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兵马使初探
- 格式:docx
- 大小:21.89 KB
- 文档页数:5
宋代州级属官体制初探提要:宋代州级政府是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一环,而州级行政属官是佐助正副长官贯彻中央政令,处理日常政务,保证完纳税粮,尤其是办理日常司法政务的主要官员。
宋代州级属官体制承袭于唐末五代,但又有较大的改组,呈现出人员减少,司法政务繁重等时代特点,在化解民间纠纷,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和加强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宋代幕职诸曹官宋王朝结束了唐末五代长期纷争的历史局面,重新确立了中央有效地统辖地方的中央集权统治体制,这一统治体制对后期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多民族国家的大统一局面成为历史主流,这种统一局面的维持与宋朝确立的文官治国体制有很大关系。
在宋代的行政体制中,州级政权是中央治理地方的桥梁,它既是一个正式的和完整的地方财政级别,①,也是地方最重要的司法审判级别,是有效地贯彻中央政策法令、维持地方统治秩序的关键环节。
在州级政权体系中,知州(府、军、监)是长官②,通判是副长官。
③在正副长官之下,宋代州郡设置幕职、诸曹官作为行政属僚,辅佐长贰治理州政。
此外,尚设都监、监押、巡检等军政属官,被称为州司兵官;设州学教授主管学校教育;并创设了管理各种仓场库务堰闸的监当官,担负财税征收及管理职能。
④对于这些具体贯彻执行地方统治政策的属官体制,学术界关注较少。
关于幕职诸曹官,目前只有龚延明先生在其所著《宋代官制辞典》中详列44目,考述其职源与沿革、职掌、品位、编制、简称与别名,为研究者提供了必要参考⑤;朱瑞熙先生所著的《中国①参阅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第二章,第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
②参见苗书梅《宋代知州及其职能》,载《史学月刊》1998年第6期。
③参见苗书梅《宋代通判及其主要职能》,载《河北学刊》1990年第2期;王世农:《宋代通判论略》,载《山东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④参见苗书梅《宋代监当官初探》,载《宋史研究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12月。
・专题研究・唐朝使职若干问题研究宁志新提要:唐朝使职沿袭汉魏至隋的一些做法,又出现新特点:使职大量增加,遍及政权各部门;出现复合使职,兼任情况普遍;若干使职常设化、固定化、系统化。
唐朝使职总数当在350个左右,可依职能分为5大系统。
使职僚佐选用采取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辟制。
使职大量产生的原因一是唐朝官制有缺陷,二是使职具有常设官制不具备的优点,三是唐朝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
使职是唐朝官制中的重要内容,但《唐六典》、《通典》、两《唐书》官志等唐代典籍却记载不多,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不过,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已就此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本文试就其中几个问题略抒管见,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使职的渊源与特点以使为官名的出现时间,大型工具书《辞海》定在唐朝,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
”①《辞源》亦称:“唐以后朝廷特派去负责地方某种政务的官称‘使’。
如领兵称节度使,管财赋则称兼观察使等。
”②其实,早在汉朝就出现了以使为官名的现象。
南宋学者王应麟在《玉海》卷一三二《官制・使》中已经指出了这一点。
东汉时设置过清诏使,如范滂,“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③此外,汉朝还出现了若干以“使者”为名的官号。
有“稻田使者”,如元凤元年①《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8页。
②《辞源》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修订版,第205页。
