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5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程序1.目的:11为维持采购原材料、外协加工零部件、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符合要求;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和流出。
2.范围:2.1.凡是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外协加工的零部件以及自制半成品、成品,在进货、加工制造、出货时均适用本程序。
3.内容:3.1.,供应商交货3.1.1.供应商按采购订单上的规格、数量如期交货,并附带《检验记录》或《材料保证书》等相关检验记录及测试报告。
3.2.仓库收货3.2.1供应商在“待检区域”卸货,由仓库管理员负责根据《采购订单》《送货单》进行数量、规格的清点和确认,无误后通知采购部填写《送检单》交品保部进货检验员检验。
3.3.进货检验3.3.1.进货检验员按照《进料检验规范》规定的内容进行检验,所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进料检验记录》中,并判定合格与否。
3.3.2进货检验的抽样计划,允收规范按《进料检验规范》和《品质检验抽样管理办法》要求执行。
3.3.3.任何未经品保部验收合格的产品及原材料,禁止任何部门私自取用生产。
3.3.4.进货检验员判定合格后在《进料检验记录》上确认,并在标识卡上盖合格印章。
3.4.来料入库3.4.1.进货检验员将验收合格信息记录在《送检单》上,交给仓库管理员作为入库依据。
3.4.2.仓库管理员根据《搬运、储存、包装、防护和交付控制程序》办理入库手续。
3.5.不合格品处理:3.5.1进货检验员按《进料检验规范》要求进行检测,判定批量不合格,通知供应商质量工程师(以下简称SQE)和采购部,由采购部通知供应商将不合格品领回,并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3.5.2若生产急需,需挑选、返工使用的,则由采购部通知供应商或生产部进行挑选、返工使用。
由生产部挑选、返工时,生产部应做好工时的统计工作,由采购部执行对供应商相应的扣款事宜。
3.6.纠正措施:3.6.1进货检验员判定批量不合格时须按照《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填写《异常改善报告》通知SQE,由SQE要求供应商提出改善措施,并进行跟踪确认。
测量操作规程
《测量操作规程》
测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各种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和遵守测量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
测量操作规程是一项系统的文件,用于规范和指导测量工作的实施。
它包括了测量工作的准备、设备的选择和校准、测量方法的选择和执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内容。
通过遵循规程,可以保证测量工作的科学性和标准化,提高测量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在实际工作中,制定测量操作规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其次,规程可以规范工作流程,减少人为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另外,规程还可以提高工作的可追溯性,便于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
然而,要想制定和遵守好测量操作规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规程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确保测量结果的合法和有效。
其次,规程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规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最后,规程的执行需要全员参与和执行,确保规程的实施和落实。
总之,测量操作规程是测量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于提
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有严格遵守规程,才能够保证测量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rtk测量作业流程
RTK(Real-Time Kinematic)测量是一种高精度的实时定位技术,通常用于测量和放样。
以下是一般的RTK 测量作业流程:
1. 项目准备:确定测量区域和目标,收集相关资料,准备测量设备(如RTK 接收机、基站等)并进行检查。
2. 基站设置:在已知坐标的参考点上设置基准站,确保基站的稳定和可靠的信号覆盖。
