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物光谱特征及地面光谱数据采集
- 格式:ppt
- 大小:4.58 MB
- 文档页数:60
典型地物反射波谱测量与特征分析引言典型地物反射波谱测量与特征分析是遥感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获取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可以深入了解地物的组成和性质,从而实现地物分类和变化监测等应用。
本文将介绍地物反射光谱测量的方法以及常见的特征分析方法。
一、地物反射光谱测量方法1.无人机航拍法无人机航拍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地物反射光谱测量方法。
通过搭载光谱仪等设备的无人机进行航拍,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光谱数据。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范围的地物反射光谱测量,可以获取非常详细的地物光谱信息。
2.便携式光谱仪法便携式光谱仪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地物反射光谱测量方法。
通过使用便携式光谱仪,可以在不同地点采集地物的光谱数据。
这种方法适用于快速测量大面积范围的地物光谱信息,常用于农业、植被监测等领域。
3.卫星遥感法卫星遥感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大区域地物光谱测量的方法。
通过卫星传感器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得到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范围的地物光谱监测和研究。
二、地物反射光谱特征分析方法1.基于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基于统计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光谱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提取地物的光谱特征。
常见的方法有频率统计和概率分布分析。
这些方法能够揭示地物光谱的整体分布规律,帮助区分不同地物类型。
2.基于特征波长的分析方法基于特征波长的分析方法通过找到光谱数据中特定波长的峰值或谷值,来提取地物的光谱特征。
常见的方法有光谱指数法和比值法。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地物的光谱特征,突出地物的不同性质。
3.基于光谱反射率的分类方法基于光谱反射率的分类方法通过将地物反射光谱与已知地物光谱进行对比,实现地物的分类。
常见的方法有最大似然分类和支持向量机分类。
这些方法通过对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将地物进行有效地分类。
三、应用实例1.植被监测通过地物反射光谱测量和特征分析,可以实现对不同植被的监测。
通过提取植被的光谱特征,可以了解植被的生长状况、叶绿素含量等指标,进而对植被进行分类和变化监测。
实验报告姓名专业:GIS 学号:日期:课程名称:指导教师(学生填写):成绩:教师签名:一、实验项目:光谱数据的采集二、实验类型(√选):0演示实验;1验证实验;2综合实验;3设计性实验;4创新实验三、实验目的:1.熟悉光谱数据的采集步骤2.学会使用光谱查看工具查看光谱数据3.了解一般地物的光谱曲线四、实验准备:计算机、RS3、View SpecPro Graph、高光谱辐射仪五、实验简要操作步骤及结果:(1)准备工作:安装好电池,将FieldSpec3 高光谱辐射仪打开,并与笔记本电脑链接。
打开RS3 软件,填写好需要存储数据的路径、名称和其他内容。
Opt-->WR-->control-->spectrumsave。
其中RS3 软件使用时要求电脑设置为英文环境。
(2)选择待测地物:可以是植被、土壤、建筑物、水体等。
不同地物的光谱特性不一样,同种地物间光谱特性也有可能不同。
比如,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也有健康的和有病虫害的,植被叶片颜色呈绿色的和呈枯黄色的。
由于植物含水量以及叶绿素含量的不同,会导致对电磁波反射吸收的能力也不同,因此会导致光谱特征曲线不同。
(3)测量过程: A. 镜头对准白板,在RS3 软件中选择OPT 进行优化。
B. 镜头对准白板,点击WR 采集参比(白板应充满镜头,并保持没有阴影)。
镜头对准目标地物,目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桶采集参比时白板与镜头的距离。
点击空格键存储目光光谱。
为提高光谱数据的质量,每隔一定时间(20 分钟左右)进行一次采集参比。
(4)整理工作:测量完成后,将相关数据拷贝到U 盘中。
依次关闭电脑以及光谱仪电源,将仪器、白板等实验工具整理好,收回到仪器包中。
(5)查看测量数据:打开ViewSpec Pro Graph,添加数据,如下图查看植物光谱曲线(6)数据处理:对各种地物的光谱曲线进行异常值剔除,并求取平均值,最后对各光谱曲线进行查看。
(7)反思总结:A.对地物光谱特征的测量有了一定的了解;B.对各种地物光谱的采集,加深了我们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小组的合作意识;C.地物光谱特征是基础,通过初级的光谱采集过程,有利于以后对高光谱的学习。
遥感数据处理中的特征提取与分类方法引言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航天器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并进行各种分析和应用。
遥感数据处理是指对这些获取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以实现对地球表面特定区域的信息提取和解读。
