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中国的策略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519.64 KB
- 文档页数:10
2013年11月第l l期总第237期理论学刊T heor y Jour nalN ov.2013N o.1l Set.N o.237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及中国的战略选择赵丽娜(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山东济南250103)(摘要】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热潮,自贸区数量迅速增加,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与深化,发达经济体主导自贸区的趋势更加明显,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自贸区呈加速发展,亚太地区成为自贸区建设新的热点。
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发展将对贸易自由化进程、国际资本流动、全球贸易规制及国际经贸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应扎实稳步推进现有的自贸区建设,有步骤有重点地开拓新的区域合作伙伴,加强区域货币合作、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以开放促改革,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自贸区;深度一体化;经贸规则;人民币国际化;开放促改革(中图分类号】F1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12013)1l一0040一07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贸易格局面临深度调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新特点和新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加剧,W TO多哈回合谈判受挫,经济全球化进程遇阻。
面对国内需求不足、外需乏力的困境,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区域经济合作,避开贸易保护主义,开拓外需市场,实现区域内贸易、投资、服务、货币等的一体化,促进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融合,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自由贸易区建设热潮,各国正以此为基础调整自己的经贸政策及发展战略。
近年来,中国也在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区域经贸合作起步较晚,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
党的十七大把自贸区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十八大报告又迸一步指出:“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蔡武;吴加广
【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9)006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是通过要素的跨地区自由流动与有机整合,实现地区间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协作,从而达到各地区经济的联动协同发展以及区域经济整体增长的机制.推进国内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经济新常态下深化市场化体制改革和深入实施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客观需要.文章首先探讨了新时期国内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必然性,然后分析了目前国内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存在的现实制约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页数】6页(P58-63)
【作者】蔡武;吴加广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和新格局 [J], 蔡武
2.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的战略选择 [J], 李响;弭乐
3.我国东西部对外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 [J], 徐国柱
4.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我国“十二五”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讨 [J], 郑继承
5.我国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思路与战略选择 [J], 姜爱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经济: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行列,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坚持推进高水平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高水平开放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核心策略。
中国积极吸引外资,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外商来华投资。
中国成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投资环境和政策优惠,吸引了大量全球知名企业的投资。
同时,中国还通过进一步降低关税、简化进出口手续、扩大开放的领域和范围等方式,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更多便利,为世界各国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机遇。
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经济有序发展。
作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多样化的产品种类和优质的产品质量使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动全球投资,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投资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跨国合作项目,促进了亚太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一体化。
中国还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合作共赢。
中国参与并推动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盟地区论坛(ARF)等,与亚太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还主动与相关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加强了区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此外,中国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以推动更广泛的区域合作和互联互通,助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合作共赢。
然而,中国经济的高水平开放和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中国在推进开放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市场准入的改革和创新,建设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并受国际认可的市场环境。
《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Finance &T rade E conomics ,N o 13,2007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3Ξ———兼论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曹 亮 内容提要:美、日等国后发优势成功运用的历史与后发优势的发挥越来越难以实现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引发了关于后发劣势问题的讨论。
本文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由于当代技术创新环境的变化、国际经济秩序规则的制定和路径依赖等因素使得后发优势的发挥显得越来越困难,而先发优势正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并运用先发优势理论研究我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问题,指出中国的战略定位就是在技术的先发优势方面不能继续拉大与日本的差距,同时在制度的先发优势方面要保持必要的领先地位以便减轻在技术先发优势方面中国目前的劣势。
而相应的战略选择就是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主义,集中优势资源争取技术创新和制度规则制定的先发优势。
关键词:先发优势 后发优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 战略定位和选择作者简介:曹 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430074。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7)03-0024-05一、问题的提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一部落后国家不断通过模仿技术和制度,追赶领先国家,甚至超越原来的领先国家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德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追赶并超过了当时的英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的日本通过后发的技术模仿与创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①这些惊人的历史重现曾引发了理论界对后发优势乐此不疲的探讨。
问题在于为何日本没有像历史上的美国超过英国那样在当代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经历了所谓的“失去的90年代”。
同一时期,即使在一个很高的增长起点上,美国经济却以较快的速度稳步发展。
一度被津津乐道的以日本为典型研究对象的后发优势理论一时间失去了依托。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2222012年5月 我国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选择①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钦州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劳燕玲摘 要:怎样加强各区域之间合作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目前我国理论界研究的一大重点。
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了实质性发展之后,要清醒地认识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采取有效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本文界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阐述了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并从制订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通过宣传和交流消除外界对新殖民主义的顾虑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 一体化 对策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5(c)-222-02如今,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必须依赖于我国优势以提升国际竞争力,这已成为全球经济领域当中的重大趋势之一。
很多国家均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寻求建设双边或者多边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当前,我国作为正在快速成长之中的大国,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推动者。
为此,必须认真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式,找出我国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界定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其实质是让生产要素朝自由流动方向发展的动态化进程,而其中的每一个阶段,主要表现在各项生产要素流动情况下的状态。
因此,可以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界定为:依据自然地域之内的相互联系,立足于区域分工和协作,以实现生产要素在本区域之中的自由流动,以求实现本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做到与动态过程一致的高度一体化。
2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2.1 启动快且发展势头强劲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十分快,参加了亚洲范围内的40多个区域合作组织,和150多个国家与地区签订了双边性的贸易协定或者议定书,和110多个国家签订了关于双边投资保护的协定,和80多个国家签订了关于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
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湾区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国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
大湾区经济一体化指的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九个城市共同组成的经济合作区。
本文将探讨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1. 加速资金流动和人才流动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将加速资金和人才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
一体化的政策和措施降低了各个城市间的经济壁垒和限制,促进了跨城市和跨境的投资与合作。
这将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流入该区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提升产业协同效应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将不同城市的产业进行整合和协同,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这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升,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例如,香港的金融业与深圳的科技产业相结合,推动了科技金融融合的创新发展。
3. 打造国际化门户城市群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将加快构建一个国际化门户城市群,提升整个区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该区域将成为国际贸易、金融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
各个城市将互补优势,形成共同发展的合力。
例如,广州的制造业基础与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相结合,将有助于提升整个大湾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二、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挑战1. 竞争与协作的平衡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将在区域内形成激烈的经济竞争。
各个城市将争夺资源和投资,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在竞争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协作和合作,形成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如何平衡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是推动大湾区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2. 城市规划与环境治理的协同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将导致城市规模和人口增加,给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各个城市需要协同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措施。
否则,将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 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的统筹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将导致跨城市和跨境的人口流动增加,给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带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