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类诗歌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1
古诗词鉴赏专题〔6〕——咏物诗一、知识积累〔一〕概念介绍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表达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品质〕.常描写的景物:菊、竹、梅、柳、蝉2.特点归纳:〔1〕咏物。
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3.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区别:托物言志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象征重在客观意义,事物本身具有这样的本质,如草、白杨两者本身具有坚强、高大〕、联想、比喻、〔以物喻人〕拟人、双关、衬托、比照。
4.解题步骤归纳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与内在品性。
②A物的这些特点与人的哪些品质相似?B物与诗人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有哪些相似之处?或者与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物相似。
C诗人借此物要抒什么感情,言什么志向?〔二〕分类简析咏物诗可分为纯咏物的与借物抒怀的两大类。
1.纯咏物直接描写物象,表达对此事物具有的品质的赞美〔希望能具有这种崇高的志向,高洁的品格〕或者批判。
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诗通过赞美“竹石〞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露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隐寓诗人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品质。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是纯粹的咏柳,通过比喻,曾诗也是写春柳,外表上看,是挖苦柳条得意轻狂,柳絮不自量力,实质上抒发作者对那些失势便忘乎所以妄图一手遮天的权贵的厌恨之情,是借物喻人,咏物刺世,咏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
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托物言志诗歌这玩意儿。
你看哈,诗歌就像一个神奇的盒子,打开它,里面藏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志向。
就好比那首,“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哇塞,这写的不就是石灰吗?但你仔细想想,这难道不也是在说诗人自己那种坚韧不拔的品格吗?这石灰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最后还能“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多像诗人自己无论遇到啥困难,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品德呀!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妙处啊,用一个东西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再说说那首,“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表面上是在写梅花,可实际上呢,是诗人在说自己不随波逐流,只追求自己内心的高雅和纯洁。
这不就像咱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吗?
托物言志的诗歌就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能让我们从中找到共鸣。
咱读这些诗的时候,不就像是在和诗人聊天吗?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追求和理想。
像这样的诗歌还有好多好多呢,每一首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它们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去思考,去感受。
哎呀,诗歌这东西可真是太有意思啦!
我的观点就是,托物言志诗歌是诗歌中的瑰宝,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咱可得好好欣赏这些诗歌,从里面汲取力量,让自己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和范例分析【知识链接】一、概念: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特点:1、实写形态特征,及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5、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三、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一)常见类别①单纯咏物。
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
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
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③托物喻理。
[托物言志的诗]托物言志的诗句篇一: 托物言志的诗句石灰吟[明]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头是经过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就算粉身碎骨都不怕因为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间简单的意思: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
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骆宾王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王安石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青松陈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郑板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和鉴赏托物言志的古诗词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一、二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句句又暗示着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
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用拟人手法写蝉。
尾联“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作者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就像陈毅元帅的《松》所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一、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⑵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托物言志类诗歌鉴赏
托物言志类诗歌鉴赏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
第一步:找出所咏物的外部特征
第二步:体会所咏物的精神品格
第三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物联系到诗人的精神追求
托物言志诗歌的鉴赏例子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请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鉴赏:
孤桐的特点:虽孤独却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
2、孤桐的精神品格:孤独、正直、向上、贴近大地、坚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
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
后辞官退居南京。
答案:作者所抒发的是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