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物光谱特性曲线测定实验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5
地物光谱实验报告地物光谱实验报告一、引言地物光谱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吸收特性。
通过对地物光谱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组成、结构和特征,对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和农业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地物的光谱曲线,探究地物的反射和吸收特性。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本实验使用的材料有:植物叶片、土壤样本、水样本、红外线灯、光谱仪等。
2. 实验步骤(1) 将植物叶片、土壤样本和水样本分别放置在光谱仪下方,保持距离一致。
(2) 打开光谱仪,选择合适的测量模式。
(3) 调整光谱仪的参数,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4) 依次测量植物叶片、土壤样本和水样本的光谱曲线。
(5) 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叶片的光谱曲线通过测量不同植物叶片的光谱曲线,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波长的光线在叶片上的反射和吸收情况。
一般来说,叶绿素对绿光的吸收最强,因此叶片在绿光下呈现出较暗的颜色。
而在红光和蓝光下,叶片的反射率较高,因此呈现出较亮的颜色。
2. 土壤样本的光谱曲线土壤样本的光谱曲线受土壤成分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一般来说,泥质土壤在近红外区域的反射率较高,而砂质土壤在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较高。
此外,土壤湿度的增加会导致光谱曲线向长波段方向移动。
3. 水样本的光谱曲线水样本的光谱曲线与水的透明度和溶解物质的浓度有关。
一般来说,纯净的水在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较低,而在红外区域的反射率较高。
当水中溶解物质的浓度增加时,光谱曲线会发生变化,反射率会随之增加或减小。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植物叶片的光谱曲线受叶绿素的吸收作用影响较大,不同波长的光线在叶片上的反射和吸收情况不同。
2. 土壤样本的光谱曲线受土壤成分和湿度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不同波长的光线下的反射率不同。
3. 水样本的光谱曲线受水的透明度和溶解物质的浓度影响,纯净水在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较低。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地物光谱仪,加深对地物光谱原理的理解,掌握地物光谱仪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光谱数据中提取地物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地物分类和遥感图像处理。
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遥感应用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实习准备在实习前,我们首先学习了地物光谱的基本原理,了解了地物光谱仪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不同类型地物光谱的特点,为实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实验操作(1)光谱仪的组装与调试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对地物光谱仪进行了组装和调试。
按照操作手册,我们依次连接各个部件,包括光源、探测器、数据采集卡等。
在调试过程中,我们注意调整各个部件的位置和角度,确保光谱数据的准确性。
(2)地物光谱采集采集地物光谱是实习的核心环节。
我们选取了多种地物,如土壤、植被、水体等,进行光谱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我们按照操作规程,调整光谱仪的参数,如波长范围、分辨率等,以确保采集到高质量的光谱数据。
(3)光谱数据处理与分析采集到地物光谱数据后,我们利用光谱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主要步骤包括:光谱预处理、光谱校正、特征提取和地物分类。
3. 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掌握了地物光谱仪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光谱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2)了解了不同地物光谱的特点,能够根据光谱数据对地物进行初步分类。
(3)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遥感应用能力。
1. 实习收获(1)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地物光谱原理的理解。
(2)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学会了地物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沟通协作能力。
2. 实习不足(1)在光谱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特征提取方法的选择、地物分类的准确性等。
(2)在实习过程中,部分同学对地物光谱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实习效果。
