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羌部落组合简介(1)
- 格式:doc
- 大小:191.00 KB
- 文档页数:3
2. 羌族的历史起源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百余支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支系,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现代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 ,入声)”、“麦”、“尔咩”、“尔玛”、“玛”,书面多用“日麦”与“尔玛”(如网络名人天仙妹妹就叫尔玛依娜),意为“本地人”、“人民”,“日”为发语词,无实意,“麦”或“玛”为实词。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
《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
”《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其国近南岳。
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
”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
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
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
《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炎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
在后来的战争中,炎帝部落大部分与黄帝部落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族(今汉族的先民)。
另一部分则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汉藏语系汉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纳西族等等。
约公元前2100年,善于治水的古羌后裔,华夏族人大禹继任部落联盟总首领。
史记记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别家乡的大山,开始了漫漫治水之路。
他专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战绩显赫,民间还有大禹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传呢!大禹王后来破除了“禅让制”,传位于其子启,史称“夏启”。
秦汉时期的氐和羌氐族氐和羌是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的两个关系密切的民族。
氐族的原始分布地在今甘肃东南、陕西西南、四川西北地区,即汉武都天水、陇西、广汉等郡一带。
《史记·西南夷列传》:“自冉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自冉以东北,是西汉水、白龙江、涪水上游等地,这些地区自古就是氐族分布的所在。
《汉书·地理志》记:武都郡的武都(治今甘肃西和西南)、故道(治今陕西宝鸡南)、河池(治今甘肃徽县北)、平乐道(治今甘肃武都东北)、沮(治今陕西略阳东)、嘉陵道(治今陕西略阳东北)、循成道(治今陕西略阳西北)、陇西郡的氐道(治今甘肃天水)、蜀郡的湔氐道(治今四川松潘北)皆为氐族所居。
汉时,“有蛮夷曰道”①。
上述诸道、县皆在“冉以东北”,其地自古为氐族所居。
氐人的分布,如前所述,在秦陇、巴蜀之间。
其地山陵险阻,峻阪相接。
许慎《说文》卷十四下云:“秦谓陵阪曰阺。
”汉人之称氐人为“氐”,和氐人居住的地形有很大关系。
氐族处于汉、羌两族之间,与汉、羌两族很早就有密切联系,深受两族影响,但氐族仍然具有既不同于汉又不同于羌的民族特点。
《魏略·西戎传》云:“其俗,语不与中国同,及羌、杂胡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国姓矣。
其衣服尚青绛。
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
其妇人嫁时著衽露,其缘饰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国袍。
皆编发。
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
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
其嫁娶有似于羌。
”②这段史料说明:氐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与中原汉语不同,但由于与汉联系交往多,又多懂汉语;氐族的社会经济,主要经营农业,过定居农耕生活,兼饲养牲畜,牲畜中猪的饲养,是表明定居的一个重要标志。
