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编现代文阅读篇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课时考点突破三
- 格式:doc
- 大小:134.00 KB
- 文档页数:6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计划范文进入初三之后,时间紧任务重,初中的知识点、考点已基本讲完,不能再用初一初二的学习方式-课上老师讲什么课下学生就复习什么。
这样无法提高你的学习效率,而是你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制定三轮复习计划。
第一轮,对初中所学的知识点(这里主要指的是中考的必考点)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基础知识九大考点、名著阅读三本书、综合性学习三类题、阅读三大文体、作文常考三类等。
第二轮,是对你的知识体系进行查缺补漏,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因为近两年语文的考查越来越侧重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出题形式也侧重于知识点间的交叉,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知识点存在漏洞会影响到整道题的准确性,甚至影响到整体的成绩。
第三轮,是重难点突破,冲刺满分。
观察历年的中考成绩我们会发现有几个版块的知识在考试中是容易实现零失分的,换句话说就是得满分。
比如:基础知识、名句默写、名著阅读、说明文、议论文等。
而这些版块里又有某些考点是中考的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轮复习的时候把这样的知识点对应的考题完全弄懂做会。
例如:说明文的语言、议论文的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题等。
制定了计划一定要按计划实施,计划做的越细致越好,不仅要明确每个月完成哪些、甚至要到每一周、每一天任务的任务安排。
并对计划分阶段,每阶段性的计划完成的好要给自己适当的奖励,以便自己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不断前进。
制定计划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在实施计划中找对方法也是提高成绩的重要环节。
在此给予几点学习方法的建议: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此处的"己"指的是自己目前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这里的"彼"指的是中考的考情趋势、考纲变化以及中考的必考点、出题形式,只有明确这些才会有针对性的去备考,避免时间的浪费。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的过程不只是积累记忆的过程,更多的是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在做题时注意归纳总结、找寻规律,把题目分类。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文题理解与拓展运用一、文题理解1.解题方法(1)把握文题的象征、双关义:一般从表层(字面义)和深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文题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形象。
(2)把握作者的感情:有的文题是对作者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或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我们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准确理解其含义。
如《枣核》无疑是宣泄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感情出发点,亦即标题的含义。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阿长与〈山海经〉》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的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4)寻找文章线索:即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或梳理的线索深层次地理解文章。
如《背影》就以标题“背影”充当线索表现父子深情。
2.文题的作用(1)散文文题的作用:①交代文章内容;②点明文章主旨;③交待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
(2)小说文题的作用:①突出主题;②设置悬念;③贯穿全章的线索;④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拓展运用1.感受启示题: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如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谈。
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点,写出自己的创意。
例1:(同第2讲例文《一把芳香的泥土》)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标题中“芳香”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路点拨】理解文题一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来分析。
文中“芳香”表面指土壤的香,实则象征泥土无私、伟大、宽容的精神。
【参考答案】“芳香”本指故乡“山地上的土壤是砂土质的,干净、爽气”,闻起来是芳香的。
实际上在这里象征泥土的精神。
泥土是无私、伟大、宽容的。
它一声不吭地奉献着。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一、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或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记叙文类别:(一)按写作内容分:1、简单记叙文:事件较简单,线索和记叙方法比较单一,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2、复杂记叙文: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支较多,采用综合的表达方法,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按写作对象分:(1)写人类记叙文(2)叙事类记叙文(3)写景类记叙文(4)状物类记叙文四、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先看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包括:(1)引申义;(2)比喻义(3)象征义2、标题的作用(好处):(1)是文章的写作对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如:《回忆我的母亲》、《昆明的雨》(2)贯穿全文的线索。
如:《社戏》、《背影》(3)概括文章内容。
如:《散步》、《阿长与山海经》(4)文眼,揭示文章主旨。
如:《再塑生命的人》、《白杨礼赞》(5)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如:《紫藤萝瀑布》、《美丽的颜色》(6)一语双关(比喻义、象征义)如:《驿路梨花》、《变色龙》【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五、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一)开头段的作用内容上:1、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3、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揭示主题。
