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及其防治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92.50 KB
- 文档页数:3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又称为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歉收。
本文将主要探讨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环境条件:水稻恶苗病主要是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的。
当气温在20-30摄氏度,湿度在85%以上时,是病原真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从而容易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大面积爆发。
2、病原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真菌主要有稻瘟病菌属的种类。
这些真菌在水稻叶片上形成黑褐色的霉层,破坏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干枯、萎缩甚至死亡。
病原真菌可以通过风、水、病原携带的种子等途径传播,导致病害的扩散和发生。
3、水稻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病性有所不同,一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一些品种则容易受到病害的侵扰。
种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4、土壤条件:土壤中缺乏有机质和养分,以及土壤通风排水性差,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风险。
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水稻生长势弱,易受到病原真菌的侵害。
5、种植密度:水稻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植株间通风不良,光照不充足,水分蒸发不易,从而增加了水稻恶苗病的爆发风险。
2、合理施肥: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性。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矿物肥和微量元素等,提高水稻植株的养分含量,增强免疫功能,降低发病风险。
4、良好的田间管理:及时除草、翻耕、松土等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通风排水性,减少病原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传播。
5、化学防治:在病害爆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合理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多菌灵、敌草快、杀菌威等,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浓度,以免对水稻植株造成伤害。
6、生物防治:也可以通过利用一些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制剂进行菌源防治、利用植食性寄生真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7、病后处理:在水稻恶苗病爆发后,及时收割、销毁病死植株和秸秆,清除病害源,有助于减少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8、科学田间排水:恶苗病主要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的,因此科学田间排水,保持田间的通风和干燥对于预防恶苗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是由恶苗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下面将介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发生原因:
1. 恶苗菌是水稻的一种真菌性病原体,常常通过土壤传播。
恶苗菌在土壤中存活并繁殖,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pH值下,会引发病害。
2. 应用过多的有机肥料和浓度过高的化肥,会导致土壤肥力不平衡,使水稻植株生长不健康,容易感染恶苗菌。
3. 水稻密植也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原因之一。
密植会导致通风不良和光照不足,增加了水稻感染真菌的风险。
4. 不合理的灌水方法和过量的灌溉,会导致水稻根部长时间湿润,增加恶苗菌的生长繁殖。
防治方法:
1. 预防病害的发生,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选用耐病、耐瘟疫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2. 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使用30%福美胺或35%甲基托布津进行土壤消毒。
3. 合理施肥,避免施用过多的有机肥料和浓度过高的化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平衡。
4. 注意田间管理,合理控制水田水分管理,避免过度灌水和积水。
定期疏松土壤,增强通风效果。
5. 进行轮作栽培,避免连作,以减少病害的积累。
6. 基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提高抗病力。
7. 经常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可能的病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切除病苗、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等。
8. 注意水稻苗期的管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光照条件,提高水稻抵抗病害的能力。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主要与恶苗菌的传播、土壤肥力不平衡、水田管理不当等因素有关。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适当的灌溉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
的发生。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别名徒长病、白秆病、标矛等,分布很广,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解放后,由于普遍采用种子处理或换种无病种子,已摹本控制其为害。
但近十多年来,由于大批种子随意调运,又未坚持种子处理,致使此病在许多地方有回升之势,值得注意。
此病主要引致秧苗及成株徒长,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死亡,即使有的轻病株能生长到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产量极低。
损失率为一般约5%一20%,在华南地区有的重病田损失达30%以上。
