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选线课程设计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7
选线课程设计铁路选线课程设计目626工程总投资 (21)6.3换算工程运营费 (21)6・4技术经济指标评述 (22)6.4.1技术经济指标评述 (22) (22)直向过岔速度取设计速度铁路选践课程设计 殘5料0廊懸脈^NlN : 曲'。
总V 蛊就嘛煞,通 过能力储备系数:第一章出发资料U 设计线为II 级单线线路,路段设计速度 为 110km/ho2.地形图比例尺1:25000,等高线间距5nu-P 0 i x g 0.9 431.6 103-184 4.08 9 10 讷遂河镇乍站,1.50心H 程 汕炸帮护设计木丰握高33.0m ,该站为会让站;终点站后河 查表可知:V=51.5kM/h刑镇车站,为中间站。
则:4>垄车5对/d,摘挂2对/d,零担2对/d,快2丫彳 了 X 寸'([p".9; P =184t ; F j =431.6kN ; i x=9%o ; g=10m/s 则:刍、限制坡度日%农Fj 「Mt 种奕43W5f 1加洗期地:切22t G 取枕的整数倍近故G 獭远期ss48、到发线有效长度:750m9>最小曲线半径:900m2.2起动、到发线有效长度检算2.2.1起动检算已知:F q =649.8kN; ;=5N/kN; =3.5N/kN; y =0.9; i q=0 则:G q = yFq - "q= 16446.3t G = 3470t(®q +iq )g故,列车可以起动。
2.2.2到发线有效长度检算已知:L yx =750m; L j =30m; q =5.677t/m; L a = 30m; N j =1 则:G yx二L yx-L a-N j L j q=(750 -30 -1 32.8) 5.677 =3901.23 G =3470t故,牵引质量不受到发线有效长度限制。
2.3确定牵引定数G = min G, G q, G yx - 3470tG 3470 q p78.998 =44辆2.4列车长度、牵引净重、列车编挂辆数计算2.4.1列车长度已知:k j=0.72 ;q=5.667t/m ;q p=78.998t 则:j 土9 =32.8 -3470 = 644.04mq 5.6772.4.2牵引净重G j =K j G =0.72 3470 =2498.40t2.4.3编挂数量第二章线路走向方案概述3.1 沿线地形地貌概述从珠河镇出发,线路经过两个垭口,高程依次为84.3m、57m,经过珠河支流,线路周围分布6 个村庄(珠河镇、笔湾、马家、周口、李店、后河镇),先后穿过两条河(中河,后河)。
铁路选线设计课程设计1. 前言铁路选线设计是铁路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铁路建设的效率、安全和经济效益。
因此,本次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铁路选线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铁路选线设计概述铁路选线设计的概述包括对铁路选线设计的定义、意义、分类和基本原则进行讲解,并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重点介绍铁路选线设计的控制因素、线路选择和规划原则。
2.2 铁路选线设计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在铁路选线设计中,数据收集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模块主要介绍铁路选线设计中的数据类型、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并利用实例演示如何进行数据处理。
2.3 铁路选线设计的工程设计本模块主要介绍铁路选线设计在工程设计阶段的具体工作,包括线路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结构设计和排水设计等。
重点讲解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规范和标准。
2.4 铁路选线设计的计算与仿真本模块主要介绍铁路选线设计中的计算方法和仿真技术,包括线路弯曲半径计算、坡度计算、高缓坡过渡曲线设计、轴重计算、承载力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等。
重点讲解计算方法和仿真技术在铁路选线设计中的应用。
3. 课程设计实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铁路选线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本课程设计还将设置一定的实践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收集和分析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实际调查数据进行铁路选线设计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并提交相应的数据处理报告。
•工程设计实践: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工程要求进行铁路选线设计的工程设计,并提交相应的设计报告。
•计算与仿真实践:要求学生利用计算软件进行铁路选线设计的计算与仿真,并提交相应的计算与仿真报告。
4. 课程设计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铁路选线设计的掌握情况,本次课程设计将按以下方式进行评估:•课程设计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践环节的要求,提交相应的数据处理报告、工程设计报告和计算与仿真报告,占总成绩的60%。