3. 改进措施(1)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地物光谱原理,提高对光谱数据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掌握光谱仪器的操作技巧;3. 通过光谱测量,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4. 培养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光谱分析是一种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和散射特性来研究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方法。
通过测量物质的光谱,可以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结构、分子结构以及物理状态等信息。
实验中,我们主要利用了以下光谱分析方法:1. 吸收光谱法:通过测量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分析物质的组成;2. 发射光谱法:通过测量物质在激发态下发射的光,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3. 散射光谱法:通过测量物质对光的散射情况,分析物质的物理状态和结构。
三、实验仪器与装置1. 光谱仪:包括光源、单色仪、检测器等;2. 光谱仪控制软件;3. 样品池;4. 标准样品;5. 计算机及数据采集系统。
四、实验内容1. 吸收光谱法实验:(1)将样品池中的样品与标准样品进行对比,测量其吸收光谱;(2)通过分析吸收光谱,确定样品的组成和浓度。
2. 发射光谱法实验:(1)将样品池中的样品激发,测量其发射光谱;(2)通过分析发射光谱,确定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3. 散射光谱法实验:(1)将样品池中的样品进行散射,测量其散射光谱;(2)通过分析散射光谱,了解样品的物理状态和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收光谱法实验结果:通过对比样品和标准样品的吸收光谱,发现样品中含有特定元素,并计算出其浓度。
2. 发射光谱法实验结果:通过分析样品的发射光谱,发现样品中含有特定元素,并推断出其结构。
3. 散射光谱法实验结果:通过分析样品的散射光谱,了解样品的物理状态和结构,并与理论预测进行对比。
六、实验结论1. 通过光谱分析实验,掌握了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学会了光谱仪器的操作技巧,提高了实验技能;3. 通过光谱测量,成功分析了样品的组成和结构;4. 培养了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七、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样品的预处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光谱分析实验对样品的纯度和质量要求较高,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把控;3.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以便后续分析;4. 光谱分析实验具有一定的风险,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规范。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地物光谱反射率的测定方法。
2. 认识地物光谱反射率的规律。
3. 掌握绘制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4. 分析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反射特征。
二、实验原理地物光谱反射实验是基于地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来进行的。
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物表面时,地物会吸收一部分能量,同时反射一部分能量。
反射的光谱特征可以反映地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颜色、成分、水分含量等。
实验原理如下:1. 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 光谱反射率:地物对某一波长的光线的反射率是指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
3. 光谱反射曲线:将地物在不同波长的光谱反射率绘制成曲线,即可得到地物的光谱反射曲线。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 地物光谱仪- 移动平台- 温度计- 湿度计- 数据采集器2. 材料:- 不同地物样本(如植被、土壤、水体、岩石等)- 标准白板四、实验步骤1. 样本准备:将不同地物样本清洗干净,并在实验前测量其温度和湿度。
2. 光谱反射率测定:- 将地物样本放置在光谱仪下,调整光谱仪的参数,使其对准样本表面。
- 打开光谱仪,记录样本在不同波长的光谱反射率。
- 重复测量多次,取平均值。
3. 数据记录与处理:-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 使用绘图软件绘制地物光谱反射曲线。
4. 结果分析:- 分析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反射特征。
- 比较不同地物的光谱反射曲线,探讨其差异的原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被:植被在可见光波段(400-700nm)的光谱反射率较低,在近红外波段(700-1100nm)的光谱反射率较高。
这主要归因于叶绿素对光的吸收和反射。
在红光波段(660-680nm)附近,植被的光谱反射率有一个峰值,称为“红边”,这是由于叶绿素对红光的吸收较强,对绿光的吸收较弱造成的。
