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何梁何利奖颁奖 施一公摘得最高奖
- 格式:pdf
- 大小:785.43 KB
- 文档页数:1
施一公和他背后的六位“顶尖高手”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03期著名科学家施一公近日又上了头条,因为他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
他表示,这是为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筹建中的西湖大学。
施一公之所以如此有底气,不仅因为他是世界顶尖的生物学家,还在于他背后有六位“顶尖高手”。
誓将西湖大学建成世界最好大学施一公是一位结构生物学家,此前身兼数职: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12月7日,施一公提出:西湖大学将于2018年正式成立。
这次,施一公请辞清华全职执掌西湖大学,誓要将西湖大学在5年内建成比肩清华北大的亚洲一流大学;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媲美,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爱管闲事”的施一公施一公说,自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
2010年1月26日,施一公受邀与科教文卫各界代表就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表意见建议。
那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写入了“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已经发展成“双一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那年1月还有一件事和施一公有关:教育部、财政部下发通知,提高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博士研究生补助金标准,由原来的300元/月提高到1000元/月。
此前,施一公和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等人,联名邀请80位学者签名,希望提高博士生的待遇。
“每月300元钱,作为一名博士生,都没有基本的尊严可言,太苦了,怎么去做研究?怎么让农村孩子在做研究的同时不担心日常的生活?”2017年1月8日,吉林大学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58岁。
施一公和黄大年相熟。
“他去世前3年,我就经常向我其他的朋友介绍他:这是赤胆忠心、为中国玩命的人。
”黄大年不幸去世之后,施一公和联谊会的同仁们又建议中组部人才局,向全国人民介绍黄大年的事迹。
“清华大牛”施一公作者:雪峰来源:《党员文摘》2013年第07期被称为清华大学“大牛”的施一公是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
迄今,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刊物《自然》《科学》和《细胞》;他曾获国际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是第一位获该奖项的华裔科学家;今年4月,他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5月,他的名字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3年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中。
2006年5月,施一公回国参加四年一次的中国生物物理学年会。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找到他,恳切地对他说:“现在国内很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清华更需要你。
你可否全职回到国内,担纲医学和生物学的旗帜性人物?”一番话,让施一公不由得心潮澎湃……1967年,施一公出生于河南驻马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聪颖过人的施一公在高中毕业时,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1989年,施一公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和生物、数学双学士学位的身份提前一年毕业。
翌年,施一公获全额奖学金赴美深造,在全美一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刚到美国,施一公发现自己的英语不行,于是给自己规定每天背25个新单词。
很快,他过了语言关,在学科上的能力也得以充分展示。
有一次,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自认为发现了一个生物物理学中的重大理论突破,激动地向学生们演示,施一公当场指出导师在某个演算中的漏误。
从此,导师对他刮目相看。
毕业时,这位导师公开宣布施一公是他最出色的学生。
1998年,施一公正式就任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
学校给他提供了面积达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近50万美元的科研启动基金。
在当时,这样的待遇是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
良好的科研条件为施一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他决定将“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理”作为自己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利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为人类攻克癌症作出贡献。
je施一公博士个人简历●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1985年9月—1989年8月,清华大学,生物学学士, 提前一年毕业●1990年9月—1995年4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1996年1月—1998年1月,纽约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Center) 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博士后;●1998年2月—2001年10月,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2001年10月—2003年3月,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副教授衔,●2003年3月—2007年3月,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正教授衔●2007年3月至今,普林斯顿大学Warner-Lambert/Parke-Davis教授学术兼职:●2005年12月至今,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会长(Chinese Biological Investigators Society)●2006年至今,MacChess同步辐射中心学术顾问●2004年至今,T etralogic制药公司高级学术顾问, 学术顾问委员会主席;●2007年至今,美国科协(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国际科学顾问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 for International Science)委员学术奖励:●2003年,获―国际蛋白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sAward from the Protein Society)●1999年至2002年,获舍尔学者基金会颁发的舍尔学者奖(Searle Scholar Award)●1999年至2002年,获雷拓爱伦基金会颁发的雷拓爱伦学者奖(Rita Allen Scholar Award);●1995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颁发的保罗鄂立信基础科学研究奖(Paul Ehrlich ResearchAward in Basic Science)●获清华大学最高奖学金, , 提前一年毕业;●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研究领域:施一公教授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物理生物化学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基因和细胞凋亡调节基因的研究。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吴文俊,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