铁路选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铁路的发展历程,掌握铁路运输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我国铁路路网的基本构成,了解不同类型的铁路线路和设施;3. 帮助学生了解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铁路运输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铁路路网、线路及设施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研究铁路运输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铁路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合理建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铁路事业的热爱和自豪感,激发他们为铁路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认识到铁路运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铁路运输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课程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铁路运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他们为铁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二、教学内容1. 铁路发展简史:介绍世界铁路发展历程,重点讲解我国铁路的发展阶段及重要事件。
教材章节:《铁路发展简史》2. 铁路运输概述:讲解铁路运输的基本概念、组成、分类和特点。
教材章节:《铁路运输概述》3. 铁路路网及设施:介绍我国铁路路网的构成、布局,以及不同类型的铁路线路和设施。
教材章节:《铁路路网及设施》4. 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铁路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讨铁路运输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
教材章节:《铁路运输的地位与作用》5. 铁路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我国铁路运输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铁路选线课程设计题目向阳镇—东风镇铁路选线设计学院名称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指导教师桂荣班级铁隧081班学号 20084630112学生姓名姜浩2010.12一. 设计任务书1.设计线为二级单线铁路,路段设计速度为80km/h 。
2.地形图比例尺1:25000,等高距5m 。
3.始点向阳镇车站,中心里程K0+000,中心设计高程35 m ,该站为会让站;终点东风镇车站,中间站,站场位置及标高自行选定。
4.运量资料(远期重车方向):货运量12Mt/a ,货运波动系数β=1.15,通过能力储备系数α=0.2. 客车2对/d,载挂1对/d;零担1对/d;快货2对/d. 5.限制坡度i x =9‰.6.牵引种类:近期电力;远期电力.7.机车类型:近期韶山3;远期韶山3.8.到发线有效长 650m.9.最小曲线半径600m10.信联闭塞设备为半自动闭塞,t b +t h =6min. 11.近期货物列车长度计算确定. 12.车辆组成:每辆货车平均数据为:货车自重(g z )22.133t,总重(g)78.998t,净载(g j )56.865t,车辆13.914m,净载系数0.720,每延米质量(g m )5.677t/m,守车质量16t,守车长度8.8m. 13.制动装置资料:空气制动,换算制动率0.28.14.车站侧向过岔度允许值为V=45km/h;直向过岔速度取设计速度。
二. 牵引计算资料1.牵引质量计算机车类型韶山3,查表1-1的韶山3牵引性能参数Vjmin=48.0km/h 。
Fjmax=317.8KN 。
Fq=470kn 。
P=138。
Vg=100km/h 。
Lj=21.7m 车辆单位基本阻力:w '=2.25+0.019V +0.00032V 2 =2.25+0.019×48+0.00032×48 2=3.90 (N/KN)车辆采用滚动轴承;当考虑列车牵引质量时,即列车满载,所以为重车:w ''=0.92+0.0048V +0.000125V 2 =0.92+0.0048×48+0.000125×48 2=1.44(N/KN) )(14.256910)944.1(10)990.3(1383178009.0)''()'(00t gi w gi w P F G x x j y =⨯+⨯+⨯-⨯=++-=λ那么,取G=2560t G---牵引质量(t ),取10t 的整数 P----机车计算质量或其和(t ) F j ----机车计算牵引力(N ) i x ---限制坡度 g----重力加速度,取10.0m/s 2. 0w ',0w ''----计算速度下的机车,车辆基本阻力。
铁路选线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背景和目的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铁路建设成为连接各地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
铁路选线作为铁路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铁路线路的安全、经济、环保以及社会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铁路选线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和铁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课程设计目标1.掌握铁路选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铁路选线的必要条件;2.学习运用成熟的选线软件和工具,提高选线效率和精度;3.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和决策能力,能够准确评估不同选线方案的优缺点;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加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1.课程内容:a.铁路选线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分析;b.铁路选线的技术指标和评估;c.铁路选线的软件工具和数据处理;d.铁路选线中的经济、环保和社会因素分析;e.铁路选线方案评估和决策方法。
