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藩镇研究-历史文化学院
- 格式:ppt
- 大小:4.61 MB
- 文档页数:42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摘要:唐朝的国力,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顶峰,国泰民安,到处欣欣向荣,一派繁华。
而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却使她的统治摇摇欲坠。
八年战乱勉强被平定了,但安史余党仍然盘踞在河朔一带,发展成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势力。
于是,藩镇割据和藩镇林立的复杂局面便构成了唐中后期政治的最大特点。
尽管如此,唐王朝的统治仍然维持了一个半世纪。
那为什么唐代的藩镇割据能够长期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呢?这到底与唐中后期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密切联系呢?本文将从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土地制度、官职制度、边防形势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对此做出初步合理的分析和回答。
关键字:唐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河朔、政治制度一、唐代xx形成的渊源背景许多人都把唐代藩镇林立的局面归于唐安史之乱的单一产物,但其实安史之乱只是表面上的催化剂,因为唐代藩镇的产生与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和各方面复杂因素有密切联系,其渊源何其深。
首先是土地制度的变化——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均田制的逐渐崩溃,随之而来的是在其基础上的征兵制也在同步趋向崩溃,军队涣散。
在这种情况下,失去土地的农民们选择大规模逃亡。
“亡命山泽、挟藏军器[1]”就是对当时情况生动的描述。
这样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山贼路盗成群,军队士兵流失,对内农田不治,对外边防不敌,唐代统治面临重大威胁。
内外交迫之际,统治者采取了一定措施力争扭转困局。
开元二十五年,玄宗颁布诏令,“宜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各量军镇闲剧,审厉害,计兵防健儿等作额,委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每岁加于常例,给田地屋宅,务加优恤,便得存济,每年逐季本使具数报中书门下,至年终一时录奏。
”[2]这样,新的军队健儿便从各色的流亡人口征召入伍,由于有偿优恤,便使得本变暴徒的人争先恐后地应募,唐代社会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便可以迎刃而解。
唐代后期藩镇林立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
“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置的缘边节度使,是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局面的先导。
唐代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和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但是在唐朝晚期,便出现了藩镇割据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对于唐朝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唐代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和影响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对唐代出现藩镇割据进行分析。
1. 中央权力的衰弱导致地方割据随着唐朝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内外安定,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然而,唐朝盛世的前半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战乱和动荡才得以安定,在这个过程中,各地的地方领主和军阀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逐渐崛起,以便保卫自己的领土和掌握更多的权力。
而经过中央政府长期发展统治的后半期,中央政府的力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同时地方的藩镇统治也更加稳定,使得唐朝的统一得到了较长时间的保持。
然而,由于唐朝统治的地域广阔,各地人民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当地领主和军阀在统治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意见和冲突,因此,对于这些地方势力的割据,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应对手段,只能多次进行妥协和调和,最后导致地方势力越来越强大,中央政府失去掌控的空间。
2. 唐朝农民战争的影响唐代的农民战争是对唐朝统治最大的挑战之一,在这个战争中,大量的农民得到了解放,但也导致了地方军阀的崛起,地方势力以武力掌权,劫持了皇帝,造成很多政治混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农民武装逐渐演化成为了一些大型领地政权,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藩镇割据。
3. 人口的迁移和减少唐朝后期,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乱、瘟疫等,许多地方的人口大量迁徙,导致原有的人口数量锐减,但是土地和资源的分配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调整,这使得一些地方势力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也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1. 对于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唐代藩镇割据的发生,加强了地方势力的崛起,对于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统一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