2. 土壤:土壤的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都较低,但在短波红外波段(1100-2500nm)的光谱反射率较高。
实习报告(一)实验名称:《地物光谱特性测量》(二)所属课程名称:《资源环境遥感》(三)学生姓名:(四)实验日期及地点:(五)实验目的:对校园中的一些地物进行遥感光谱特性测量(六)实验意义:(1)对光谱测量仪器的认识:ASD野外光谱分析仪FieldSpecPro是一种测量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地物波谱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快速扫描地物,光线探头在毫秒内得到地物的单一光谱。
FieldSpec分光仪主要由附属手提电脑,观测仪器,手枪式把手,光线光学探头以及连接数据线组成。
通过连接电脑,可实时持续显示测量光谱,使得测量者可以即时获取需要的测量数据。
(2)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地物反射光谱是指某种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影响地物波谱变化的因素:太阳位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
不同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不同。
时间、季节的变化。
地物本身差异、土壤含水量、植被病虫害。
(七)实验原理:(八)人员要求:设备:(1)ASD公司生产的Field Spec3高光谱辐射仪(2)软件:RS3和View SpecPro Graph工作要求:(1)天气情况:地面能见度:晴朗,地面能见度不小于10km,云量要求:太阳周围90°立体角范围内淡积云量小于2%,无卷云或浓积云等,风力要求:无风或微风(测量时间风力小于4级,对植物测量时风力最好小于3级)测量时间:为保持太阳高度角大于45度,且由于北京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区,所以测量时间应在北京时间10:00~14:00之间,冬季对于测量时间应该更加严格一些。
另外,测量速度应该满足<=1min/组。
(2)测量情况:为减少反射光对观测目标的影响,观测人员应着深色服装,观测时面对太阳站立与目标区后方,观测时保持探头垂直向下,使得机载成像光谱仪观测方向保持一致,注意观测目标的二项反射影响。
记录人员应站在观测人员身后,并避免在目标区周围走动。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和目的地物光谱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能够获取地物的光谱信息,对地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地质、农业、环境、生态等领域。
本次实习,我参加了地物光谱仪的操作培训和实际应用,旨在了解地物光谱仪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其应用领域,掌握地物光谱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技巧,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实习内容1. 地物光谱仪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地物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分光镜、探测器、信号处理器等部分组成。
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分光镜分成不同波长的光线,经过样品后,探测器接收透过样品的光线,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过信号处理后得到样品的光谱信息。
地物光谱仪的原理是利用样品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等特性,获取样品的光谱信息,从而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2. 地物光谱仪的操作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地物光谱仪的操作方法。
首先,需要将样品放置在样品台上,并调整样品台的位置,使样品位于光谱仪的测量范围内。
然后,打开光谱仪的光源,等待光谱仪稳定后,启动测量程序,光谱仪会自动测量样品的光谱信息,并在电脑上显示光谱曲线。
最后,根据光谱曲线,可以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3. 地物光谱仪的实际应用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了地物光谱仪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地物光谱仪可以应用于地质勘探、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生态监测等领域。
例如,在地质勘探中,地物光谱仪可以帮助地质学家识别岩石和矿物,寻找矿产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地物光谱仪可以帮助农民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调整施肥和灌溉方案;在环境保护中,地物光谱仪可以帮助监测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质量的变化;在生态监测中,地物光谱仪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保护生态环境。
三、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了解了地物光谱仪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其应用领域,掌握了地物光谱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我也认识到地物光谱仪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深感科技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责任重大。