3. 流动站设置:在需要进行测量的位置设置流动站,确保与基站之间的通信正常。
4. 初始化:在流动站进行初始化操作,获取并锁定卫星信号,建立与基站的实时通信。
5. 测量和记录:使用流动站进行实地测量,记录测量点的坐标、高程等数据。
6. 质量控制:检查测量数据的质量,包括精度、稳定性等,如有需要,进行重复测量或调整。
7. 数据处理:将测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后处理,如平差计算、坐标转换等。
8. 结果输出:生成测量报告、图表等成果,提供给客户或项目团队。
9. 作业结束:清理测量设备,整理数据和文档,完成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RTK 测量的具体流程可能因设备型号、软件使用和项目要求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RTK 测量作业时,应遵循相关的操作指南和规范,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双仪高法水准测量的观测程序记录与计算检核
双仪高法水准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用于确定地面上两点之间的高差。
观测程序记录与计算检核包括以下步骤:
1. 设定测量基准:确定起始点和终止点,以及一个已知的高程基准点,通常选择一个已知高程的控制点作为基准点。
2. 设置仪器:将双仪架设在起始点和终止点之间,并仔细调整水平。
3. 进行反射镜的校正:根据测量需要,使用调整仪器的精确级别,精确校正反射镜的位置和镜片的垂直度。
4. 进行观测:从起始点向终止点方向观测,使用仪器上的水平刻度和垂直刻度测量仪器的水平和垂直角度,并记录下观测值。
5. 进行计算: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出起始点和终止点之间的高差。
计算方法有测量基线法和闭合水准路线法等。
6. 进行检核:根据测量的精度要求,对观测和计算结果进行检核。
检核方法有检查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以及对计算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双仪高法水准测量时,应遵守相关的测量规范和操作规程,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简述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程序简述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程序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用于测量地面或地下的几何尺寸和距离。
在四等水准测量中,测量员需要在不同的地点测量出一系列水平线,并将这些水平线连接起来,形成一条连续的测量线。
这条测量线被称为“水准面”,它是水准测量的主要成果。
以下是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程序的简要概述:1. 确定测量起点和测量终点:在水准测量中,测量起点和测量终点是必须确定的。
通常,测量起点是从一个已知地点引出的水平线的起点,而测量终点是水平线的尽头。
2. 准备测量工具:测量员需要使用水准仪、水准尺等测量工具,并准备必要的观测设备,如太阳光线传感器、水准仪附件等。
3. 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使用水准仪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并记录在水准测量测量日记中。
4. 测量水准面:使用水准仪测量起点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并记录在水准测量测量日记中。
通常,水准面是水平面上的一个平面,它的高度可以通过水准仪测量得到。
5. 测量水准面的各个角度:使用三角测量法测量水准面的各个角度,并将其记录在水准测量测量日记中。
6. 重复测量:在测量完成后,测量员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重复测量,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
7. 绘制水准图表:测量完成后,测量员需要将测量结果绘制成水准图表,以便后续的测量和分析。
除了以上的基本程序之外,四等水准测量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选择合适的水准面:在测量过程中,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水准面,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维护测量工具:在使用测量工具期间,需要定期维护和清洁它们,以确保它们的精度和工作效率。
3. 记录测量数据:在测量过程中,需要认真记录测量数据,并对其进行审核和分析,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
