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显著特征,至2011

年,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5个自由贸易区,已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本文对经济一体化代表性理论及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评述,最后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国际经济一体化;综述

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拓展,各国集团与宏观经济主体的区域合作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形态,也是一种局部性的全球化,自此过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本文将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文献作出回顾与评述。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对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界定,国内外学者持不同意见。主流表述如下:

从手段角度,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

从状态过程角度,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的各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其表现为各国间的各种不公平的差别待遇的消除。

从目的角度,应定义为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共同繁荣等等。

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是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该理论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强调自由贸易可以给各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同盟内部的关税减免,必然导致成员国的福利增加,就世界范围而言,总体福利也是增加的。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在其著作《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并认为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以及外围集团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具体得益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最终结果。继维纳之后,米德、维纳克、科登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了3*3模型,后经麦克米兰、麦克兰和劳埃德对该模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开支、减少走私、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等。此外,关税同盟建立之后,会对成员国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会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是成员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以及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技术进步。

2.2自由贸易区理论

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在主权国或地区的关境外,划定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自由贸易区与关税同盟相比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进口有制定关税的自主权;另一个特点是在自由贸易区适用原产地规则,即产品必须原产于区域内或产品的主要部分原产于区域内,这种产品才能在区域内自由贸易。

英国学者罗布森提出了较为详尽的自由贸易区理论。与关税同盟相似,自由贸易区也引致贸易创造及贸易转移效应。但在自由贸易区条件下一国的福利水平提高程度优于关税同盟;从外界条件看,关税同盟使外部世界的出口减少,社会福利水平也会相应下降,而在自由贸易区条件下,外部世界的出口不减反增,即使外部世界整体福利水平提高。

2.3共同市场理论

共同市场是指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达成某种协议,不仅要实现共同市场的目标,还要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实现成员国经济政策的协调。

共同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米德和伍顿,主要分析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条件下,对共同市场内部各成员生产要素价格及收益的影响。其认为,建立共同市场可以使成员国的国民收入水平提升,且有可能伴随技术与管理水平的转移,最终提高各国劳动生产率,带来经济增长效应。

大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西托夫斯基和德纽,他们以共同市场为基础进行分析,主要从“大市场”和“小市场”两个角度分析了大市场理论的经济效益:西托夫斯基认为“小市场”的经济会出现恶性循环,因此建立共同市场之后,大市场的经济会出现良性循环;德纽认为大市场建立之后,经济会开始滚雪球式的扩张。

3.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分析

在经济向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我国应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具体的战略分析如下:

3.1两岸四地的经济一体化,即大中华经济圈

所谓大中华经济圈,是指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之间的完全自由贸易。于2003年6月签署的CEPA是中国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一环,是两岸四地建立大中华经济圈的开端。2010年ECFA 的签署是两岸经贸关系的历史性转折,不仅有利于两岸共同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促进了大中华经济圈的不断壮大与完善。

3.2东亚地区

东亚地区主要包括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5个国家,包可分为东北亚和东南亚两部分。东亚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奉行多边主义,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上发展缓慢,除东盟以外的区域合作框架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建立起来的。近些年来,东亚各国加快了一体化进程:2002年10月,韩国与智利在建立双边FTA关系上达成一致意见;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定等。

目前东亚经济合作是按照多层次、多机制的方式进行的。中国社科院研究院张蕴岭曾谈到:目前东亚合作的进程是四个轮子一起转动:第一个轮子是“10+3”,即整个东亚范围内的合作与对话;第二个轮子是“10”,即东盟自身的发展与合作;第三个轮子是“10+1”,即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第四个轮子是“3”,即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四个轮子一起转动符合当前东亚的实际,且各方应加强探索,逐步形成共识。

中日韩是东亚一体化的核心,有关建立三国自由贸易区(FTA)的模式问题值得深刻探讨。有学者提出未来时间内中日韩三国FTA的总体战略:先巩固CEPA 协定及中国—东盟“10+1”的初步成果;再次应当采取先行措施避免日韩先行建立FTA,使中国陷入被动状态;最后应适时进行FTA的双边贸易谈判。

3.3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经济圈

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经济合作机制。成立之初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演变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学者认为,中国及东盟所推进的自由化如果可以在非排他性的基础上进行,则有助于解决APEC与次贸易集团间的发展。中国一方面应积极参与APEC活动,同时应积极推动“10+3”模式的建立,把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点。

4.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体一体化战略调整

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应更加积极的投入并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一方面,中国要努力挖掘在经济上的合作空间,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区域合作: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为例,三国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存在着一定差别,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只要建立一个相应的贸易平台,促进资源较为合理的流动,从而形成多赢局面;另一方面,各国应协调分工,实现经济聚集:各国应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区域贸易合作的动态收益,防止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此外,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还存在着一些障碍:如在经济层面,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非经济因素方面,政治、社会、历史、文化因素错综复杂等。以东北亚中日韩三国间的经济合作为例,目前状态时日本将中国排除在FTA 战略组合之外;除此之外,东亚经济圈缺少像欧盟经济体中如德国法国那样的合作轴心,这也为东亚一体化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5.有关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体一体化的思考

如何抉择自由贸易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开放型的自由贸易区还是松散型的自由贸易区,或者是多元模式?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面临诸多障碍,包括国内外历史文化各方面因素,这些将如何化解?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且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