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博物馆馆藏文房用具
- 格式:ppt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26
洛阳博物馆五大镇馆之宝一、白玉杯1956年7月洛阳矿山机器厂在兴建工地上时发现一座古墓。
经发掘发现此古墓有被盗迹象,仅出土一些陶猪、陶狗和陶罐等生活器具。
对于墓主是谁已无从考证,但是从出土的一件铁帏帐构上的铭文可知这座古墓为三国曹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的墓葬,据记载,“正始”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三位皇帝曹芳的年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这座墓葬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一座有明确纪年的曹魏墓。
由于汉代厚葬之风盛行,曹操和曹丕父子发起和倡导薄葬。
曹操是中国古帝王中“禁厚葬”的第一人,早在曹魏建国之前,他就下令禁止厚葬,并禁止立牌,死前他还遗令埋葬时要“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曹操改革汉朝厚葬礼制,一个原因是经过汉末大动乱及群雄混战,社会经济凋敝,统治集团无力花费巨资经营丧事;另一个原因是,墓里放的财宝越多,越容易遭盗,还不如什么都不放。
帝王的大力推广,达官显贵自然也多行薄葬。
曹魏时期的白玉杯便是崇尚简朴风格的典型代表。
经专家考证,白玉杯为墓主人生前饮酒的实用器。
白玉杯杯高11.8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4厘米。
玉杯呈圆筒形,直口,深直腹。
通体以名贵的新疆和田羊脂玉琢制而成,玉质莹润细腻,杯壁厚薄均匀,杯身抛光极好,整体线条流畅,无纹饰,却尽显古朴雅致。
和田玉产自现在的新疆和田市,在古代历史中称和田地区为于阗国,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小国家。
这件玉杯的出现说明,1700年前虽然中原陷入战争,但依然与西域各国存在交流活动,它是丝绸之路交往的有力见证。
玉雕师中有句行话叫“方易圆难”,玉器中玉杯又最难雕琢,这件乍一看古着朴素的白玉杯却实实在在反应了当时顶尖玉雕师的高超技艺。
二、三彩黑釉马三彩黑釉马于1981年在洛阳市龙门安菩墓出土,此墓是唐朝的定远将军——安菩及其夫人何氏的合葬墓。
安菩,姓安,名菩,字萨,是西域昭武九姓安国(约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大首领的后裔,栗特人。
安菩出生于公元600年前后,公元630年随父归顺大唐,因骁勇善战,保卫唐朝边疆,被封为五品京官和定远将军。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图1),高5.2厘米,口径11.8厘米,外口径最大径16.8厘米,于1960年河南省洛阳市机瓦厂发掘出土。
整体看来其为八棱形器物,器体为内曲八角形,口沿作八角板沿,内底圆曲,口沿外以竹节式造型装饰(图2),板沿上印珍珠地纹饰,腹部镂雕八个兽首,分别口中衔铃(图3),摇动器物则会发出声音。
而每个兽首之间相交的棱上,则采用上部一小兽首,下部竹节(图4)的方法进行间隔,巧妙地将其分为八棱形状,而这件器物的圈足则与口沿相同,大小形制近似。
整体器物通体施白釉(图5),釉质莹亮,洁白如玉,秀雅美观,其底端露胎。
仔细看来,其釉色稍微泛黄,但光润莹亮。
更为珍贵的是它四周的八个兽首衔铃均采用了浮雕和镂雕工艺,河南博物院藏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赏析杨 扬图1:宋代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编辑|朱慧敏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并成功地雕出空腔内置能活动的响珠,可谓巧夺天工。
侧面八兽首两眼圆睁,眉头紧锁,如盆之口大张,令人视而知其威严。
棱上八兽首虽大小略逊色,但其咄咄逼人之态不减。
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造型别致,釉质细腻,采用了刻、印、雕等多种手工制作技法综合而成,做工十分精细,且器物整体布局对称,主题突出,为宋代定窑难得的珍品。
关于这件八角镂雕兽首器物的定名和功用,现在学术界有着多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有学者认为此器物应为祭盘,用于祭祀活动时,晃动器物,则会发出声响,属祭器的一种。
二是有学者认为此器物可以发出声音,类似于古代做法事时用的响铃,则称为响铃器,是一种乐器。
三是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件洗,用于书法写作之中,只是其外观装饰比常见的同一时期的洗要复杂一些,这些装饰只是为了增加其美观而已。
四是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件笔砚,其与现存的笔砚略有相同之处。
图2:口沿外的竹节造型图3:兽首衔铃图4:棱上的兽首和竹节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随着研究的深入,作为文房用具的笔洗和定名为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这一观点正逐渐被人们接受。