本文将探讨遥感数据处理中的特征提取与分类方法。
一、特征提取方法1. 光谱特征提取光谱特征提取是遥感数据处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地球表面的反射、辐射和发射光谱信息,可以获取不同物体或地物的光谱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反射率、辐射亮度、辐射强度等。
2. 纹理特征提取纹理特征提取是通过分析地物表面纹理的空间分布和统计特性来获取特征信息的方法。
纹理特征包括灰度共生矩阵、方差、平均灰度等。
这些特征可以用于界定地物的边界、形状和空间分布特征。
3. 结构特征提取结构特征提取是通过分析地物的几何形状和排列方式来获取特征信息的方法。
结构特征包括面积、周长、长度、宽度、密度等。
这些特征可以用于判断地物的类型和分类。
二、分类方法1. 监督分类方法监督分类方法是基于已知地物类型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和分类的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先收集一定数量的地物样本数据,并标注其类别信息。
然后,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特征提取,建立分类模型,对未知地物进行分类。
2. 无监督分类方法无监督分类方法是不依赖已知样本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
无监督分类方法主要依靠对地物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将地物划分为具有相似特征的类别,实现分类。
3. 半监督分类方法半监督分类方法是监督分类方法和无监督分类方法的结合,充分利用已知样本数据和未知样本数据进行分类。
半监督分类方法首先使用无监督方法对未知样本数据进行聚类,然后使用监督方法对聚类结果进行分类。
结论遥感数据处理中的特征提取与分类方法是实现对地球表面信息提取和解读的关键环节。
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结构特征的提取可以有效地表示地物的特点和特征。
监督分类、无监督分类和半监督分类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数据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地物光谱仪在野外光谱测量中的使用(一)论文关键词地物光谱仪;野外测量;工作规范论文摘要在遥感技术中,为了更精确地判读多光谱图像,掌握地面上各种地物的光谱辐射特性是十分重要的。
介绍FieldSpec?悖HandHeld手持便携式光谱分析仪的测量原理方法、工作规范及注意事项,概要地说明了影响光谱测量的因素。
在遥感领域中,为了研究各种不同地物或环境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的可见和近红外波段反射光谱,需要适用于野外测量的光谱仪器。
对野外地物光谱进行测量,我们使用的是美国 ASD公司FieldSpec?悖HandHeld手持便携式光谱分析仪。
其主要技术指标为:波长范围为 300~1100nm光谱采样间隔为1.6nm, 灵敏度线性:土1% FieldSpec?悖HandHeld手持便携式光谱分析仪可用于户外目标可见一近红外波段的光谱辐射测量。
该光谱仪在户外主要利用太阳辐射作为照明光源,利用响应度定标数据,可测量并获得地物目标的光谱辐亮度;利用漫反射参考板对比测量,可获得目标的反射率光谱信息;通过对经过标定的漫反射参考板的测量,可获得地面的总照度以及直射、漫射照度光谱信息;利用特定的辅助测量机械装置,可获得地面目标的BRDF(方向反射因子)光谱信息参数。
为了使地物光谱数据可靠和高的质量,使数据便于对比和应用,有必要提出地物光谱测试规范和测量要求。
1仪器的标准和标定1.1光谱分辨率实用分辨宽度对0.04~1.10卩m小于5nm 1.1~2.5卩m小于15nm。
对于FieldSpec?悖HandHeld手持便携式光谱分析仪,起始波长为325nm终止波长为1075nm波长步长为1nm则光谱分辨率取3nm1.2线性标定线性动态范围有3个量级,最大信号对应为0.8~1.0,太阳常数照明的白板(V 90%)峰值响应输出。
线性误差小于 3%(回归误差)。
1.3光谱响应度的标定反射率小于、等于15%(大于1%)的目标,信噪比应大于10。
土壤光谱测量与影响其光谱特征的因素分析2北斗导航位置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海淀100010摘要:本文通过对土壤进行光谱测量,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光谱测量流程,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及定性分析找出了影响土壤光谱特征的部分因素,并探讨了土壤光谱遥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光谱测量规范土壤分析1.引言1.1光谱遥感的作用和研究现状任何物体都有自己特有的反射光谱而同类物体的反射光谱特性大同小异,不同物体光谱反射率的差异要比同一物体大得多。
光谱遥感技术就是以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为依据,通过适当的光谱段的选择和组合,有效地区分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物体。
在近年来的地物波谱特性研究中,人们的注意力由地物波谱与地物自身性质的关系上转移到了与地表特征关系的研究中,从而使地物波谱特性研究更深入一步。
1.2土壤波谱特性研究的发展和现状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光谱仪接收的是太阳发射的信息,裸露土壤反射率一般随波长增加而增加,不同类型土壤的反射率也不同。
对于给定的土壤类型,反射率随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减少。