(前80年)冬十月,安阳侯桀与燕王谋逆,“故稻田使者燕仓先发觉”①。
“主历使者”,如元凤三年,因为历法问题,“诏下主历使者鲜于妄人诘问”②。
“行冤狱使者”,如张敞为京兆郡守,冤杀部下官吏絮舜,“会立春,行冤狱使者出,舜家载尸,并编敞教,自言使者。
使者奏敞贼杀不辜”③。
“河堤使者”,如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黄河冲决金堤,“河堤使者王延世使塞,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
第29卷第1期邯郸学院学报2019年3月V ol.29 No.1 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 Mar. 2019房山石经题记所见幽州节度使府兵马使姜欣玥(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7)————————————————————————————————————————————摘要:房山石经题记中保存了不少幽州卢龙节度使府兵马使的相关材料。
有些见诸史载,有些为题记独有。
通过整理出题记中各类兵马使,对其命名进行分类,重点对史籍未记载的兵马使作简要分析。
题记中兵马使命名情况大约可分为三大类:按编制番号划分;按所属系统划分,包括节度使衙系统和节度使堂系统兵马使;按与节度使所属关系划分。
从题记中可以看出卢龙军事力量划分非常细密,兵马使有父子相袭和翁婿相承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藩镇的地域色彩和割据性质。
在为节度使的刻经活动中,带“亲事”称号的兵马使出现频率最高,他们是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
同时,刻经活动也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
各种类型兵马使在职能、地位、重要性等方面略有差别,其设置对藩镇的稳固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房山石经题记;唐代;幽州卢龙节度使;兵马使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19)01-0104-08收稿日期:2018-12-01作者简介:姜欣玥(1992-),女,山东潍坊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隋唐史。
————————————————————————————————————————————关于唐代节度使府军将,史籍缺乏系统记载,材料颇为散乱。
严耕望先生借助史籍和碑刻,考证出方镇使府军将之职有五:都知兵马使;左右厢后院等兵马使;虞侯、都虞侯;押牙、都押牙;教练使、都教练使。
①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房山石经题记汇编》中保存了不少幽州卢龙节度使府军将的相关材料。
其中有关兵马使的材料较为丰富,有些见诸史载,有些为题记独有。
《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研究》出版
骆艳
【期刊名称】《西夏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为春秋孙武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兵书,传世有竹简本、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三大系统。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孙子兵法》为曹操、李筌和杜牧三家注本,木刻,蝴蝶装,残存101面,面7行,行12或13字不等,分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和英国国家图书馆。
2023年9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研究》一书,分别从文献学、语言学、翻译学和历史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研究,最大限度地复原了《孙子兵法》“三家注本”的原貌。
【总页数】1页(PF0002)
【作者】骆艳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西夏文献整理研究的里程碑——《中国藏西夏文献》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2.西夏文献整理研究的里程碑——《中国藏西夏文献》整理出版