不少地方势力越来越依赖自己的武力和资源来掌控一地,最终导致国家的中央政府失去了对这些势力的控制,使得唐朝的统一和稳定逐渐被丧失。
唐代鄜坊镇研究依照张国刚先生对唐代藩镇类型的分类,唐代藩镇鄜坊镇属于边疆防御型藩镇,主体辖区是鄜、坊、丹、延四州。
鄜坊镇辖区鄜、坊、丹、延四州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军事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安史之乱后在防御西北诸族的入侵、拱卫京师长安、制衡西北藩镇、维护唐王朝统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笔者通过对鄜坊镇的概况,从安史之乱到鄜坊镇的初建,代宗至唐末鄜坊镇的演变,鄜坊镇与唐中央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鄜坊镇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鄜坊镇与唐中央的关系,以及西北边疆防御型藩镇的演变与唐王朝兴亡的内在联系。
第一章“鄜坊镇的概况”,考察了鄜坊镇的建置情况、交通地理情况、经济情况。
首先,对鄜坊镇建置概况、建置沿革的情况以及行政沿革情况进行了探讨。
其次,对鄜坊镇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进行了分析。
再次,对鄜坊镇的农业、商业、手工业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从安史之乱到鄜坊镇的初建”,论述了西北边防的空虚、西北边疆形势、西北藩镇形势以及鄜坊镇的初建。
安史之乱爆发后,边军内调平叛导致西北边防空虚,吐蕃、党项等西北诸族趁机侵扰西北边疆,鄜坊镇建镇时机到来,并在肃宗时形成西北五镇。
第三章“代宗至唐末鄜坊镇的演变”,将鄜坊镇的发展历程与唐王朝藩镇政策以及西北、关中、中原地区战争相结合。
代宗至唐末,鄜坊镇多次参与到唐中央的平乱战争,给予唐中央以有力支持。
黄巢起义爆发后,打破了唐中央与藩镇以及藩镇与藩镇之间的平衡,藩镇之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鄜坊镇最终由恭顺藩镇沦为强藩所控。
第四章“鄜坊镇与中央的关系”,从鄜坊镇的藩镇类型、鄜坊历任节度使与唐中央的关系、鄜坊镇军事战略地位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唐中央对以鄜坊镇为代表的西北边疆防御型藩镇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鄜坊镇具有京师长安的“北方屏障”、西北藩镇防御体系的“后卫线”、制衡西北藩镇、唐中央的“屯兵与援兵处”等军事战略地位,然其被李茂贞、朱全忠相继控制后,由恭顺走向跋扈。
藩镇割据的历史故事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
藩镇割据: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
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在位(712756年)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力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一共设立了9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最重要的州就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就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
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了不少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
后来又扩充到全国。
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由前期的采访使改名)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
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
方镇并非都是割据音,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官职任免出于朝命。
但是在今河北地区一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在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段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兴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
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为藩镇割据。
唐代藩镇割据的形势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唐代宗初年到德宗末年(762805年),是割据形势发展时期。
763年,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结束。
分镇与徙治——兼论中晚唐藩镇与州的博弈进退张达志【摘要】中晚唐藩镇建置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裂地分镇,藩镇碎化造成数量日增而辖境大减.分镇使一批属州变成治州,地位大为提升,新藩镇所领属州数目骤减,相对分镇以前其比重与实力均有增强.同时,徙治使治州与属州角色转换,原本实力平平的属州,会在短时间内实现实力飞跃,甚至超过原来的治州.分镇与徙治逐渐发展,客观上促使藩镇渐弱而属州渐强.北宋太宗时,能够彻底废除藩镇,实现全国诸州直属朝廷,可从中晚唐分镇与徙治中一窥因由.【期刊名称】《安徽史学》【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8页(P13-20)【关键词】中晚唐;藩镇;州;分镇;徙治【作者】张达志【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安史乱前,唐朝于边境设立藩镇,以抵御外敌。
