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航道基础知识概述(2015年7月)
- 格式:ppt
- 大小:10.22 MB
- 文档页数:37
航道的通航条件一通航水位1、水位水位是指河流或其他水体的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程。
通常以航行基准面和理论最低潮面作为水位基面。
航行基准面是不包括河口潮流段的内河航道测图上所载水深的起算基面。
理论最低潮面是沿海和河口潮流段测图上所载水深的起算基面。
由于江河、湖泊的水面受上下游多种水文因素的影响,处于涨落变化状态,因此,水位是一个经常变化的值。
我们通常把水位涨落过程中河流呈现的特性,结合对航道、航运、水利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将河流的水位上升、下落过程划分为洪水期、中水期和枯水期。
2、设计最高通航水位设计最高通航水位是设计规定某一河段或具体部位允许标准船舶或船队正常通航的最高水位。
对船闸而言,当实际水位超过设计最高通航水位时,船舶便不能通航;对无船闸河段,它并不是断航水位,但是,对船舶水线以上高度和航速有限制。
3、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是设计规定某一河段或具体部位允许标准船舶或船队正常通航的最低水位。
当实际水位低于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航道不能保证标准维护水深,但吃水适宜的船舶可以照常航行,大型船舶(船队)需要减载控制吃水方可航行。
二通航条件通航条件是指与通航有关的条件,包括通航尺度、水流条件、气象条件、河床边界条件和通航设施状况等的总称。
这里主要介绍通航尺度和通航水流条件。
1、通航尺度通航尺度是航道尺度、船闸有效尺度和通航净空尺度的总称。
1.1航道尺度航道尺度包括航道水深、航道宽度、航道弯曲半径。
我们把为保证标准船舶和船队正常通航,航道所必须具有的最小水深、宽度和弯曲半径称为航道标准尺度。
《内河通航标准》规定了相应等级航道的航道尺度标准及确定原则、方法。
航道维护管理单位在对具体的河流进行航道维护的过程中,要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内河通航标准》的规定,结合河流的客观条件和运输实际需要,按照相关程序确定计划维护的航道标准尺度,也称为计划维护尺度。
(1)航道水深:是指航道范围内从水面到底部的垂直距离。
航道与引航基本知识计算题:水位和实际水深的计算,潮汐的计算河谷:是河流流经或曾经流经的长条形凹地。
河谷的分类:有阶地/无阶地河谷;山区/平原河流河谷;一般山区河流河谷狭窄、坡降大,水流急;平原河流河谷较宽阔,坡降小,形态规则。
河漫滩:在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水面的冲积层部分。
河床:河谷中曾经被水流淹没的部分。
船闸:是拦河建筑物的重要通航设施,它能使船舶通过有集中水位差的航道,上下有闸首,中间有闸室的过船建筑物。
船闸的组成:闸室,(上、下)闸首,(上、下游)引航道。
航道标准深度:又称最小保证水深,它是设计代表船型在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须保证的航道最小水深。
其标准值不小于设计代表船型的最大吃水加富裕水深。
航道标准宽度:是指在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设计代表船型或船队满载吃水航行所需的航道最小宽度。
即整个通航期内航道中应保证的最小宽度。
主流:河流中的水体,有部分沿河槽轴线总的方向流动,面流层流线基本平行运动,这部分水流称主流。
它是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
主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主流是选择航路的依据,由于主流带有宽、窄、弯、直、急、缓,随河槽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在宽阔顺直河段,下行船舶应“认主流、走主流”,上行船舶应“认主流、丢主流”,利用主流以提高航速;在弯曲狭窄河段,主流带随河形弯曲,主流两侧出现横向分速水流扫弯而成强横流,同时出现了流势高低。