3.西夏文本《孙子
兵法》的文献研究4.西夏文刻本《孙子兵法三注》缀合整理研究5.聂鸿音《西夏文字和语言研究导论》出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陈诚西域纪行诗研究
彭珍
【期刊名称】《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17)3
【摘要】明代使臣陈诚仗旌奉使西域,投荒万里,开拓了明代陆上交通的新局面,增进了与西域诸民族的往来联系。
在西使途中不辍吟咏,其诗以纪实之笔立体清晰地建构了出使的空间行迹,展示了明初西域诸国鲜明的地域文化,真实记录了“衔命出疆”的情感历程,反映了明王朝与西域各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具有独特的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
【总页数】6页(P70-74)
【作者】彭珍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论明朝使臣陈诚的西域纪行诗
2.再论陈诚的西域纪行诗
3.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王北疆纪行诗
4.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刘敞北疆纪行诗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宋初的改革措施看唐末五代藩镇的割据统治
樊文礼
【期刊名称】《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2(0)2
【摘要】安史之乱以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唐王朝遭受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这种局面直到宋初,持续了二百余年。
在这期间,藩镇内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统治制度,直至宋初经过改革,才被打破。
本文试从北宋初年的改革措施入手,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七月条载: 初,上既珠李筠及[李]重进,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悬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
【总页数】14页(P32-45)
【关键词】唐末五代;都知兵马使;马步军都指挥使;藩镇割据;方镇;建隆;支郡;观察使;北宋初;孔目官
【作者】樊文礼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唐末五代宋初敦煌地区乡规民约考析——以敦煌出土汉文收养文书为例 [J], 李博
2.十年来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研究综述 [J], 何根海
3.唐末五代宋初写经书迹考察 [J], 张永强
4.唐末五代宋初写经书迹考察 [J], 张永强
5.唐末五代宋初慕容家族对玉门地区的管控——以敦煌文献和壁画为中心 [J], 程嘉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敦煌汉、藏文《宅经》的比较历史学研究作者:陈于柱张福慧来源:《敦煌研究》2021年第04期内容摘要:敦煌藏经洞发现的22件汉、藏文宅经写卷,弥补了目前唐宋时代同类文献缺失之不足。
敦煌藏文本P.3288V《宅经·五姓家宅图等占法抄》与P.T.127V《人姓归属五音经》均系依据汉文本《宅经》编译而成。
它们的发现,表明宅经文献不仅在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长期流行,同时对吐蕃日常生活也有深刻影响,隐喻着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移民转型发展、积极融入地方社会的具体路径,成为唐宋时代汉、藏认同融合历史归宿的重要见证。