2.教学方法:a.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系统讲解铁路选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b.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使用成熟的选线软件和工具进行案例分析和模拟选线;c.团队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d.研讨会和实地考察:邀请相关行业专家进行研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
四、课程评价和考核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参与度和课堂讨论表现等;2.实践报告:学生需要完成选线项目的实践报告,包括选线步骤、分析结果和选线方案等;3.期末考试: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考试,包括选择题和解答题,以测试学生对铁路选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参考教材和参考资料1.参考教材:a. 《铁路工程选线原理与设计》;b. 《铁路选线技术与应用》;c. 《铁路建设规划与设计》。
2.参考资料:a.铁路建设规划和设计相关文件和案例;b.铁路选线软件和工具的使用手册和教学视频;c.相关期刊和学术研究论文。
六、预期效果和展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铁路选线的原理和方法,掌握选线软件和工具的应用技巧,拥有较强的空间分析和决策能力。
课程设计任务书开题日期:2014年1月2日完成日期:2014年1月16日题目:珠河镇——后河镇铁路新线选线一、设计的目的本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定性分析方法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通过设计,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牵引计算、能力计算和方案经济比较的基本方法,熟悉并运用《铁路线路设计规范》,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计熟悉掌握铁路选线设计的相关知识。
二、设计的内容及要求1、定出珠河镇车站——后河镇车站的线路平面;2、设计该站间的纵断面;3、能力检算;4、编写简要说明书,按要求装订成册。
三、指导教师评语四、成绩指导教师(签章)年月目录1 设计任务书——————————————————————————12 平面线路概述及计算资料————————————————————22.1 线路走向方案比选——————————————————————42.2 选定方案平面线路概述————————————————————42.3 曲线要素计算————————————————————————43 纵断面设计概述及计算资料———————————————————53.1 纵断面定线原则及方法————————————————————53.2 曲线要素计算————————————————————————54 曲线汇总表——————————————————————————65 竖曲线汇总表—————————————————————————66 坡度折减汇总表————————————————————————67 桥涵遂资料汇总表———————————————————————68 平面设计图纸—————————————————————————79 纵断面设计图纸————————————————————————7说明书正文2. 平面线路概述及计算资料2.1 概述1. 设计线为I 级单线铁路,路段设计速度为100km/h 。
课程设计设计题目:珠海到后河铁路选线设计院系: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专业:09级运营管理小组成指导教师:一、沿线地形地貌概述线路起点A位于珠河镇附近,中心里程D1+000,中心高程35.0m。
终点B位于后河镇附近,中心高程50.0m。
起点和终点地势平坦,适于建设车站。
沿线有两河流,中河和后河。
沿线路起点,地形呈上升趋势且坡度较陡。
三个垭口分别位于上、中、下三线上,其高程分别为113.5m、121.8m和84.3m。
三个垭口后的地形呈下降趋势且坡度放缓,直到中河。
中河后的地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
后河后等高线分布稀疏,地形平坦。
沿线有居民点若干,张村、李屯、笔湾、陈庄、马家、曾溪、周口、春头、孙家坎、理店、兰村等。
二、线路走向方案本设计采用中线方案。
线路大致走向为A T中线垭口T B。
AB两点航空折线距离(含中线垭口)为12.125km。
从中线沿线地形来看,中河以前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高差大;中河以后地形相对平坦,高差小。
中线垭口附近高程较大,为克服高程障碍、降低越岭高程、缩短线路长度,需设置隧道。
行经途中有汇入河中的细小水流,需设置涵洞。
初步概略定线方案为A T李屯附近T中线垭口(高程121.8m)T中河T 垭口(高程62.0m)T孙家坎附近T垭口(高程63.0m)T后河T B。
线路通过中河、后河,需设桥两座。
选定方案定线说明一、定线原则1、紧坡地段定线原则:紧坡地段线路不仅受平面障碍的限制,更主要是受高程障碍的控制,这时主要矛盾在纵断面一方。
紧坡地段通常应用足最大坡度定线,以便争取高度使线路不至额外展长。