实验二地物光谱特性及可分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感兴趣区域的选择及地物光谱特征分析;
2 地物光谱特征统计及可分性分析。
3 叠合光谱图的制作
4 分层分类规则的建立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感兴趣区域选择
2 地物光谱特征统计
操作步骤:Tools→Region Of Interest→Create Class Image Of ROI
接下来:Classification →Post Classification
下图是光谱特征统计表(部分):
3. 可分性分析
操作步骤:Options →Compute ROI Sepatability 下图是可行性分析表(部分):
4.制作叠合光谱图
没有第六波段
5.建立分层分类规则:
从光谱叠合图中可以看出,从波段一可以分出2和4,从波段2可以分出2和4,从波段三可以分出2和4,从波段四可以分出3和4,从波段五可以分出1,2,3,4,从波段七可以分出2和4,但是无论哪个波段都不能分出5和6,所以可以把5和6归为一类。
三、实验总结:
这是第一次做地物光谱特性及可分性分析的实验,也是第一次应用envi软件,开始感觉挺陌生,但用用也就熟悉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学习到了地物光谱特性及可分性分析的方法和步骤,能根据遥感图像制作出叠合光谱图,对地物进行分类。
地物光谱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地物反射波谱测量的基本原理2.了解典型地物类型的光谱特征,并通过测量得到其反射光谱曲线植被土壤水体3.通过实验更深入的了解表征辐射的物理量、以及地表同入射光的作用机制辐射亮度L (radiance)反射率R (reflectance)二实验器材1.fieldspec 3,产自美国ASD公司,其数据间隔为1nm,光谱范围350nm-2500nm2.手提电脑3.白板和灰板三实验步骤将地物与已知反射率的白板(标准板)相比较,求出地物反射率R具体操作:1 光谱仪探头对准白板优化(OPT)2 点击RAD图标3 按空格键存储4 光谱仪探头对准目标地物5 按空格键存储四实验结果1植被的反射波谱特征1 )不同种类的植物均具有相似的反射波谱曲线2 )可见光区域,由于叶绿素的强烈吸收,植物的反射、透射率均低,仅在0.55附近有一10-20%的反射峰而呈绿色。
3 )近红外区域,在0.7—1.3之间形成50-60%的强反射峰,由于不同种植物的叶内细胞结构差异大,不同种植物的反射率在该波段具有最大的差值,故是区分植物种类的最低波段。
4 )1.45、1.95、2.7为中心的三个吸收带为水吸收带,高斯曼发现,还三人吸收带之间的两个反射峰(1.65及2.2)上,各值与非多汁植物反射率差别非常明显。
两图皆较符合其光谱特征2水体的反射波谱特征反射率在各波段内都低(一般在3%左右),在可见光部分为4-5%,在0.6处降至2-3%,到0.75以后的近红外波段,水成了全吸收体。
可以看出,可见光波段反射率逐渐降低,在红外波段,水成为完全吸收体。
两图的差异反应出水全反射部分的影响。
3土壤的反射波谱特征1)反射率: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氧化含量和含水量及盐份等因素有关;粉砂>砂土>腐质土。
2)反射光谱曲线由可见光到红外呈舒缓向上的缓倾延伸可以看出,四图的土壤光谱特征大致呈相同的逐渐缓慢增长的趋势。
遥感实习报告内容1.分析几种典型地物的波谱曲线特征,依据此特征辨别TM影像样图的通道值,写出其辨别理由;(1)植被的波谱曲线特征:植被的反射波普曲线主要分三段:可见光波段0.4-0.76um 有一个小的反射峰,位置在0.5um绿处两侧蓝和红有两个吸收带,这一特征是由于叶绿素的影响。
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的吸收作用强,对绿光反射作用强。
近红外波段有一反射的陡坡到1.1um附近有一峰值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
这是由于植被叶细胞结构的影响,除了吸收和透射的部分,形成的高反射率。
在中红外波段1.3-2.5 um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特别以1.45um 1.95 um2.7um为中心是水的吸收带形成低谷。
所以分析:根据植被的反射波谱曲线特征,T2与T3图在长江流域与汉江流域比较下,判断由于T3图两水域颜色区别较大,在植被的中T-3的反射率大于T-2,所以判断T2图可能处于TM1-TM2(0.45-0.60um之间)即蓝绿波段之间。
(2)水体的波普特征:水体的反射主要在蓝绿波段,其他波段吸收都很强。
特别到了近红外波段吸收就更强。
遥感影像上,特别是近红外影像上,水体呈黑色,一般情况下,水中含泥沙时,由于泥沙散射,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峰值出现在黄红区,水中含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抬升,这些都成为影像分析的重要依据。
分析:根据水体光谱特征,T5图中水体为黑色,T5图的反射率大,判断为红外光,则T5图为TM5中红外波段(1.55-1.75UM)。
进一步根据水体和植物的反射波谱曲线得出T3图为TM3波段(0.62-0.69um)即为红光波段。
(3)土壤的光谱特征:土壤自然状态下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一般来说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和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此外土类和肥力也会对反射率产生影响。
由于土壤反射波谱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所以不同光谱段的遥感影像上土壤的亮度区别不明显。
分析:又因为T4图与T5图比较,图像的江水较T5图来说发白,即江水的反射率应该增高,另外该图的植被比T5图更白,反射率更高,故而应该在植被的反射峰附近所以T4图为0.70—0.90um之间,即为TM4近红外波段。