关键词:敦煌写本宅经;归义军;吐蕃移民中图分类号:K870.6;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1)04-0032-10Abstract:The twenty-two manuscripts of the document Zhaijing(Principles of Residence Management) in Chinese or Tibetan discovered in the Dunhuang Library Cave have filled a gap in the research on similar documents of the Tang and Song periods. TheTibetan manuscripts P.3288V (Zhaijing·Wuxing Jiazhaitu Deng Zhanfa Chao) and P.T.127(Renxing Guishu Wuyin Jing)were both compiled based on the Chinese document Zhaijing. The discovery of these manuscripts indicates that such documents were not only prevalent in the Central Plains in ancient China, but also deeply influenced the daily life of the Tibetans. These texts further indicate the exact ways the Tibetan migrants transformed, develop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local society in Dunhuang during theGui-yi-jun regime period, and clearly manifest the history of integration between Han Chinese and Tibetan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Keywords:Dunhuang manuscripts of Zhaijing; Gui-yi-jun; Tibetan migrants《宅经》是敦煌藏经洞出土遗书中数量较多的一类社会历史文献,系历史时期以相宅择吉为旨向的术数书,或直接冠以“宅经”的堪舆书。
唐代前期府兵与兵器关系初探作者:刘啸虎来源:《敦煌研究》2018年第06期内容摘要:唐代前期的府兵制时代,乡府兵自市场上购得横刀和弓箭,交由军府武库统一管理。
轮到宿卫番上时,府兵再凭当初交纳兵器的文券收据,自军府武库领受横刀和弓矢,自行携带前去服役。
服役期间,军队有关部门对兵士兵器进行精确的管理,即“私兵器”随身配备,“禁兵器”按照具体承担任务的不同,定期自武库领受和缴还。
此过程中,“人”与“器”的关系实际因兵士的服役状态而在“合一”与“分离”间反复变化,成为这一时期兵器管理制度的一个特点。
关键词:唐代;府兵;兵器;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图分类号:E291;K8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8)06-0010-10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唐代前期府兵在日常生活中与兵器的关系。
有关此问题贾志刚先生曾在《唐代军费问题研究》一书中用“释器而安”加以总结。
他指出,甲仗具有双刃性,所以唐代尽可能让军卒战士平时与甲仗分离,并据此建立了兵器统一管理的甲仗库制度[1]。
需注意的是,唐代府兵制之下,籍在军府者具有双重身份,“兵”与“民”共为一体。
以兵士身份服役时,须接受军队的统一管理;而以平民身份在家乡生活时,则接受所在军府和当地州县的双重管理。
对唐代平民合法持有兵器的问题,学界关注者相对不多。
郭绍林先生将唐代兵器分为“普通兵器”和“禁兵器”。
“普通兵器允许私人制造、保存、交易、携带,禁兵器则不许,违者要判徒刑、流刑或死刑。
在京师这种敏感、繁华的地方,普通兵器也在禁止之列,尤其是安史乱后社会动乱加剧,禁令更为严厉。
”[2]根据两者在各类著作中的表述,笔者认为称作“禁兵器”和“私兵器”更加为当{1}。
“私兵器”、“禁兵器”与府兵的关系、府兵在服役状态下所接受的兵器管理等,仍有繼续探讨的空间。
一“私兵器”、“禁兵器”与府兵的关系关于唐代前期府兵在日常生活中与兵器的关系,相较于贾志刚先生提出“释器而安”的原则,笔者更倾向于用“人器分离”和“人器合一”进行假设。
客家先祖张允伸名垂青史功在千秋(备注)备注:正⽂在前⼀版博客中⼀、(1)刘 昫等撰《旧唐书 卷⼀百⼋⼗ 列传第⼀百三⼗》:允伸领镇凡⼆⼗三年,克勤克俭,⽐岁丰登。
边鄙⽆虞,军民⽤乂。
⾄今谈者美之。
有⼦⼗四⼈。
史⾂⽈:⼤都偶国,乱之本也。
故古先哲王建国,公侯之封,不过千乘,所以强⼲弱枝,防其悖慢。
彼幽州者,列九围之⼀,地⽅千⾥⽽遥,其民刚强,厥⽥沃壤。
远则慕⽥光、荆卿之义,近则染禄⼭、思明之风。
⼆百余年,⾃相崇树,虽朝廷有时命帅,⽽⼟⼈多务逐君。