但是,不同类型土壤间的反射率差别可能与不同水分引起的差别相当,甚至更大,加上太阳高度、大气条件和地表状况引起的误差,要定量估算土壤水分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对该领域进行试验、研究。
国外利用遥感方法进行土壤水分监测的可行性研究开始于60年代,那时,科学家们通过在实验室对图样进行光谱观测,提出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其光谱反射率整体下降,这为后来利用遥感方法进行土壤水分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也在60年代末研究了土壤水分,包括沙漠区的土壤水分,对反射率的影响,发现干燥土壤具有较高的反射率。
70年代,日本学者测量了5种土壤的反射率,建立了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员回归方程。
另外,印度国家遥感局利用MSS和TM资料,评价了局部某一地区的土壤干旱程度。
后来,各国学者都曾进行过土壤水分监测和旱情方面的遥感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我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2002年,刘伟东和国外科学家共同研究,证明了土壤光谱反射率在一定的水分含量临界值之下时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当超过该临界值后,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加。
高光谱数据处理与特征提取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光谱遥感已经成为地球观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光谱遥感技术通过采集地面物体在数百个连续光谱波段的反射率数据,弥补了传统遥感技术中光谱分辨率的不足。
然而,由于高光谱数据的维度高、信息量大,对数据的处理和特征提取成为了研究的难点。
高光谱数据处理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去除不必要的噪音和干扰。
这一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辐射度转换等。
辐射校正主要用于将原始数据的数字值转换为辐射度值,消除了由于传感器观测和记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导致的误差。
大气校正则是为了消除大气吸收和散射对高光谱数据的影响,使得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地物的光谱特性。
辐射度转换则将辐射度值转换为反射率数据,以便后续的特征提取。
在预处理完成后,接下来需要进行高光谱数据的降维处理。
由于高光谱数据的维度高达几百甚至上千维,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往往难以处理如此高维数据。
因此,降维处理就变得尤为重要,可以将高光谱数据降低到更低的维度,减小计算复杂度。
常用的降维方法有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等。
PCA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得到新的低维表示,使得新的维度下数据的方差最大。
LDA则是通过最大化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别、最小化同一类别内部的差别,使得新的低维表示有更好的分类能力。
除了降维处理,高光谱数据的特征提取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特征提取的目的是通过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信息,抽取出最能表征地物光谱特性的特征。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有光谱特征提取、空间特征提取和纹理特征提取等。
光谱特征提取主要通过分析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值之间的关系,挖掘出地物表现出的光谱特性,如光谱曲线形态、光谱吸收特征等。
空间特征提取则是通过分析地物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提取出地物的大小、形状和空间分布规律等特征。
纹理特征提取则是通过分析地物表面的纹理特征,提取出地物的纹理信息,如纹理粗糙度、纹理方向等。
高光谱数据处理与特征提取技术的研究不仅可以在农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对于地质勘探、矿产资源调查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类型的地物在遥感影像中呈现出不同的光谱曲线特征。
以下是一些常见地物的光谱曲线特征:
植被:植被在可见光波段(0.4-0.7微米)表现出较高的反射率,特别是在绿色波段(0.5-0.6微米)反射率最高。
这是因为植被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红光和蓝光波段,而对绿光波段较少吸收,因此呈现出较高的反射率。
水体:水体在可见光波段表现出较低的反射率,尤其在蓝光波段(0.45-0.5微米)反射率较低。
这是因为水体对蓝光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吸收了大部分蓝光能量,导致较低的反射率。
土壤:土壤的光谱曲线特征受其成分和含水量的影响。
一般而言,裸土在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较高,而在近红外波段(0.7-1.3微米)反射率较低。
不同类型的土壤(如沙质土壤、粘质土壤等)的光谱特征会有所差异。