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它能够提供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认真执行观测程序,并注意测量工具的维护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公路施工的测量工作程序工程测量按其工作顺序和性质分为:勘测设计阶段的工程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施工阶段的施工测量;竣工和管理阶段的竣工测量。
众所周知,工程施工测量是用精密测量工具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把工程设计图纸上的位置、几何形状、数据等真实地放样到实地的一门技术,其精度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等级、结构、安全以及内外型部造和建成后的使用功能等。
因此必须避免此类事件的出现,防患于未然,首先应对测量仪器设备进行仪器的计量鉴定检测,并配备足够的测量人员。
工程项目中标后,施工准备阶段的测量工作主要有:编制测量工作规划;开工前的交接桩;控制点的复测、加密;放样检查及审核土石方工程量。
一、编制测量规划测量规划是整个项目测量过程中的指导方向和行动纲领,在施工准备阶段编制测量规划是为以后开展现场施工工作的必要准备.测量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测量工作的依据,应包括有关规范、图纸、验收标准、招投标文件及本单位的有关文件(如本公司的作业指导书)等。
规范主要有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沥青路面施工与验收规范、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工程测量规范等,验收标准主要为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2.仔细查阅设计图纸精度要求及本工程技术规范要求,按照本工程的工作内容依据配备有关测量仪器设备。
3.编制测量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
必须坚持现场施工放样后自检、监理抽检为原则的工作程序,同时监理认为是重点的或认为有怀疑的要加大复查力度,必要时全面检查.二、开工前的交接桩1.进场后,第一步工作就是联测导线,此时应该先问清楚,设计院的导线是平面坐标还是高斯坐标。
高程的获得是用什么方法,是水准还是GPS。
在交接桩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点位的完好及与交桩资料的吻合,同时要做好交接记录,交接记录中应注明桩的完好性,有破损或与点位与资料不符时应注明且需各方签字认可,如控制桩不能满足路线控制要求时必须要求业主、设计单位重新交桩。
《测绘程序设计()》上机实验报告(Visual C++.Net)班级:学号:姓名:序号:二零一零年四月实验7 常用测量程序设计一、实验目的∙巩固类的创建与使用∙掌握数组参数的传递∙掌握常用测绘程序设计的技巧二、实验内容编写高斯投影正、反算程序设计思路基于对话框的设计,添加两个头文件分别是Angle和Gauss ,在角度类中添加角度类的函数,角度类的函数我用了老师的例子,因为我以前写的那个角度类,定义的存贮角度类型的值是一个变量,引用起来不好用。
然后就是在Gauss的头文件和cpp中添加代码,我一共定义了四个函数,分别是高斯正算,求X的一个函数,高斯反算,求Bf的一个函数。
定义完类之后,就在界面上引用函数即可。
主要代码Gauss.h#pragma onceclass Gauss{/*double a;double b;*///double e=sqrt(a*a-b*b)/a;//double _e=sqrt(a*a-b*b)/b;public:/*Gauss(double a1,double b1);*/Gauss(void);~Gauss(void);public:void CGaussForward(double dB,double dL,double dCML,int type,double &x,double &y);double ComptX(double dB);void CGaussInverse(double x, double y, double dCML,int type, double &dB, double &dL);double ComptBf(double x);void ellipd(int type);};Gauss.cpp#include"StdAfx.h"#include"Gauss.h"#include"math.h"#include"Angle.h"const double PI=4.0*atan(1.0);double a=6378245.0;double b=6356863.0187730473;//初始化double e=sqrt(a*a-b*b)/a;double _e=sqrt(a*a-b*b)/b;/*Gauss::Gauss(double a1=6378245.0,double b1=6356863.0187730473){a=a1;b=b1;}*///Gauss::Gauss(double a1, double b1)//{ a1=6378245.0;// b1=6356863.0187730473;// a=a1;// b=b1;// /*double e=sqrt(a*a-b*b)/a;//double _e=sqrt(a*a-b*b)/b;*///}Gauss::Gauss(void){}Gauss::~Gauss(void){}void Gauss::ellipd(int type){if(type==1) //克拉索夫斯基椭球{a=6378245.0;b=6356863.0187730473;//e=sqrt(0.006693421622966);}else if(type==2) //1975国际协议椭球{a=6378140.0;b=6356755.2881575287;//e=sqrt(0.006694384999588);}else if(type==3) //WGS-84椭球{a=6378137.0;b=6356752.3142;//e=sqrt(0.0066943799013);}}void Gauss::CGaussForward(double dB,double dL,double dCML,int type,double &x,double &y) {CAngle B(dB);CAngle L(dL);CAngle CML(dCML);CAngle _L(L-CML); //计算经差dB=B(RAD);ellipd(type);//设置椭球参数//double fengdai(type);//投影带double l=_L(RAD);double N=a/sqrt(1-e*e*sin(dB)*sin(dB));double t=tan(dB);double Eta=_e*cos(dB);double X=ComptX(dB);//double Rou;//Rou=180*3600/PI;x=X+N/2*sin(dB)*cos(dB)*l*l+N/24*sin(dB)*pow(cos(dB),3)*(5-t*t+9*Eta*Eta+4*pow(Eta,4))*pow(l,4)+N/720*sin(dB)*pow(cos(dB),5)*(61-58*t*t+pow(t,4))*pow(l,6);//+N*sin(dB)*cos(dB)*l*l/2//+N*sin(dB)*pow(cos(dB),3)*(5-t*t+9*Eta*Eta+4*pow(Eta,4))*pow(l,4)/24;// //+N/(720*pow(Rou,6))*sin(RadB)*pow(cos(RadB),5)*(61-58*t*t+pow(t,4))*pow(l,6);//+N*sin(dB)*pow(cos(dB),5)*(61-58*t*t+pow(t,4))*pow(1,6)/720;y=N*cos(dB)*l+N/6*pow(cos(dB),3)*(1-t*t+Eta*Eta)*pow(l,3)+N/120*pow(cos(dB),5)*(5-18*t*t+pow(t,4)+14*Eta*Eta-58*Eta*Eta*t*t)*pow(l,5)+500000;//+N*cos(dB)*l//+N*pow(cos(dB),3)*(1-t*t+Eta*Eta)*pow(1,3)/6//+N*pow(cos(dB),5)*(5-18*t*t+pow(t,4)+14*Eta*Eta-58*pow(Eta*t,2))*pow(l,5)/120;//dX=Round(dX,4);//dY=Round(dY,4);}double Gauss::ComptX(double dB){double A0=1+3/4*e*e+45/64*pow(e,4)+350/512*pow(e,6)+11025/16384*pow(e,8);const double A2=-1/2*(3/4*e*e+60/64*pow(e,4)+525/512*pow(e,6)+17640/16384*pow(e,8));const double A4=1/4*(15/64*pow(e,4)+210/512*pow(e,6)+8820/16384*pow(e,8));const double A6=-1/6*(35/512*pow(e,6)+2520/16384*pow(e,8));// const double A6=-1/6*(35/512*pow(e,6)+2520/16384*pow(e,8));const double A8=1/8*(315/16384*pow(e,8));double X= a*(1-e*e)*(A0*dB+A2*sin(2*dB)+A4*sin(4*dB)+A6*sin(6*dB)+A8*sin(8*dB));return X;}void Gauss::CGaussInverse(double x, double y, double dCML,int type, double &dB, double &dL) {ellipd(type);//设置椭球参数double Bf=ComptBf(x);double tf=tan(Bf);double Etaf=_e*cos(Bf);double Nf=a/sqrt(1-e*e*sin(Bf)*sin(Bf));double Mf=Nf/(1+_e*_e*cos(Bf)*cos(Bf));y=y-500000;dB=Bf-tf/(2*Mf*Nf)*y*y+tf/(24*Mf*pow(Nf,3))*(5+3*tf*tf+Etaf*Etaf-9*Etaf*Etaf*tf*tf)*pow(y,4)-tf/(720*Mf*pow(Nf,5))*(61+90*tf*tf+45*pow(tf,4))*pow(y,6);double