习苦忘⾮,尾⼤不掉,⾮⼀朝⼀⼣之故也。
若李载义、张仲武、张允伸因利乘便,获领旌旗,以仁守之,恭顺朝旨,亦⾜多也。
如硃克融、杨志诚、史元忠、张公素、李可举、李全忠,以不仁得之,靡更曩志。
或寻为篡夺,或仅传⼦孙,咸⾮令终,盖其宜也。
赞⽈:蝎⽯之野,⽓劲⼈豪。
⼆百余载,⾃相尊⾼。
载义、仲武,亦多忠劳。
余因篡得,不仁何逃?(2)清 董 浩等辑《全唐⽂ -- 第08部卷七百⼋⼗⼋》。
樊川⽂集[M] 上海古藉出版社,1978)。
(3)杜牧。
《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樊川⽂集杜牧《樊川集》中《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云:卢先⽣,名叫卢霈,字⼦中,是个秀才。
⾃⼤唐天宝年(注:就是唐明皇时代发⽣安史之乱那⼏年)之后,卢先⽣的曾祖⽗、祖⽗、⽗亲三代⼈,要么在燕地(今北京附近)做官,要么在赵地(今⽯家庄附近)做官,燕赵两地都多⽤来养马的良⽥(注:古代中原⼤部分地区都不适合养马)。
卢先⽣活了20岁,从来不知道古代有周公、孔⽼⼆这样的“伟⼈”。
他的爱好是打球、喝酒、骑着马射奔跑的野兔。
天天和⼈说话,喜欢谈的⽆⾮都是打仗的事情。
李荣平 内蒙古⼤学 硕⼠研究⽣学位论⽂《唐代幽州诗研究》 2016年6⽉2⽇(4)李荣平 内蒙古⼤学 硕⼠研究⽣学位论⽂《唐代幽州诗研究》 (5)经略使:也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6)军使:官名,掌军中的赏功罚罪 [与军将的升迁关系重⼤]。
⽂中“[ ]”为笔者补释(7)刺史:唐朝州郡的最⾼军政长官。
唐兵马使初探摘要:兵马使作为节度使府的重要武职僚佐,从最初的镇将,经历了都知兵马使、藩镇储帅,最后成为具有阶官性质的荣衔。
唐代兵马使种类繁多,方镇使府逐步确立以后,在藩道一级,出现兵马使总头目都知兵马使;后来又逐渐出现以左右厢为界的左右厢兵马使等等。
在州一级,也出现了支州兵马使,并多由州刺史兼任,同时行军和中央禁军中也设有兵马使。
关键词:兵马使;职能;分类兵马使是唐代方镇使府的重要武职僚佐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鲜明的使职特点。
梳理兵马使的脉络,总结其在唐中后期的地位和作用,兵马使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整合古典典籍资料,参以墓志等新材料,对兵马使的出项、发展、职能、种类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一、关于兵马使的研究综述唐自安史之乱以降,唐代武官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地方武官,以节度使等军事使职为核心的使府武职僚佐最为剧烈。
随着府兵制破坏和边疆节镇的逐渐设置,节度使下出现了一种新武职——兵马使。
兵马使是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使职,从武则天时期出现直至唐末,由权重一方的藩镇上层军官到同兵马使的阶官性质,反映了唐代使职变化的一些特点。
兵马使是方镇使府下的重要地方武职,因此,这里就不能不对一些藩镇涉及兵马使的研究概况及前人的研究状况做以简要说明。
藩镇研究中涉及兵马使一职的发轫之作,当推严耕望先生的《唐代方镇使府僚佐考》①,此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述了方镇使府文职僚佐,下篇则论述军将等武职系统。
他根据大量的墓志、碑刻材料,考论了使府几个最重要的军将:都兵马使、兵马使,都虞候、虞候,都押衙、押衙,都教练使、教练使等。
严耕望先生考论它们出现的时间、职权、地位,并认为兵马使还分为都知兵马使、左、右厢兵马使,后院兵马使等种类。
由都兵马使、都虞候、都押衙、都教练使组成藩镇四要职,对唐军镇影响最大。
安史之乱后,此四职执方镇军事之权。
此文是早期研究藩镇武官制度的代表性作品,奠定了研究藩镇武官的基石。
而严耕望先生利用墓志碑刻研究军将武职的方法,为后来学者所继承和发扬。
张国刚则在严耕望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②,讨论主兵大将的职级划分,即在兵马使、押衙、虞侯三者的平面关系之外,研究了一些领兵军将的上下级关系。
张国刚利用兵书记载研究了战时职官体系,考证出藩镇各级军将职级。
他认为唐代藩镇主兵军将大约可划分为:都头(都知兵马使)、兵马使、副兵马使、都虞候、十将、副将等职级,而散兵马使、散十将、散虞侯皆不统兵,还有同兵马使、同散兵马使、同十将等,①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台湾新亚研究所,1969年。