建筑物:建筑物通常呈现出较高的反射率,尤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建筑物的反射率与其材质和表面特性有关,如玻璃、金属等材质会呈现出较高的反射率。
道路:道路表面通常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尤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道路的光谱特征与其材质、路面状况和光照条件等因素相关。
地物光谱的采集与分析地物光谱的采集与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地球科学技术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貌、植被、土壤、水体等地物特征的研究和监测中。
地物光谱是指不同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射和吸收特性,通过采集和分析地物的光谱数据,可以获取物质的成分、结构、特征等信息,进而实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管理。
地物光谱的采集主要通过遥感技术实现,遥感传感器可通过空间平台(如卫星、飞机、无人机)采集地物的反射、辐射、发射等光谱数据。
遥感传感器主要分为光学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两类,光学传感器主要包括多光谱、高光谱和超光谱传感器,微波传感器主要包括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微波辐射计(MWR)。
这些传感器在不同波段范围内可获取波长和能量特征不同的地物反射光谱,用于进行地物分类、变化检测等研究。
地物光谱的采集与分析过程包括数据获取、预处理、分类与识别、特征提取等多个环节。
首先,需要获取地物光谱数据,包括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预处理,以消除传感器影响和环境干扰。
然后,进行地物分类与识别,通过光谱特征的统计学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将光谱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类型,如植被、水体、岩石等。
此外,还可结合地物光谱与其他遥感数据(如高程数据、热红外数据)进行多源数据融合,提高分类精度和信息提取效果。
最后,进行地物特征提取,通过分析不同地物光谱的反射率、吸收率等特征参数,揭示地物的性质、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地物光谱的采集与分析在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地质领域中,光谱数据可用于岩性分类、矿石勘探等研究,通过不同矿物的光谱特征提取,可以判断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含量。
在生态领域中,光谱数据可用于植被类型、植物生理状态等研究,通过植被光谱的反射和吸收特征,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和生物多样性。
在环境领域中,光谱数据可用于水质、空气质量等监测,通过水体和大气的光谱特征,可以分析污染程度和环境变化。
然而,地物光谱的采集与分析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与问题。
实习报告(一)实验名称:《地物光谱特性测量》(二)所属课程名称:《资源环境遥感》(三)学生姓名:(四)实验日期及地点:(五)实验目的:对校园中的一些地物进行遥感光谱特性测量(六)实验意义:(1)对光谱测量仪器的认识:ASD野外光谱分析仪FieldSpecPro是一种测量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地物波谱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快速扫描地物,光线探头在毫秒内得到地物的单一光谱。
FieldSpec分光仪主要由附属手提电脑,观测仪器,手枪式把手,光线光学探头以及连接数据线组成。
通过连接电脑,可实时持续显示测量光谱,使得测量者可以即时获取需要的测量数据。
(2)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地物反射光谱是指某种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影响地物波谱变化的因素:太阳位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
不同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不同。
时间、季节的变化。
地物本身差异、土壤含水量、植被病虫害。
(七)实验原理:(八)人员要求:设备:(1)ASD公司生产的Field Spec3高光谱辐射仪(2)软件:RS3和View SpecPro Graph工作要求:(1)天气情况:地面能见度:晴朗,地面能见度不小于10km,云量要求:太阳周围90°立体角范围内淡积云量小于2%,无卷云或浓积云等,风力要求:无风或微风(测量时间风力小于4级,对植物测量时风力最好小于3级)测量时间:为保持太阳高度角大于45度,且由于北京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区,所以测量时间应在北京时间10:00~14:00之间,冬季对于测量时间应该更加严格一些。
另外,测量速度应该满足<=1min/组。
(2)测量情况:为减少反射光对观测目标的影响,观测人员应着深色服装,观测时面对太阳站立与目标区后方,观测时保持探头垂直向下,使得机载成像光谱仪观测方向保持一致,注意观测目标的二项反射影响。
记录人员应站在观测人员身后,并避免在目标区周围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