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常受到恶苗病的危害,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导致水稻减产,针对水稻恶苗病,病菌,发病条件等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一、病原水稻恶苗病菌无性态为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有性态为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 Wollenw)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
其形态,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以小型分生孢子占绝大多数。
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五色,单胞,偶有双胞,最初在孢子梗上呈链状或头状集生,后分散。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两端逐渐狭细,基部有脚胞,一般具3~5个少数具6~7个隔膜,无色,多着生在多次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
二、发病症状此病在水稻秧田和本田期均可发生。
在秧田期,2~4叶期即表现症状,病秧苗往往徒长,一般较健苗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狭长,呈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少,重病苗多在移栽之前或移栽之后不久死去。
在枯死病苗靠近地面的部分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在本田期,,病株多在移栽后10天至1个月左右陆续出现。
除具有与病秧苗相类似的症状外,其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基部常弯曲露出叶鞘。
剥开叶鞘,可见茎上有褐色条斑,节部呈褐色。
病株在地表上面的几个茎节上长出倒生的不定根。
剖开病茎,可看到其内有蛛丝状的白色稀疏菌丝。
以后叶片自上而下逐渐干枯。
水稻恶苗病防治有效方法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它会导致水稻生长发育不良,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水稻减产。
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有效的水稻恶苗病防治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最基本方法。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抗病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土壤肥力有关,因此合理施肥可以有效地预防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水稻的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避免过量施肥。
3. 做好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重要措施。
在田间管理中,应注意及时清除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气,避免积水,及时修剪水稻,保持水稻的健康生长。
4. 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一种天然的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方法。
生物农药可以有效
地杀灭病菌,同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也没有危害。
因此,在防治水稻恶苗病时,可以考虑使用生物农药。
5. 喷洒药剂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喷洒一些药剂,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来预防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但是,在喷洒药剂时,应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对水稻造成伤害。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多种措施。
只有在科学合理地防治水稻恶苗病的同时,才能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又称褐穗病、苗色变病、穗里粗病,是水稻害虫的一种病害,主要由线虫及其传染的病毒引起的。
一般出现在刚穗锯时,穗锯后2周即可明显看出病害的症状。
主要病症有穗基部及穗的褐色腐病,穗表面褐色毛茸茸的霜霉(图1),穗枝及小枝病害最多,";花"池苗成灰色,叶片褪绿,褐色斑点。
1. 病原生物。
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病原生物是病毒,主要由以线虫介染传播,这些水稻恶苗病的病原有密孔葉病毒、普通核睫病毒等。
它们能够形成芽孢,抗病性弱,遇潮湿有利病变发生,所以春播期存在较大危害。
2. 气候因素。
水稻恶苗病也受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因子的制约,此病害在5-7月之间总体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时常出现高潮湿度前,特别是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病害的发展。
3. 种水稻品种的抗性。
不同品种的水稻对恶苗病的抗性及致病能力也有所差异,抗性的品种一般被称为高抗品种,具备稳定的抗病性能。
针对水稻恶苗病,以下是一些对策和防治方法:1. 合理选择品种。
在种植水稻时,尽量选择抗病品种,尽可能避免种植抗病性差的品种。
而且应严格按照法定规定的防治时间,详细按照发布的长势要求,积极地采取先穗短而粒多的作物类型。
2. 合理地施肥。
播种前在种子植后期对施用氨肥,可以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 加强田间管理。
细心科学的田间管理可以大大地提高作物的抗性,加强田间管理,调整播种期,及时杀菌除草,能有效遏制各种害虫、性病发生。
4. 及时施药。
及时施用抗病剂,可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如采用高氨间苯三酚、阿米索他等组份的抗性剂,为防治水稻恶苗病带来了可能性。
5. 适当添加有机农耕肥料。
有机农耕肥料能够促进土壤肥力的增加,可改善土壤结构,缓解水土流失,累积水分,增加土壤肥力,也使作物抗病性增强,可有效降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率。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由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水稻病害,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
这种病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理解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一、发生原因:1. 天气条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尤其是气温和湿度。
高温多雨的条件是恶苗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为这样的天气条件非常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强风和暴雨也可以传播病原菌,加速病害的蔓延。