②张国刚:《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学术月刊》,1989年第5期。
具有阶官性质。
其中十将、副将等低级军职,严耕望未曾提及,是对严文的补充和深化。
张国刚另一篇文章《唐代藩镇军队的统兵体制》①,指出:方镇的统兵制度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方镇治所州的牙兵;二是方镇属下各支郡(州)的驻兵;三是州下各县的军镇。
冯金忠在《唐后期地方武官制度与唐宋变革》②中引大谷文书的材料,证明节度使设置之前,兵马使已经出现于军使下,军镇武官系统在节度使制度确立以后,发生了剧烈变化,军镇除军使、镇使、副使外,还出现了都知兵马使、都押衙、都虞候、十将等使职武官。
樊文礼在《试论河朔三镇内外矛盾的发展演变》③,一文中指出,以河朔再叛为标志,节帅与牙兵集团的藩镇内部矛盾取代其外部矛盾。
从魏博、卢龙牙兵逐帅或军将夺权的情况来看,被牙兵拥立,夺得节帅权位的,多数是兵马使或都知兵马使之类的牙将;而在成德,这些重要的职务,长庆以来一直掌握在节帅的子弟手中,故成德较二镇稳定。
以牙军为核心的军人集团是河朔三镇割据统治的主要社会基础,这一核心的消失,三镇割据的历史也次第消失。
王延武的《兵马使》④认为,兵马使一职其始设于开元八年,都知兵马使,在开元末的边境节度使下出现。
安史之乱后,朝廷组成的中央兵团也设各级兵马使。
石刻、笔记和诗文等,虽对于武职的考证涉及不多,但很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敦煌吐鲁番文书及石窟题记中职官史料比较丰富,大部分属于唐五代至北宋初年,与藩镇官制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晚唐五代河西归义军时期的材料更为集中。
而关于武职论述,则首推荣新江的《唐五代归义军武职军将考》⑤,他复原了归义军节度使下各级武职军将,并探讨其职级、职守及统属关系,得出其顺序是:都指挥使、都押衙、押衙,都知兵马使、兵马使,都教练使、教练使,都虞候、虞候,将头、队头等。
其中都指挥使“有时率军出征,兼掌差科赋役,实际是仅次于节度使的归义军内外诸司及马步军的总管。
”他指出,五代初叶,都指挥使一职已经取代了过去都知兵马使的地位。
该文还认为归义军虽僻居河西,但节度使的军政体制与内地大同小异。
关于都知兵马使与指挥使的关系,杜文玉在《晚唐五代都指挥使考》⑥一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都知兵马使和都指挥使虽都为统兵将领,但并非先后关系,二者共存了很长的时间,都知兵马使到宋初才绝迹。
他还认为都知兵马使多在节镇设置,为节帅所属的武职牙将之一,而都指挥使的情况则复杂的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军职多有设置。
从军事体制上,大体分为四个层次:州镇的指挥使、方镇的指挥使、中央禁军系统的都指挥使和作为行军统帅的都指挥使,每个层次内的都指挥使又有地位高下和职权轻重之别。
此文章给兵马使的研究很大的启示和参考作用。
①张国刚:《唐代藩镇军队的统兵体制》,《晋阳学刊》,1991年第3期。
②冯金忠:《唐后期地方武官制度与唐宋历史变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③樊文礼:《试论河朔三镇内外矛盾的发展演变》,《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年第4 期。
④陈国灿:《全唐文职官丛考》“兵马使”条,武汉大学,1997年版。
⑤荣新江:《唐五代归义军武职军将考》,《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
⑥杜文玉:《晚唐五代都指挥使考》,《学术界》,1995年第1期。
二、唐代兵马使的概况唐初实行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度,但随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趋于崩坏,募兵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唐代官制中存在一些缺陷,使职的广泛应用,弥补了这一缺点。
使职较早使用于军事武官的当属节度使,并形成以它为代表的地方武官系统。
节度使作为地方武官首脑,拥有灵活的自治权,可以自辟僚属,逐渐形成庞大的文、武两支使府僚佐。
安史之乱以后,为平叛打击地方藩镇,唐代的道、军、镇、城等普遍设置了节度使、兵马使、招讨使、经略使等军事使职。
唐代的使职制度是唐代官制中的重要内容。
但传统文献《两唐书》职官志却记载甚少,重视不够。
《两唐书》的职官志(百官志)中只记载了节度使、经略使、军使、招讨使、防御使、团练使等等,对于兵马使只在行军中有零星记载。