《后汉书·西南夷传》叙述白马氐的经济云:“土地险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
”氐族的农业和纺织都有相当的水平。
汉末,汉军曾在武都“下辨收氐谷十余万斛”①;氐人的麻织品很早就受到汉人的重视。
《说文》中即有氐人织品的专词,所谓“絣,氐人殊缕布也”;“纰,氐人■也”②。
秦汉时期西部氐羌介绍秦汉时,活动于西部的民族主要是氐与羌。
文献上氐、羌虽并称,两者关系却较为复杂:或认为氐、羌同源,氐出于羌;或认为氐、羌不同,习俗有异。
就文献记载而言,氐、羌二字使用并不严格,此处称氐,彼处呼羌,如白马氐、白马羌,如武都氐、武都羌,等等。
从相关记载及五胡十六国来看,氐、羌皆在“五胡”之列,且都曾建立过政权。
所以,氐、羌即便同源,却是异流发展,应属不同人群。
除“白马氐”外,关于氐人,两汉正史并无专门记载,仅在叙述“西南夷”或羌人历史时被约略提及。
白马氐所居武都土地险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
氐人勇戆抵冒,贪货死利”(《后汉书·南蛮传》)。
魏晋以后的一些文献,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简单提到氐人的习俗:氐人俗能织布,善种田,编发,嫁娶与羌有相似处,等等。
关于羌人,自商代以来就不断出现于典籍、甲骨、金文中,《后汉书·西羌传》更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记录其历史的文献,学者因此建构出几乎与中国历史平行等长的羌族史。
近二三十年来,台湾学者王明珂以羌族史研究为契机,对我们所“熟知”的“羌族史”提出挑战,不仅有力冲击了既有的民族史书写“典范”,也使我们有机会反思秦汉的边疆民族问题。
本节以羌人历史的叙述为主,并提及王明珂的“边缘理论”。
通常,历史学界对“民族”的界定,主要基于以下假设:民族是一群有共同血缘、语言与文化特征的人群。
以此假设为前提,进行民族史研究:以构成此“民族”人群的内部客观特征,如体质、语言、文化等为研究对象,追溯有相同或相似客观特征的人群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经由这种溯源,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来源,及它与其他民族的宗裔分合关系,并在如此的时间深度上构成一个民族的历史。
这个基本假设及相关研究方法,从理论到实践今天均受到强烈质疑。
从当今世界各民族现况来看,共同的体质、语言、文化特征,并非构成一个族群或民族的必要因素。
譬如,以语言来说,说羌语的不一定都是羌族,羌族不一定都会(或愿意)说羌语。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简史–羌古羌人属于西戎的一支,但有别于汉藏民族,应该有源自西方的印欧血统,因为有火葬的习俗。
一般认为羌、藏同源于蕃,但也有说是羌源自比蕃更古的民族,藏羌的溯源尚缺乏考据。
商周有“羌戎”和“姜戎”的记载,羌也许与姜姓的炎帝部落有血缘关系呢。
汉以后所谓西羌,已不是古羌人,而是古羌人与汉藏融合之后的种族了。
有人认为羌、氐同源,大概因为他们的生活区域重叠,主要活动在河湟地区。
也有认为羌、氐是不同的两个民族。
西羌部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北方匈奴强大时,河湟羌人臣服于匈奴。
原居河西走廊的月氏人遭匈奴攻击后有少部分逾祁连山南迁与羌人杂居。
汉代,羌人在西域地区,大部分时间受汉的统治。
汉史多见羌人起义,可见汉朝对羌人也有一种对匈奴一样的“非我族类”的不信任感。
不断的羌汉战争使得不少羌人被迫西迁或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代,也有大批内地汉人通过从军、屯垦等形式进入或青海地区,与羌氐等民族间交错杂居。
所建政权:1.后秦(384-417)383年,淝水之战,前秦兵败,北方分裂。
原降于前秦的羌军首领姚苌(329-393)在渭北叛秦,于384年自称“万年秦王”,建立后秦。
383年,姚苌擒杀苻坚。
386年,姚苌在长安称帝,辖地包括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
393年,姚苌卒,子姚兴(366-416)继位。
前秦苻坚,后秦姚兴,都是少见的英明君主。
招贤纳良,惩治贪腐,严明法纪,兴教办学,厉行节俭。
394年,姚兴擒杀前秦苻登,扫除前秦残部。
又乘后燕灭西燕,尽占西燕河东之地。
399年,乘东晋内乱,攻陷洛阳,淮汉以北诸城降,遂与后燕并立北方。
400年,灭西秦,收降乞伏干归(409年又反)。
401年,北伐北魏,大败于拓跋珪,自此不敢北进。
同年,攻进西秦,得鸠摩罗什(344-413)自西凉入长安译经传法,遂不大兴佛事。
是年,法显(334-420)从长安出发西行求经。
403年,后凉降秦。
407年,赫连勃勃叛秦自立,成立大夏。
城镇任务建业1、民居:进民居与NPC对话,有选项:(1)帮忙看家,仁德+3。
又会有选择:[1]偷东西,仁德-10,获得【白玉老虎】。
[2]不偷东西,仁德+3,获得【玉玲珑】。
(2)不帮忙,仁德-1。
2、珠宝店:有四个物件,玉马、鸡血印、金扣、烛台,问各为何朝代?条件:1、如玉马不是周朝,则鸡血印一定不是周朝。
