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
- 格式:pdf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37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之间的关系及其教学建议修订版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课程的性质,即“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基于学科本质,《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旨在培养学生未来发展中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的内涵,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在各个水平学生中的落实,高质量达成各个水平的教学目标。
一、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者之间的关系解读(一)学科核心素养三方面内容的内涵运动能力包括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其内涵之一,在于全面提高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参加体育运动和训练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参与某项专门运动的能力和素质,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健康行为既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涉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健康行为可具体理解为健康的生活习惯、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落脚点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锻炼、营养、作息、卫生习惯、心理因素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均在健康行为的培养目标之列。
体育品德涵盖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是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延伸至社会生活的美好品质和行为规范。
体育品德的内涵丰富,包括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坚韧拼搏、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等品质,在团队合作中形成的合作互助、相互尊重、承担责任等意识,在比赛训练中形成的遵规守纪、诚信自律、正确的胜负观等。
坨运动能n、健麇行艽而]诹_品德 三亇冇面莩翮腋I1U__的天系文/尹志华摘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〇17年版)》中提出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 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最重要、最核心和最关键的成果之一,三者之间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其中,运动能力是形成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基础,健康行为是发展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的核心,体育品德是提高运动能力和改进健康行为的保证。
三者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而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整体发展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 (2019) 01-0013-04《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 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 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运动能 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 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 订最重要、最核心和最关键的成果之 一。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广大 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 教学指明了方向。
对于三个方面的 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2017年 版)》指出:“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 素养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在体育与 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并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 整体发挥作用。
” [1]上述表述主要是明 确了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存在 紧密关系,但并未非常明确具体地提 出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
当然,这与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层面的宏观性指导 文件的定位有关系,国家文件不可能 也无必要对某一个小问题进行详细的 阐述。
读者如果需要深人理解,则需 要自行进行深人的学习。
但对于一线 体育教师而言,清晰地理解三者之间 的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样也 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在实践教学中出现 偏差。
因此,笔者根据参与《课程标 准(2017年版)》修订工作的经历,结合修订组专家们的讨论意见,借助 本文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 德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即“运动能力是形成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基础,健康行为是发展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的核心,体育品德是提高运动能力和改进健康行为的保证”。
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季浏【期刊名称】《体育科学》【年(卷),期】2018(038)002【摘要】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21世纪初,迄今为止已经走过15年多的历程.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高中课程改革一路前行,虽然道路并不平坦,但取得的成绩成就有目共睹.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课程更好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部于2014年底同时启动了普通高中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其他所有学科课程标准一样经过历时3年多的修订,最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本文首先介绍《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的背景,主要从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国际课程和体育课程发展的新动向以及我国十多年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经验等方面来阐述;其次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实施建议等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点强调要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本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科核心素养引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也是集中在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程度和水平方面;非常重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通过创设复杂的情境、学练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保证适宜的运动负荷、进行多样化的体能练习等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总页数】18页(P3-20)【作者】季浏【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7【相关文献】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J], 季浏2.《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实验版"的继承与发展 [J], 季浏3.学科核心素养下卡巴迪校园运动的设计创新与思考——基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 [J], 商占群4.简论学科核心素养与健全人格的基础理论——结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 [J], 张加豪;陈宏;龙以慧5.《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高中运动技能模块教学设计思路——以篮球模块教学为例 [J], 郑扬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了新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新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能力。
标准要求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要学会多种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并能够熟练掌握其中的一项或几项。
此外,标准还要求学生学会运动技能的基本要素,如跑步、跳跃、投掷等,以及体育比赛的基本规则和战术。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除了体育项目的学习,新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注重了学生的健康教育。
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健康知识,了解身体的构造和功能,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学生还需要学习有关营养、运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同的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预防方法。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保持身心健康。
此外,新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育文化的培养。
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体育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体育项目和体育精神。
学生还需要参加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锻炼自己的体魄,培养自己的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这些学习和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增强自己的体育文化修养,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爱好。
总之,新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学习多种体育项目,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和体育兴趣;通过学习健康知识,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通过学习体育文化,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和体育文化修养。
相信在新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身心健康,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要素摘要: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与体育品德,是构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要素。
本文就如何把握好这三要素进行了全面阐述,旨在为教师提供教学方向,同时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要素运动能力《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以及能对学生身心产生持续影响的、面向学生成长全程的必备道德品质和关键运动素质与能力。
其中,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与体育品德是构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要素,它集中反映了体育学科的独特品质和关键能力。
为此,一线体育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三个要素,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是体能、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也就是说,它既包含走、跑、跳、爬、翻等基本能力,也包括篮球、足球、游泳等用于比赛或日常锻炼的专项运动技能。
当学生参与一项运动时,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在训练中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从而增强体育自信及战胜困难的勇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好体能锻炼的计划,教会他们体能锻炼的方法,要求学生将体能与专项运动能力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
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体能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重、强健的体格及充沛的体力。
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的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战术能力方面的培养。
在指导学生进行单项技术学习的同时,教师要以整体化和主题化的活动来实现技能的横向联系,达到结构化学习的目的。
教师还要积极从不同渠道获取重大体育赛事信息,对赛况展开交流和评论,了解各种运动项目的知识与规则,促使学生学会欣赏体育比赛。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理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
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
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
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2.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
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
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
3.体育品德体育品德是指遵循在体育运动中应当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
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
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上述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并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喜爱运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和锻炼,增强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对高中阶段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要求和规定。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要求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锻炼、体育理论知识、健康教育等内容。
体育锻炼包括各种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如田径、篮球、足球、游泳等;体育理论知识包括体育运动的规则、技术、战术等知识;健康教育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饮食健康、安全健康等内容。
再次,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程要求主要包括学生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提高自身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学生要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了解体育运动的规则和技术要领;学生要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学生要注重团队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最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定期考核和综合评价。
定期考核主要是对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的考核,如体育项目的成绩考核和理论知识的笔试考核;综合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状况的评价,如体质测评和健康问卷调查等。
总之,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对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要求和规定,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素质。
学校和教师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2017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发布的针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统一标准,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和健康水平。
本文将从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背景、总体要求、具体内容和实施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背景1.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体育与健康教育也成为了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修订《2017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育与健康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更加贴合当今社会的需求。
教育部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总体要求1. 健康第一2. 全面发展3.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4. 提高学生体育技能5. 培养体育兴趣和爱好6. 促进身心健康三、具体内容1. 体育课程(1)基本功训练(2)体育技能学习(3)体育锻炼(4)体育游戏与竞赛(5)体育知识学习2. 健康教育课程(1)健康知识学习(2)心理健康教育(3)健康生活方式培养(4)卫生保健知识学习(5)安全教育四、实施意义1.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教育标准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 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和健康水平实施《2017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
3. 塑造健康国民体育与健康教育标准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国民,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健康的人才支持。
《2017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希望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能够认真贯彻落实,确保《2017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为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未来国家栋梁做出应有的贡献。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试题与答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一、填空题。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为依据,以学校体育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健康教育学为基础,同时还涉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和体育史学等学科知识。
2.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和综合性。
4.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5.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6.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
7.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个部分。
8.必修必学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共同要求,课程内容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
9.必修选学是满足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
10.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平行关系,一类是递进关系。
11.高中学生在三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需上满216课时,修完12个模块,获得12个学分。
12.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1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水平划分为5级。
14.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教与学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核心环节。
15.教师应根据本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追求,有效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
16.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是通过系统收集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与表现、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与成效、健康行为等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所达到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活动,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