黄河博物馆文物介绍黄河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该博物馆以黄河文明为主题,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黄河博物馆的藏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历代工艺美术品和现代艺术作品。
其中,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是该博物馆最具特色和价值的部分。
这些文物包括陶器、玉器、铜器、金器、银器、石器等各种材料制成的器皿和雕刻品,以及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品。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还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除了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外,黄河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历代工艺美术品。
这些美术品包括青铜器、陶瓷、漆器、玉器等各种材料制成的器皿和雕刻品,以及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品。
这些美术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宗教、审美观念等方面。
此外,黄河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现代艺术作品,如油画、水彩画、版画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创新成果。
除了收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外,黄河博物馆还注重展览和教育活动。
该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多次主题展览,涉及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同时,该博物馆还开设了多个教育活动项目,如讲座、工作坊等,旨在向公众普及中国古代文明和现代艺术知识。
总之,黄河博物馆是一座充满文化魅力和历史厚重感的博物馆。
它不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还为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展览和教育活动。
无论是对于文化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体验。
国家宝藏河南省博物院的九⼤镇馆之宝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前⾝为河南省博物馆,史前⽂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器最具特⾊。
其中国家⼀级⽂物与国家⼆级⽂物5000余件,历史⽂化艺术价值极⾼,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
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也是⾸批中央、地⽅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
镇馆之宝之⼀:春秋·郑莲鹤青铜⽅壶。
1923年出⼟于河南省新郑城关李家楼村,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器,中国⾸批禁⽌出国(境)展览⽂物。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采⽤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巧夺天⼯,异常瑰丽。
镇馆之宝之⼆:春秋·云纹铜禁。
1978年出⼟于河南省淅川下寺。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撑多层镂空云纹,⼗⼆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只蹲于禁下为⾜。
这是中国发现⽤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
其⼯艺精湛复杂,令⼈叹为观⽌。
镇馆之宝之三:新⽯器时代·贾湖⾻笛。
1987年出⼟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
河博九⼤镇馆之宝⾥的扛把⼦,整体器形完整,且因⽯化⽽晶莹亮洁,⼏乎能和美⽟争辉。
到⽬前为⽌,是世界上出⼟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现在还能⽤演奏的乐器实物,⽐古埃及出现的笛⼦要早两千年,被称为中国管乐器的⿐祖。
镇馆之宝之四:唐·武曌⾦简。
1982年出⼟于中岳嵩⼭峻极峰。
武曌⾦简,1982年5⽉,农民屈西怀在登封嵩⼭采药时,在峻极峰的⽯缝中发现了这个纯⾦的简⽚。
这是中国⽬前发现的唯⼀⾦简,也是现存惟⼀⼀件属于武则天的⽂物。
镇馆之宝之五: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1987年出⼟于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