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昆,中科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浙江嘉兴人,1919年9月生于北京。
黄昆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4年,黄昆获英国圣母玛利亚大学授予的“理论物理弗雷曼奖”,中美洲州立大学协会授予的“卓越的外国学者”称号。
王选,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自1975年开始,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王选教授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200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金怡濂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技术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予以实现,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陈佳洱:见证北大半辈子的“一介书生”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33期陈佳洱,著名核物理学家。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主席。
1999年以来先后获美国加州门罗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拉夫博鲁大学等院校荣誉理学博士学位,并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特许会员(Chartered Physicist)、纽约科学院院士。
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是低能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方面的学科带头人。
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教授。
2018年担任西湖大学创校校董。
炎热的夏日上午,记者与陈佳洱的采访约在他居住的蓝旗营小区家里。
蓝旗营在北大和清华的正中间,土灰色的塔楼体现着两校朴素的学术基调,居民也是北大、清华“平分秋色”。
这个小区是北大清华联合办学的成果之一,那次成功的“ 联姻”,正是陈佳洱任北大校长时做出的决定。
走上楼梯,一位瘦削的白发老者带着浅浅的笑意站在家门口等待。
眼前的陈佳洱朴素而平和,岁月沉淀下他谦谦君子的气质,让人错以为是在采访一位文学大家,但他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物理学家。
陈佳洱今年84岁,身体还很硬朗,工作也没闲下来,每周依然坚持指导2位博士生的论文工作,课余还要做科研项目,同时,他还是许多科研奖项的评委。
这么多的工作,他却没有请秘书和助手,全部自己一个人搞定,“我最喜欢的,还是和学生待在一起。
”陈佳洱有着很多身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
当然,北大校长是他最为大众所了解的身份,几乎掩盖了他作为科学家的学术成就。
这也是因为在这所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里,他度过了63年,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他生命和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是他,更是北大的“半辈子”。
2016年,陈佳洱担任何梁何利基金评委,最高奖颁给了施一公。
施一公的舍与得作者:红树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5年第12期红树施一公的履历令人惊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他带领的课题组,不久前攻克了世界许多一流实验室二十余年都没有攻克的难关,找到了打开老年痴呆症发病机理的钥匙,这使他成为离诺贝尔化学奖最近的科学家之一。
妻子成了苦难中的光施一公的成功离不开妻子的扶持。
二十多年前,作为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毕业成绩第一名、提前一年毕业的施一公,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读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的机会。
虽然远离中国赴美留学,但是,父亲出车祸去世的阴影一直不能从施一公心中抹去,那些年里,施一公每天都会写日记,日记的开头,总会写上当天是父亲去世多少天,因为情绪特别低沉,特别惶惑,博士二年级时,施一公竟因为无心学习,成绩不好差点被学校开除。
好在那时施一公认识了赵仁滨。
赵仁滨是个美丽的哈尔滨女孩,1986年哈尔滨市高考理科状元,也是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读博的,到了美国后,两人相恋了。
赵仁滨以女性特有的温柔抚慰施一公因失去父亲而深受伤害的心。
每当施一公陷入思念父亲的深潭时,赵仁滨就和施一公探讨生物学界的一些问题,以此来分散施一公的注意力,赵仁滨不断开导施一公,让他不要就父亲的去世而想不开。
在赵仁滨的开导下,施一公渐渐地从失去父亲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几年后,施一公和赵仁滨结婚了。
婚后第二年,他们的一双儿女出生了。
孩子出生那天,美国东部下了一场大雪,雪花纷纷扬扬漫天飘撒,施一公守在产房外,看着窗外洁白的世界,突然,他听到了啼哭,他内心被一股激动的温流浸透了,就在那一瞬间,他突然觉得他那颗因为父亲非正常辞世而被怨怼和忧伤包裹了许多年的心,一下子挣脱了出来,他又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世界的美好。
孩子出生的第二天,那场大雪突然停了,艳阳高照。
施一公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1985-1989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士;1990-1995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1995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1996-1997美国史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博士后;1998-2001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2001-2003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副教授;2003-200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2007-200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Varner-Lambert/Parke-Davis教授;2008-至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2013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13年4月30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宣布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
以表彰他运用X一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施公在多个生物学领域的新发现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4年3月3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典礼,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了2014年爱明诺夫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学者。
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
1972年全家搬往20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
在驻马店住了整整八年,从1985年考入清华大学开始就基本没有再长时间地回过河南施一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施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