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明线光谱的实验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74.92 KB
- 文档页数:2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使用光谱仪进行光谱测试的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学会分析光谱数据,并解释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光谱分析是一种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散射等特性来鉴定物质成分和结构的方法。
根据物质对光的吸收和发射特性,可以将光谱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紫外-可见光谱(UV-Vis):用于测定物质在紫外和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光谱。
2. 红外光谱(IR):用于测定物质在红外光区域的吸收光谱。
3. 荧光光谱(FL):用于测定物质在激发光照射下发射的荧光光谱。
本实验采用紫外-可见光谱仪进行光谱测试,主要测定物质的吸收光谱。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紫外-可见光谱仪2. 标准溶液3. 样品溶液4. 移液器5. 烧杯6. 玻璃棒四、实验步骤1. 准备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
2. 使用移液器取一定量的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将溶液倒入比色皿中,放置在紫外-可见光谱仪的样品室中。
4. 设置光谱仪的波长范围为200-800nm,扫描速度为200nm/min。
5. 启动光谱仪,记录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的吸收光谱。
6. 将光谱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溶液的吸收光谱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标准溶液的吸收光谱,可以看出,随着浓度的增加,吸收峰逐渐增强。
这表明,物质对光的吸收强度与其浓度成正比。
2. 样品溶液的吸收光谱通过比较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的吸收光谱,可以初步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与标准溶液相同的物质。
如果样品溶液的吸收光谱与标准溶液相似,则可以认为样品中含有目标物质。
3. 实验误差分析本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包括:(1)溶液配制误差:由于溶液配制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2)仪器误差:光谱仪的分辨率、灵敏度等因素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3)操作误差: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样品处理不当等问题,导致实验结果偏差。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掌握光谱仪器的操作技巧;3. 通过光谱测量,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4. 培养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光谱分析是一种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和散射特性来研究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方法。
通过测量物质的光谱,可以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结构、分子结构以及物理状态等信息。
实验中,我们主要利用了以下光谱分析方法:1. 吸收光谱法:通过测量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分析物质的组成;2. 发射光谱法:通过测量物质在激发态下发射的光,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3. 散射光谱法:通过测量物质对光的散射情况,分析物质的物理状态和结构。
三、实验仪器与装置1. 光谱仪:包括光源、单色仪、检测器等;2. 光谱仪控制软件;3. 样品池;4. 标准样品;5. 计算机及数据采集系统。
四、实验内容1. 吸收光谱法实验:(1)将样品池中的样品与标准样品进行对比,测量其吸收光谱;(2)通过分析吸收光谱,确定样品的组成和浓度。
2. 发射光谱法实验:(1)将样品池中的样品激发,测量其发射光谱;(2)通过分析发射光谱,确定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3. 散射光谱法实验:(1)将样品池中的样品进行散射,测量其散射光谱;(2)通过分析散射光谱,了解样品的物理状态和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收光谱法实验结果:通过对比样品和标准样品的吸收光谱,发现样品中含有特定元素,并计算出其浓度。
2. 发射光谱法实验结果:通过分析样品的发射光谱,发现样品中含有特定元素,并推断出其结构。
3. 散射光谱法实验结果:通过分析样品的散射光谱,了解样品的物理状态和结构,并与理论预测进行对比。
