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与常见并发症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9.18 MB
- 文档页数:72
PICC置管术的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PICC是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药物浓度,从而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
同时PICC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患者血管,有效的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也避免了许多临床输液隐患。
适用于刺激性强的药物,高渗性药物,静脉高营养治疗,长期输液的患者,尤其适用于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
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
【并发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原因】1.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格,无菌手套上的滑石粉未冲洗干净,微粒对血管内膜造成刺激。
2.选择导管型号与静脉不合适,送管速度快或反复送管,损伤血管内膜。
3.穿刺时血管痉挛,增加导管与血管壁的摩擦。
4.患者反复屈肘活动,导管与血管内膜摩擦,血管内膜损伤。
【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条索状改变,伴有或不伴有疼痛,局部肿胀。
常发生于置管后7~10天。
是最常见的PICC并发症。
【预防及处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用无粉手套,将附着于手套上的滑石粉冲洗干净,避免有粉手套直接接触导管。
2.穿刺时与患者保持良好的交流,避免血管痉挛导致送管困难。
3.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轻柔,缓慢匀速送管。
4.发生静脉炎时应抬高患肢,避免剧烈运动。
5.水胶体敷料外用,局部湿热敷:每次20min,每天4次,如意金黄散及喜疗妥膏软膏涂抹。
6.伴有体温升高或3级静脉炎时可合并使用抗生素。
7.若处理3天未见好转或加重,应拔管。
【并发症】导管堵塞【发生原因】1.输入血制品或脂肪乳等黏滞性药物后,未及时充分冲管。
2.未正确执行脉冲式正压封管操作。
3.未定期冲管封管。
4.导管未妥善固定,脱出、易位造成的自发性返血,使导管堵塞。
5.置管侧肢体提重物,肌张力高、咳嗽、便秘时静脉压增高血液反流可造成导管堵塞。
6.输入有配伍禁忌的药物之间未及时冲管。
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皮穿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大血管,使导管尖端到达中心静脉(上、下腔静脉)的方法。
中心静脉穿刺留置管术目前已被广泛推广。
尤其是在ICU、CCU等重症监护室应用更为广泛。
执行该操作时,有发生某些并发症的风险,如导管堵塞、空气栓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移位或滑脱、气胸或血胸、导管断裂等。
医护人员要注意预防,若不慎发生,应正确的处理。
导管堵塞原因导管没用适宜的封管液冲管可发生管腔内堵塞。
导管内血凝块、沉淀的不相容药物、肠外营养的脂类聚集。
临床表现输液不畅,接注射器抽吸有明显负压,推注有阻力;部分可见外露导管上附有凝固血液。
预防脂肪乳剂与氨基酸、葡萄糖必需分开输注。
输注血制品或脂肪乳等黏滞性药物后,必须立即进行冲管,再继续使用其他药物。
采用正确的冲、封管技术。
应给以充分、正确的导管冲洗。
若导管冲洗不彻底,会形成堵塞。
同时应选择正确的冲管液冲洗导管。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尽量减少可能导致胸腔压力增加的活动:如咳嗽等。
可使用抗凝药物以预防导管阻塞的发生,如肝素盐水等。
处理流程发现导管堵塞→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查找原因(检查是否存在导管打折等机械性堵管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可用注射器回抽,严禁将凝固的血块推进血管内;解除导管阻塞药物的选择应根据导管堵塞的物质所决定,血栓性临床常选用尿激酶溶栓;如不通畅拔除导管)→安抚患者及家属→观察病情及记录→科室讨论分析。
空气栓塞原因未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患者免疫力低下。
导管污染:在污染的环境中(如病房)置管,经导管输入血液制品、加药、抽血、行中心静脉监测,使用三通开关或更换添加输液装置等均可使导管或其接头受到污染而导致导管腔内感染。
置管者的操作熟练程度与感染率成反比,操作越不熟练,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越大,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和导管感染的可能性就越高。
临床表现局部表现:穿刺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全身表现:寒战、高热(稽留热或弛张热),脉速、呼吸急促、头痛、烦燥不安等。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医学操作,它可以为许多需要输液、输血或药物治疗的病人提供必要的支持。
现在,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其在临床运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一、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基本原理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将一根导管插入体内的中心静脉,目的是在该静脉内留置导管,以方便输液、输血或药物治疗。
常用的中心静脉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等。
在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确定穿刺部位和导管的留置时间等相关事宜。
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前的准备工作1、患者评估和护理:在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前,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并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关的护理计划。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床旁评估,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方面的检查,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2、设备准备: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设备,如导管、穿刺针、消毒液、敷料等。
医生需要确保这些设备都处于正常状态,并做好消毒和准备工作。
3、穿刺部位的准备:在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前,医生需要将穿刺部位进行特殊的准备工作,包括彻底清洁和消毒。
消毒工作要求严格,必须保证无菌,否则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风险。