2、如金扣是商朝,则玉马一定周朝。
3、如玉马不是商朝,则玉马一定是汉朝。
4、如鸡血印是商朝,则玉马一定不是秦朝。
5、如烛台不是周朝,则金扣一定是秦朝。
6、如鸡血印是秦朝,则玉马一定是周朝。
四个物件朝代不同!【答案】:玉马:汉朝鸡血印:商朝烛台:周朝金扣:秦朝可得到【凤凰彩翎笔】,智慧上升。
注:网路下载试玩版有遇到,正式版我没触发到。
一组任务1、长沙商人:想找买木材家具或卖出木材,提供木材出货。
武陵商人:买古董、卖房子。
襄阳夫妇:买家具、卖古董。
南阳老人:买房屋、伐木生意。
2、不分顺序得知资讯,若长沙商人会跑到去找襄阳夫妇,那要进长沙的“酒之馆”找他。
3、完成这组任务,南阳老人会决定迁居到武陵,去武陵找他,可得到【藤甲】,仁德+2。
4、在襄阳药材店门前,可遇到武陵商人,仁德+3。
5、长沙商人,长沙的“酒之馆”就可以找到他,可得【檀香沉木枕】,仁德+2。
6、找襄阳夫妇,选:(1)“不收钱”,仁德+2、勇气+2。
(2)“收钱”,仁德-2。
成都药材店外的小孩,排串珠小游戏:【答案】:紫绿白红黄黑。
(由上而下),可得到【彩球】,智慧+8。
武陵与小孩(吕蒙家前)对话会有选项,选:(1)智慧+2。
(2)智慧-1、勇气+1。
许家村民居(许褚家隔壁):给罗汉丹,送【彩粉】。
长安城1、长安城外,小女孩猜字谜,全答对,可得到【黏土】,智慧+5。
(1)上看像不,下看像不,不在不上,不在不下。
【答案】:米。
(2)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十字对十字,太阳对月亮。
【答案】:庙。
(3)一横一撇架屋梁,大狗看门日月藏。
【答案】:厌。
秦汉的羌《史记》中出现关于羌的记载是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时“地东至海及朝鲜,西至临挑羌中”(《秦始皇本纪》)。
所谓羌中即羌人地区,犹如秦始皇命蒙恬北逐匈奴对新收复的地区称为新秦中一样,是指新的秦人地区。
《史记》讲秦统一的疆域时说西与羌地接壤,也就说明了羌区过去不在秦的势力范围以内,同时也告诉我们羌中的羌人与战国以前的戎人不同。
《史记》里的戎人很清楚是指那些先后归并于秦、基本融合于华夏、最后设置为天水、陇西、北地、上郡等地的华夏以外的人。
此外,《史记》里还有一些关于羌的记载,如:“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氏、羌”(《匈奴列传》)。
“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大宛传》)。
武帝“西置酒泉郡以隔绝胡与羌通之路”(《匈奴传》)。
“自大将军围单于之后,十四年而卒,竟不复击匈奴者,以汉马少,而方南诛南越,东伐朝鲜,击羌、西南夷,以故久不伐胡。
”(《卫将军骡骑传》)“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
”(《货破列传》)这些记载明确地告诉我们,汉代所谓的羌中是指祁连山以南、黄河洮河以西之地。
可见,汉代的羌人就是指这里的羌人。
西汉时期,羌汉之间不论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各个方面都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汉武帝开河西,隔绝羌胡。
元鼎六年(前112年)先零诸羌合兵十万余,进攻令居、安故,围枹罕,汉政府出动十万大军,在郎中令徐自为和将军李息的率领下征服了西羌,并设置了负责羌人事务的护羌校尉。
从此羌中成为汉政府直接统治的地区,实现了羌汉的统一。
这是司马迁壮年时亲见的一件国家大事,也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司马迁对于羌人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当然是完全了解的。
司马迁写《史记》,目光四射,注意到了国内外各地区各民族,他写了《南越传》、《东越传》、《朝鲜传》,包括戎狄的《匈奴传》,包括氏人的《西南夷传》,还有远至中亚的《大宛传》,惟独对羌人没有立传,而且既没有把羌和戎写在一起,又没有象对于氏人那样把羌写入西南夷。
四大著名羌国及羌王一、西羌羌王爰剑西羌著名的羌王爰剑,约生于公元前504年的春秋时期,出生在青海锡支河。
爰剑自幼习武好学,青年时足智多谋,体格高大,勇力过人。
战国初年被推举为当地羌族首领。
当时,西北羌人区为周王朝牧马的秦国崛起,秦穆公时(公元前659-621年)用谋臣百里奚大战山西的晋国,地域扩展到黄河边上。
以后又用谋臣由余灭12个羌国,开地千里,成为西羌霸主。
到秦厉公时(公元前476-443年),爰剑时年28岁,正逢年轻气盛,遇秦军征伐,组织羌兵全力抵抗,以保家乡安宁。
一次因不敌秦兵被俘,沦为奴隶被秦关押。
爰剑被秦军拘押中逃回三河(黄河、锡支河、湟河)地区,躲入洞中,秦军用烟火熏烤而大难不死,族人以为神,为此三河地区的羌人推举爰剑为王,爰剑一边继续发展畜牧业,并开始教牧区羌人从事农耕种植五谷,以求食粮自给,使三河地区的经济得以蓬勃发展。
因爰剑统领三河地区羌民有方,族民拥戴,在农牧经济发达的同时,人口也得到不断的增长。
到爰剑之后的第三代曾孙忍时,为避秦之战祸,羌人“出锡支河曲西(青海)数千里,” 一部分羌人到了新疆,成为诺羌国和叶尔羌的众民。
到西藏的羌人,后来在西藏的罗些(拉萨)地区建立唐旄、苏毗国;在藏北地区建立羊同国。
