时间,合理、适量的安排教学内容,伴随思考、活动等环节,增强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让学生用最简单1、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三)情感与价值观1、体会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2、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阅读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逐月降水量柱状[学生回答]联想到下雨的景象。
[教师总结]这三句古诗都出现了一个“雨”字,它们都描写了降雨的景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降雨有关的知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板书]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讲授新课一、降水的变化[教师提问]降水就是指降雨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学生回答]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降水还包[学生活动]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思考(课本57页)(1)该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毫米?该地哪个月份降水量最多?哪个月份降水量最少?(2)该地哪个季节降水较多,最大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3)该地哪个季节降水较少,最小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4)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征?[教师总结归纳]学会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的一般方法,就可以通过分析一个地区的降水量柱状图,了解该地降水量季节变化情况。
[多媒体屏幕展示]世界5个城市降水柱状图(flash动画)界降水分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讲述] 世界各地降水差异很大,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等降水量线与前面学习过的等高线、等温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量与质、降水的地理分布以及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中关于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基础。
教材通过文字、图表、案例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降水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降水现象并不陌生。
但要将这种直观的感受转化为科学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降水量”、“降水类型”等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术语进行解释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量与质,了解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量的测量与表示3.降水分布的地理规律4.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形成的原因等进行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降水案例,让学生了解降水现象的真实情况。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降水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观察降水量、制作降水分布图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降水相关知识的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降水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关于降水现象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针对降水相关问题的讨论题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4.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降水量测量工具、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生活中遇到的降水情况,激发他们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降水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理解降水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认识降水的主要形式,掌握不同地域降水的差异及其成因,并能初步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当地降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明确降水的定义和形式,掌握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在于理解不同地域的降水特征及背后的气候、地形、洋流等地理要素的作用机制,引导学生形成分析降水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地理地图、降水分布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以及预习材料让学生对降水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同时,准备一些与降水相关的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课前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一张由古代的水墨画作为背景,画面上以淡雅的色彩描绘出山川河流,以及一片雨后春笋的景象。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画面中的元素,如云雾、山涧溪流等,让他们思考画中的“雨”是否与我们即将学习的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有关。
这样引入课题,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互动教学(一)导入新知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探讨降水的形成过程和变化原因。
比如通过提问“同学们是否注意过不同的季节里降水的差异?”引导学生讨论天气和气候的差异。
教师可以通过地图上的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降水的空间分布。
(二)分组合作学生按照座位或者兴趣进行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理解。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巡回指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探究学习结合地理课本上的知识点,教师详细介绍降水类型、成因和影响等。
并通过使用图表和案例分析来讲解降水的分布特点。
比如可以借助等降水量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等工具来直观地让学生理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情况。
(四)情境模拟教师可以模拟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如雨季和旱季的天气变化,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境模拟。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围观察讨论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雨量器量杯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
(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讲授新课:(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一下)师:同学们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蒸气后变成了水汽发进入大气中)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就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板书:一、降水与生活1.降水:(1)什么是降水?(2)降水是怎么样形成的?(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师: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板书:三、降水量的测定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雨量器和量坏。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变化的规律。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二)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掌握读图、绘图的能力和方法,学生归纳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一)教法创设情景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二)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用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让学生说出这首诗中反映的天气情况是怎样的。
根据气温的高低变化,冬季的降水是一种什么形式?除此之外,降水还包括哪些形式?导入2: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冰雹”,依次展示几种天气现象。
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以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
讲授新课(活动探究,归纳提升)一、降水的变化活动探究,小组合作活动一:降水量的测量我们知道了降水的形式,那么如何测定降水量的多少呢?我们又用哪种容器来进行测量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降水量测定的工具”图,讨论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测量降水的工具由哪两种容器构成?(2)在读降水量数值时,应注意哪些观察规范。
学生看图讨论后,发表意见,最后老师总结: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和量杯。
降水量的测量单位是毫米(mm)。
观察时,视线要与刻度值齐平。
活动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运用下面是山东省日照市某年的降水量情况,请同学们根据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月份(月)202降水(mm)222要求与方法:1.绘出横坐标和纵坐标,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表示降水量的多少。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3.知道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二、教学重点1.降水的分类;2.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
三、教学难点1.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1.知识讲解(1) 降水的定义和分类降水是指一段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雨水•雪水•冰雹(2) 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不同地区的降水类型和分布差异很大。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南部沿海地区和江南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全年降水比较均匀;•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非常少,年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大部分为雪水。
