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9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原则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2.坚持《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3.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实验稿)》二、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修订的说明(3)除对四个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充实之外,在“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方面也作了较大调整:一是取消按学习内容进行分类陈述,改为按水平学段进行分类描述;二是在每一个具体的内容目标之后,都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和评价。
(4)在对“体能”的评价中,特别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
(5)考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身体健康”部分适当地增加了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三、课程设计思路(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标准(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目标。
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为便于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五)根据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一、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2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和锻炼;3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4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5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第一篇: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原则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2.坚持《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3.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实验稿)》二、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修订的说明(3)除对四个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充实之外,在“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方面也作了较大调整:一是取消按学习内容进行分类陈述,改为按水平学段进行分类描述;二是在每一个具体的内容目标之后,都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和评价。
(4)在对“体能”的评价中,特别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
(5)考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身体健康”部分适当地增加了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三、课程设计思路(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标准(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目标。
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为便于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2023年版全新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标准介绍本文档旨在提出2023年版全新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标准。
这一标准将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促进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目标-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的发展-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乐趣标准内容1. 体育课程的目标和理念- 体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运动乐趣,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体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程设置和时间分配- 体育课程应在每周课程表中有适当的时间分配。
- 体育课程应涵盖多种运动项目,包括球类运动、田径、健身操等。
3. 学生评价与考核- 体育课程的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和运动表现。
-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比赛、展示自己的运动技能等方式进行评价和考核。
4.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注重培养和选拔专业的体育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和支持。
5. 设施和器材建设- 学校应提供适当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以及安全的运动器材。
- 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的体育场馆和设施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
结论2023年版全新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提供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促进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这一标准将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和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学校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设施建设,为体育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哎呀,妈妈,你看我跑得多快呀!
那天,阳光洒在学校的操场上,我和小伙伴们正在上体育课呢。
我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在操场上尽情地奔跑嬉戏。
“同学们,集合啦!”体育老师吹响了口哨。
我们迅速地站成一排,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老师。
“今天呀,我们来聊聊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老师笑着说。
“啥是那个标准呀?”我好奇地问。
“哈哈,这标准呀,就像是给我们体育学习定的一个规则,告诉我们要学些啥,要达到什么水平。
”老师耐心地解释着,“比如呀,要让你们学会各种运动技能,还要让你们身体更健康,更有精神呢!”
“哇,那是不是学会了这些,我们就能像运动员一样厉害啦?”小伙伴小明兴奋地说。
“那可不一定哦,但肯定会让你们变得更强壮呀!”老师摸了摸小明的头。
我心里想着,原来这个标准这么重要呀。
就好像我们玩游戏要有游戏规则一样,学体育也要有标准呢。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通过体育课学会了好多运动,跑步呀、跳绳呀、打球呀,每次玩得都可开心啦。
到了高中,这个标准是不是会让我们更厉害呢?
后来的日子里,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努力地学习和锻炼。
每次跑步累得气喘吁吁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师说的话,要让自己更强壮呀!
我觉得呀,这个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像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好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棒!它让我们知道该怎么去运动,怎么去保持健康。
我们一定要好好遵守这个标准,让自己成为一个健康又快乐的人!。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定向运动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二、课程理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坚持“健康第一”;2.落实“教会、勤练、常赛”;3.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4.注重教学方式改革;5.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6.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三、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
让学生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四、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根据课程目标的四个水平,设计相应内容。
针对水平一目标,专门设置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为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练奠定基础;针对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目标,分别设置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其中,健康教育由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生物学、科学等多门课程共同承担,体育与健康是落实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
五、课程实施这里,教育小新给老师们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第一,编制课程实施计划,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老师们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课程的育人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在一、二年级,重点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在三至六年级,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每学期指导学生学练2个不同的运动项目,在重点发展学生各种体能的基础上发展多项运动技能;在七、八年级,一个学期指导学生学练1个运动项目,在继续发展学生体能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专项运动技能;在九年级,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进行1年的学习,保证学生初中毕业时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六大新变化作者:陈雁飞周志勇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年第06期與2011年版相比,《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有六个方面的新变化。
变化一:明确了以健身育人为本质特征的课程理念“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上全面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并根据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明确了以健身育人为本质特征的学科课程理念。
具体体现在:第一,凸显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落实了“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思想;第三,加强了课程内容整体设计的思路;第四,注重教学方式改革的路径。
只有在这样的课程理念统领下,体育与健康才能达到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品质的课程目标,从而为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其应有的学科价值。
变化二:凸显了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目标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综合表现。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
其中,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健康行为是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体育品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三个维度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运动能力是形成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基础,健康行为是发展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的核心,体育品德是提高运动能力和改进健康行为的保证。
变化三:聚焦了核心素养统领下的课程内容结构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促进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在内容结构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五个方面(如图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概括《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概括》一、前言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也不断完善着义务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标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概括,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其内涵和意义。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涵1. 体育课程标准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一直被视为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体育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内容。
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体质,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个人潜能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健康课程标准健康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了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和评价等方面。
在健康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关于营养健康、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自我保健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意义1.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标准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2. 培养健康素养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关于健康管理、保健知识和生活技能,培养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健康素养。
