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分型及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48
世界急诊外科学会骨盆骨折分型及处理指南骨盆损伤是创伤救治中最为复杂的外伤之一,约占骨骼损伤的3%。
骨盆骨折患者通常较为年轻,有较高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 25~48)。
因为大量失血及相关的损伤,骨盆骨折患者的病死率仍然较高,尤其是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
对于此类损伤,通过多学科团队配合处理复苏、控制出血,尤其是受伤后1 h以内的骨科处理是至关重要。
世界急诊外科学会(WSES)近日在线发布了首个基于证据的骨盆损伤处理指南,现编译如下。
本文证据等级基于GRADE系统,1A,强推荐,高质量证据;1B,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1C,强推荐,低质量或者极低质量证据;2A,弱推荐,高质量证据;2B,弱推荐,中等质量证据;2C,弱推荐,低质量或者极低质量证据。
1 WSES分型WSES根据骨盆环损伤的解剖分类与血流动力学状况,将骨盆环损伤分为三型。
A.轻度(WSES Ⅰ级) 血流动力学以及骨盆环均稳定的损伤。
WSES Ⅰ级对应于Young-Burgees分类中的APC Ⅰ、LC Ⅰ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骨盆环损伤。
B.中度(WSES Ⅱ、Ⅲ级) 血流动力学稳定但骨盆环不稳定的损伤。
WSES Ⅱ级对应于Young-Burgees分类中的APCⅡ/Ⅲ,LC Ⅱ/Ⅲ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骨盆环损伤。
WSES Ⅲ级对应于Young-Burgees分类中的VS (垂直剪切) 和CM (混合机制) 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骨盆环损伤。
C.重度(WSES Ⅳ级)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损伤,不管骨盆环是否稳定。
WSES Ⅳ级对应于Young-Burgees分类中的所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环损伤。
2诊断(1) 为改善预后,应尽量缩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到达急诊室后至确切止血的时间(Grade 2A)。
(2) 血清乳酸以及碱缺失可以作为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严重程度以及监测复苏反应的敏感诊断指标(Grade 1B)。
(3) 对于血流动力学及骨盆环均不稳定的骨盆损伤,均推荐在急诊室进行骨盆平片以及E-FAST检查以发现需要早期骨盆固定、早期血管造影、快速复位及剖腹探查的损伤(Grade 1 B)。
骨盆骨折的分类(2)B型旋转不稳定Tile骨盆骨折分类及表现类型表现A 稳定A1 未涉及骨盆环骨折A2 稳定,骨盆环骨折轻度移位B 旋转不稳定,纵向稳定B1 “开书”型骨折B2 侧方压缩骨折,同侧B3 侧方压缩骨折,对侧(桶柄型)C 旋转与纵向均不稳定C1 单侧C2 双侧C3 伴有髋臼骨折治疗一、整复1.对于骨盆环完整的骨折:一般不必复位,卧床2周~3周即可下地活动。
2.对于骨盆环单处骨折:卧硬板床4周~6周即可。
3.对于骨盆环两处断裂者:若病情许可可手法复位。
复位的方法应根据骨折移位情况而定。
髂骨翼外旋、耻骨联合分离者,患者仰卧,术者先纵向牵引患侧下肢以纠正半侧骨盆向上移位,然后用两手对挤髂骨部,使骨折整复。
或者使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患侧向上,用推按的手法对骨盆略加压力,使分离的骨折段复位。
4.髂骨翼内旋、耻骨联合向对侧移位者,患者仰卧,术者先纵向牵引纠正患侧骨盆向上移位,然后以两手分别置于两侧髂前上棘向外推按,分离骨盆,使骨折段复位。
二、固定1.对于无移位的骨盆骨折一般不必固定。
2.对于髂骨翼外旋、耻骨联合分离者,手法复位后可采用多头带包扎或骨盆兜悬吊固定,约4周~6周。
3.骨盆向上移位者,可采用患侧下肢皮牵引。
4.向上移位超过2厘米者,应采用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5~1/7,牵引时间需6周~8周。
三、功能锻炼:骨盆周围有坚强的筋肉,骨折整复后不易再移位,且骨盆为松质骨,血运丰富,容易愈合。
1.未损伤骨盆后弓者,伤后第1周练习下肢肌肉收缩及踝关节屈伸活动,伤后第2周练习髋关节与膝关节的屈伸活动,伤后第3周可扶拐下地站立活动。
2.骨盆后弓损伤者,牵引期间应加强下肢肌肉收缩和关节屈伸活动,解除固定后即可下床开始扶拐站立与步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