l=1/(Nf*cos(Bf))*y-1/(6*pow(Nf,3)*cos(Bf))*(1+2*tf*tf+Etaf*Etaf)*pow(y,3)+1/(120*pow(Nf,5)*cos(Bf))*(5+28*tf*tf+24*pow(tf,4)+6*Etaf*Etaf+8*Etaf*Etaf*tf*tf)*pow( y,5);CAngle B(dB,RAD);CAngle _L(l,RAD);CAngle CML(dCML);CAngle L(CML+_L);dB=B(DMS);dL=L(DMS);}double Gauss::ComptBf(double x){double A0;A0=1+3.0/4*e*e+45.0/64*pow(e,4)+350.0/512*pow(e,6)+11025.0/16384*pow(e,8);double B0=x/(a*(1-e*e)*A0);const doubleK0=1.0/2*(3.0/4*e*e+45.0/64*pow(e,4)+350.0/512*pow(e,6)+11025.0/16384*pow(e,8));const double K2=-1.0/3*(63.0/64*pow(e,4)+1108.0/512*pow(e,6)+58239.0/16384*pow(e,8));const double K4=1.0/3*(604.0/512*pow(e,6)+68484.0/16384*pow(e,8));const double K6=-1.0/3*(26328.0/16384*pow(e,8));doubleBf=B0+sin(2*B0)*(K0+sin(B0)*sin(B0)*(K2+sin(B0)*sin(B0)*(K4+K6*sin(B0)*sin(B0))));return Bf;}Shiyan_7Dlg.cpp#include"stdafx.h"#include"shiyan_7.h"#include"shiyan_7Dlg.h"#include"Gauss.h"#include"Angle.h"void Cshiyan_7Dlg::OnBnClickedOk(){// TODO: 在此添加控件通知处理程序代码UpdateData(TRUE);Gauss D;D.CGaussForward(B, L, CML,type, X,Y);UpdateData(FALSE);//OnOK();}void Cshiyan_7Dlg::OnBnClickedOk2(){// TODO: 在此添加控件通知处理程序代码UpdateData(TRUE);Gauss DB;DB.CGaussInverse(X,Y,CML,type,B,L);UpdateData(FALSE);}Angle.h#pragma onceenum AngleStyle{DEG,DMS,RAD};class CAngle{public:CAngle(double value=0,AngleStyle style=DMS);~CAngle(void);private:double dValue;//角度值AngleStyle nCurStyle;//当前角度值类型private://设置常成员函数的作用:.类成员不会被改变//2.可以被常类变量调用double Deg(double dDms) const;double Dms(double dDeg) const;public://获取指定的类型获取角度值,//由于返回的是dValue的引用,所以该值大小可以改变,即可以进行赋值double& operator() (AngleStyle style);//重载,获取指定的类型获取角度值,该值不可改变,const CAngle类型变量调用double operator() (AngleStyle style) const;//重载运算符+/-friend CAngle operator + (const CAngle& m1,const CAngle& m2);friend CAngle operator - (const CAngle& m1,const CAngle& m2);};Angle.cpp参考老师的角度类运行结果正算反算总结这次试验做了很久,虽然有比较清楚的思路,但是在代码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出现了“无法解析的外部函数”,改了很久也没改出来,后来问同学,原来是在构造函数的地方出现了问题,修改后,这个错误没有了。
测量工作的原则和程序无论是测绘地形还是施工放样,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甚至还是产生错误,为了限制误差的传递,保证测区内一系列点位之间具有必要的精度,测量工作的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有高级到低级’的原则进行。
首先在整个测区内,选择若干个起着整天控制作用的点1、2、3、等为控制点,用较精密的仪器和方法,精确地各个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位置的工作称为控制测量。
这些控制测量精度高,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测区。
因此,控制测量是高度精密的测量,也是带全局性的测量。
然后以控制点位依据,用低一级精度测定其周围局部范围的地物和地貌特征点,称为碎步测量。