当线路遇到巨大高程障碍时,若按短直方向定线,就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或出现很长的越岭隧道。
为使线路达到预定高度,就需用足最大坡度结合地形展长线路。
在展线地段定线时,应考虑到若在长距离内机械地全部用足最大坡度,丝毫不留余地,必然会给以后的局部改线带来严重困难。
所以,应注意结合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在坡度设计上适当留有余地。
高速铁路选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高速铁路选线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2. 掌握高速铁路线路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关键参数;3. 了解高速铁路建设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不同地形、地貌对高速铁路选线的影响;2. 能够运用线路设计原理,设计简单的高速铁路线路;3. 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高速铁路选线的初步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高速铁路建设的兴趣,激发探究精神;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3. 提高学生对我国高速铁路事业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活动课程,以高速铁路选线为主题,结合地理、数学、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合作,但对工程实践了解较少。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探究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高速铁路概述- 了解高速铁路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 掌握高速铁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2. 高速铁路选线原则与影响因素- 学习选线原则,如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 分析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对选线的影响。
3. 高速铁路线路设计- 学习线路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预可研、可研、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 掌握线路设计的关键参数,如曲线半径、坡度、线间距等。
4. 高速铁路建设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探讨高速铁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高速铁路建设情况;-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设计一条高速铁路线路,并进行展示与评价。
铁路选线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铁路选线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2. 使学生了解我国铁路线路分布及特点,掌握不同地形、地貌对铁路选线的影响;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铁路选线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铁路选线案例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分析铁路选线相关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铁路工程建设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3.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与工程技术学科的跨学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铁路选线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影响因素-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铁与轻轨选线设计- 内容:介绍铁路选线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经济、环保等方面;分析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对铁路选线的影响。
2. 我国铁路线路分布及特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 铁路线路概述- 内容:概述我国铁路线路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的铁路选线特点。
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铁路选线设计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现代技术在铁路选线中的应用- 内容:介绍GIS的基本功能,探讨其在铁路选线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如地形分析、线路优化等。
4. 实际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第四章 铁路选线设计实例分析- 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铁路选线设计案例,分析其设计原理、方法及优缺点。