六、实验结论1. 通过光谱分析实验,掌握了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学会了光谱仪器的操作技巧,提高了实验技能;3. 通过光谱测量,成功分析了样品的组成和结构;4. 培养了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七、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样品的预处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光谱分析实验对样品的纯度和质量要求较高,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把控;3.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以便后续分析;4. 光谱分析实验具有一定的风险,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规范。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光谱测量与数据处理方法在物理实验中,光谱测量与数据处理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谱测量是分析物质性质、结构和组成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数据处理方法则能帮助科研人员更准确地从测量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光谱测量和数据处理方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意义和挑战。
光谱测量是通过观察物质在不同波长或频率下吸收、发射或散射光线的行为来研究物质性质的一种方法。
光谱测量可以分为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和拉曼光谱等。
其中,吸收光谱测量通过测量物质在可见光、紫外光或红外光等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揭示物质的电子结构和分子振动特性。
发射光谱测量则关注物质在受激条件下的辐射行为,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物质的电子能级结构和激发态的性质。
拉曼光谱则利用样品分子或晶体散射入射光所发生的频率变化,提供了材料的结构、振动、晶格和电子态等信息。
在实际的光谱测量中,科研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光源、光学元件和探测器,以及设计适当的实验装置。
例如,吸收光谱测量通常使用单色光源,通过调节波长和强度来实现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测量。
发射光谱测量则需要激发样品并收集其发射光信号,这通常需要使用激发光源、滤波器和光电探测器等设备。
拉曼光谱测量则需要使用激光作为光源,通过研究散射光的频率变化来得到样品的拉曼光谱。
然而,准确地测量光谱并分析其含义并不容易。
在实验中,光谱测量往往会受到光源的稳定性、光程、仪器响应和样品制备等因素的影响,这可能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
科研人员需要谨慎操作,避免实验中的系统误差,并在测量前对仪器进行校准和检验。
此外,数据处理方法也尤为重要。
数据处理方法是为了从光谱测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而进行的一系列计算和分析方法。
其中,主要包括背景校正、峰识别和定量分析等。
背景校正可以帮助消除测量中的背景信号,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峰识别则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确定测量数据中的特征峰,并通过计算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等参数,分析样品的性质和组成。
光谱的观察与波长的测量实验目的:1、了解小型棱镜摄谱仪的结构和使用。
2、初步掌握用小型棱镜摄谱仪,测量波长的方法。
实验仪器:1、小型棱镜摄谱仪(读谱);2、高压汞灯。
实验原理:复色光经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分光后,按波长的大小依次排列的图案,称为光谱。
任何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都能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这是由物质中所含元素的成分、多少和结构决定。
每一种元素的原子,经激发后再向低能级跃迁时,可发出包含不同频率(波长)的光,这些光经色散元件即可得到一对应光谱。
一般情况下,棱镜是非线性色散元件,但是在一个较小波长范围内(几个纳米之内),谱线波长差较小,可以认为色散是均匀的,即在空间依次排列的各条谱线所对应的波长大小,与谱线之间的距离有线性关系,如波长为的待测谱线x λ位于已知波长和谱线之间,如右图所示。
1λ2λ则有: =+/ (-)(1)x λ1λx d 2λ1λ式中x 和d 分别是这三条谱线所对应的距离。
该方法俗称为线性插入法。
实验内容及步骤:用小型棱镜摄谱仪的读谱装置,依次测出高压汞灯光谱中的三条相邻的蓝色谱线(、、)的位置,测量6~8次。
根据“线性插入法”求出待测1λx λ2λ波长。
x λ实验数据:光谱测量原始数据记录(表1)测量次数123456位置坐标1λ(mm )21.33821.33521.33621.33521.33721.336位置坐标x λ(mm )21.64121.63721.64021.63621.64221.6381λx λ2λ位置坐标2λ(mm )21.86621.86321.86421.86521.86221.865数据处理:根据原始数据记录(表1)计算出“x ”和“d ”。