“家产万贯,不如汝瓷⼀⽚”这件现存于河南博物院的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可谓是稀世珍宝,绝世⽆双。
它清新秀丽,⾼贵优雅,细看瓶⾝还有莲花纹样。
镇馆之宝之六:商代晚期·妇好鸮尊。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内壁铸“妇好”⼆字铭⽂。
洛阳博物馆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发放免费参观券,周一闭馆。
身份证换门票,水不得带入,从洛阳火车站乘坐77路公交车至“洛阳博物馆”站下。
珍宝馆专题陈列,位于展馆二层。
展览精选馆藏历代文物极精品做集中展示,可谓件件精华,尊尊国宝。
重要展品有:乳钉纹铜爵:夏代。
器型精巧玲珑,简练朴素,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酒器之一,在文物界享有“中国第一爵”的美誉。
方格纹铜鼎:夏代。
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鼎,号称“华夏第一鼎”,堪称国之重宝。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夏代。
铜牌制作考究,在背面没有任何依托的情况下由数百块绿松石镶嵌而成,历经3000年未松动一块,是我国已发现最早、最精美的镶嵌铜器。
母鼓铜方罍:商代。
母氏族与鼓国通婚的物证,是西周贵族参与灭商时的战利品。
商代晚期青铜方罍数量有限,尤其像这样纹饰繁复、器形硕大的更不可多得。
兽面纹铜方鼎:西周。
西周时期方鼎较为罕见,往往高等级贵族才可以拥有。
这件兽面纹鼎不仅体形较大而且纹饰极为精美,是西周青铜鼎的杰出代表。
叔牝铜方彝:西周。
这种腹部带弧度的方彝极为罕见,仅存四件,其中两件流失海外,此件更显珍贵。
从铭文可知,这件铜器有可能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成叔武从文王妃子那里得到的赏赐,包含重要历史信息。
王作铜鼎:春秋。
出土于洛阳地区迄今仅见的一座亚字形商周大墓,是洛阳迄今唯一发现的周王自作器,极为珍贵。
错金银铜鼎:战国。
纹饰华美,工艺精湛,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白玉杯:曹魏。
玉质极佳,通体无任何纹饰,线条流畅,更显超凡脱俗,出土于迄今所见唯一一座有确切纪年的曹魏墓葬,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系新疆和阗白玉经过加工而成,杯身抛光极好,无任何纹饰,符合当时崇尚朴素自然的社会风气,是我国三国时代玉器中的极品。
泥塑人面像:北魏。
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塔基遗址出土的最精美的雕塑品,虽已残缺不全,但雕像呈现出的神秘而美丽的笑容依然穿越千年,感动了今日。
河南博物馆藏钧瓷河南博物院藏钧釉瓷器,简称钧瓷,共138件正式藏品。
从来源上说,以窖藏出土和移交居多,收购征集较少。
1925 年鄢陵县城内窖藏钧瓷 25 件,据《河南博物馆馆刊》记载:民国十四年十二月,河南教育厅据鄢陵县知事张聚奎呈称:寄居本城旧当典院郁川人魏书成家,于本年十一月间,在院内掘红薯窖,得宋瓷盆碗盘碟酒杯数十件,暗招开封古玩商出售,地方攻诘,此项物品已由古玩商运汴,勒令河南图书馆馆长何日章查追此项物品,当由何日章呈覆,以七百零四元,向古玩商赎出,归图书馆保存,旋经古物保存所及河南古物保存委员会移交本馆。
这些瓷器构成了最早的院藏钧瓷。
其后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移交 30 件,包括 1963 年禹县黄庄窖藏,1978年长葛石固遗址窖藏大碗及洗2件,禹县白沙水库采集的钧瓷罐等;还有 1972 年禹县老寨沟采集矮梅瓶。
1981 年河南省登封县冯湾村窖藏瓷器 23 件;1984 年郾城县十五里店窖藏瓷器 7 件;1992年淅川县城关西门外丹江水库沉船出土的单柄洗;郑州海关或公安局移交钧瓷4件;河南省文物商店拨交 12 件;开封市文教局移交、开封市民捐献、开封文物商店收购等24件;1998年从各地市博物馆、文化馆、文管所等机构调入9件。
从器物类别来说,以碗、盘、碟、洗类居多,瓶、炉、缸类较少。
既有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亦有陈设器皿。
笔者通过对钧釉瓷器的分类比较和归纳,对时代特征明显的重点器物进行绍,全面展示河南博物院钧瓷藏品的面貌。
一院藏钧瓷器类(一)碗碗是院藏钧瓷中最常见的器类,型式较多,大小有别。
有直口圆曲腹碗、菱口碗、撇口斜腹小碗、敛口斜腹碗、墩式碗、敞口出沿碗等。
钧窑蓝灰釉大碗1. 钧窑蓝灰釉大碗,金代,高11.8 厘米,口径25.7厘米,足径9.4厘米,1978年长葛石固遗址窖藏出土。
圆唇,直口,深弧腹,平底,圈足。
通体施蓝灰釉,内壁釉色匀净,外壁有流釉痕迹,细小开片。
胎呈浅灰色,胎质坚固细密。
宜阳博物馆文物介绍
宜阳博物馆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的一家综合性博物馆,馆
内收藏了丰富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展示了宜阳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历
史文化。
以下是关于宜阳博物馆的一些文物介绍:
1. 陶文化展厅
陶文化是宜阳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原地区最早的一个陶器生产中心。