2. 土壤条件:土壤中的养分和酸碱度也会影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养分过多或过少,以及酸性土壤都会影响水稻的免疫能力,从而增加患病的风险。
3. 病原菌侵染:真菌Magnaporthe oryzae是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侵染是造成水稻恶苗病的根本原因。
这种真菌可以在土壤和种子上长期存在,并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繁殖。
二、防治方法:1.良种选择:选择对水稻恶苗病抵抗力强的优良水稻品种进行种植是预防恶苗病的首要措施。
通过交叉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出抗病性更强的水稻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2.管理栽培:合理的田间管理和栽培措施也可以降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比如适时控制田间杂草,保持土壤通风透气;合理施肥,保持土壤酸碱度平衡;适时灌溉,避免过度积水等。
3.化学防治:在水稻恶苗病发病初期,可以利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以防止病害的进一步发展。
常用的化学防治药剂有三环唑、多菌灵等,但使用化学农药也要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友好的防治方法,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微生物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
比如可以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或者真菌来进行生物农药的防治,如拮抗真菌Trichoderma harzianum等。
5.农田轮作:适当的农田轮作可以有效减少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在农田轮作中,可以种植与水稻不同的作物,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避免病害的传播。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它会严重危害水稻的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和质量。
那么,水稻恶苗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防治呢?本文将从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两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1. 病菌侵染: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病原菌是稻瘟病菌,当水稻叶片受伤或者生长季节湿度高时,病原菌容易侵入植株内部,引发病害。
2. 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水稻田长期积水、排水不畅、连作等不良管理措施,容易引发水稻恶苗病。
3. 土壤富含病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残留能力,长期种植水稻,土壤中的病原菌会不断积累,增加了水稻恶苗病的发生风险。
4. 大气条件:气候潮湿、温度适宜是水稻恶苗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夏季雨水较多,温度高的气候,更容易造成水稻恶苗病的流行。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一定抗病力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如“中华恶苗”等。
2. 合理施肥:适量施入有机肥,增强水稻植株的免疫力,从而减少发病率。
3. 合理耕作:及时清除水田里的积水,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原菌在田间的传播。
4. 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可以选择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控制病情的扩散。
5. 深松整地:经常进行深松整地,改善土壤通气、排水条件,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残留。
6. 高标准田间管理:合理施肥、适时浇水、间断深松整地、选用抗病品种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可有效减轻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生长的常见病害,通过加强田间管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使用化学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希望广大农户和相关机构能够重视水稻恶苗病的防治工作,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长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害,其发生主要是由于病原菌引起的。
病原菌主要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以下是关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的详细说明。
一、发生原因:1.环境因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相对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高湿、高温、高光照的环境利于病菌的繁殖和生长,从而导致水稻恶苗病发生。
2.土壤因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也与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肥力等土壤因素有关。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过高或过低的土壤以及缺乏某些必需的营养元素的土壤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3.种子和苗种质因素:种子的质量和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种子萌发前后被病原菌侵染,或者种子自身带有病原菌,都会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4.病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常见的有青枯病丝菌、稻纹枯病菌、立枯病菌等。
这些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土壤和水体等途径传播,并在适宜的环境下引起病害的发生。
二、防治方法:1.良好的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根本措施。
包括亩土施足足量的基肥和追肥,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和通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病叶和病秆,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