到甘肃武都地区的参狼羌建立了白马国(少数民族之国,小到两三个村庄,唐代江油县还下辖三国)。
四川广汉羌建立了广汉属国。
西昌地区的牦牛羌建立越嶲国。
南进川滇的羌人演变为摩棱人、纳西族,部分融入拉祜、哈尼、基诺、白族等族中。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忍及弟午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午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
”“及忍子研立,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
研至豪健,故羌中号其后为研种,及秦始皇时,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霸业已成,为使羌人发展,令“兵不西行”。
(宋)范晔撰、(唐)李劼贤等注《后汉书》西羌传七十七,P2875-2876,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2版。
羌族源于西北,在历史发展中与其他民族不断融合展开全文羌族起源于青海河曲、煌水及甘肃大夏河、洮河、渭水上游一带的高原草原,以放牧羊群为主要经济来源,也以羊为图腾,是炎帝神农氏姜姓的一个分支。
姜羌本为同字,音义也同。
羌人部落繁多,主要分布于青、甘、藏、新、滇、川西、陕北、宁夏及黔西广大地区,故通常称为西羌。
其支系先后曾建立过白狼、牦牛、笮、东女、苏毗、吐蕃、西夏、南诏、罗鬼、自杞、宕昌、后秦、确斯罗、不丹、泥婆罗、古格等政权,还有许多受中央帝国管辖的西北、西方、西南各土司。
羌族除大部分演变成为华夏族和汉族外,一部分分迁西南与土著各族融合而形成彝、藏、纳西、基诺、哈尼、普米、傈僳、怒、阿昌、拉祜、基诺、缅、景颇、独龙、僜、门巴等族。
羌人的来源羌人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神农氏姜姓,翦伯赞《先秦史》以周之始祖后稷出自姜嫄。
《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故知周族以“姜”为始祖母。
按“姜”、“羌”古为一字,“羌”字甲骨文,从羊,从人。
意指牧羊之人群。
至“羌”字之变体为“姜”,不过变从“人”为从“女”。
此种变体,在甲骨文中,为常见之例。
“羌”字金文作笔,从羊从女,学者释作姜,实为羌字之变体。
故《诗》所谓“姜嫄”,实即“羌嫄”。
周族既以羌族女子为始祖母,故其为诸羌之一分支,实无疑义。
《诗·大雅·思齐》云:“文王之母,思媚周姜。
”则周族又尝以周羌自命。
羌为西夏之族,故周族以“夏族”为其“先民”。
羌人乃炎帝神农氏之裔,故姬姜世代通婚达三千年之久。
周武王伐商,就曾与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组成联军进行誓师。
伪孔传云:“羌在西。
”孔颖达《尚书正义》云:“此八国皆西南夷也。
”《说文·羊部》:“羌,西方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风俗通》亦称:“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
故'羌’字从羊、人,因以为号。
”周初的羌人是附属于周王朝的。
《诗·殷武》云:“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曾经盘踞在鄂州境内的三苗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关于三苗国的来历有许多版本,所有版本都离不开蚩尤部落:或是他独自建立,后加入其他部落,或是他与其他部落一起建立。
三苗国应是带有国家雏形的部落联盟。
例如何光岳先生《南蛮源流史》(第31页)说:“三苗,指的是三支苗族,即神农氏炎帝之后,姜姓的苗和蚩尤……他们共同组成了三苗部落联盟”。
为了与史书记载一至,本文中仍称其“三苗国”,“三苗部落联盟聚居中心”也就称为“三苗国都”。
三苗国中“姜姓的苗”是指饕餮(tāo tiè)氏部落,《舜典》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
饕餮氏本是缙云氏之子,属炎帝部落,后融合到黄帝部落。
据《世本》云:“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
据《南蛮源流史?饕餮氏的来源与饕餮图像的运用和传播》中介绍:尧舜时期,华夏部落联盟发生矛盾,西羌系尧帝将部落联盟首领位让给东夷系舜帝。
饕餮氏联合丹朱、共工、鲧等西羌系诸族,起兵反对。
在战争失败后,“四族”被舜帝当作“四凶族”,驱逐出中原地区,其中饕餮氏的一部分南迁到了湖南。
“舜帝把饕餮氏赶到西南方去,加入了三苗的部落联盟,而三苗的部落首领蚩尤,也是姜姓同族”。
三苗国成立后,他们把黄材——蚩尤部落聚居中心当国都。
史书上记载三苗国在长沙建国都。
《名义考》云:“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杨也”。
三苗国都建在长沙近边的黄材与史书相吻合——宁乡黄材属长沙。