宜阳博物馆的陶文化展厅收藏了大量宜阳陶器,其中包括春秋战
国时期的彩陶、汉代的灰陶和唐代的三彩陶等。
这些陶器以质地坚硬、工艺精湛、造型简洁见长,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珍品。
2. 钟鼎文化展厅
钟鼎文化是宜阳的又一项骄傲,宜阳博物馆的钟鼎文化展厅展示
了大量的青铜钟鼎和陪葬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
有残缺的编钟6组,可以推测造型完整时高约95公分。
在中国文化史上,编钟是青铜钟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代音乐器材中的精品。
3. 佛教文化展厅
宜阳博物馆的佛教文化展厅主要展示了唐代时期的佛教文物,这
些文物以佛像和经书为主。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雁塔本金剛經》一部,此部经书是中国唐代佛教翻译的结晶,其版本最早可追溯到7世纪。
4. 物种展厅
宜阳博物馆的物种展厅是一处以动植物为展品的展厅。
这些展品
中不仅有国内外常见动植物,同时也包括极为罕见的珍稀动植物。
例
如藏原羚、黑颈鹤、极小蓝蛙等。
同时,物种展览馆还特别设有鸟类
观察区,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各种颜色的鸟儿,领略自然之美。
以上是宜阳博物馆的部分文物介绍。
这些文物代表了宜阳乃至整
个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也代表了人类生活的过去,让我们更好地了
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河南博物馆文物介绍200字
河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贾湖骨笛。
它是用鹤类中最大的骨制成的,
有8个孔,在骨管的末端开一小眼,用塞子封闭。
它的发现将我国乐
器史提早了千余年。
除了贾湖骨笛,河南博物馆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人面鱼纹陶盆、玉猪龙、妇好鸮尊、四神云气图等。
这些文物无
不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情,也反映了河南地区丰富的历史
文化。
人面鱼纹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它不仅是个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研究氏族部落风俗的重要史料。
玉猪龙是距今约五六千年
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是中华民族古代玉器的源头之一。
妇好鸮尊
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是河南省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也是商代鸮
主题青铜艺术的典型代表。
四神云气图是河南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盛唐文明中海派艺术的杰出代表。
总之,河南博物馆的文物种类繁多,每一件都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
精髓和历史的发展脉络。
河南博物馆八大文物讲解
(以下故事采用河南方言,以小学生口吻讲述河南博物馆八大文物)
哈喽,大家好!今儿咱来聊聊咱河南博物馆里的八大宝贝。
咱河南可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博物馆里藏的文物都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每一件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第一件,咱得说说那个青铜方鼎,就是咱平时说的“司母戊鼎”。
这鼎大得跟小山似的,浑身都是精美的花纹。
我觉得它就像个会说话的老人,告诉咱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再来说说那个玉璜,它可是个漂亮的玉饰品,看着就让人喜欢。
我觉得它代表了咱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还有一件是陶瓷马,那马儿栩栩如生,就像随时都会跑起来一样。
我觉得它就像咱河南人,勤劳、坚韧,有力量。
咱河南还有件宝贝叫石铲,别看它不起眼,这可是咱古人种地用的工具。
我觉得它代表了咱古人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
还有一件宝贝是青铜器,上面刻着很多字,都是咱古时候的文字。
我觉得这些字就像咱祖先留下的密码,等着咱去解读。
接下来是玉钺,它看着就像个斧头,但其实是咱古人祭祀用的礼器。
我觉得它代表了咱古人对天地的敬仰和尊重。
还有一件是玉蝉,它看着像只蝉,但其实是古人戴在身上的装饰品。
我觉得它就像咱河南人一样,外表看着普通,但内心充满智慧和活力。
最后一件是彩绘陶楼,它就像个微缩的小城堡,里面有房子、有人、有车马。
我觉得它就像个时间机器,带咱回到古时候,看看那时候的人们是怎
么生活的。
这八大宝贝都是咱河南的骄傲,每一件都代表了咱古人的智慧和才华。
咱得好好保护它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咱河南的历史和文化。
AppreciatION 鉴赏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