一般指向凸岸一侧横向分速较低,为高流势侧。
因此,无论上下水航行,应将航路(航迹线)选择在主流上侧航行,即稍靠凸岸一侧航行。
缓流:主流两侧流速较缓的水流称缓流。
回流:同主流流向相反的回转倒流称回流。
因长江走向是自西向东,故长江的回流又称“西流”。
回流对上行船舶航行的影响:上行对面积大而力量弱的回流,上行船可适当利用,以增大航速,提高船舶的过滩能力。
对回流面积小,力量强的回流区,上行船舶应避开航行。
回流对下行船舶的影响:在航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下行船舶应避开回流区航行,以提高航速。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水运网 >> 科教 >> 行业知识 >> 正文航道的等级划分与通航条件周俊安 中国水运报 更新时间:2009-7-28航道是水运的三大要素之一。
航道是水运赖以发展的基础,有“航运之母”之称。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一、航道概念航道是指沿海、江河、湖泊、水库、渠道及运河内可供船舶排筏在不同的水位期通航的水域。
1.通航水域就术语的含义而言,船舶及排筏可以通达的水面范围都是通航水域,则沿海、江河、湖泊、水库、渠道和运河内可供船舶、排筏在不同水位期的通航水域即为航道。
要明确界定通航水域,首先要明确船舶和排筏的含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指明船舶“是指各类排水或非排水船、筏、水上飞机、潜水器和移动式平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则规定船舶“是指各类排水或非排水的船艇和移动式平台”。
前者将排筏列入船舶的范围,后者则未作这样的明文规定。
船舶种类很多,有大有小,其作为水上运载工具的属性是相同的,但不同类别和大小的船舶其功能相异。
具有能让营运船舶和大中型排筏通达条件的水域定为有真正意义的通航水域,当然,这类水域同样可供小艇和小排筏通行。
2.航道广义上必须把航道理解为水道或河道整体,它可以不包括堤防和整个河漫滩,但不能不包括常遇洪水位线以下的基本河槽或者是中高潮位以下的沿海水域。
航道的狭义理解等同于“航槽”。
因为航道应当有尺度标准和设标界限,航道位置可以随河床演变或水位变动而随时移动,航道尺度也可以随季节与水位变化以及治理工程的实施而有所调整。
除了运河、通航渠道和某些水网地区的航道以外,航道宽度总是小于河槽的宽度。
在天然河流、湖泊、水库内,航道的设定范围总是只占水面宽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用航标标示出的可供船舶航行利用的这一部分水域,受到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
在天然条件下,不同水位期能供船舶安全通航的那一部分水域,既有尺度要求,也有水流条件的要求。
精心整理航道航标管理基础知识第一部分航道概述一、航道概念及分类(一)航道:沿海、江河、湖泊、运河内船舶、排划在不同水位期可以通航的水域。
(二)航道分类1.按航道的级别划分为7级,即I、II、III、IV、V、VI和Ⅶ个等级航道。
通航标准低于Ⅶ级的航道为等外级航道。
2.按航道的管理属性划分为国家航道、地方航道和专用航道。
3.按航道所在地域划分为沿海航道和内河航道。
4.按航道形成的因素分为天然航道、人工航道和渠化航道。
5.按航道的通航条件划分:(1)依通航时间分为常年、季节性通航航道;(2)依通航限制条件分为单向、双向和限制性航道;(3)依通航船舶类别分为内河船航道、海船进江航道、主航道、副航道、缓流航道、短捷航道等。
6.按航道所在特殊部位分为桥区航道、港区航道、库区航道、内河进港航道和海港进港航道等。
二、航标的概念、作用及分类(一)航标:即助航标志,是船舶航行的重要助航设施。
(二)航标的作用:标示航道的方向、界限与障碍物,揭示有关航道信息,为船舶航行指出安全经济的航道。
(三)航标分类1.按航标的作用划分为:(1)视觉航标:是固定的或浮动的供直观的助航标志。
具有易辨认的形状颜色,可安装灯器及其它附加设备;常用标身的形状、颜色或顶标来区分或表示不同的航标功能,供驾驶员在白天观察使用,夜间则以灯光的颜色、节奏、周期来区分识别。
(2)音响航标:是指能发出声音信息以引起驾驶员注意其概位的助航标志。
有空中和水中音响航标两种。
(3)无线电助航设施:以无线电波传送信息供船舶接收以测定船位的助航标志。