又据《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氏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其国近南岳。
”——宁乡黄材距南岳仅一百五十多公里。
况且,在长沙及南岳周边至今没另发现三苗国都城遗址,炭河里是湖南目前发现的唯一确认的古方国城址。
现在宁乡还流传一句古话“黄材姜难呷”,说是黄材姜姓人特别多。
而三苗国三支部落首领均姓“姜”,那是不是由此可以大胆推测:黄材是三个部落首领联合办公的地方,他们均带着家属在此居住,后来他们留下了一大批姜氏后人在黄材呢?!三苗国是“姜”姓统治国,三支主要部落首领均姓“姜”,而“姜姓:从羊,从女”。
5“党项”之“项”即“邛方”、”鬼方”、“夏”土方+鬼方(三):宕昌=党项=唐古特=唐兀惕=唐古忒=唐兀歹唐善纯内容提要“党项”之“党”与“拓跋”(土方)确有关连,“党项”之“项”即“邛方”、”鬼方”、“夏”;所以,“党项”者,大夏也,吐火罗也。
换言之,党项、吐火罗、大夏是同一语源的不同写法。
关键词宕昌党项唐古特唐兀惕唐古忒唐兀歹党项族以建立西夏政权而著名于史册。
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
南北朝末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从事畜牧,不知稼穑,由“互不相统”的部落或“姓”组成的松散联合体构成,这些姓,来自不同的民族。
当时党项族有8个部落,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
无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死后火葬。
一次军事上的突发事件,就可能使他们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否则,他们的相互间交往只限于3年1聚会,杀牛羊以祭天的习俗。
《宋史·夏国传》上,李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
”《金史·西夏传》:“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
”过去把党项称为“党项羌”,以为党项都是羌人,并不科学,党项是一个多民族的联合体,有塞种,有羌人,有北狄,也有汉人,但羌人是主体,使用羌语,其中来自鲜卑族的拓跋氏最为强盛,起着主要的领导作用。
隋朝时,部分党项羌开始内附,追随中原政权。
唐朝时,经过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包括灵州、庆州、夏州、银州、绥州、延州、胜州等诸州。
唐武德中(618-626)在今四川松潘县西设轨州,授细封步赖为刺史。
值得注意的是,唐并未授拓跋部官职,而是授细封氏以官职,说明拓跋氏在当时并不是党项中的领袖,或者它虽是领袖,但与唐朝有矛盾。
贞观初,拓跋部酋长拓跋赤辞与吐谷浑可汗来往密切,结为姻亲。
查看( 36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黄河流域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
传说炎帝姓姜,而“姜”和“羌”是同一字分化出的两个形体,甲骨文中经常互用。
历史学家徐中舒考证认为,羌族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原始的部落之一。
章太炎也曾在《西南属夷小记》中指出:“姜姓出于西羌。
”古代羌族主要活动在西北地区,故称西羌。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定都咸阳,称秦始皇。
秦始皇的老家在甘肃天水,而天水正是羌人故里,
史学家蒙文通考定,秦的族属是羌,“秦之为戎,固不自疑。
”秦始皇也曾颁布法令,不准对西边的羌戎部落用兵。
至今在四川茂县松坪沟,羌族聚居地仍有其始祖是秦始皇的说法。
那么羌族是怎样入川的呢?《四川古代史》记载,秦汉以后,羌人向中原和西南地区迁徙,进入中原的羌人逐渐被汉族同化。
岷江上游的羌人,则是河湟一带迁来的羌人与当地原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
羌族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古时羌人的一支迁居岷江上游,遇到了“戈基人”,双方发生战争,羌人战败,准备抛弃这块地方,继续远迁。
幸运的是,羌人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使用坚硬的白云石和藤条做武器,终于战胜了“戈基人”,得以在此地安居乐业。
为报答神恩,羌人奉白云石为最高天神。
这段传说,就是羌族英雄史诗《羌戈大战》的主要内容,其实说明了羌族历史上一段真实的迁徙经历。
最晚在汉代,羌族就已定居岷江上游,今天阿坝州所属的茂县、汶县、理县、黑水一带,是几个主要的羌族聚居地。
羌族
简介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
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少部分西
迁、南迁,与青海、四川、重庆等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藏族、彝族以及