4、开篇写景,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内容。
5、交代故事起因(或六要素),为下文作铺垫。
6、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
7、概括介绍人物特点(或开篇写景),与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欲扬先抑)。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3:记叙文阅读(三)(五大考点:文章思路记叙人称主旨情感表达方式写作特色)考点11:文学作品阅读之梳理文章思路【考点分析】梳理文章的思路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梳理文章思路,要善于分辨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理清文章思路及整体结构。
阅读赏析时,首先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理清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其次,要弄清情节内在逻辑联系,理解作者情节设计的用心。
好的结构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错综复杂而又连贯统一。
梳理文章思路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请根据故事情节,补全相关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3、纵观全文,“我”的情感(心理)发生了3次变化,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技巧点拨】阅读文章首先要理清文思、分清结构,这样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也就清晰起来,为接下来更加深入地阅读品析奠定了基础。
答题时,要学会通过对文章语意层次的理解,抓“神”找“线”理清文脉;要关注文中起承转合处的描写,画线切割,还要养成着眼全篇的习惯,前后关联。
一、答题三部曲1.寻找线索、明确线索。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
找线索的方法:(1)抓标志。
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地点方位标志的词语,文章线索常常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点(行踪)为线索。
(2)抓物品。
以物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线索常常就是这个“物”,就是以“某某物”为线索。
(3)抓事情。
文章中写一件核心的事件,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文章的线索。
(4)抓细节。
反复出现的同一个细节(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种表情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5)抓情感。
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及表达感情词句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2.划出能表示线索的标志性语句。
(1)划出与线索中的人、物、事情发展的时间等有关系的语句;(2)划出能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看法变化的语句;(3)如果是线索表达不够直白的文章,一时找不出头绪来,可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得到启示,然后再去寻找。
专题三记叙文阅读一、冷暖人生(一)骑自行车翻山越河(2016苏州中考)舒飞廉①三十年前,我父母用开菜园换来的钱,买了第一辆永久牌黑色二八式自行车。
父亲很快就学会了骑车,总挂两只菜篮子在后座两边去赶集。
②我们常顺着大路练习骑车。
田野中间的大路用沙土夯成,两边向路中央爬出绊根草,夏天的暴雨,会在路边上咬出大小坑,但在坑与坑之间,会有一条曲折如蛇的“路中路”,打足气的轮胎啃啮路面,沙沙响,像小牛吮奶,蚕吃叶,蛇蜕皮。
更妙的,是在田野间猪小肠一般的小路上骑行,小路油光水滑,没有水凼,可以顺风骑得飞快,南风吹在麦巷里,吹在湿汗淋淋的背脊与头发上。
青蛙蚱蜢固然是吓得慌不择路,狗之前总是不很耐烦地跑在我们前头,现在看着自行车上的小主人,望尘莫及自愧不如。
③父亲觉得我可以上路与他一起去卖菜了。
那一年我们在菜园里种了很多土豆,如果不及时卖掉,它们就会毫不客气地长出紫芽。
我和父亲闻鸡起床,将土豆挂在车后座上,父亲用的是从邻居大伯那里借来的飞鸽自行车。
两袋土豆加起来一百多斤,并不比人轻。
土豆两角钱一斤,驮到涂家河集卖完,可赚二十元钱,这在当时并不是小数字,所以我带着它们骑行在小澴(huán)河堤的杉树林巷里的时候,觉得一颗颗土豆,比天上的星辰还要金贵。
星光照夜路,并不够用,打手电筒骑车,也不可能。
父亲熟门熟路,他知道十里八乡的每一道沟,每一道坎。
我在后面紧紧跟着,可我毕竟是一个骑车卖菜的生手啊!终于有一次,我骑车冲出堤面,一头栽到了漆黑的杉树林里。
如果不是一棵好心的杉树果断将我拦住,我会飞跌进星光下的小澴河,趁势将两袋土豆洗得干干净净吧。
电光石火间,车卡在树干丛中,我的身体由龙头前面翻滚下来,落在地面。
杉树的针叶将脸面与手臂刮得生疼。
父亲将车慢慢地往地上一摊,反身跑下堤,慢慢地将我由地上拉起来,一边捏遍我的身子,一边问我疼不疼。
看见我没事,他拍了拍我身上的尘土,扶起车子又出发了。
④第二年我考上了城里的中学。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一)记叙文1.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记叙文的分类(1)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如“俗世奇人”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了小人物,大本领。
)(2)叙事类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描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通过事件描述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如“伟大的悲剧”一文。
)(3)写景类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描绘景物,寄托感情,表现主题。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4)状物类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作者的志向。
(如《安塞腰鼓》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记述,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和力量的赞美之情。
)3.记叙文的顺序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是记叙文的顺序。
常见的有四种类型:(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经过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二是按空间顺序来叙述事件;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顺序来叙述事件。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插叙[2011已考]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内容,突出中心。