有无线电指向标、无线电测向仪、雷达应答器、雷达反射器、雷达指向标、卫星导航等。
2.按航标设置水域划分为:(1)内河航标:有航行标志、信号标志和专用标志。
航行标志包括过河标、沿岸标、过渡标、侧面标、左右通航标、示位标、泛滥标、桥涵标;信号标志包括通行信号标、鸣笛标、界限标、水深信号标、横流标、节制闸标;专用标志包括管线标和专用标。
船舶航道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船舶航线规划与导航一、船舶航线规划概述1. 航线规划的定义2. 航线规划的目的与意义3. 船舶航线规划的基本原则4. 航线规划的影响因素二、航线规划方法与技术1. 基于经验的航线规划方法2. 基于数学模型的船舶航线规划3. 航线规划软件与系统4. 航线规划中的地图与图表三、增强船舶导航的技术1. 卫星导航系统2. 惯性导航系统3. 自主导航系统4. 其他辅助导航设备第二章航道水文和海图一、航道水文概述1. 水文环境的概念2. 航道水文数据的类型3. 航道水文资料的获取途径4. 航道水文资料的利用二、海图及其使用1. 海图的种类与编制2. 海图符号与图例3. 海图的更新与订正4. 电子海图与船舶导航系统的整合第三章船舶导航设备一、罗经与指南针1. 罗经的原理与结构2. 罗经误差与校验3. 磁航向与船艏向的关系二、测向设备1. GPS定位系统2. 线路推算仪3. 自动航向控制系统三、声呐与激光雷达1. 声呐的原理与应用2. 激光雷达的原理与应用四、雷达导航系统1. 雷达的工作原理2. ARPA雷达的应用3. 雷达图象的解译与分析五、船舶通信设备1. 无线电通信设备2. 卫星通信系统3. AIS自动识别系统第四章航道安全与规范一、航道标志与航标1. 航道标志的类型与作用2. 航标的规范与标准3. 航标灯光的识别与辨认4. 航标维护与评定二、航道交通管理1. 航道交通规则与规定2. VTS系统的作用与功能3. 航行区域的划分与管理三、船舶应急与救援1. 船舶应急预案与演习2. 与海上救援相关的设备与设施3. 卫星通讯系统在海上救援中的作用第五章船舶操纵与航道操作一、船舶操纵原理1. 船舶动力学基础2. 船舶操纵系统3. 船舶操纵技术与要领二、锚泊与系泊操作1. 锚泊操作的流程与要点2. 系泊技术与设备3. 特殊天气下的锚泊与系泊技术三、船舶驾驶技术1. 船舶驾驶的基本程序2. 船舶驾驶中的注意事项3. 复杂航道情况下的驾驶技术四、船舶进出港操作1. 船舶进出港的准备工作2. 港口进出口航道的特点与规定3. 渡口、码头等特殊情况下的进出港操作技术第六章船舶航道综合管理一、航道综合管理1. 航道综合管理的基本概念2. 航道综合管理的组成与功能3. 航道管理中的人力资源与物资资源4. 航道综合管理技术平台二、航道安全管理1. 航行安全体系与要求2. 巡视巡航与航行监督3. 事故报告与风险评估三、航道环境保护1. 航道环境保护法律法规2. 航道污染防治措施3. 环保监测与应急处置四、航道信息化与智能化1. 航道信息化系统2. 船舶智能化导航技术3. 互联网+航运的应用与前景结语以上是对船舶航道知识点的一个总体概括,其中包括航线规划与导航、航道水文和海图、船舶导航设备、航道安全与规范、船舶操纵与航道操作、船舶航道综合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航道是水运的三大要素之一。
航道是水运赖以发展的基础,有“航运之母”之称。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航道概念航道是指沿海、江河、湖泊、水库、渠道及运河内可供船舶排筏在不同的水位期通航的水域。
1.通航水域就术语的含义而言,船舶及排筏可以通达的水面范围都是通航水域,则沿海、江河、湖泊、水库、渠道和运河内可供船舶、排筏在不同水位期的通航水域即为航道。
要明确界定通航水域,首先要明确船舶和排筏的含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指明船舶“是指各类排水或非排水船、筏、水上飞机、潜水器和移动式平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则规定船舶“是指各类排水或非排水的船艇和移动式平台”。
前者将排筏列入船舶的范围,后者则未作这样的明文规定。
船舶种类很多,有大有小,其作为水上运载工具的属性是相同的,但不同类别和大小的船舶其功能相异。
具有能让营运船舶和大中型排筏通达条件的水域定为有真正意义的通航水域,当然,这类水域同样可供小艇和小排筏通行。