遥感地学分析地物光谱特征实验报告(共8篇)遥感地学分析与专题制图实验报告重庆交通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遥感地学分析开课实验室土木学院机房实验室学院河海学院年级2012级专业班资环1班学生姓名学号开课时间至学年第二学期河海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2015年6月篇二:遥感地物光谱实习报告遥感地物光谱实习报告指导老师:秦军姓名:李丹学号:20113310 班级:遥感一班目录一、红外图像分析实习.................................................................................................... ............... 1 1.2. 数据采集过程.................................................................................................... ........... 1 图像分析.................................................................................................... . (1)二、地物光谱实习.................................................................................................... ....................... 4 1.2.3.3.4.5. 实习目的与实习内容...................................................................................................4 水体反射波谱测试与分析........................................................................................... 7 植被反射波谱测试与分析........................................................................................... 8 岩石反射波谱测试与分析......................................................................................... 11 土壤反射波谱测试与分析......................................................................................... 13 城乡非自然目标反射波谱测试与分析 (14)三、地物热红外时序观测实验.....................................................................................................16 1.2.3.4.5. 植被图像分析.................................................................................................... ......... 16 水体及周边物体温度分析......................................................................................... 17 岩石温度分析.................................................................................................... ......... 19 土壤温度分析.................................................................................................... ......... 20 建筑物温度分析.................................................................................................... .. (21)四、超光谱数据认知实习.................................................................................................... ......... 22 1.2.3.4. 实习目的.................................................................................................... ................. 22 实习步骤.................................................................................................... ................. 22 实习成果.................................................................................................... ................. 25 图像的分析.................................................................................................... . (27)五、实习收获与体会.................................................................................................... .. (27)一、红外图像分析实习1. 数据采集过程(1)到达外野数据采集区(2)对热红外成像仪进行定标校准①将热红外成像仪镜头盖子盖在镜头上②按热红外成像仪上的“set”按钮,在将导航按钮向下按,完成校准工作。