(如河北2011年中考现代文《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第⑧段插叙的内容,交代了珍妮芙太太劝说医生改变手术方案的经过和遭遇不幸的情况。
这样写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感染力。
)(3)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这样写更能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如《地下森林断想》一文)(4)补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品味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一、人物形象刻画1.正面描写(1)直接描写:即描写主人公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这样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的性格特征。
(2)细节描写:即抓住人物细微而又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
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如《故乡》中“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就是抓住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外貌进行生动细致地描绘,鲜明地刻画出杨二嫂俗不可耐的形象;“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把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中的一个“塞”字是对杨二嫂的动作进行的生动细致的描绘,把杨二嫂爱占小便宜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2.侧面描写(1)描写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形象。
(2)描写环境、场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或为主人公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做铺垫(埋伏笔)。
二、写作手法及作用1.表达方式及作用(1)记叙: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①顺叙:使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②倒叙:使情节曲折,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③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2)描写: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①人物描写:展示……人物……特征。
②景物(自然环境)描写:交待时令、地点,营造……氛围;烘托人物……情感;为下文……做铺垫。
③社会环境描写: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社会现实。
)(3)抒情: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4)说明: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5)议论: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升华)主题。
专题三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根底知识止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如?地下森林断想?,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是怎么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的,最后写它的胜利。
插叙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表达,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表达。
作用: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构造紧凑又跌宕多姿。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插叙于勒以前的表现,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
补叙叙事完毕时,补充交代及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人称第一人称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真切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如?孔乙己?以酒店小伙计的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事,能作到客观表达,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来描绘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的可信度大为提高,故事的情节亦显得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如?我的教师?中对蔡教师全文都是用第三人称“她〞,但在“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时发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冲动到了极点,抒发了“我〞对蔡教师至今仍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感觉更加亲切。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续表记叙构造开头开门见山①开篇点题;②设置悬念,埋下伏笔;③引起下文,为后文作铺垫。
环境描写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开展。
过渡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结尾①深化中心,升华感情;②篇末点题,总结全文,卒章显志;③照应开头(标题)。
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比喻利用有相似之处的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一般要有被比喻事物(本体)、比喻物(喻体)、相似点三个根本要素。
①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②把事物剖析得清晰明白、便于理解;③(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使人印象深刻。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
,河北5年中考命题规律2021~
2021 年河北中考记叙文命题分析2021年河北中考命题预测
年份考察篇目考察知识
点
题型题号分值
2021骆驼祥子?
分析问题简答183词语赏析简答194人物形象简答203内容理解简答214
2021 寒冷的冬夜?
环境描写简答183句意理解简答193句子赏析简答203读后感悟简答213 2021?五猖会?
文学常识简答183题目理解简答192句子理解简答203句子赏析简答213写作手法简答223
2021雪一化就有
路了?