列表如下: 表2测量次数123456平均x (mm )0.3030.3020.3040.3010.3050.3020.3028d (mm )0.5280.5280.5280.5300.5250.5290.5280根据公式(1)计算出待测波长:x λ=+/(-)x λ1λx d 2λ1λ=435.84+0.30280/0.5280×(433.92-435.84)= 434.739(nm)x λ直接测量物理量“x ”和“d ”不确定度的估算“x ”的A 类不确定度为:“x ”的总的不确定度为:0024.0)3004.0(0009.02222=+=+=B x x U U σ同理:“d ” 的不确定度为:[]0009.0)3028.0302.0()3028.0302.0()3028.0303.0(301)()16(61222612=-++-+-=--⨯=∑= i i x x x σ0008.0)()16(61612=--⨯=∑=i i d d d σ013.00023.0)528.0(92.13028.00024.0528.092.1)()()(12222122212±=⎥⎦⎤⎢⎣⎡⨯⨯+⎥⎦⎤⎢⎣⎡⨯-=⎥⎦⎤⎢⎣⎡--+⎥⎦⎤⎢⎣⎡-=d x U d x U d U x λλλλλ0023.0)3004.0(0008.02222=+=+=B d d U U σ的不确定度估算:x λ根据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得:相对不确定度为:x λ的测量结果为:x λ22)()(d x x x U dU x U x ∂∂+∂∂=λλλ5100.3739.434013.0-⨯±===xr xx U U λλλ5100.3)02.074.434(-⨯±=±=x r x U nmλλ光谱测量原始数据记录(表1)测量次数12345678λ位置坐125.28225.27925.27825.27525.29125.28825.28025.290标(mm)λ位置坐x25.57725.59125.60025.59225.58925.59225.59125.610标(mm)λ位置坐225.80525.81925.84025.82425.82725.83125.82625.850标(mm)测量者:卢秋菊/黄彩婷(化学学院食品09-2)2010/09/27测量次数12345678λ位置坐119.72819.73819.72919.73919.70019.75219.63819.678标(mm)λ位置坐x20.02820.03320.02420.03620.00420.07519.98820.002标(mm)λ位置坐220.25220.25520.25520.24820.23920.31020.22020.234标(mm)测量者:刘丽芝,阮连英(食品09-2)实验台号:9号2010-9-27光谱的观察与波长的测量实验报告2010-09-01。
物理实验:发现不同波长的光教案一. 实验目的: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会学会如何发现并测量不同波长的光线。
此外也将会学到不同波长光的特点以及如何使用科学仪器测量光的波长。
二. 实验用具:1.平行板2.光谱仪3.白炽灯4.氖气灯5.汞灯6.具有调节光线颜色的幻灯片7.尺子8.记录纸9.铅笔三. 实验步骤:1.将光谱仪放在漆黑的房间内,打开白炽灯,然后把灯光传入光谱仪。
注意,保持光线垂直于光谱仪。
2.观察传入光谱仪的光线。
可以看到播放出了不同波长的光,并且可以看到这些光按照波长顺序排列在光的各个颜色区间内。
3.选择其中一个颜色,例如蓝色,可以看到这个颜色的光经过光谱仪后被分成了不同波长的光。
4.把氖气灯或汞灯靠近光谱仪。
可以看到这些气体中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从而看到不同波长的光线。
5.往光谱仪中传入具有调节光线颜色的幻灯片,即可通过滑块旋转调节光的颜色,然后观察幻灯片产生了哪些新的颜色及其波长。
6.使用尺子测量平行板内一条光路的长度。
然后再次发现吸收和强度最大的波长,在平行板上方和下方各测量两次长度。
利用这些数据可计算wave长λ。
四. 结论:通过本实验,学生将掌握光谱仪的使用方法,学会发现不同波长的光,了解并记录光谱;并了解不同波长光的特点,结合学习内容,更加深入地了解光的属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波动光学方面的实验积累。
五. 展示:将物理实验室中的成果放在学校内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该展示来了解实验内容并进一步增强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六. 适用年级:适用于高中物理学生,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进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物理实验技能。
七. 结论:本实验旨在让学生发现不同波长的光并测量其波长,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波动光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和实际应用水平的提高。
注意:本实验涉及到较多光学仪器,实验操作时需要格外小心谨慎,以免对自身和其他同学身体造成伤害。
光谱检测方案范文光谱检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分析技术,通过测量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来获取物质的结构和特性信息。
在光谱检测中,光源发出的光经过样品后被光谱仪检测和处理,从而得到样品的光谱信息。
光谱检测方案包括光源选择、样品处理、光谱仪选择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首先,在光谱检测方案中,光源的选择是很关键的。
不同的光源在波长、光强、稳定性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光源。
常见的光源包括白炽灯、氘灯、氙灯和激光器等。
白炽灯具有连续的光谱,适用于一般的光谱分析;氘灯主要发出紫外光,适用于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氙灯发出较强的线谱,适用于原子吸收光谱等;激光器具有单色性好、光强高等优点,适用于拉曼光谱和激光诱导荧光等高灵敏度的光谱分析。
其次,在光谱检测方案中,样品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样品的处理可以包括液体样品的稀释、固体样品的制备和气体样品的净化等。
不同的样品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引入适当的辅助试剂来改善样品的特性,以提高光谱信号的强度和质量。