(3) 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我国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
在垂直方向上,我国降水的分布受到高度的影响,而在水平方向上则受到山脉和季风的影响。
我国不同季节降水分布的特点也不同,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2.案例分析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数据,分析我国各地区的降水情况:地区降水量(mm)南京1077重庆1031上海1248呼和浩特304拉萨4043.练习请设计一个小调查,了解同学们所在城市的年降水量。
4. 总结通过本次课的讲解和练习,同学们对降水的分类,我国降水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降水的分类和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
在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个小调查,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让同学们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活动度和学习效果。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案标题:探究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3. 了解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3. 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降水的变化规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 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的原因分析。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实验材料:降水量测量器、地图等。
3. 学生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降水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降水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生活的地方降水多吗?有没有季节性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的过程。
2. 介绍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如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季节性变化等。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每个小组根据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量降水量。
2. 实施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使用降水量测量器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并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2. 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并讨论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差异。
五、知识拓展(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图。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讨论其原因。
六、总结与归纳(5分钟)1. 学生归纳总结降水的变化规律和全球、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
2. 教师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观察当地的降水情况,并记录下来。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降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并展开相关研究。
《降水的变化及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
2.理解降水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
3.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4.能够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降水的时空变化。
教学重点:1.降水的定义和分类。
2.降水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
3.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4.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降水的时空变化。
教学难点:1.降水的时空变化分析。
2.降水变化的影响因素解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中国地图。
3.降水数据。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回答降水的定义和分类。
2.播放一段关于降水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于降水变化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讲解降水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地形地貌、气候带和气压系统等。
2.通过实例和数据分析,讲解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地图分析(40分钟)1.给学生分发中国地图,让学生自己标出中国各地降水的分布情况,并用不同颜色标出高降水和低降水区域。
2.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和讨论自己标注的结果,并对比不同小组的结果,分析其差异原因。
3.给学生提供降水数据,让学生根据数据绘制降水量的等值线图,进一步分析降水的时空变化。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降水的变化原因有哪些?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哪些?降水的分布规律是什么?2.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提醒学生重点掌握和记忆的知识点。
五、课堂讨论(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降水的特定案例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和地图研究来解读该案例下的降水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一篇短文的形式,总结降水的变化和分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降水的变化及分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类型,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学会读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该地降水的时间变化,能根据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3、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一节课中,学习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从什么是气温、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气温这一节课的内容。
那么我们以类似的思路来学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这一节的内容。
二、学前热身
通过不同的图片引导出学生对于“降水是什么?”的认识。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
注意区分:露、霜、雾与降水的不同。
那么我们如何来衡量降水的多少呢?阅读P58阅读材料,自我总结。
三、合作探究
降水的时间变化
活动一:
分组讨论:分析某地区的降水柱状图,回答以下问题:
1、该地区哪几个月降水最多?
2、该地区那几个月降水最少?
3、该地区降水的特征?
活动二:
自主学习:P59活动题。
自主学习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自主完成未完成的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活动三:
课件展示:北半球不同地区的降水量柱状图,总结出5种不同的降水特征:①全年多雨②全年湿润③全年少雨④冬季多雨⑤夏季多雨。
(注意区分南半球的降水量柱状图与北半球的有何不同?)
降水的空间变化
活动一:
教师引导:我们前面学过很多等值线,如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
那么与之
类似,什么叫做等降水量线呢?
(把降水量相同的地区连接成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教师强调:“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活动二: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讨论:1、你知道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吗?
2、什么颜色代表降水量大,什么颜色代表降水量少?
活动三:
1、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线图
讨论:赤道附近是什么颜色?代表的是多还是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附近呢?由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小结:纬度因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活动四: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找到位于亚欧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地区和位于东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标记箭头,请同学们总结出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的规律。
并从其他大陆南北回归线附近验证。
(海陆因素:①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
3、找到中纬度地区,亚欧大陆上沿海和内陆,标记箭头。
得出规律。
(海陆因素:②在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
4小结:
海陆因素:
①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②在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活动五: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在图中找出世界上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
2、阅读世界雨极的资料,你知道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吗?(地形因素: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迎风坡上。
)
3、阅读世界干极有关资料,了解其原因。
四、内容小结
设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学到哪些知识呢?
五、板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降水的时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
二、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1.纬度因素: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
2.海陆因素:①南北回归线附近,东岸多,西岸少
②中纬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
3.地形因素:迎风坡多,背风坡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