人物心理填空193重点词语简答203
文体——写景状物散文、记人叙事小说、人物传记等转换。
3.近年来,河北省中考记叙文阅读材料已考过的知识点有: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第一人称的作用,文章主旨,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插叙的作用,表达方式中的议论、抒情与说明,写作手法中的欲扬
照。
2021年复习备考时,还要注意以下知识点:记叙线索、顺序;照应、伏笔、铺垫、悬念;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中的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烘)托、托物言志等;材料安排上的详笔与略笔。
4.预测2021年记叙文的阅读难度将比2021 年稍大,且会兼顾三大文体并
文体之间的难易平衡,即所选择说明、议论阅读材料的设题难度小的话,那么记叙文体阅读材料的设题难度会加大。
5.另外,还要特别
关注?2021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语文?“题型例如〞中记叙文体的新题型,如结合文本的质疑题、接轨教材的链接题等。
课时考点突破三寒冷的冬夜(2015河北中考)①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我们几个人从茶店里出来,顿时感到寒气袭人,马上把衣领拉了起来。
还不到十点钟,行人已经很稀少了,路上静悄悄的。
②风稍稍小了些,天却冷得更加厉害了。
路上结成的冰,反射着点点灯光;一踏上去,就可能使人跌倒。
入冬就冻了起来的路,在人的脚下,发出清亮的声音。
③“我们回家去吧。
”④两个同伴向南走了,我们三个人该向北去。
因为还有一段颇远的路程,我们只好叫人力车。
原以为街上是冷静的,可是一声呼唤之后,许多辆车子都朝我们这里赶来。
⑤车夫们争着说:“您到哪儿?我拉您去。
”⑥刚把要去的地名说出,他们就开始讨价,还没有等我们还价,他们自己就一直把价钱少了下去。
⑦“一毛钱。
”⑧“四十枚。
”⑨“三十六枚吧!”⑩“三十枚我送您回去。
”⑪听到这样的价钱,我就说:“三十枚就三十枚,要三辆。
”⑫要价最低的那个车夫,立刻就嚷着是他先讲好了的,另外两个车夫也争着附和,这样说定了。
我走进那个车夫,分明看到那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
他放下车把,我并没有坐上去。
⑬他说:“请您坐上去吧。
”⑭我没有回答,脚也没有动。
⑮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就对我说:“您放心,保准送您平安到家。
”⑯“我,我倒没有什么,只是你……”⑰“我今年十九岁啦,已经拉了两年半的车。
”⑱显然这是不确实的,他那样子最多也不过十六岁。
⑲“你知道到那里还得爬一座桥,路又不近……”⑳“我常走,您就上车吧。
”B21也许是因为天气寒冷,他的声音有点儿发颤。
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看见他的脸是那么瘦小,他的身子是那么单薄,好像还生着病的样子。
B22“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B23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一辆车跑到我眼前,可是我并没有马上坐上去,我从衣袋内掏出一些钱,给那个失望了的小车夫。
B24“你不用拉我了,这点钱给你。
”B25他坚决地摇着头,俯下身拾起了车把,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
B26“你的年纪太小,你不该拉车,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B27“我的年纪一点也不小,家里人说我该养家了。
”B28“拿去这点钱吧。
”B29“凭什么要你的钱?我要靠卖力气赚钱的!”B30说完,他径自掉头走掉了。
跟我同行的两个人的车子早已走了,只有我呆呆地站在那里。
我感到十分孤独,觉得自己好像是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
我一点儿也不懂得别人........小车夫也许是对的,..........,.别人也不懂得我。
难道是我错了吗?B31握着铜元伸在冷空气中的手有一点儿僵住了,我只得缩回去。
我的心也冻结了,在这寒冷的冬夜,在那怨恨的眼光里。
B32我终于坐上了车,一任车夫送我到任何地方去。
1.选文多次写天气的寒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归纳】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回答时需先找到描写天气寒冷的句子,然后根据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结合具体人物和语境分析。
文章第②段“风稍稍小了些,天却冷得更加厉害了。
路上结成的冰,反射着点点灯光;一踏上去,就可能使人跌倒……”整段都在写天气的冷,为下文人力车夫拉车做铺垫,衬托小车夫谋生的艰难;接着“我”对小车夫的同情和帮助没有得到他的理解,文章倒数第二段“握着铜元伸在冷空气中的手有一点儿僵了,我只得缩回去。
我的心也冻结了,在这寒冷的冬夜”写出了“我”觉得自己一点也不懂得别人,别人也不懂“我”,“我”觉得十分孤独。
所以寒冷的天气衬托出了“我”内心的孤寂。
【答案】①衬托小车夫谋生的艰难;②衬托“我”内心的孤寂。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8年4考)【方法指导】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描写(2015.18/2013.22/2011.19/2008.21)、抒情、说明和议论。
其中说明、议论和抒情在2009年第21题均涉及。
这5种表达方式常见的特点及作用见第152页“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第7条。
由于河北中考常考描写这一表达方式,下面具体讲解描写的相关知识。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包含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其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或表现人物的情感态度,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人物思想斗争及真实想法的刻画具有重要作用。
(2)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是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首先需明确环境描写的6种作用,然后抓住相关景致的总体特征,把它与人物刻画、气氛渲染联系起来,明确景物描写特征,再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描写作用的分析,可从三个方面分析:A.与人的关系: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人物形象、心情、精神品格等(河北2015年18题);引出人物/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河北2011年19题);为人的活动提供背景。
B.与事的关系: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某种氛围;象征某种社会现状等(手法);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结构);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结构)。
C.与情的关系:渲染/营造某种气氛;以烘托/表现某种情绪(河北2008年21题);为抒发某种情感做铺垫(结构);反衬某种情感(手法)。
