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地理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58
中考地理我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划分与特点经济发展区域划分是研究地理经济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中考地理考试中也是一个重点内容。
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和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划分经济发展区域划分的标准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和资源条件等。
在中国,通常将我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1. 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发达和开放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它的地理位置,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这些城市代表着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发达的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
此外,东部沿海地区还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便于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地处我国的中部地带,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等省份。
这些地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
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和农业发展较为突出,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水资源等,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的投资。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
这个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但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近年来,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4.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地区原本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但近年来受到经济结构调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不过,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钢铁资源,政府也一直在采取措施促进东北地区的振兴。
二、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的特点1. 东部沿海地区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这里的城市化程度较高,经济结构多元化。
东部沿海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和国内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过快,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2. 精通东北地区主要的产业分布状况;3. 分析东北地区产业分布的原因和特点;4. 探讨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的进步方向和对策。
导学内容:一、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总面积约为78.4万平方公里。
东北地区地处中国东北亚大陆桥的中心,地势东高西低,气候寒冷,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
二、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状况1. 工业产业: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主要工业有煤炭、石油、化工、机械、冶金等。
辽宁省以沈阳、大连等城市为中心,主要工业有重型机械、船舶、汽车等;吉林省以长春、吉林等城市为中心,主要工业有汽车、化工、轻工等;黑龙江省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为中心,主要工业有纺织、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
2. 农业产业:东北地区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大豆、白菜等。
辽宁省以大连、丹东等城市为主要农业区,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吉林省以长春、吉林等城市为主要农业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黑龙江省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为主要农业区,主要种植大豆、水稻等。
3. 效劳业:东北地区的效劳业进步相对滞后,主要以金融、物流、旅游等为主。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效劳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三、东北地区产业分布的原因和特点1. 资源优势: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为工业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持。
2. 历史遗留:东北地区曾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在规划经济时代,以重工业为主,形成了工业集聚的局面。
3. 地理位置:东北地区地处中国东北亚大陆桥的中心,交通便利,有利于工业品的运输和贸易。
4. 人口资源:东北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劳动力成实情对较低,吸引了大量企业前来投资。
四、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的进步方向和对策1. 转型升级:东北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转型,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和摩登效劳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中国的地理分布和经济特征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其地理分布和经济特征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地理分布和经济特征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情况。
一、地理分布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大海,陆地面积达到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国家。
中国地理分布广泛,包括了五大板块: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和西南。
每个板块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经济资源。
华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主要特点是土地资源丰富,耕地较多,农业发达。
此外,华北地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为能源和基础工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东北地区则地处寒带,气候严寒,冬季漫长。
然而,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华东地区地处中国的东海岸线,这一地区包括了江苏、浙江和福建等沿海地区,以及江苏、上海等大城市。
华东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地理位置靠近海洋,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这一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拥有发达的港口和先进的基础设施。
华南地区包括广东、海南和香港等地,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华南地区温暖潮湿,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业产业发达。
此外,华南地区还是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中心,拥有广州、深圳等重要的港口城市,对外贸易非常活跃。
西南地区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包括了云南、贵州和四川等省份。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
同时,西南地区还是中国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农产品种类繁多,如水稻、小麦和茶叶等。
二、经济特征中国的经济特征也与其地理分布密切相关。
中国的经济结构由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组成,每个地区的经济特点有所不同。
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供给人民民生和农产品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农业分布广泛,各个地区根据其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发展不同的农作物,如北方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南方则以稻米、水果和蔬菜为主。
初⼆地理东北地区知识点 东北地区现在指由中国的⿊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构成的区域,简称“中国东北”或“东北”。
你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知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初⼆地理东北地区知识点,⼀起来认识⼀下吧。
初⼆地理东北地区知识点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然条件: ①⽓候条件:温带季风⽓候,⾬热同期,作物⼀年⼀熟,易受热量的影响。
(⽓候是区域农业⽣产中最难以改造的⾃然条件。
) ②地形分布:⾼原( 畜牧业 )、平原( 种植业 )、⼭地( 林业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壤:⿊⼟、⿊钙⼟⼴泛分布,⼟层深厚,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农业⽣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 ①良好的⼯业基础基础; 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③开发时间较晚,⼈⼝密度较低(地⼴⼈稀),有利于绿⾊农业和⼤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①主要分布在三⼤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麦、⽟⽶、⽔稻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兴安岭和长⽩⼭区。