碎步测量是叫控制测量低一级的测量,是局部的测量,碎步测量由于是在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碎步测量的误差就局限在控制点的周围,从而控制了误差的传播范围和大小,保证了整个测区的测量精度。
施工测量师首先对施工场地布设整体控制网,用较高的精度测设控制网点的位置,然后在控制网的基础上,在进行个局部轴线尺寸和高低的定位测设,其精度较低。
测量工作的程序分为控制测量和碎步测量两步。
遵循测量工作的原则和程序,不但可以减少误差的累积和传递,而且还可以在几个控制点上同时进行工作,即加快了测量的进度,缩短了工期,又节约的开支。
测量工作有外业和内业之分,上述测定地面点位置的角度测量、水平测量、高差测量是测量的基本工作,称为外业。
将外业进行整理、计算(坐标计算、高程计算)、绘制成图,称为内业。
为了防止出现错误,在外业和内业工作中,还必须遵循另一个基本原则“边工作边校核”,用检验的数据说明测量的成果的合格和可靠。
测量工作实质是通过实践操作仪器获得观测数据,确定点位关系。
因此是实践操作与数据密切相关的一门技术,无论是实践操作有误,还是观测数据有误,或者计算有误,都体现在点位的确定上产生的错误。
因而在实践操作与计算中都必须步步有校检,检核已进行的工作有无错误。
一旦发现错误或达不到精度要求的成果,必须找出原因和返工重测,以保证各个环节的可靠。
一、程序简介
本套程序是共有2个主程序,7个子程序。
包括了路线坐标正反算、竖曲线、超高加宽、边坡放样及断面计算等程序。
适用于CASIO4800/4850,4850用户需要修改清单内结果显示的字段(例如: X“X=”◢改为“X=”:X◢或G“Z”=H+G◢改为“Z=”:G=H+G◢)。
二、程序功能
本着用最懒的方法做最繁杂的事(当然认真更重要!),根据不同需要,本程序共设置了6种计算模式J-JSMS:
1-ZS,正算模式:适用于中、边桩计算,里程桩号及边距=>平面坐标。
2-FI,放样1模式:适用于路面施工放样,里程桩号及边距=>平面坐标、路面高程。
3-FS,反算模式:适用于任意点里程、边距计算,任意点坐标=>里程、边距。
4-F2,放样2模式:适用于路基施工放样,任意点坐标=>里程、边距、填挖高度,边坡超欠挖宽度,最近平台高度(<1.5)。
5-Z0,设计高程计算,即竖曲线计算,里程桩号=>设计高程。
6-DM,断面计算,里程桩号、边距=>设计高程、加宽值、指定边桩的高程。
三、计算范围
平曲线:直线-缓和曲线(或无)-圆曲线-缓和曲线(或无)-直线中任意桩号,允许两缓和曲线不等长,即可以算卵形曲线,回头曲线
竖曲线:前交点SYZ到后交点SZY中的任意桩号
四、数据输入及各计算模式运行过程
1、正算模式:1-ZS,
运行主程序J-PQX(平曲线),计算过程如下:
2、反算模式:3-FS,
运行主程序J-PQX(平曲线),运行过程同“1、1-ZS,正算模式”;若平曲线数据已经输入了,或者计
3、纵断面设计高程计算:5-Z0,
步骤1:首先运行J-SQX(竖曲线),此步骤只是竖曲线数据输入,不进行计算。
若计算交点与上次计算交点相同,可跳过此步骤。
输入过程如下:
之所以分开两个步骤,是因为当计算桩号超出计算范围时程序会自动切换到竖曲线数据输入状态,避免出现低级失误。
而且将计算放在J-JSMS中会使程序更加灵活。
4、断面计算:6-DM,
在此模式中可以输入超高值、加宽值与及超高缓和长度,并进行计算!!!
为了方便其它计算模式的切换,每次完成模式6计算后程序会返回模式选择(MS?)。
断面计算的主要内容是待求桩号P点的加宽值、指定边桩的高程,因此运行前应输入竖曲线数据(已输入过或同上次计算可以跳过此步)。
5、放样1模式:2-F1
此模式计算内容X,Y,Z,是将正算,竖曲线,超高结合起来计算的综合模式,Z值是边桩或中桩设计高程,计算过程如下(详细的过程说明参照前面的模式说明):
步骤:“J-SQX”→“J-PQX”→“J-JSMS”(自动切换)→6-DM→2-F1
6、放样2模式:4-F2
此模式只有一个功能,就是路基放样,也是整个程序最重要的功能。
整个计算包括了正、反算,竖曲线,超高加宽,边坡计算,计算过程如下(详细的过程说明参照前面的模式说明):
步骤:“J-SQX”→“J-PQX”→“J-JSMS”(自动切换)→6-DM→4-F2
JD(断面数据储存子程序
I=1=>M=①:N=②:Z[5]= ③:Z[6]= ④:V=⑤:Z[7]= ⑥
①0.5路面宽度②路面横坡③路肩宽度④路肩横坡⑤0.5中央带宽度⑥超高方式:1中,2边
:≠=> I=2=> Z[5]= ①: M=②: N= ③: Z[6]= ④: V=⑤: Z[7]= ⑥
挖方路基①边沟宽度②第一级边坡率③第二级边坡率④第三级边坡率⑤每级最大坡高⑥平台宽度
:≠=> Z[5]= ①:M=②: N=③: Z[6]= ④ : V=⑤: Z[7]= ⑥⊿⊿
填方路基①路堤超填宽度②第一级边坡率③第二级边坡率④第三级边坡率⑤每级最大坡高⑥护道(平台)宽度
必读:
1、如果中途关机或已知数据与上次计算相同,直接运行J-JSMS计算即可,可不必重新输入已知数据。
2、输入竖曲线计算范围桩号(QD,ZD)非常重要,当计算桩号超出竖曲线计算范围时,程序会自动切换到J-SQX数据输入状态,完成输入数据后程序仍然会继续上一步的计算,而不需要退出计算模式。
3、程序内未加入长短链数据,涉及长短链的曲线计算时P值应该增加(或减少)长短链数值。
4、因为路肩横坡的超高在各个工程中的不同,所以路肩的横坡保持不变(不超高),但不影响其它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