2.航道广义上必须把航道理解为水道或河道整体,它可以不包括堤防和整个河漫滩,但不能不包括常遇洪水位线以下的基本河槽或者是中高潮位以下的沿海水域。
航道的狭义理解等同于“航槽”。
因为航道应当有尺度标准和设标界限,航道位置可以随河床演变或水位变动而随时移动,航道尺度也可以随季节与水位变化以及治理工程的实施而有所调整。
除了运河、通航渠道和某些水网地区的航道以外,航道宽度总是小于河槽的宽度。
在天然河流、湖泊、水库内,航道的设定范围总是只占水面宽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用航标标示出的可供船舶航行利用的这一部分水域,受到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
在天然条件下,不同水位期能供船舶安全通航的那一部分水域,既有尺度要求,也有水流条件的要求。
在某些特定的航段内,还受到过河建筑物如桥梁、过江管道、缆线的限制。
因此,狭义的航道是一个在三维空间尺度上既有要求、又有限制的通道。
二、航道分类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海岸线漫长,航道流经的地质条件和水量补给等因素差异很大,同时,各地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航道建设、航道管理的水平和投入程度不一,航道有条件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按航道的等级划分根据《内河通航标准》的规定,我国航道等级由高到低分I、Ⅱ、Ⅲ、Ⅳ、V、Ⅵ、Ⅶ级航道,这7级航道均可称为等级航道。
航道有关术语一、航道有关概念(一)航道定义关于航道的定义,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技术文件的解释不完全相同。
比如,美国新哥伦比亚百科全书将“航道”的定义为:用于运输的天然或人工的内陆可航行水体,或它所联结成的网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航道管理条例》)根据我国的情况,给航道下的定义是:航道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江河、湖泊、运河内船舶、排筏可以通航的水域。
可从以下3个方面理解这定义:1、航道是一个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水域。
由于“可以通航的水域”是随水位变化而变化的,高水位时可以通航的水域在低水位时则可能不能通航,而低水位时不可通航的地方在高水位时则可能可以通航。
因此,就这个角度而言,应对航道作广义的理解。
2、航道是经有权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可通航水域。
所谓“可以通航”,是指经有权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可以通航,换言之,不是所有已具备通航技术条件或已有船舶正常通行的水域都是“航道”。
从这个角度,应对航道定义作狭义的理解。
3、分清“航道”与“河道”实质意义上的区别。
一般而言,河道是航道的基础,没有河道则没有航道。
但是,“河道”是指两侧河岸之间可供水流通行的通道,其空间范围通常被局限于两侧堤岸之间、堤顶以下;而“航道”的空间范围则不仅包括两侧河岸之间水下一定深度的空间,还包括水上一定高度的空间。
水上空间范围的管理也因此成为航道行政管理极为重要的管理内容。
(二)航道尺度航道尺度是航道水深、航道宽度和弯曲半径的总称。
1、航道水深航道水深是指航道范围内从水面到河床底部的垂直距离,通常指航道内最浅处水面到河底的垂直距离。
航道水深是航道建设与维护的重要指标,一般又分为航道维护水深和航道标准水深。
航道维护水深是根据水位、航道变迁和维护能力,确定的水深维护指标。
航道标准水深是指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代表船舶或船队安全通航必须保证的航道最小深度。
2、航道宽度航道宽度是指航道两侧界限之间,垂直于航道中心线的水平距离。
航道航标管理基础知识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航道航标管理基础知识第一部分航道概述一、航道概念及分类(一)航道:沿海、江河、湖泊、运河内船舶、排划在不同水位期可以通航的水域。