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珠海到后河铁路选线设计
院系: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专业:09级运营管理
小组成员:XXX
指导教师:
线路走向及方案概述
一、沿线地形地貌概述
线路起点 A位于珠河镇附近,中心里程 D1+000 ,中心高程
35.0m。
终点B位于后河镇附近,中心高程 50.0m。
起点和终点地势平坦,适于建设车站。
沿线有两河流,中河和后河。
沿线路起点,地形呈上升趋势且坡度较陡。
三个垭口分别位于上、中、下三线上,其高程分别为113.5m、121.8m和84.3m。
三个垭口后的地形呈下降趋势且坡度放缓,直到中河。
中河后的地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
后河后等高线分布稀疏,地形平坦。
沿线有居民点若干,张村、李屯、笔湾、陈庄、马家、曾溪、周口、春头、孙家坎、理店、兰村等。
二、线路走向方案
本设计采用中线方案。
线路大致走向为 A→中线垭口→B。
AB 两点航空折线距离(含中线垭口)为 12.125km。
从中线沿线地形来看,中河以前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高差大;中河以后地形相对平坦,高差小。
中线垭口附近高程较大,为克服高程障碍、降低越岭高程、缩短线路长度,需设置隧道。
行经途中有汇入河中的细小水流,需设置涵洞。
初步概略定线方案为 A→李屯附近→中线垭口(高程121.8m)→中河→垭口(高程 62.0m)→孙家坎附近→垭口(高程 63.0m)→后河→ B。
线路通过中河、后河,需设桥两座。
选定方案定线说明
一、定线原则
1、紧坡地段定线原则:
紧坡地段线路不仅受平面障碍的限制,更主要是受高程障碍的控制,这时主要矛盾在纵断面一方。
紧坡地段通常应用足最大坡度定线,以便争取高度使线路不至额外展长。
当线路遇到巨大高程障碍时,若按短直方向定线,就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或出现很长的越岭隧道。
为使线路达到预定高度,就需用足最大坡度结合地形展长线路。
在展线地段定线时,应考虑到若在长距离内机械地全部用足最大坡度,丝毫不留余地,必然会给以后的局部改线带来严重困难。
所以,应注意结合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在坡度设计上适当留有余地。
线地段若无特殊原因,一般不采用反向坡度,以免增大克服高度引起线路不必要的展线长和增加运营支出。
在紧坡地段定线,一般应从困难地段向平易地段引线。
因为垭口附近地形困难,展线不易,故从预定的越岭隧道洞口开始向下引线较为合适。
个别情况下,当受山脚的控制点控制时,也可由山脚向垭口定线。
2、缓坡地段定线原则:
缓坡地段线路不受高程障碍的限制,这时主要矛盾在平面一方。
只要注意绕避平面障碍,定线时可以航空线为主导方向,按短直方向定线,既要力争线路顺直,又尽量节省工程投资,即可得到合理的线路位置。
二、平面设计
1、定线说明
平面共设曲线 4处,最小曲线半径1000m。
从起点 A到中线垭口地段:
由 A点出发后有两条线路可选,一条通过李屯上方到达中线垭口,另一条通过李屯和笔湾之间到达中线垭口。
由于要通过中线的垭口附近,故第一方案
的通车里程明显短于第二方案,且第一方案只需设置两个曲线即可(第二方案需设置三个曲线)。
另外,由于中线垭口附近高程较大,为克服高程障碍、降低越岭高程、缩短线路长度,需设置隧道。
如果用第二方案,隧道长度明显大于第一方案,增加了工程造价。
但第一方案的自然坡度大于第二方案,采用第一方案的填挖方量可能要大
于第二方案,且第一方案的设计坡度值也要大于第二方案。
通过以上分析,综合考虑后决定采用第一方案。
从中线垭口地段到中河:
考虑到中河后的居民点春头,为避免与居民点相交,在中河之前设置一曲线,使得线路绕过春头。
线路过河后交于一垭口(高程 62.0m)。
线路方向与河流方向正交。
从中河到线路终点B:
过河之后,等高线较前稀疏,坡度放缓,此时主要采用缓坡定线的办法进行定线。
为了减少线路的填挖方量,尽量使线路在同一等高线上行进。
此部分设置了一个曲线,最后到达线路终点 B。
三、纵断面设计
由A点到中河:
由于地形从A点出发地形相对比较陡峭,所以开始采用满坡度向
上爬坡,应该采取11‰的最大限制坡度爬坡,但是为了考虑竖曲线的因素,即1、旅客舒适条件;2、列车不脱钩条件;3、列车不脱轨条件采取限制坡度10‰爬坡至高程为55m的点变坡进入隧道,在高程67.5m处进入隧道,在隧道内70m处进行变坡,然后以5‰向下以66m高程出隧道,在中河上的桥引桥前高程降至60m,以60m的高程过桥。
从中河到B点:
此地段地形起伏较小,为了方便施工,采取填挖方的方式,将线路高程控制在60m,在DK9+400m处实行变坡,使得坡度在后河前降至50m,以50m的高程通过后河的桥,到达B点,整条线路完成。
四、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评述及改善意见
设计方案采用中线方案。
沿线地势复杂,地形起伏大,坡度陡。
据此原因,设计中基本上都是采用较大的设计坡度来避免线路的过分展长,但导致有害坡地段的比例增加。
设计一开始就用足最大坡度,但仍然有较大的填挖方量产生。
中河以后的线路尽量沿 60m左右的等高线行进,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填挖方量。
但在后河地段又有一个较大的坡度产生。
如果从中河一开始就逐渐下坡,该处坡度可以减小。
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一个设计坡度与填挖方量都能兼顾的平衡点。
另外,地形的复杂程度也使得设计的难度加大。
各具体参数及计算过程
1.地图比例尺为1:25000,等高距5M
2.始发点珠河车站,中心高程35M;终到站后河车站,中心高程50M
3.最大限制坡度:11‰
4.隧道限制坡度:8‰
5.线路走向坡度:
从A到中线垭口:
为紧坡地段
从中线垭口到中河:
为紧坡地段
从中河到B:
为缓坡地段
6.线路平面设计指标:
7.平面曲线要素
8.各交点曲线计算(见附纸1,2,3,4)
9.线路平面图(见附纸5)
10.线路纵断面图(见附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