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壳霉在油菜菌核病菌生物防治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35.00 KB
- 文档页数:10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油菜菌核病又名茎腐病,是长江中下游油菜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因子。
我县常年病叶株率在50%左右,高的年份达90%以上,一般感病株较健株平均减产30%~40%,种子含油量降低1%~5%,损失严重。
因此,搞好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是确保油菜奉产丰收的关键。
1 发病概况油菜菌核病在我县发生极为普遍,从1990~2005年15年间,中度发生年9年,占60%:重发生年4年,占26.7%;轻度发生年只有2年,占13.3%。
中度发生年一般减产2~3成,重发生年要减产4—5成,严重的可减产7成以上。
如1998年油菜菌核病大发生年,发生面积达6000hm2,占近90%,当年全县汕菜平均单产只有819kg/hm2较正常年份减产32%,有的田块几乎是棵粒无收,损失菜籽近1.5 X 106kg2 发生原因分析2.1 不同品种感病程度不同从调查情况看,不同品种之间发病情况差异明显。
凡开花早,花期长的品种,其花期与子囊盘发生期吻合时间长,发病较重,反之开花迟,花期短的品种发病较轻。
如2004年对中油821和秦油2号2个品种跟踪调查,3月19日“821”始花,4月17日终花,花期长28d,秦油2号始花期3月20日,终花4月25日,花期长35d,比“821”长7do菌核病调查结果,秦油2号发病株率为51.6%,“821”为27.1%,相差24.5个百分点。
其发病趋势是,白菜型油菜重于甘蓝型油菜,杂交油菜重于常规油菜,如2002年大发生年,对6个品种12个田块进行调查,平均株发病率达45.36%,其中以白菜型品种发病率最高,达90%以上,中双4号发病株率为46.7%,中油119为41.3%,中油821株发病率为38.6%,华杂4号发病株率为56.4%。
目前我县油菜大多是杂交双低油菜,都有不同程度感病,耐病性较好的品种有皖油18、19、华皖油2号、华皖油3号等。
2.2 开花期降水量影响发病程度油菜开花期3月份,雨日多,雨量大,土壤含水量高,雨过天晴,气温回升快,田间小气候温暖潮湿,十分利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和蔓延。
CATALOGUE目录•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油菜菌核病的传播•油菜菌核病的危害•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评估•油菜菌核病防治的未来展望核盘菌传播途径病原菌角果发病油菜角果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随后扩大并变白,最后腐烂。
天气潮湿时,病角果产生绵毛状白霉。
发病症状叶片发病油菜叶片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随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斑灰白色,有黄晕,稍凹陷。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绵毛状白霉。
茎秆发病油菜茎秆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随后扩大并绕茎秆一周,造成病部以上枝叶迅速枯死。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绵毛状白霉。
花瓣发病油菜花瓣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随后扩大并褪色变黄,最后腐烂。
天气潮湿时,病花瓣产生绵毛状白霉。
土壤带菌气候条件种植密度施肥不当发病条件010203传播影响因素气候条件种植密度品种抗性土壤条件产量损失生长受阻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品质下降菌核病会导致油菜籽粒品质下降,影响油菜籽的色泽、气味和营养成分。
毒素污染菌核病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可能污染油菜籽粒,不仅影响油菜的食用安全性,还会对动物饲料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对油菜品质的影响对油菜种植区域的影响种植区域受限传播风险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避免油菜连作,实行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制度,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轮作制度加强田间管理以虫治菌利用天敌昆虫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如赤眼蜂、瓢虫等。
使用生物农药应用生物农药防治油菜菌核病,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
改善土壤环境通过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群落,提高土壤生态环境,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评估方法1 2 3经过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发病率降低防治后,油菜菌核病的病情指数较防治前明显下降。
病情指数下降采取防治措施后,油菜菌核病的危害程度明显减轻,防治效果显著。
防治效果显著实例一某地区采用化学农药防治油菜菌核病,经过一个生长季节的防治,发病率下降了50%,病情指数下降了30%,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真菌微生物---盾壳霉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属于真菌界 (Fungi),双核亚界 (Dikarya),子囊菌门 (Ascomycota),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格孢菌目(Pleosporales),是Campbell(1947)从核盘菌的菌核上首次分离发现并描述,主要用作农用杀菌剂。
盾壳霉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0~30℃,以20℃最为适宜,在空气相对湿度为90%以上时,盾壳霉分生孢子能迅速萌发。
它能通过孢子或菌丝侵染菌丝和菌核,产生破坏性寄生作用、溶菌作用和抗真菌物质,杀死病原菌的菌丝体和菌核。
盾壳霉是核盘菌的重要寄生菌,能寄生核盘菌、小核盘菌、三叶草核盘菌、雪腐核盘菌、洋葱小核菌及白腐小核菌等,具有专一性强、作用时间长、对植物无致病性等特点,是作物菌核病的生物防治菌剂。
一方面可能由于盾壳霉为生防菌剂,受施用时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如日照、紫外线等对盾壳霉孢子活性的影响;另一方面盾壳霉需要足够的时间在田间建立一定的群体,才能有效控制菌核病的发生。
盾壳霉是核盘菌的重寄生真菌,在菌核病的防治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盾壳霉生防制剂可以与其他措施相结合来控制作物菌核病。
有研究表明,将盾壳霉生防制剂与低剂量的杀菌剂结合起来控制青豆菌核病是可行的,作者发现甲基布托津与盾壳霉混施可使菌核病的发病率降低90%,而腐霉利和盾壳霉混施可完全抑制菌核病的发生。
此外,盾壳霉也可与除草剂混合施用,除草剂草甘膦和草铵膦对盾壳霉孢子没有杀灭作用,但会延迟孢子的萌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盾壳霉对核盘菌菌核的寄生,但同时对核盘菌的生长也有抑制效果,因此草甘膦和草铵膦可以与盾壳霉混合施用。
杨龙等发现可以将硼肥或复合肥料与盾壳霉生物制剂共同混合施用于土壤中,较低浓度的硼肥(0.01%~0.05%)对盾壳霉寄生核盘菌菌核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