”玉器以其晶莹润亮的质地,精细雅趣的雕工,备受中国人喜爱。
在中国古代,玉不但是沟通天地、祭祀鬼神先祖的宗教礼器,也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更是仁人君子洁身明智、标榜自身、追求美好情操的人格象征。
在河南省巩义市博物馆里,就有一件冰清玉洁、青翠欲滴的清代玉雕珍品——莲叶玉笔洗。
这件莲叶玉笔洗来自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是明清年间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地位显赫,财富丰裕,是豫商文化的代表,收藏着许多内涵深远、精美绝伦的文物珍品,这件玉笔洗是康家书房的艺术品。
笔洗,属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文房用具,用来盛水洗笔。
传世的笔洗各种材质的都有,如玉、瓷、玛瑙、象牙等,都是珍贵材质。
这件莲叶玉笔洗用一块青玉雕琢而成,长17厘米,宽8.5厘米,高5.5厘米,通体为一张荷叶微微卷曲的造型,呈不规则的椭圆形。
在笔洗中间,外部对称两个花秆,连接一枝花蕾,含苞待放。
巩义博物馆玉器精品鉴赏王培明 常聪丽莲叶玉笔洗编辑|屈梦夏AppreciatION 鉴赏莲叶内外分别线刻叶脉,清晰可见。
通体灰绿色和灰黑色相间,形态逼真、造型新颖、雕工精细,对研究清代玉雕艺术有重要价值。
工匠们根据玉石的颜色、材质设计造型和用途,可谓是借助自然、浑然天成、巧夺天工、栩栩如生。
这件莲叶玉笔洗的雕刻充满动感,好像在夏日的凉风中微微颤抖、慢慢卷曲,让人感觉赶紧抓住机遇来欣赏水面的这片莲叶,来晚了,莲叶就卷曲在一起,欣赏不到了。
莲叶的造型又有独特的寓意,莲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象征为官者清正廉洁,寓意仕途顺畅、廉政爱民。
莲叶又叫荷叶,民俗中互赠荷叶工艺品,寓意夫妻和睦,和和美美。
巩义博物馆陈列的清代玉器大多来自康百万庄园,另外一件稀世珍品是康家的灵芝造型玉如意。
“万事如意”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祝福语,如意也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一种吉祥物件。
这件玉如意,是一整AppreciatION 鉴赏块白玉雕刻而成的,长47厘米,宽7厘米,高10厘米。
河南博物馆的文物及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河南博物馆是一座位于中国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
作为全国重点博物馆之一,河南博物馆汇集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藏品,展示了河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河南博物馆的历史沿革、文物特点以及展览介绍,以及对其重要性和文化价值的探讨。
同时,也将展望河南博物馆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潜力。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将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南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河南博物馆的历史渊源,包括建馆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接着将详细介绍河南博物馆的文物特点,涵盖文物的种类、数量以及藏品的特色和价值。
最后,将对河南博物馆的展览进行介绍,包括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的内容和特色。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介绍,读者将更全面地了解河南博物馆,以及河南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展览推广等方面的重要性和价值。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河南博物馆的文物及展览,并探讨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深入了解河南博物馆的展览特点和重要性,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河南的历史文化,对于增进公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河南博物馆的展望,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建设性的思考。
": {}}}}请编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河南博物馆的历史河南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当时河南省政府在河南大学内设立了一个古物陈列所,这标志着河南博物馆的雏形开始建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博物馆的规模逐渐扩大,收藏的文物也不断增加。