地物光谱的采集与分析实验报告学生姓名:陈熙陈郭博文宋歌学生班级:2012级GIS2班地理科学学院制2014.121 实验简介本次实验是利用光谱仪,选取地理科学学院门前的地物进行光谱曲线的采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分析光谱曲线软件,完成对获得的地物曲线的比较分析。
旨在认识和熟悉光谱仪,学会光谱仪采集光谱的主要流程,掌握光谱仪的使用方法,加深对常见地物光谱的理解和曲线的熟悉度,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数据:光谱仪采集的四组数据,分别是:红色灌木光谱、绿色灌木光谱、乔木光谱、草坪光谱各一组(一组20条光谱曲线)实验方法:用光谱仪采集地物光谱曲线,比较法。
2 实验过程2.1 实验流程选取合适地物——>用光谱仪采集地物波谱——>处理采集光谱——>比较分析采集数据与已知对应曲线——>分析比较同种类别不同地物的光谱曲线——>不同类别的采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2 采集地物波谱1.仪器的连接及软件启动将光谱仪、扫描探头与电脑连接好后,第一次使用时会有一个硬件的安装向导,安装完成后运行。
软件打开如下图首先使用File/Start New Experiment创建一个工程,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命名,默认扩展名。
2.相关参数的设置在Setup菜单中调整Smoothing参数3.获取参考光谱,用以优化有关参数设置将光纤探头对准标准白板,点击S按钮,进入Scope模式;点击start按钮,获得参考光谱,此处的参考光谱用于辅助优化光谱仪相关参数。
4.系统参数的优化为避免气象条件对光谱仪造成的影响,应先针对当前的天气状况,对系统参数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点击菜单栏上的按钮转换到光谱图模式(Scope mode),再按按钮,系统便会自动调整积分时间和用于光谱平均的次数,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手动设置。
2.3 光谱简要处理利用ViewSpec Pro软件对光谱进行显示,对光谱分组进行均值处理,最后将这几组间求均值,用来之后的光谱数据分析,分析过程如下图2.4 光谱谱数据分析通过对光谱的简单处理,得到如下的结果:红色灌木绿色灌木乔木草坪可见曲线的趋势基本都吻合植被的光谱曲线,其中绿色灌木,乔木和草坪与绿色植物的已知光谱曲线基本相吻合,1)对绿光(0.55左右)有一小的反射峰值,反射率大致为20%,这是绿色植物呈现绿色的原因。
实验三地物光谱测量问题一.分析地物光谱测量过程中的几种主要的影响因素.答:1.光照条件:晴天地方时9:30-14:30.测量时尽量避免阴影和反射体的影像;测量者着深色服装,尽量远离测量点.2.大气特性和稳定性:尽量缩短两次测量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减小误差.3.参考(标准)白板:使用参考白板时不应该接触光学面.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反射性能若出现明显退化,需要清洁或更换,并重新定标.问题二.在Excel或Matlab中绘制测量得到的典型地物的光谱曲线,并从地物的光谱响应特征或特征波段的测量结果对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和简要评价.答: 图一. 典型地物的光谱曲线从可见光区到大约0.7um的近红外光谱区,可看到健康植被的反射率急剧上升。
在0.7-1.3um区间,植物的反射率主要来自植物叶子内部结构。
健康绿色植物在0.7-1.3um间,的光谱特征的反射率高达(45%-50%),透过率高达(45%-50%),吸收率低至(<5%)。
植物叶子一般可反射入射能量的40%-50%,其余能量大部分透射过去,因为在这一光谱区植物叶子对入射能量的吸收最少(一般少于5%)。
在光谱的近红外波段,植被的光谱特性主要受植物叶子内部构造的控制。
在可见光波段与近红外波段之间,即大约0.76um附近,反射率急剧上升,形成“红边”现象,这是植物曲线的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研究的重点光谱区域。
许多种类的植物在可见光波段差异小,但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明显。
土壤反射率显得很少有“峰和谷”的变化。
这是因为影响土壤反射率的因素较少作用在固定的波段范围。
影响土壤反射率的因素有:含水量、土壤结构(砂、壤、粘土的比例)、表面粗糙度、铁氧化物的存在以及有机物的含量。
这些因素是复杂的、可变的、彼此相关的。
例如,土壤的含水量会降低反射率。
对于植被在大约1.4um、1.9um和2.7um处水的吸收波段上,这种影响最为明显(粘土在1.4um和2.2um处也有氢氧基吸收带)。
地物光谱实验报告实验内容如下:
1.实验目的:学习地物光谱的测定方法,认识地物光谱反射率的
规律,掌握绘制地物反射光谱曲线的方法。
2.实验原理:利用电磁辐射和各地物光谱特征进行测定。
3.实验步骤:
•选择测量目标和环境,记录基本信息。
•安装仪器,开始测试。
•记录测量数据,计算平均值。
4.注意事项:
•选择无严重大气污染,光照稳定,无卷云或浓积云,风力小级的环境。
•避开阴影和强反射体的影响。
•取样时选择物体自然状态的表面作为观测面,被测目标面要充满视场。
•标准板表面与被测地物的宏观表面相平行,与观测仪器等距,并充满仪器视场,保证板面清洁。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谱特性曲线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
2. 掌握使用光谱仪进行光谱特性曲线测量的基本步骤。
3. 通过实验,验证光谱特性曲线的特征,如吸收峰、发射峰、谱带宽度等。
二、实验原理光谱特性曲线是指物质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对光的吸收、发射或反射等特性的曲线。
本实验采用光谱仪测量物质的光谱特性曲线,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光的吸收:当光通过物质时,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会吸收部分光能,导致光的强度减弱。
吸收光谱曲线反映了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