三、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步骤1、术前准备和定位:在开始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定位,确定穿刺部位,并进行局部麻醉。
穿刺部位要避开动脉和神经等重要组织。
2、穿刺:医生需要使用穿刺针进行中心静脉穿刺。
在穿刺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引导针或引导导管。
3、导管留置:一旦成功穿刺到中心静脉,医生就可以将导管插入到静脉内,并确保导管处于正确位置。
这一步操作需要医生对导管位置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确认。
4、固定导管:一旦确认导管已经留置到正确位置,医生就需要将导管固定到患者的皮肤上。
这样可以确保导管不会脱落或移位,并减少患者接受治疗时的不适感。
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后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中心静脉置管(CVC)是经皮穿刺将导管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上腔静脉,或用较长的导管经股静脉插入下腔静脉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术中及术后监测、补液输血、胃肠外营养(TPN)、保证各种药物及时准确输入,确保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抢救及中心静脉压(CVP)的准确监测等。
【并发症】导管脱出及移位【发生原因】1.无菌敷料面积过小,粘性不够,特别在敷料潮湿后容易脱落,从而使导管脱出。
2.在如厕或穿脱衣服时常不慎导致导管脱出。
3.患者入睡后,在翻身或移动时无意识拉出导管。
【临床表现】回抽血及输液不畅,局部水肿,液体外漏。
【预防及处理】1.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形或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
2.更换敷料时应注意沿导管向心端揭开敷料。
3.做好记录,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
4.加强巡视。
【并发症】导管堵塞或折管【发生原因】1.静脉导管扭曲或受压。
2.静脉导管内血液凝固。
3.药物沉淀或大分子溶质(如脂质)沉积。
4.疾病因素:血液呈高凝状态,高血压,肿瘤压迫等。
5.长时间留置导管的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静脉推注时阻力大或无法推注,回抽无回血,导管堵塞还可出现穿刺部位渗液,置管肢体局部潮红、肿胀,远端可出现血循环障碍。
若堵塞导管的血凝块脱落发生栓塞,可使受累部位组织或器官缺血、功能减退,甚至组织坏死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预防及处理】1.输液前后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2.堵管时不能强行冲注,以防栓子脱落。
3.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导管折叠、扭曲、受压。
4.采用脉冲式封管用稀释的肝素液封管,可防止血栓的形成。
5.正压接头的使用。
6.防止血液反流,及时更换液体;防止液体滴速停止,血液倒流。
【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原因】封管不彻底,导致血液回流;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液体滴空,未及时发现,导致血液回流;穿刺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后护理中心静脉置管(CVC)是经皮穿刺将导管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上腔静脉,或用较长的导管经股静脉插入下腔静脉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术中及术后监测、补液输血、胃肠外营养(TPN)、保证各种药物及时准确输入,确保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抢救及中心静脉压(CVP)的准确监测等。
【并发症】导管脱出及移位【发生原因】1.无菌敷料面积过小,粘性不够,特别在敷料潮湿后容易脱落,从而使导管脱出。
2.在如厕或穿脱衣服时常不慎导致导管脱出。
3.患者入睡后,在翻身或移动时无意识拉出导管。
【临床表现】回抽血及输液不畅,局部水肿,液体外漏。
【预防及处理】1.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形或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
2.更换敷料时应注意沿导管向心端揭开敷料。
3.做好记录,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
4.加强巡视。
【并发症】导管堵塞或折管【发生原因】1.静脉导管扭曲或受压。
2.静脉导管内血液凝固。
3.药物沉淀或大分子溶质(如脂质)沉积。
4.疾病因素:血液呈高凝状态,高血压,肿瘤压迫等。
5.长时间留置导管的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静脉推注时阻力大或无法推注,回抽无回血,导管堵塞还可出现穿刺部位渗液,置管肢体局部潮红、肿胀,远端可出现血循环障碍。
若堵塞导管的血凝块脱落发生栓塞,可使受累部位组织或器官缺血、功能减退,甚至组织坏死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预防及处理】1.输液前后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2.堵管时不能强行冲注,以防栓子脱落。
3.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导管折叠、扭曲、受压。
4.采用脉冲式封管用稀释的肝素液封管,可防止血栓的形成。
5.正压接头的使用。
6.防止血液反流,及时更换液体;防止液体滴速停止,血液倒流。
【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原因】封管不彻底,导致血液回流;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液体滴空,未及时发现,导致血液回流;穿刺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临床表现】患侧肢体、颈部、锁骨下皮肤有肿胀疼痛感、紫绀、皮温降低、肩周不适等症状。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操作简单,创伤少,使用安全,维护简单,血管定位准确,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感染率低等优点,深受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欢迎。
Picc在无并发症情况下,带管时间可达6个月-1年,特别适合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1。
但在带管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并发症,若处理不当,不仅会给病人带来痛苦,也会给护理人员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现将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介绍如下:1机械性静脉炎1.1临床表现沿静脉走行发红,肿胀,疼痛,有时可以表现成局限症状,多在置管后2-3d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