2.选用抗性品种: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重要措施。
在选育新品种时,应注重病害的抗性评价,选择抗性优良的品种进行推广。
3.种脱毒苗种:选用经过脱毒处理的苗种,可以减少病原菌的带入,降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在苗种繁育、贮存和销售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并采取有效的灭菌措施,确保苗种的健康。
4.化学防治:在水稻恶苗病发生初期或大面积流行时,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措施。
包括使用含有有效成分的杀菌剂进行农田喷洒,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扩散。
5.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具有抑菌能力的微生物来防治水稻恶苗病,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如利用一些产生抗生物质的细菌株和真菌株,对病原菌进行拮抗,达到防治的效果。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稻根、幼苗等部位,严重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下面将介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 发生原因:1.1 天气条件:水稻恶苗病主要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发生,特别是在连续多雨或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生病害。
1.2 土壤条件:恶苗病主要发生在酸性土壤或缺氧的土壤中,这些土壤条件下利于真菌的繁殖和生长,并使水稻根系易受到真菌侵袭。
1.3 接种源:恶苗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种子、秧田土壤和水源传播,种子和土壤中的病原菌引起的初发病是造成恶苗病大面积流行的重要原因。
2. 防治方法:2.1 种子消毒:在播种前,将水稻种子浸泡于0.3%的高锰酸钾溶液中3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再行播种。
这样可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真菌孢子,减少病原菌传播。
2.2 合理施肥:恶苗病溃疡发生的原因之一是土壤的缺氧,因此在播种前进行旱越、翻耕等措施,提高土壤透气性。
合理施肥,避免施用过量的氮肥,以免促进病菌繁殖。
2.3 防治虫害:水稻恶苗病往往与虫害同时发生,虫害的伤害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程度。
在播种前要做好虫害防治工作,及时清除水稻田中的害虫,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2.4 使用防病剂:在播种前,可以将种子浸泡于含有有效成分的农药中进行消毒处理。
播种时可以添加一些有效成分的农药或生物制剂,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进行喷施药剂,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2.5 杂交培育: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抗恶苗病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降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天气条件、土壤条件和接种源等有关。
针对这一病害,我们可以通过种子消毒、合理施肥、防治虫害、使用防病剂以及杂交培育等措施进行防治。
这些方法既可以预防病害的发生,也可以减轻已经发生的病害的危害,从而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水稻恶苗病怎样处理_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水稻苗的好坏会影响到以后水稻的生长,那么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呢?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技术恶苗病是水稻上的主要种传病害,是水稻生产上的常发性主要病害之一,在吴江历年水稻生产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为害。
随着吴江机插稻种植面积的扩大,水稻恶苗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吴江水稻稳产、高产构成了威胁。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晒种选种、药剂浸种处理、抓好田间管理等综合治理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为害。
一、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技术针对吴江水稻恶苗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防治上要重点要把握好药剂、浸种、催芽及苗床四个主要环节的关键技术,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
1、把好浸种药剂选择关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推广应用的使百克,对遏制水稻的恶苗病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但由于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导致病菌抗性增强,恶苗病病菌在多地对使百克抗性已达中等。
今年区农委根据近几年来对几种浸种药剂的实验筛选,并结合其他地区对各种浸种药剂应用的实际效果,推荐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作为水稻浸种首选药剂。
17%杀螟•乙蒜素是由杀菌剂、杀虫剂、助剂复配而成,对恶苗病、干尖线虫病有显著的防效,且对稻种发芽、出苗及秧苗生长无不良影响,增产作用明显。
2、把好浸种浓度和时间关浸种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浓度和浸种时间操作,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用水量,不能盲目增加浸种数量,影响浸种效果。
今年大面积推广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1包(15克),兑水4-5公斤,浸种3-4公斤(约1亩大田用种量),浸足48小时,再进行常温催芽。
浸种过程要尽量在室内进行,室外浸种,容器上要加盖覆盖物,避免日晒雨淋而影响药效。
同时,浸种时药液要搅拌均匀,种子严禁装在袋内进行浸种。
另外,浸种前几天抢晴天晒种,晒种可以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提高发芽整齐度。
3、把好催芽方式和时间关催芽要严格控制催芽的时间、温度。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摘要】水稻恶苗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危害水稻生长和产量。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主要原因包括土壤中真菌病原体繁殖、气候条件的不利影响、栽培管理不当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可采取以下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病害监测和早期防治、采用化学防治等。
