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一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第4课时 练习课
- 格式:doc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2
第5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九第9-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关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算式的写法。
【练习重点】:有关6、7的加、减法计算。
【练习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看一幅图列两道算式的方法。
【教具准备】:1.7以内加减算式卡片,0—7的数字卡片。
2.6、7的点子图。
【学具准备】:0—7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1.口算。
7-36+17-16-33+42+21+64-37-45-42+52+43+32+37-7二、指导练习。
1.练习九第10题。
指定时间,看谁能够一次做对。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1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九第12题。
学生独立看图思考,将算式填在书上。
指名学生说图意和解答方法、算式,集体订正。
三、发散练习练习九的第9题。
出示数字卡片。
你能摆出几种算式?将算式写在书上。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素材积累】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
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
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全册电子教案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教材P32及练习七【教学目标】:1.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利用加法表和减法表的排列规律,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整理复习,探索发现加法表和减法表的排列规律,进一步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拓展合理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培养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学习习惯,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正确并熟练地进行口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加法表减法表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提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复习课,复习0~5的认识及加减法,大家高兴吗?二、联系实际,巧设情景1.复习序数出示情境图。
放学啦,三位好朋友一起回家,看他们在说什么呢?小绿说:我家住在第三层,到我家去做作业吧!小蓝说:我家在他家下面一层,到我家去吧!小红说:我家在他家上面一层,到我家去吧!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红小蓝分别住第几层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小组交流汇报。
2.复习数的组成我们已经学过5以内数的组成,你们还知道哪些数的组成呢?指名上台展示,师板书。
三、主动探究,寻找规律1.加法表(1)小朋友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做小小邮递员的游戏,谁来当邮递员呢?先算出得数是几,再把信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吧(2)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5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排在一起你有什么感觉呢?怎样排列比较好?(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整理)观察整理好的加法表,说一说横看竖看斜看,你有什么发现?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2.减法表投影减法表,遮住部分算式。
(1)补充表格表中出现了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没有写出来。
大家仔细观察,看他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根据表中的规律按顺序把其余的算式补充完整。
(2)寻找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发现的排列规律,顺着算式某一行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算式的得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4课时十几加减一位数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学习目的1、经过学习,让先生掌握十几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可以正确地停止计算。
2、鼓舞先生可以用多种算法停止计算,培育先生的求异思想才干。
重点:可以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停止计算。
难点:能用多种方法停止计算。
导学流程一、创设情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天早上,二只松鼠提着一个篮子上山采松果,松鼠妈妈采了14个,松鼠宝宝采了3个,然后就一同高快乐兴地回家去了。
(先生看图,然后让先生依据图意编一个小故事,比一比,看谁编的故事最幽默)1、指名编故事。
2、有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效果。
(先同桌相互说,然后再指名说)教员依据先生的回答停止选择性的板书:1) 一共有多少个松果?2〕松鼠妈妈比松鼠宝宝多采多少个?3)松鼠宝宝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松果?4)松鼠宝宝还要采多少个才干和松鼠妈妈采的异样多?……………3、先处置第一个效果:问:1)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松果?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说一说你的理由?还有谁能说?2)14+3=?你是怎样算的?同桌互说算法,然后指名说。
3)还有不同的算法吗?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说14+3=?4、再处置第2--------4个效果:问:用什么方法计?如何列式?你是怎样算的?请你说给大家听?二、稳固深化1、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
先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最后教员指名说算法。
2、找冤家。
完成第80页的第1题。
3、比拟大小:完成第80页的第4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4课时用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字的意义,能够用数字进行简单的计数。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字的认识和计数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字的认识和计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数字的意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字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数字的认识和计数(1) 认识数字1-10,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数字的形状。
(2) 学习数字的书写,让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数字。
(3) 进行数字的计数练习,让学生用数字进行简单的计数。
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 出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我有5个苹果,吃掉2个,还剩几个?(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字的意义,进行简单的计数,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抄写数字1-10,每个数字写5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字的意义,进行简单的计数,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因为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九第9-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关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算式的写法。