1957年,河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了一个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河南博物馆是以河南省的历史文化为主要展示内容,其中既有考古发掘的文物,也有历史上的名人名事。
馆藏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瓷器、金银器、书画、印石、文字文物、丝织刺绣品等,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历史遗迹。
探秘国家博物馆,这十件镇馆之宝来自河南,最牛的为“镇国之宝”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
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河南是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美誉。
所以中原出土的文物也大多都是国之重器,其中不乏镇国之宝。
商子龙鼎1、商子龙鼎,相传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
为商代末期的文物。
其造型雄伟,是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的,而且铸造精细。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
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
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类6组浮雕式饕餮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凸弦纹。
子龙鼎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商代圆鼎,“子龙鼎”与“司母戊大方鼎”并列,一圆一方,堪称商代青铜器双璧。
妇好青铜鸮尊2、妇好青铜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器造型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鸮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
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商乳丁纹青铜方鼎3、商乳丁纹青铜方鼎,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杜岭郑州商城,发现于内城东北部有大型宫殿遗址,内、外城之间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区,又称杜岭方鼎。
乳丁纹青铜方鼎共两件。
一件通高100厘米,口径横长62.5厘米,纵长61厘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目前已发现的商代前期青铜器中体积最大。
另一件较小,高0.87米,重64.25千克,藏于河南博物院。
AppreciatION 鉴赏河南博物院藏兔形文物赏析熊丽萍兔子,生性乖巧,灵活善跳,一直是机敏和幸运的象征。
古人盼望赤兔降临,以昭大瑞。
古书《瑞应图》记载:“赤兔大瑞,白兔中瑞。
”兔子还是长寿的象征。
道学经典《抱朴子》称“兔寿千岁,五百岁其色白”。
佛家在《旧杂譬喻经》中,把兔子的地位提到了顶峰,比作了佛的化身。
此外,由于兔子繁殖迅速,更是被当成多子多福的象征。
因此,从古至今,人们都很喜爱制作各种兔形器物或把兔子绘于器物之上,来表达对幸福吉祥的美好追求。
器物上不同的兔纹饰,代表的含义不同。
比如,跳跃的兔子,代表一种不断越过障碍的积极态度;奔跑的兔子,代表着“跃奔前程”的意涵。
河南博物院珍藏的兔形文物,不仅质地各样,有陶兔、玉兔、瓷兔等,而且时代跨度大,造型别致,做工精美,品种丰富,功能多样,全面展示了早期社会人们对兔文化的理解和诠释,从而表现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艺术的追求。
一、陶兔陶器,是用黏土或者陶土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
它的出现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陶器可分为细陶和粗陶,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
灰陶根据胎质的粗细以及含砂与否,可分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
早期的陶器朴实、粗犷,商周之前多素面,战国开始应用铅釉,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
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开始出现。
唐代陶器盛行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即后来人们所称之为的“唐三彩”。
兔形单孔灰陶埙灰陶兔形尊编辑|刘 玉AppreciatION 鉴赏宋代至明清,名窑涌现,三彩的陶器种类和色彩开始更加丰富多彩,烧制工艺也远超前代。
兔形单孔灰陶埙此件商代兔形单孔灰陶埙,长6.3厘米,高5.4厘米,泥质陶。
手工捏塑而成,为吹奏乐器。