《唐六典》中提及的武官使职有节度使、经略使、军使、镇使、守捉使、镇守使、讨击使、防御使、游奕使等九种,也未提及兵马使。
元代学者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写道“兵马使,节镇衙前军职也,总兵权,任甚重。
”①陈仲安先生就将诸多使职分类,其中一类为“地方军政制度中的使职系统”②,藩镇、军、支州(郡)下的兵马使、都知兵马使则可归为其下,但神策军兵马使属于中央禁军,无法纳入地方系统。
陈仲安先生的分类方法,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唐代中后期使职的普及化,已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甚至可以独立运作,但每个新事物的出现,必伴随着旧事物的斗争,此消彼长。
唐中后期武官使职以职业军人为典型,节度使后来虽由文人担任,但作战指挥仍以武官为核心。
节度使下、支州(郡)县的武职僚佐担负着整个藩镇、军的运转,而出兵、行营也多置大元帅,诸道都知兵马使,协调多镇部队作战。
兵马使,顾名思义是掌管兵马的使职。
元朝学者胡三省对此有一段精辟的叙述。
他在《资治通鉴》卷二一五,胡三省注“兵马使,节镇衙前军职也,总兵权,任甚重。
至德以后,都知兵马使率为藩镇储帅。
”③总兵权即知兵马事,掌管兵马事物以及军事调动。
胡三省认为兵马使是效力于藩镇衙前的武将,统领兵权和军务,职任比较重要。
藩镇储帅即藩镇的副帅,是藩镇主帅的协理人员和储备人才。
肃宗至德以后,都知兵马使权势更重,一般成为藩镇储帅。
但是,藩镇储帅除却都知兵马使外,还有藩镇副使和藩镇司马,所以,都知兵马使只是藩镇储帅的一种。
都知兵马使作为唐代方镇使府位尊权重的武职军将,是行军作战的实际指挥官,后来逐渐演变为藩镇储帅,权势进一步扩大。
但严耕望先在《唐方镇使府僚佐考》一文中指出,“都知兵马使掌兵权,位尊势隆,成德一镇凡居储帅之位几多兼充此使,良以兵权所寄故地。
”④他勾稽史料得出成德一镇的节度使储帅大多数兼任都知兵马使。
河朔三镇自安禄山开始已经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5,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77页。
②陈仲安:《唐代的使职差遣制度》,《武汉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
③《资治通鉴》,第6877页。
④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第213页。
出现民心外离现象,到唐代募兵制度确立时,对于军人的控制,除军纪和军权外,还取决于军人的待遇。
例如,成德军主要是子弟兵,本地军人的拥立成为成德军更替节帅的主要因素。
而节度使直接掌控的军队,主要是都知兵马使统领的部队。
藩镇储帅兼任都知兵马使,提高了都知兵马使的地位。
故而,成德军的都知兵马使,要么将都知兵马使授予自己亲信,要么就会出现驱逐现任节度使,取而代之的现象。
兵马使掌管兵马,拥有军队的实际指挥权,在唐代前期,兵马使一直受到节帅的重视。
三、兵马使的分类唐代兵马使的分类唐代设置多少种兵马使,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兵马使这一使职,首先必须弄清楚唐朝究竟出现过多少种兵马使。
笔者在吸取前人分类的基础上,现将兵马使种类大致划分一下。
1.道一级的兵马使。
本文所指的道,既指贞观元年(627)将全国划分的十道,也指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细分的十五道,以及安史之乱以后大量出现的由若干州组成的方镇。
道置兵马使最早出现于剑南道。
《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记载“先天二年七月三日……癸丑,中书侍郎陆象先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剑南道按察兵马使,”①这是笔者所见最早出现的道一级的兵马使。
随着兵马使职权的膨胀,节度使兼领兵马使、都知兵马使的情况逐渐增多,出现节度兵马使、节度都知兵马使。
后来道一级的兵马使又细划为都知兵马使、左右厢兵马使、六院兵马使、后院兵马使、内院兵马使、马军兵马使、步军兵马使等。
2.州(军)兵马使。
州置兵马使的“州”指道所属支州或是藩镇所属支州,支州军队一般属于派遣驻扎部队,维护镇守驻地的安全。
支州兵马使基本属于驻地最高首领。
有时支州兵马使由当地刺史兼任。
《旧唐书》卷十三下《德宗本纪》贞元十九年“十一月戊寅朔,以盐州兵马使李兴幹为盐州刺史,许专达于上,不隶夏州”②。
李兴幹以盐州兵马使兼任盐州刺史,并取得了直达天听的特权,不再隶属于夏州,直接归中央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