安史乱后,出于平乱需要,于内地遍设藩镇,并逐渐固定化、区域化①参见[日]日野开三郎:《支那中世の军阀——唐代藩镇の研究》,东京三省堂1942年版;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大化书局1978年版;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因此,藩镇问题与中晚唐历史演进相伴始终。
藩镇凌驾于州之上,使得朝廷与州的上通下达阻碍重重,因此,朝廷一直努力寻求与藩镇、州之间的权力平衡,即使在叛逆藩镇对抗跋扈时期也不例外②参见刘诗平:《论唐后期的地方行政体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陈志坚:《唐代州郡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夏炎:《唐代州级官府与地域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宪宗元和年间,彻底扫平叛藩,并随之在两税三分、刺史军权等方面推行一系列限制藩镇的举措,对其后藩镇的发展影响深远。
虽然穆宗时河朔再叛,但客观上藩镇渐弱而属州渐强的趋势已无法逆转。
唐末五代,州的独立性更加显著,而藩镇却逐渐沦为朱温、李克用等强藩的附庸①参见拙稿:《唐代后期藩镇与州之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唐代藩镇研究唐代藩镇是指唐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防御而设立的一种行政区划,具有一定的军事和行政权力。
唐代的藩镇制度对于唐朝的政治稳定、国土统一、边疆防御和军事力量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研究唐代的藩镇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唐代藩镇的设立目的。
唐代的藩镇制度主要是为了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和加强对外侵略的抵抗。
在唐朝初年,为了削弱宗室势力,安抚诸王,政府开始派遣王子到边疆地区担任藩镇节度使,不仅可以平息一些地方反抗势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防御。
同时,一些藩镇节度使也具备一定的行政权力,可以处理一些地方事务,具有一定的自治能力。
其次,唐代藩镇的地位和权力。
唐代的藩镇节度使在地位上相当于朝廷派驻在地方的高级军事长官,直接对内地京城朝廷负责,而军事上则对边疆地区负责。
藩镇节度使同时担任军事、行政和财政职能,具有很大的权力。
藩镇节度使还可以招收士兵,管理土地,征收税赋,甚至可以发行货币,具备相对独立的政权。
再次,唐代藩镇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唐朝初期的藩镇制度主要是为了巩固朝廷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平息一些地方割据势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藩镇节度使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军事和政治势力。
在唐末五代时期,一些藩镇节度使甚至反叛朝廷,割据一方,导致唐朝的政权崩溃。
最后,唐代藩镇对于唐朝政治的影响。
唐代的藩镇制度对于唐朝政权的稳定和统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唐朝军事力量的建设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但是,随着藩镇节度使的权力逐渐壮大,藩镇节度使对朝廷的掣肘和削弱也成为一种隐患,对于朝廷的政治稳定和权威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综上所述,唐代的藩镇制度对于唐朝政权的稳定和边疆地区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一种既能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防御,又能够平息地方割据势力,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的一种行政和军事制度。
然而,藩镇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隐患,对于朝廷的政权和权威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研究唐代藩镇制度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唐朝政治制度、军事力量和边疆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西北藩镇与地域社会王凤翔【摘要】@@ 唐代西北藩镇,又名京西北藩镇,即唐都长安之西北的藩镇集团.唐朝藩镇之肇始即在西北设置的河西节度使,随之自东北至西南沿边又设立了陇右、朔方、安西、北庭等十镇,号"开天十节度",其中有五大节度置于西北,所谓"精兵猛将,皆聚于西北".【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0(026)005【总页数】3页(P29-31)【作者】王凤翔【作者单位】滨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正文语种】中文唐代西北藩镇,又名京西北藩镇,即唐都长安之西北的藩镇集团。
唐朝藩镇之肇始即在西北设置的河西节度使,随之自东北至西南沿边又设立了陇右、朔方、安西、北庭等十镇,号“开天十节度”,其中有五大节度置于西北,所谓“精兵猛将,皆聚于西北”,突出体现了唐朝的“关中本位”政策。
安史乱后,唐廷被迫调西师内地平叛,以至河西、安西、北庭、陇右等西北大部沦入吐蕃之手,国都长安暴露在异族强敌面前。
此时,唐朝一则迫切需要建立对吐蕃的军事布防,二则还需迅速建立稳定政局,威慑叛镇的军事力量,因此以朔方军为基础,[1](P236)连同河陇地区调入京西北的部队分别设立了泾原、凤翔、邠宁、灵盐、夏绥、鄜坊等六镇,再加上振武、天德二镇,形成了以拱卫京师为目的的自西至北的弯月形防御体系。
这八镇就是所谓的京西北藩镇。
学界前辈先贤对唐代西北藩镇早有见解和判断。
王寿南从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角度认为西北藩镇对朝廷恭顺是由于在经济上依赖于中央。
[2](P299)张国刚认为西北藩镇在地缘上属边疆型,在功能上属御边型藩镇。
[3](P79-81)王援朝则根据藩镇与中央关系及对中央集权统治的作用将西北藩镇定性为西北防边型藩镇。
[4](P62)黄利平对京西北八镇作了分别考述,从设置原因、建制沿革的角度强调了京西北藩镇在防御吐蕃、维护中央集权等方面的作用,[5]等等。
今囿于篇幅,本文仅从地域社会视角探论安史乱后的西北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