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59
《微观经济学主要理论总结》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机制的经济学分支。
它主要关注单个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特定市场的经济活动,通过分析个体的决策行为和市场机制,揭示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的实现。
以下是对微观经济学主要理论的总结。
一、供求理论供求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量主要受到价格、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价格越高,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越多,即供给量与价格呈正相关关系。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量主要受到价格、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价格越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越多,即需求量与价格呈负相关关系。
市场均衡是指在某一价格水平下,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出现过剩,价格会下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出现短缺,价格会上升。
供求理论通过分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解释了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市场的调节作用。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价格条件下,如何选择商品和服务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根据商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来确定购买的数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消费者会在边际效用等于价格时,实现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还会考虑预算约束,即在既定收入和商品价格下,消费者能够购买的商品组合。
通过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分析,可以确定消费者的最优消费组合,即在预算约束下,使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三、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在既定成本和价格条件下,如何选择生产要素和生产规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入门供求理论与市场定价微观经济学入门:供求理论与市场定价在经济学中,供求理论是解释市场行为和价格形成的重要理论之一。
通过研究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供求理论揭示了市场价格的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
本文将介绍供求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它在市场定价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与关系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们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市场价格和数量。
供给指的是某一商品或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卖家愿意以不同价格出售的数量;需求则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愿意以不同价格购买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两者的关系可以通过供需曲线来表示。
供给曲线是描述供给关系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在不同价格下,卖家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通常,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即价格越高,供给的数量越多;价格越低,供给的数量越少。
这是因为卖家在价格上升时,利润增加,会增加生产和供应;而在价格下降时,利润减少,会减少生产和供应。
需求曲线是描述需求关系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在不同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通常,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即价格越高,需求的数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的数量越多。
这是因为消费者在价格上升时,购买力减少,会降低需求;而在价格下降时,购买力增加,会增加需求。
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状态,即供求平衡。
在供给和需求的交点处,市场上的规模定价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该价格被称为市场均衡价格,相应的交易数量被称为市场均衡数量。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给过剩,价格会下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过剩,价格会上涨。
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市场总能趋向于均衡状态。
二、市场定价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市场定价是供求关系在市场中的具体表现,它是供需关系决定的结果,同时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市场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成本、竞争、需求弹性、政府政策等。
首先,成本是决定市场定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真正进行微观经济学习,微观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的行为,如: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厂商(生产者)的行为,消费者是买方,生产者是卖方,买卖如何决定均衡的价格。
【注意】经济学伴随商品的买卖产生,买(需求),卖(供给),买卖共同决定了需求的价值。
第一节需求一、需求的含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解析】1.经济学中的需求又叫做有效需求。
是指消费者(买方)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愿意+能够)。
2.关键词:愿意(想买)+能够(买得起),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如:老师每个月收入2千元,想在北京二环内买一套房,这个不是需求,只满足“愿意(想买)”,但是不满足“买得起”。
反过来老师一个月2000万,有能力买得起,但是不想买,也不是需求。
二、影响需求数量的因素【解析】影响需求数量的因素(列出来是常考的):1.价格因素:商品自身的价格。
2.非价格因素: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等。
(一)价格因素需求定理: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成反向变动关系。
价格高则需求量小,价格低则需求量大。
价格是决定需求量的最基本的因素。
【解析】1.价格因素指一种商品自身的价格。
如:笔记本电脑卖多少钱,与需求量成反比,即东西贵就少买,便宜就买得多,如:一次性口罩以前2元/个,会买10个,现在口罩涨到50元/个,就买得少了,只买一个。
2.需求定理(需求规律):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成反向变动关系。
价格高则需求量小,价格低则需求量大。
绝大多数商品均满足这个定理。
3.在西方经济学中认为价格是决定需求量的最基本的因素。
决定需求量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商品的价格。
4.考点:(1)需求定理的内容。
(2)谁是影响需求量最基本的因素,即价格。
(二)非价格因素1.收入水平;正常品:需求量和收入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