(二)航道分类1.按航道的级别划分为7级,即I、II、III、IV、V、VI和Ⅶ个等级航道。
通航标准低于Ⅶ级的航道为等外级航道。
2.按航道的管理属性划分为国家航道、地方航道和专用航道。
3.按航道所在地域划分为沿海航道和内河航道。
4.按航道形成的因素分为天然航道、人工航道和渠化航道。
5.按航道的通航条件划分:(1)依通航时间分为常年、季节性通航航道;(2)依通航限制条件分为单向、双向和限制性航道;(3)依通航船舶类别分为内河船航道、海船进江航道、主航道、副航道、缓流航道、短捷航道等。
6.按航道所在特殊部位分为桥区航道、港区航道、库区航道、内河进港航道和海港进港航道等。
二、航标的概念、作用及分类(一)航标:即助航标志,是船舶航行的重要助航设施。
(二)航标的作用:标示航道的方向、界限与障碍物,揭示有关航道信息,为船舶航行指出安全经济的航道。
(三)航标分类1.按航标的作用划分为:(1)视觉航标:是固定的或浮动的供直观的助航标志。
具有易辨认的形状颜色,可安装灯器及其它附加设备;常用标身的形状、颜色或顶标来区分或表示不同的航标功能,供驾驶员在白天观察使用,夜间则以灯光的颜色、节奏、周期来区分识别。
(2)音响航标:是指能发出声音信息以引起驾驶员注意其概位的助航标志。
有空中和水中音响航标两种。
(3)无线电助航设施:以无线电波传送信息供船舶接收以测定船位的助航标志。
有无线电指向标、无线电测向仪、雷达应答器、雷达反射器、雷达指向标、卫星导航等。
2.按航标设置水域划分为:(1)内河航标:有航行标志、信号标志和专用标志。
航行标志包括过河标、沿岸标、过渡标、侧面标、左右通航标、示位标、泛滥标、桥涵标;信号标志包括通行信号标、鸣笛标、界限标、水深信号标、横流标、节制闸标;专用标志包括管线标和专用标。
2015年某省航务海事系统大练兵大比武活动航道部分试题一、选择题1、制定航道法的目的是为了规X和加强航道的A、B、C、E,保障航道畅通和航道安全,促进水路运输发展。
A、规划B、建设C、养护D、管理E、保护2、航道法所称航道是指中华人民某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等内陆水域中可以供船舶通航的B,以及内海、领海中经建设养护可以供船舶通航的B。
A、水域B、通道3、航道包括A、B和C等航道设施。
A、通航建筑物B、航道整治建筑物C、航标D、船闸E、升船机4、国务院和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该加强对航道工作的A、B、C、D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持和改善航道通航条件,保护航道安全,维护网络畅通。
A、领导B、组织C、协调D、督促E、指导、5、国务院和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航道B、C的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航道B、C资金。
A、规划B、建设C、养护6、航道规划分为A、B、C和D。
A、全国航道规划B、流域航道规划C、区域航道规划D、省级航道规划E、市州航道规划7、航道规划应当包括航道的A、B、C以及D等内容。
A、功能定位B规划目标C发展技术等级D、规划实施步骤E、规划经费8、航道规划应当符合依法制定的A,符合B和C。
A、流域、区域综合规划B、水运规划C、防洪规划D、城乡规划E、海洋功能规划9、航道发展规划技术等级根据相关自然条件以及A、B、C、D和F 等因素确定。
A防洪B供水C、水资源保护D、生态环境保护E、交通发展需求F、航运发展需求10、省级航道规划由A会同B、C等部门编制,由省级人民政府会同交通运输部批准发布。
A、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B、发展改革部门C、水行政主管部门D、国土主管部门11、流域航道规划、区域航道规划和省级航道规划应当符合A。
A、全国航道规划B、航道规划12、新某道以及为改善航道通航条件而进行的航道工程建设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建设工程A、B和C的规定。
A质量管理B安全管理C、生态环境保护D、防洪13、航道建设工程应依法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A、B、C和D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