另外,河北2013年以补写一段写景文字作为文章结尾的形式考查了环境描写,针对这类题,同学们要做到:①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②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③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2.“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中省略号省去的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归纳】此题考查根据人物心理描写补写语句的能力。
回答此题时,首先要了解清楚“我”说这句话之前的心理活动。
文章第⑫~⑲段是写“我”看到拉“我”的车夫是十四五岁身体单薄的孩子时,便不愿坐他的车时的对话。
然后抓住“我”说的话“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回答时抓住“怕”字,体会“怕”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句子,体会“我”的心理。
“那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他的身子是那么单薄,好像还生着病的样子……”“你知道到那里去还得爬一座桥,路又不近”“你的年纪太小,你不该拉车,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一方面同情小车夫,觉得他年纪太小,太劳苦了会伤害身体。
另一方面当小车夫说“您放心,准保送您平安到家”时,“我”说“我,我倒没有什么”,语气中的迟疑可见“我”担心自己能否平安到家。
【答案】示例:我怕你年纪太小,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怕你不能送我平安到家。
根据具体情境补写补写,既能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又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完成这类题目,一是要注意答题内容与原文主旨、题干要求的相关性与一致性,也就是说,首先要找到题干所问与原文内容的契合点,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才不至于答非所问,偏离题意;二是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
解答这类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进行:(1)研究补写方向,看是要求写心理、语言、神态,还是写景。
(2)研究文段风格,比如修辞、表达方式、句型句式等要求。
(3)研究上下文相关内容,保证解答正确。
【特别提示】记叙文补写的内容一般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补写结尾等。
这就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补写。
人物补写,注意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要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景物补写,要调动多种感官,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修饰语,注意贴合主题和意境,另外还要注意与景物描写的作用相结合。
补写结尾,一般补写议论句或抒情句,内容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等。
3.(原创)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作用(8年1考)题型1:重点段落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主要分为:(1)首段的作用:A.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有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等几方面作用。
B.其他内容则可能是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还有的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2)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在论述问题过程中,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转换。
(3)结尾段作用:内容上用来点题或深化中心,升华感情;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4)其他语段作用:照应上文,引出下文,补充说明等。
题型2:重点句子作用重要句子往往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这些句子要么是贯穿全文的句子,要么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要么是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要么是使用某种修辞的句子。
从句子位置看:(1)在文段开头:结构上——开头常引领下文;内容上——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奠定文章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在文段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照应。
(3)在文段结尾:结构上——结尾呼应开头,照应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强化、升华情感;内容上——结尾的议论抒情往往起到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画龙点睛的作用。
【答题提示】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物生、功能(比喻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使人物或事物形象、特征突出),揣摩句子的含义。
4.结合选文中加点句子的内容,谈谈你阅读后的感悟。
我一点儿也不懂得别人,别人也不懂得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归纳】此题考查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我”为什么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我一点儿也不懂得别人,别人也不懂得我”是针对“我”同情小车夫,不让他拉车并给他钱,却没有换来小车夫的理解和感激;而小车夫把“我”的同情看作是对他的侮辱和施舍,可见理解和尊重多么重要。
小车夫没有体会到“你的年纪太小,你不该拉车,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包含的关心。
“我”忽略了小车夫是“要靠卖力气赚钱的”处境。
所以就有了误解,而之所以会误会,是只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没有从对方的角度考虑。
【答案】示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非常重要。
我们要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减少误解,避免出现隔阂。
主观拓展、开放性试题(8年4考)题型1:结合文章谈感悟类谈感悟启示类题,要求在把握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