②长⽩⼭区是我国主要的⿅茸、⼈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产苹果梨。
辽东低⼭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马牧畜⽣产基地;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产特点:①⼤规模机械化⽣产;②地区专业化⽣产。
⑵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
4.农业发展⽅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需要的优质、专⽤品种,提⾼产品质量和竞争⼒;加快发展商品粮⾖等的⽣产,促进粮⾷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品基地。
(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国内市场的能⼒。
) ⑵西部草原区:⼤⼒发展⽣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性畜牧业。
⑶⼭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农业和特⾊产品,实现由原料型⽣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并举的转变。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9卷):东北近代经济地理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9卷)的东北近代经济地理内容反映了19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变革和融入全国经济格局的历史。
东北地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中日战争和北伐战争的战场,曾经是一片荒漠。
19世纪,随着铁路和汽船交
通的开通,东北地区开始吸引清政府的对外开放活动,这使得东北地区成为中外正式贸易活动和各种新行业的聚集地。
随着清末民初的一次革命,东北地区把握住机遇,开展了不断的改革和投资,形成了一条生产、投资、财政以及商贸的经济总线和多个经济大省,为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19世纪50年代,东北地
区的重工业由冶炼煤矿业发展到冶金机械设备,从煤钢和机械制造业发展到服装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其他综合性工业,从军工制造业发展到航空航天和精密机械制造业,从山西煤矿发展到山西水泥、辽宁造船和黑龙江发电业。
20世纪70年代,
东北地区开始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纪元。
此外,在融合全国经济格局的过程中,东北地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成为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20世纪80
年代,东北地区被各种全国性的经济发展规划所关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东北经济发展体系,而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倾斜性税收改革、财政补贴等,也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东北近代经济地理(第9卷)内容反映了中国近代的东北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融合全国经济格局中所取得的发展成就。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点剖析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一)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季漫长而严寒,地表积雪深厚,河流封冻,冻土广布;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配合得较为协调。
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的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间,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如表4-1所示。
表4-1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二)地形和土壤条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东北地区在地形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北部为松花江与嫩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为辽河水系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是松辽分水岭。
其地形和土壤特征如表4-2表示。
表4-2 东北地区的地形和土壤特征1.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地形通过坡度、平坦程度、地块大小等差异性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
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坡度因素。
如东北区的森林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如从大兴安岭的西侧开始,自东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植被由森林逐渐过渡到了草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主要表现为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造成农作物分布随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
总之,东北地区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实现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耕地面积广大,分布集中。
东北区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北地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东北方向在地理上有何特征?一、地理位置东北方向是指相对于中心点而言的地理位置,通常是指相对于中国而言,即中国的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东与俄罗斯接壤,北濒日本海,西邻内蒙古自治区,南与辽宁省相连。
二、地形地貌1. 高原和山脉东北地区以长白山脉、大兴安岭为主要山脉,地势较为复杂。
长白山脉是中国重要的山脉之一,峰峦叠翠,山峰陡峭,被誉为"玉女雪山"。
而大兴安岭则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脊梁,山势雄伟,森林茂密。
2. 平原和盆地在东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和辽河平原是两大主要平原地区。
鄂尔多斯高原是中国重要的高原之一,地貌起伏不大,盛产矿产资源。
辽河平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三、气候特点1. 寒冷气候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凉爽。
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常年寒冷,气温经常降至零下十几度甚至更低。
而夏季则相对较短暂,虽天气凉爽,但降雨较多。
2. 明显的季节变化东北地区的四季明显,春夏秋冬分明,每个季节都有鲜明的特点。
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夏季阳光明媚,气温适宜;秋天气候干燥宜人,逐渐转凉;冬季严寒,风雪交加。
四、植被资源东北地区的植被资源丰富多样。
森林是其中最为突出的植被类型,占地面积较大。
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林资源,也是我国重要的木材供应地。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许多湿地和湖泊,以及大片的农田和草原。
五、人文景观1. 文化传统东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
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如东北二人转、满族舞蹈等都是东北地区独有的表演艺术形式。
2. 风景名胜东北地区还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长白山、锦绣中华东北虎园、沈阳故宫等。
这些景点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吸引了众多游客。
总结:东北方向在地理上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植被资源和人文景观等方面。
东北知识点总结一、地理环境1. 地形地貌东北地区地势复杂,地貌多样。
主要的地貌类型有辽河平原、松嫩平原、松辽平原和长白山脉、小兴安岭、张广才山、雁岭、云岭、莽岭。
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有松花江、辽河、鸭绿江、深河和图们江等。
2. 气候东北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
冬季气温极低,达-30度以下,夏季气温则在20-24度之间。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季则比较干燥。
3. 自然资源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煤炭、铁、铁合金、铜、铝、金、钨、石油和天然气等。
其中煤炭、铁和石油储量居全国前列。
此外,东北地区还拥有大量的林木资源,其中以松木和落叶松最为丰富。
二、历史文化1. 族群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有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韩族和锡伯族等。
其中满族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而朝鲜族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丹东、丹东市的东港和凤城等地。
2. 历史东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和养殖区,也是中国北方的重要门户和边疆要塞。
在历史上,东北地区一直是中原民族向北扩张、向东辐射的出发点。
春秋时期,东北地区已有辽、燕等少数族群形成。
并且在明朝时期,辽东等地区已成为我国东北边疆的重要门户。
3. 文化遗产东北地区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旅顺口炮台和东来顺俄式建筑等,这些文化遗产是东北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众多的民俗风情和传统节日,如冰雪节、吉林国际电影节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这些活动都展示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经济发展1. 农业东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和小麦等。
此外,东北地区还是优质畜牧业和科学养殖的基地,其畜牧业以猪、牛、羊、马、鸡、鸭和鹅等为主,渔业也十分发达,主要有咸水渔业和淡水渔业两大类。
2. 工业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工业主要以重型机械、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冶金和原材料工业为主。
东北地区是中国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地区之一,其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储备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工业就业人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