兔躯体为卵圆形,头部用拉长的泥条斜向上堆贴,形成兔的面孔;后部有凸起似兔尾,腹下有三乳钉状足,背部有一近方形的吹孔。
巩义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杜甫路92号,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占地面积16680平方米,展厅面积5700平方米,馆藏文物16002套,14万余件,其中收藏康百万庄园相关文物600多件,常年展出康百万庄园文物20多件。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见证,透过文物反映出当时的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现挑出康家5件代表性器物供大家欣赏和研究。
咸丰款御窑方斗杯(图1~图7)该器物属于标准官窑瓷器,官窑是指皇家设立的烧造瓷器的窑口,其主要目的是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提供日常使用和祭祀所用的瓷器,代表了当时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
该器物高9.2厘米,口长22.2厘米,口宽11.4厘米,底长13.1厘米,底宽9.3厘米,杯为方斗形,侈口,口呈长方形,深腹,斜壁下收,方形圈足外撇,杯两侧各有一红色描金龙首耳,杯施青色釉,边沿描金,内沿为蓝色花纹带,杯内底部绘彩色麒麟图,周围布以云气纹,足部外撇为红色花纹带,足底为“大清咸丰年制”款式。
杯外壁绘御窑烧制图,整个构图结构严谨,虽绘有四个侧面却不间断,一气呵成,把整个御窑的烧制流程一一呈博物馆旧藏的康百万庄园文物王培明234kaleidoscope 万花筒编辑|屈梦夏kaleidoscope 万花筒1咸丰款御窑方斗杯567kaleidoscope 万花筒现在人们面前。
咸丰五年,咸丰官窑毁于战火,因此咸丰官窑瓷器甚少,御窑烧制图显得弥加珍贵,这件文物为研究咸丰官窑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康家拥有这样精美绝伦的瓷器,可见当时康家地位显赫,富甲一方。
象牙笏板(图8、图9)该笏板属于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长51厘米,宽8厘米,厚0.6厘米,呈弧状,上宽下窄,磨制精细,骨纹清晰,背面有一紫色圆斑,笏板为骨黄色。
笏板,又称手板、笏板,也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大臣上殿时举在手中的工具,用来题写向皇帝进谏的主要内容,相当于现在的笔记本。
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
河南博物院内藏文物解说词河南博物院的中心建筑的外形呈覆斗金字塔状,其建筑灵感来源于河南登封的观星台外形,内部分为三层。
其中的“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共设有七个展厅,分为五个部分,即:原始时期;夏、商、周时期;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北宋、金、元时期。
此外还有古代玉器展厅、工艺品展厅、楚国青铜艺术馆、华夏渊源展厅和中原丰碑展厅,平时也有临时的展出,例如书画展、摄影展等。
我们现在所在的一楼大厅,可以看一下正中间的这个巨型雕塑,它就是我们河南省的简称“豫”的来历,大家都知道,“豫”字是由“予”和“象”呈左右结构组成,“予”就是人。
这里中间的这个人和两边的象,也正是“豫”字的象形写法,一人从中间推开二象,如开门状,就好像是开启“华豫之门”,迎接天下宾客,再者,这好像是一个人和两只大象搏斗的姿势,也暗含着“人定胜天”的寓意。
在这个巨型雕塑的后面,是以中岳嵩山为背景的,两侧还有开封的铁塔等河南历史遗迹的标志建筑。
下面我们从河南古代文化之光的第一个展厅——原始社会开始: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距今已有8000——6500年的裴李岗文化,黄河流域是人类较早出现的地区之一,河南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就有二十余处,出土的遗物及人类化石表明:距今几十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他们以洞穴为家、打制石器、采集、狩猎、懂得用火,创造原始的文化。
在这里我们展出的有旧石器时代的一些工具,有用于削刮的削刮器,用于砍伐砍砸器和用于雕刻的尖装器等,还有一颗出土于南阳南召的类人猿牙齿。
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是形成文明社会的重要条件,下面我们看到的这个模拟场景就是距今已有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中原大地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锄耕农业。
伴随着农业的出现,制陶、纺织等手工业相继产生,先民的开拓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基础。
人类从打制石器也逐渐的向磨制石器是转变,磨制石器更加锋利,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也表明了人类有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在这里我们展出了石斧、石镰和石铲,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