2. 光的发射:当物质受到激发时,其分子或原子会跃迁到高能级,随后回到低能级时释放出光子。
发射光谱曲线反映了物质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情况。
3. 光的反射: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被反射。
反射光谱曲线反映了物体表面的反射特性。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光谱仪、光源、样品、单色仪、探测器、计算机等。
2. 试剂:待测物质、溶剂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将待测物质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或制成薄膜,作为实验样品。
2. 光源选择: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光源,如氘灯、汞灯等。
3. 光谱仪设置:将光源、样品、单色仪、探测器等依次连接到光谱仪上,调整仪器的参数,如波长范围、分辨率等。
4. 数据采集:打开光谱仪,设置采集参数,如积分时间、探测器灵敏度等。
启动数据采集,记录样品在不同波长下的光强度。
5.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使用光谱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如绘制光谱曲线、计算吸收系数等。
6. 结果分析:根据光谱曲线,分析样品的光谱特性,如吸收峰、发射峰、谱带宽度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收光谱曲线:实验测得样品的吸收光谱曲线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样品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存在吸收峰,反映了样品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
2. 发射光谱曲线:实验测得样品的发射光谱曲线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样品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存在发射峰,反映了样品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情况。
本科学生地物光谱测定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学院旅地学院专业、班级地信实验课程名称遥感原理与方法教师及职称王老师(教授)开课学期2010 至2011 学年下学期填报时间2011 年 4 月7 日云南师范大学旅地学院1 实验时间:2011-3-172 实验地点:3 实验组员:4 实验目的:通过学习地物光谱的测量方法,对校园典型地物进行的测量、记录和分析,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力求让同学们掌握波谱仪的基本原理、操作规范,认识地物光谱反射率的规律等知识,巩固和加深课程所学知识与理论,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5 实验内容(1)设计实验方案。
阅读文献,明确试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
(2)校园典型地物波谱测量、记录。
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光谱辐射计(ISI1921VF—128)和标准参考板对选定目标地物进行谱测量,并记录在记录表中。
(3)校园典型地物波谱测量数据处理。
利用ISI1921VF—128光谱辐射计自带软件或者说Excel等对数据进行处理,绘制校园典型地物波谱曲线图,并进行分析6 实验要求:①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目的和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围绕实习任务,准备实习点、实习路线和时间,给学生提供基本实习资料。
②学生在实习之前,应全面地阅读实习指导书,了解实习目的和实习内容,对实习涉及的学科作预习。
③准备好实习工具和实习材料。
④学生要团结协作,学生要服从教师安排和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⑤按时按点地完成实习任务,对每天实习进行总结,提高实习效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习报告,教师及时审阅实习报告,反馈实习评价,上报实习课学分。
7实验原理对于不透明的物体,其发射率与反射率有下列关系:ε(λ)=1—ρ(λ)。
可见,各种地物发射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可以通过间接地测试各种地物反射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得到。
因此,地物波谱特性通常都是用地物反射辐射电磁波来描述,这实际上是指在给定波段范围内,某地物的电磁波反射率变化规律。
地物波谱特征(反射波谱)测定的原理是:用光谱测定仪器(置于不同波长或波谱段)分别探测地物和标准板,测量、记录和计算地物对每个波谱段的反射率,其反射率的变化规律即为该地物的波谱特性。
实验二地物光谱特性及可分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感兴趣区域的选择及地物光谱特征分析;
2 地物光谱特征统计及可分性分析。
3 叠合光谱图的制作
4 分层分类规则的建立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感兴趣区域选择
2 地物光谱特征统计
操作步骤:Tools→Region Of Interest→Create Class Image Of ROI
下图是光谱特征统计表(部分):
3.制作叠合光谱图
4.建立分层分类规则:
从光谱叠合图中可以看出,从波段五可以分出1和4,但是从哪个波段都不能分出2和3,所以2和3应该归为一类地物。
三、实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