1.2原因(1)与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机械性摩擦刺激引起变态反应。
尤其穿刺困难,反复穿刺过的血管,更容易引起机械性静脉炎。
(2)冲洗手套上的滑石粉不彻底。
1.3预防与护理措施置管前认真评估血管,正确选择适宜的血管;穿刺前向患者介绍穿刺程序,应用目的,使用好处,做好心理护理,降低应激反应的强烈程度;穿刺中保持与病人良好沟通,消除其紧张感;接触导管前冲洗干净附于手套上的滑石粉,将导管充分地浸泡在生理盐水中;送管动作轻柔,尽量匀速运动;尽量避免在输注过化疗药物的血管内置管,以防内膜因以前化疗药物的损伤而造成穿刺困难,最好在化疗前几日置管,使机体对导管有一个适宜过程。
机械性静脉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在肿胀的部位以隔湿热敷,每天4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2-3天。
局部疼痛者用2%利多卡因+50%硫酸镁10ml+地塞米松5mg湿敷,3次/d。
对Ⅰ度Picc静脉炎给以多磺酸多糖软膏外涂,对ⅡⅢ度Picc静脉炎外涂湿润烧伤膏或多磺酸多糖软膏并配合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遵医嘱应用抗炎消肿药物,促进水肿的吸收,改善血液循环3。
2堵管2.1原因分析(1)护士冲管与封管手法不正确,使血液回流至血管,血液凝固后堵管(2)药物沉淀(3)导管打折使血液反流凝固(4)纤维蛋白鞘形成(5)留管时间较长(6)肿瘤细胞可以诱发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以及肿瘤细胞释放的促凝因子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强,使肿瘤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易并发血栓。
PICC置管术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术。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如下:1)导管堵塞预防:①保持PICC导管的通畅,避免扭曲、打折,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减少血栓形成。
②穿刺点外露导管妥善固定,在置管后,记录每个患者的导管置入长度,在每次换药和冲管过程中,仔细观察现有长度是否与置入长度相符。
③正确的冲管方法是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脉冲式冲管等,输注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
④输液完毕时应及时封管,以生理盐水行脉冲式推注冲管,使用输液接头正压封管。
(使用中冲管2-3次/日间歇期1次/周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处理方法①先仔细检查导管外露部分有无打折、扭曲及长度。
②若为血栓形成阻塞导管,可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先抽回血,若遇有阻力不见回血,切不可用暴力、导丝或冲管来清除凝块,以免使导管损伤、破裂或造成栓塞,可用负压方式进行再通,反复数次,见回血后抽3~5ml血,使导管畅通。
如溶栓不成功,可考虑拔管。
2)静脉炎,穿刺点感染预防:①置管前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和型号匹配的导管,首选贵要静脉(静脉瓣少,血管粗),其次是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②血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路径较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而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导管的型号应于血管的大小相适宜。
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置管前严格消毒局部皮肤,置管24小时换药1次,后定期换药(3—7天1次),及时检查创口情况,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
穿刺时送管动作轻柔、被穿刺肢体制动,可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以免损伤血管内膜;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贴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
④根据病人情况,及时更换敷贴,特别是当病人出汗较多时,更换时采用适当的敷贴,消毒范围大于lOcm。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目的寻找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
方法采用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患者常见问题进行记录、归纳、总结。
结果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出现中心静脉管脱落、移位、血管周围感染等情况,以及出现菌血症。
结论提高认识、加强培训、提高患者及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标签:中心静脉置管;脱落;感染;操作规范认识近年来,中心静脉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对于ICU的重症患者,主要作为抢救通道,如血管活性药物泵入、快速输液、监测血流动力学等。
另外,中心静脉通道还可应用于接受静脉营养治疗、肿瘤化疗、高渗液体、血液滤过等方面的治疗。
由此可见,对于ICU的危重患者,中心静脉通道应用广泛,需求面多。
但不可忽略的是,长期中心静脉置管存在各种并发症及相关风险,如导管脱落、堵塞、导管周围感染,甚至出现菌血症,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医疗质量。
因此,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总结我科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出现的并发症,以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8月~2015年3月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ICU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80例;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在11~93岁,平均年龄约53岁。
清醒患者34例,占42.5%,昏迷患者46例,占57.5%。
通过临床观察和问卷调查、对照比较分析来寻找常见的中心静脉置管问题(见表1),将常见问题总结,得出结论后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 结果通过回顾分析发现,在80例中心静脉置管中,约25%发生相关并发症,其中,股静脉置管较锁骨下、颈内更易出现相关并发症。
在相关并发症中,导管周围感染、堵塞发生率最高(30%),其次为脱落(20%),菌血症发生率15%。
对以上所提及的所有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后,总结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见问题如下:2.1中心静脉管脱落中心静脉管脱落,是指置入患者体内的中心静脉管从最初置入静脉管的位置向外移出部分,使静脉管不能正常予以给药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