再次,在光谱检测方案中,光谱仪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光谱仪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的要求来确定。
常见的光谱仪包括紫外可见光谱仪、红外光谱仪和质谱仪。
紫外可见光谱仪适用于分析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光谱,常用于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分析;红外光谱仪适用于分析红外范围内的吸收光谱,常用于材料、药物等领域的分析;质谱仪适用于分析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常用于质谱分析和化学计量学研究。
最后,在光谱检测方案中,数据处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数据处理包括光谱信号的滤波、背景校正、峰识别和谱图解释等过程。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光谱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以获取准确的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光谱检测方案是一个系统的检测方案,包括光源选择、样品处理、光谱仪选择和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
只有合理选择和配合好这些环节,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光谱分析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需求和样品特性进行优化和改进,以获得更好的分析效果。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分类;2. 掌握光谱仪器的操作方法;3. 通过实验,学习如何使用光谱仪器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4. 熟悉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光谱是物质吸收或发射电磁波时,其能量分布的规律。
根据电磁波波长的不同,光谱可分为紫外光谱、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等。
光谱分析是研究物质组成和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样品池、比色皿等;2. 实验材料:待测物质、标准溶液、溶剂等。
四、实验步骤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实验(1)打开仪器,预热30分钟;(2)设定波长范围和步长,选择合适的扫描速度;(3)使用空白溶剂进行仪器校正;(4)将待测物质溶解于溶剂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5)将溶液倒入比色皿中,放入样品池;(6)进行光谱扫描,记录吸收光谱;(7)根据标准溶液的吸收光谱,对待测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2. 红外光谱仪实验(1)打开仪器,预热30分钟;(2)设定扫描范围和步长,选择合适的扫描速度;(3)使用空白溶剂进行仪器校正;(4)将待测物质制成薄膜,贴在样品池上;(5)进行光谱扫描,记录红外光谱;(6)根据标准物质的红外光谱,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分析。
3. 荧光光谱仪实验(1)打开仪器,预热30分钟;(2)设定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范围,选择合适的扫描速度;(3)使用空白溶剂进行仪器校正;(4)将待测物质溶解于溶剂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5)将溶液倒入比色皿中,放入样品池;(6)进行荧光光谱扫描,记录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7)根据标准物质的荧光光谱,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实验通过实验,得到待测物质的吸收光谱,与标准溶液的吸收光谱进行对比,确定待测物质的浓度。
2. 红外光谱仪实验通过实验,得到待测物质的红外光谱,与标准物质的红外光谱进行对比,确定待测物质的组成。
物理实验技术使用中如何进行光谱学实验光谱学是研究光的性质和特性的科学领域,其实验技术是进行光谱分析、光谱测量和光谱探测等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
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中,光谱学实验被广泛应用于物质成分分析、光物理学研究、发光材料设计等诸多领域。
本文将介绍光谱学实验的一般步骤、常用的实验技术以及一些实验注意事项,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
一、实验准备在进行光谱学实验前,我们首先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试剂材料。
一般而言,光谱学实验最基本的仪器设备是光源和光谱仪。
光源能够产生可见光、紫外光或红外光,常见的光源有白炽灯、线圈灯等。
光谱仪则是用于分离和测量光谱的装置,常见的光谱仪有光栅光谱仪、单色仪等。
此外,还需要一些辅助设备,如样品室、探测器等。
在选择实验所需试剂时,要根据实验目的来确定。
比如,如果需要分析某个物质的成分,就需要准备该物质的溶液或固体样品。
如果需要研究某个材料的光学性质,就需要准备相应的材料样品。
二、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根据实验目的选取适当的样品,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例如,如果需要测量溶液的吸收光谱,就需要将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并稀释到合适的浓度。