今天的羌族。
现在中国官方认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
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等,现有人口约30.6万人(2000年)。
文化艺术
羌语支语言是我国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的一群语言。
羌族人民能歌善
舞,羌族音乐原始古朴,羌族舞蹈原始粗犷,羌笛是非常著名的羌族传统
乐器,“跳沙朗”是羌族人们最喜爱的羌族锅庄舞。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因此羌族建筑技艺是体现羌族文化的一大瑰宝,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为著名,都江堰工程也融入了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节庆
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还有就是祭山会,这是羌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
羌族节日皆以祈庆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并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服饰饮食
羌族以着袍服为主,其内蕴含着古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精湛艺术,羌族妇女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
羌族主食多为面蒸蒸,面蒸蒸是将玉米粉放在甑子内蒸成颗粒状,即可当饭食用。
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是居住在高山地区的羌族最主要的食物。
因吃鲜菜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萝卜叶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
肉食以牛、羊、猪、鸡肉为主,兼食鱼和狩猎兽肉。
羌族多饮用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
饮咂酒,不用酒具,用一根细竹管咂吸,咂饮时以长幼为序,轮流咂饮。
羌族,一个曾缔造华夏文明的古老民族;一个保留着最原始民俗风情的民族;一个在碉楼里生活了千年的民族;它古老、神秘、又独具神韵。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使得民族文化受到未有冲击和挑战,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西羌部落组合:中国羌族第一支原创音乐男子组合,组建于2007年,2010年1月份发行首张组合专辑———《舞动山寨》,此张专辑将羌族最古老的音乐与现代流行完美结合,开辟羌族音乐通俗化、流行化。
组合成员简介:
余宗正(翔子)羌族、四川茂县人,从小酷爱音乐,2006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演艺和音乐创作。
赵忠(森格玛)羌族、四川茂县人,毕业于汶川威州师范学校。
毕业后在三江艺术团当独唱演员,3年之后来到成都。
在一次偶然的酒吧演出两人相遇本着对音乐的热爱两人不谋而合经常搭档演出,组建了西羌部落组合。
然而在演出时发现一个问题:唱本土的羌族民歌很多人不是很喜欢,她们想听有羌族风味的通俗歌曲。
于是两人找到音乐制作公司把自己写的歌曲《云朵上的歌谣》制作出来在酒吧演出时试着唱一唱,结果很多人很喜欢听这首歌。
于是两人策划出张羌族通俗音乐唱片。
于是去找川内知名的音乐人写歌可是创作费太高买不起名家大作。
哪怎么办?两人决定开始采风!跋山涉水、走村访寨搜集了大量的羌族民歌进一步创作和整编。
在2007年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近30余首歌曲。
同时自筹资金找音乐制作公司进行制作和录音。
为了让唱片的受众面更广一些决定制作成VCD。
于是找到汶川三江风景区赞助拍摄外景。
然而蹊跷的是接到景区领导电话同意赞助我们是在2008年5月11日。
让我们第二天到办公室签协议书。
可是第二天(5月12日)地震了!景区毁坏极其严重无能赞助我们,一切计划安排都停了下来。
至到2009年6月份找亲戚朋友借钱完成了视频拍摄和制作。
但是拿版号、做母盘、做封面、压光盘。
的资金又怎么办????于是得到茂县古羌神韵大舞台赞助后期的经费,终于在2010年1月份这张耗资12万元羌族第一张通俗歌曲唱片隆重推出。
很多音像店人满为患排队购买此专辑,场面极其的火爆!!!!
业内著名乐评人士纷纷发表言论:这张唱片在羌族音乐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羌族音乐开通了“国际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