【练习重点】:有关6、7的加、减法计算。
【练习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看一幅图列两道算式的方法。
【教具准备】:1. 7以内加减算式卡片,0—7的数字卡片。
2. 6、7的点子图。
【学具准备】:0—7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1.口算。
7-3 6+1 7-1 6-3 3+42+2 1+6 4-3 7-4 5-42+5 2+4 3+3 2+3 7-7二、指导练习。
1.练习九第10题。
指定时间,看谁能够一次做对。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1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九第12题。
学生独立看图思考,将算式填在书上。
指名学生说图意和解答方法、算式,集体订正。
三、发散练习练习九的第9题。
出示数字卡片。
你能摆出几种算式?将算式写在书上。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小学数学公式大全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第5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4课时用数学(1)课时目标导航教材P46、P47及练习十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问号,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答。
2.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难点】:理解图画应用题的题意。
一、情境激趣师:看,游乐场有这么好玩的游戏。
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到滑滑梯上去玩,而且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二、新课教学1.教学有关6、7的加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观察图画。
师:我们先看一下小兔子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你看到了什么?自己思考一下。
师:那么在这里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你们高兴吗?②认识大括号和?号并解答。
师:请你猜一猜这个朋友叫什么?师:我们的新朋友叫大括号,他的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师:你能根据这个场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
“?”就代表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师:(巡视)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师:这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4+2为什么等于6?2.教学有关6、7的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现在老师带你们到小河边看游船,你看到了什么?师:你能为这道题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师:看这幅画与刚才小兔子的图比较有什么不同?三、巩固强化(课件出示书本企鹅图)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师:大家快来看,这是要我们干什么?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写算式,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师:你们还想不想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师出示课本第46、47页做一做。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一题,同桌之间互相说题意,再独立完成。
分别让学生说想法,对做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8页第1题。
五、总结师:同学们真聪明,帮助老师解决这么多问题,非常感谢大家。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第四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40、41页练习六1~6教学目标:1.能按某一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图片、学具盒、纸带教学过程:一、复习回忆1.小朋友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还记得吗?2.揭题:今天我们要进行比赛继续来给物品分分类,看看哪一组分得对,分得快?二、基本练习:1.同类的圈起来。
3顶草帽和一双袜子3种水果和一支笔说说你是怎么圈的?依据是什么?圈对的得一颗五角星。
2.这儿有许多交通工具,你能分分类吗?分成汽车、飞机、轮船,你为什么这样分?(地上、天上、水上)请把汽车涂上颜色?3.独立完成练习六第三题。
反馈,为什么?对的得一颗五角星。
三、加深练习1.想一想:怎么分?练习六第4题说说为什么怎么分,依据?一束一束分、颜色分、种类分小结:分类的依据不同,分得结果也不同。
2.练习六第5题小组讨论交流――组内小结记录――派代表全班交流――小结方法(大人小孩、男女、家人、爸妈孩子)对得多的小组得一颗五角星。
3.练习六第6题独立练习(可以同桌进行)小组讨论(分类方法汇总)全班交流(各组反馈)小结(平面几何、滚动、各种形状等等)4.请把教室内的物品分类。
蔬菜、水果、文具、餐具等物品的卡片放在纸带里请学生分一分。
说说你为什么怎么分?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应如何分类?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共19课时)第一课时:6和7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6和7的数数和认数以及序数和书写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第7单元找规律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各种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能运用所学习的各种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下面两串珠子。
师:仔细观察这两串珠子,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呢?先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生1:第(1)串珠子是按1颗黑珠子、1颗白珠子、1颗黑子、1颗白珠子……重复穿起来的。
生2:第(2)串珠子是按1颗黑珠子、2颗白珠子、1颗黑珠子、2颗白珠子……重复穿起来的。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所学习过的找规律的知识解决有关穿珠子的实际问题。
(出示课题)二、新课讲授1.出示例5,观察、理解题意。
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掉的是哪两颗珠子?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生1:这串手链上有黄色和蓝色两种珠子。
生2: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又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重复穿起来的。
生3:这串手链掉了2颗珠子。
师:题目问的问题是什么呢?生:掉的是哪2颗珠子?2.引导探究解答方法。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这串手链掉的是哪2颗珠子呢?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一下。
交流、汇报。
生1:先要知道这串手链一共有多少颗珠子。
生2:先要找出这串手链珠子的排列规律,再确定掉的是哪两颗珠子。
师:有道理!下面请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这串手链中珠子的排列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一下。
汇报、交流。
小结:小红穿珠子的规律是2个黄珠子、1个蓝珠子,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重复排列的。
师:请大家按照这个规律排一排,看看掉的2颗珠子是什么珠子。
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掉的是哪两颗珠子?并说明理由。
生1:掉的第1颗是黄珠子,因为现在手链的右边最后一颗蓝珠子后面只有一颗黄珠子,应该有2颗黄珠子。
所以掉的第1颗是黄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