2. 光路调整:将光源、光谱仪和探测器等设备正确连接,在实验室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光路调整。
调整光路的目的是确保光能够顺利传输到探测器上,并且能够获取准确的光谱信息。
3. 光谱测量: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测量模式和测量范围。
例如,可以选择连续扫描模式或单点扫描模式,选择合适的波段或波长范围。
4. 数据处理:将实验得到的光谱数据导出,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
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光谱曲线拟合、峰位、峰高的计算等。
三、实验技术1. 吸收光谱:用于研究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情况。
常见的吸收光谱实验技术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等。
吸收光谱的测量一般采用单色仪或分光光度计等设备。
2. 发射光谱:用于研究物质发光的性质。
常见的发射光谱实验技术有荧光光谱、磷光光谱等。
光谱测量实验报告专业:物理电子学实验时间:2013.12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学习了解光源、探测器与光纤间的耦合连接方法;2、通过文献调研和学习,了解光谱测量方法,重点是光纤光谱仪的工作原理、窄带激光带宽的零拍法和外差法;3、通过光纤光谱仪测试实验,掌握利用光纤光谱仪测量光纤激光器、SLD、LED、LD的线宽,中心波长;4、通过对窄带(kHz带宽)激光带宽的测量学会激光带宽的外差法;5、学会独立用C或VC编程来处理外差法测试数据。
二、实验内容1、学习光源与光纤连接耦合方法;2、利用光纤光谱仪测量光纤激光器、SLD、LED、LD的线宽,中心波长;3、利用外差法测量超窄线宽激光带宽;4、用C或VC编程获得外差法测量的频谱宽度。
三、实验原理1、基本方法:光纤的处理剥皮切割连接熔接2、光源光谱测量方法光源中心波长、带宽测量常用的四种方法:1.传统的反射光栅型光谱分析仪,典型设备如Angilent 861242B等系列产品,其最小分辨率带宽为0.06nm(约7GHz)。
2.扫描式(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仪(FP腔),典型设备如Newport公司的“超腔”和Micron Optics公司提供的FFP-TF ,其分辨率带宽难于做到小于1MHz 。
3.光纤环形腔。
4.Okoshi 1980年首先提出的自差法干涉仪 (1)超窄线宽激光带宽的拍频法:零拍法原理单模激光可认为是一个有相位扰动振幅稳定的准单色电磁场(1)代表相位的随机波动,它导致谱线展宽。
当采用光纤延时的零拍法时,其合成场可表示为ET (t)=E(t)+αE(t+τ0) (2)与激光线宽相联系,这里引进光电流自相关函数RI(τ),它取决于(2)式所决定的总合成场的强度相关函数。
如下式R(τ)=eσG(2)E T(0)δ(τ)+σ2G(2)ET (τ) (3)式中e为电子电荷,σ为光电探测器灵敏度,δ即是δ函数,G(2)ET(τ)为二阶光电流强度相关函数:G(2)ET (τ)=〈ET(t)E T(t)ET(t+τ)E T(t+τ)〉 (4) 根据著名的Wiener-Khintchine 公式,通过对自相关函数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光电流的谱密度:()()()⎪⎭⎪⎬⎫⎪⎩⎪⎨⎧⎥⎦⎤⎢⎣⎡---+-+-+⎥⎥⎦⎤⎢⎢⎣⎡⎪⎪⎭⎫ ⎝⎛-++=)exp(sin cos cos cos 11exp 42exp cos 21)(0002002022024021θωπαωδτθαασωch E S 对光程差,反映了两光路之间的相2代表了相对延迟,2式中00γττγττ==为单模激光角频率2差,而反映两束光之间的相位0000γτωτωθ==FWHM (半1.coupler,2.fiber time delay line,3.coupler))]((exp[)(t t j E t E o o ϕω+=)(t ϕ高全宽)。
光谱的测量实验目的: 1、了解小型棱镜摄谱仪的结构和使用。
2、初步掌握用小型棱镜摄谱仪,测量波长的方法。
实验仪器: 1、小型棱镜摄谱仪;2、高压汞灯; 实验内容及具体要求:1、定标:将看谱管装置装好,将鼓轮调节到(中心波长435.8nm )43.58上,通过看谱管观察低压汞灯的435.84nm(蓝)谱线,是否和看谱管视场内中心指针对齐。
(一般实验前已经调好,不用再调节,如果误差太大,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节)2、测量待测谱线的波长:用小型棱镜摄谱仪的读谱装置,依次测出高压汞灯光谱中的三条(1λ、x λ、 2λ )相邻的蓝色谱线的位置,测量6~8次。
根据“线性插入法”求出待测波长x λ。
结果用不确定度表示。
x λ=1λ+x /d (2λ-1λ)测量次数123456 7 81λ位置坐标(mm )x λ位置坐标(mm ) 2λ位置坐标(mm )数据处理表格1λ (nm ) 2λ (nm ) 2λ-1λ(nm )测量次数 xmm d mm 颜色颜色435.84 433.92 -1.921 2 ... ...... (8)平均值x λ= (nm )1λ x λ 2λ计算公式:实验操作与步骤定标:1、调节汞灯光源和聚光镜,使光源发出的光束聚集到入射狭缝上;2、将看谱管装置装好,将鼓轮调节到(中心波长435.84nm)43.58上;3、调节入射狭缝宽度(0.1mm左右),通过看谱管观察高压汞灯的435.84nm(蓝)谱线,是否和看谱管视场内中心指针对齐。
如果435.84nm(蓝)谱线与看谱管视场内中心指针不对齐,就要调整。
(一般实验前已经调好,不用再调节,如果误差太大,再进行调节)观察光谱:1、用汞灯作光源;2、调节棱镜旋转鼓轮,使在看谱管内能依次看到不同波长(不同颜色)的谱线;3、用看谱管浏览光谱,找出已知谱线和待测谱线,在光谱中所处的位置;测量待测谱线的波长:1、用汞灯作光源;2、调节光源和聚光镜,使光源发出的光束聚集到入射狭缝上;3、将鼓轮调至43.58刻度上,换上读谱装置准备测量;4、调解测微目镜,使之看清叉丝,再调解测微目镜的叉丝手轮,让叉丝位于测微目镜的中间,测量过程中不能再转动该手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