3.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不断与同学进行互动、协作,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出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
四、我的观点和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我认为,学校应该很好地贯彻执行这些课程标准,注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生和家长也应该重视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态度。
五、总结与回顾在本文中,我对义务教育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概括,并以个人观点阐述了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阅读,希望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意义和重要性。
体育新课标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二、课程理念
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坚持“健康第一”;
2.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3.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
4.注重教学方式改革;
5.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
6.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三、课程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
让学生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四、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根据课程目标的四个水平,设计相应内容。
针对水平一目标,专门设置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为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练奠定基础;针对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目标,分别设置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其中,健康教育由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生物学、科学等多门课程共同承担,体育与健康是落实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原则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2.坚持《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3.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实验稿)》二、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修订的说明(3)除对四个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充实之外,在“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方面也作了较大调整:一是取消按学习内容进行分类陈述,改为按水平学段进行分类描述;二是在每一个具体的内容目标之后,都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和评价。
(4)在对“体能”的评价中,特别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
(5)考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身体健康”部分适当地增加了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三、课程设计思路(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标准(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目标。
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为便于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五)根据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2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和锻炼;3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4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5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二、课程分目标(一)运动参与运动参与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功,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2.体验成功与运动乐趣。
(二)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本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课程分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各种基本动作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以及对体育运动的理解。
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1.学习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技能; 3.增强安全意识。
(三)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与营养状况、行为习惯和体育锻炼密切相关。
本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
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和行为习惯、安全与避险等对身体发育及健康的影响,发展体能;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生殖健康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2.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本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及合作精神、公平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
体育教师要结合运动技术的教学和体能练习,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初中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水平四一、运动参与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学习目标: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表现出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
如有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
评价要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过去一周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次数和时间,并进行自我评价。
2体验成功与运动乐趣学习目标: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如认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重要意义,对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上好体育课。
评价要点: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义及价值的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义和价值,并相互评价上课和课外锻炼时的表现。
二、运动技能1学习运动知识学习目标1:简要分析体育运动中的现象与问题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简要分析现代体育与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与问题。
如简要分析2008北京奥运会、兴奋剂、球场暴力、乒乓外交等事件与问题。
评价要点:对现代体育与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与问题的认识。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写出关于北京奥运会意义的小文章。
学习目标2: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如比较全面地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运动处方、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和方法。
评价要点:对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自我测定心率,并说出心率与运动强度和密度的关系。
△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与锻炼的能力。
如根据体育学习或锻炼要求以及实际情况设置个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等。
评价要点:发现和解决体育学习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找出自制的锻炼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修改。
2掌握运动技能学习目标: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并运用田径类运动的技术。
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等项目的技术。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技术动作的准确性以及速度、远度或高度等。
评价方法举例:测评学生掌握并运用定向越野技术的情况。
△基本掌握并运用球类运动的技术和简单战术。
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球、珍珠球和三门球等球类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技术和战术的规范性和运用的熟练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考核性排球比赛中发球、上手传球、垫球技术的运用以及场上站位补位的意识等。
△基本掌握并运用体操类运动的技术。
如基本掌握并运用器械体操、技巧、健美操、街舞、啦啦操、校园集体舞、民族舞等项目的技术动作与组合动作等。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节奏感、协调性、柔韧性、力量、身体姿态和表现力等。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完成大众健美操、分腿腾跃、以单腿摆越成骑撑和后摆转体90度下为主的单杠组合动作、以分腿骑坐和支撑后摆挺身下为主的双杠组合动作等的质量。
△基本掌握并运用游泳运动或冰雪类运动的技术。
如在掌握蛙泳和滑冰、滑雪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其他泳姿或有一定难度的滑冰、滑雪技术等。
评价要点:对于所学不同泳姿或有一定难度的滑冰、滑雪技术的掌握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完成所学自由泳或者滑冰技术动作的质量。
△基本掌握并运用武术类运动的技术。
如基本掌握并运用8-10个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和防身术等。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武术套路的连贯性、力量及其运用能力等。
评价方法举例:由教师或者体育骨干作为进攻方,观察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防身术的情况。
△基本掌握并运用较复杂的其他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的技术。
如基本掌握并运用跳竹竿、抖空竹、花样跳绳、踢花毽等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技术,以及各种有一定难度的具有锻炼价值的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等。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正确性、协调性、数量及运用情况。
评价方法举例:学生相互评价经常运用踢花毽技术进行课外锻炼的情况。
3增强安全意识学习目标1:提高安全运动的能力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提高安全运动的意识。
如比较全面地掌握安全运动要领、保护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常见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等。
评价要点: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安全以及帮助他人安全运动的行为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互相保护和帮助他人处理运动损伤的表现。
学习目标2:将安全运动的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安全行动的意识和能力。
如在日常生活中走路、骑车以及特殊气候等条件下注意安全,懂得自然灾害(如地震等)发生时主动规避危险的知识和方法等。
评价要点: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的行为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在横穿交通拥挤的街道等情况下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身体健康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学习目标:了解良好的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意义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合理饮食和体育锻炼对控制体重的作用。
如知道合理饮食、正常体重和超重的概念,合理饮食与控制体重的关系,体育锻炼与控制体重的关系等。
评价要点:对合理饮食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控制体重知识的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说明合理饮食与控制体重、体育锻炼与控制体重的关系。
△了解合理安排作息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如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以及了解合理作息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等。
评价要点:对有关生活作息与身体健康关系的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分析自己的作息习惯并提出改进意见。
△了解生活恶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并自觉抵制。
如认识网络成瘾、吸烟、酗酒和吸毒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并劝告他人坚决抵制生活恶习的诱惑。
评价要点:对有关生活恶习影响身体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例说明吸烟、酗酒和吸毒等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了解常见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如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结核病、病毒性肝炎、伤寒与菌痢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
评价要点:对常见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的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或写出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了解艾滋病和血吸虫病对人体的危害和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