这些防治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可以保障农业生产,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减轻环境压力。
加强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工作,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发生原因、土壤中真菌病原体、气候条件、栽培管理、防治方法、抗病品种、施肥、病害监测、化学防治、防治措施、农业生产。
1. 引言1.1 水稻恶苗病的概述水稻恶苗病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也称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该病害主要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发生,常年存在但在湿热季节发病最为严重。
水稻恶苗病可导致植株生长萎缩,苗腐叶黄,最终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由于此病害传播速度快、危害大,因此引起了农业专家和种植户的高度重视。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措施多样,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病害监测和早期防治、化学防治等。
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水稻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及控制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在农业生产中,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 正文2.1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特征是在幼苗期叶片上产生黄褐色小斑点,随后融合成大片,导致叶片枯黄并最终凋萎死亡。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土壤中真菌病原体繁殖是水稻恶苗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真菌病原体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并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迅速繁殖,待水稻播种后侵入幼苗,引发病害的发生。
水稻恶苗病及其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又称为“徒长病”,在我国各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
病害一般可致水稻减产5%~20%,发病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一、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附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部越冬,潜伏在稻草内的菌丝体和稻草上生长的子囊壳也可越冬。
带病菌的种子受侵染后,幼苗就会受害。
病菌在植株体内不断扩展,分泌赤霉素刺激细胞伸长,引起徒长。
未腐熟的带病稻草的菌丝体也能引起发病。
本田生长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植株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
恶苗病病菌在31℃-35℃时最适宜生长,高于40℃或低于2℃都不能生长。
催芽温度过高,苗床高温管理发病较为重些。
但恶苗病不是检疫病害。
二、发病症状
水稻恶苗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
发病重的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死亡。
发病轻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康植株高1/3左右,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秧田病株多在移栽前或移栽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 1 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
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尤其基部节间多,这是本病的特征。
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发病后茎秆逐渐腐朽。
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
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三、防治方法
恶苗病的防治可分为浸种消毒预防和病株药剂喷施治疗两种方法,其中以浸种消毒预防效果最佳。
1、浸种消毒预防
带菌种子和稻草是水稻恶苗病的初次侵染源。
在浸种消毒时防止病菌扩散并杀死病原菌是预防水稻恶苗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可使用恶霉灵、使百克、25%氰烯菌酯悬浮剂(劲护)、咪鲜胺等药剂浸种。
浸种消毒注意事项:
(1)保证浸种的药液浓度
凡是选用浸种的药剂,均有一个要求的使用浓度,在规定的浸种浓度内,才能收到良好的杀菌效果。
因此,不要任意加大或降低药液浓度,以保证其效果。
(2)保证浸种时间到位
浸种时间依所用的浸种剂而定,浸种时药液要淹没稻种。
浸种后把上浮的的瘪粒、病粒和芽谷捞尽,再按药剂说明书要求用清水淋洗或滤干直接催芽。
浸种时间长短由气温高低而定,气温越高,浸种时间越短。
浸种注意浸匀浸透,将稻种从包装袋中倒入浸种容器中浸种,确保种子均匀接触药剂,提高浸种效果。
(3)控制浸种容量和溶液
种植大户种子量较多时(大于10公斤),为保证浸种效果,不能将整件的所有稻种放入同一容器中浸种,应分批单独浸种。
分批浸种时,废液不能再利用,以防药液浓度下降和病菌污染降低防效。
(4)按要求浸种,防止病菌继续感染
在水稻浸种过程中,带病菌的种子上的病菌会污染无病的种子。
若未用药剂浸种或药剂浸种达不到要求,水稻恶苗病病菌会在催芽期间侵染芽谷,此时稻种堆积、温湿度适宜,由部分稻种携带的病菌分生孢子大量萌发,不仅侵染原来带菌的稻种,还可侵染原来不带菌的稻种,使染病率大幅度提高。
2、恶苗病的药剂防治
近年来,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高密度催芽,导致药剂浸种不彻底,有利于恶苗病的发生。
同时,长期使用单一药剂,病菌抗药性增强,致使防效下降。
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
生产上一旦发现恶苗病,应立即施药防治,具体方法和要求如下:
(1)恶苗病具有传染性,不管是在秧田还是大田,发现病株应及时拔掉,将病株销毁,并立即施药治疗,防止侵染扩大。
可用恶霉灵、咪鲜胺、福美双、多菌灵等药剂进行治疗。
(2)施药时加大用水量,每亩用水量50公斤左右,让秧苗全身和苗床都要喷到药;
(3)为保证治疗效果,在第一次施药后3~4天再补喷一次。
(4)秧田发病后,只要按要求处理和治疗,使病株不进入大田,则病害对产量是不会有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