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仰望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8.41 KB
- 文档页数:5
《仰望地球之巅》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基本信息,如位置、高度、形成原因等。
(2)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工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及特点2.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及测量方法3. 珠穆朗玛峰的形成原因4. 珠穆朗玛峰的生态环境5. 珠穆朗玛峰的攀登历史及挑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珠穆朗玛峰的基本信息、形成原因、攀登历史等。
2. 教学难点: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测量方法、生态环境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珠穆朗玛峰的基本信息、形成原因、攀登历史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珠穆朗玛峰的生态环境、高度测量方法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典型案例,如登山家们的经历等。
五、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地图、纪录片片段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学习任务单:用于学生分组讨论、记录学习成果。
教案内容依次类推,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等进行详细编写。
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之巅的含义。
2. 讲解珠穆朗玛峰的基本信息:介绍珠穆朗玛峰的位置、海拔高度等。
3. 探究珠穆朗玛峰的形成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珠穆朗玛峰的形成原因。
4. 讲解珠穆朗玛峰的生态环境:介绍珠穆朗玛峰的生态环境特点。
5. 探究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挑战:分析攀登珠穆朗玛峰所面临的困难。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题:27*总课时:3课分课时:1课课型:仰望地球之巅时时精读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词,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要点:理解课文内容,感觉珠峰独到的美景。
“九环三导”式教课方案个性改正一、故事导入情1、同学们,老师今日很快乐能够认识大家,因此特地趣为你们准备了一个出色的故事,我们一同去读读好导吗?入2、故事风趣吗?它是一个对于谁的漂亮传说?今日,我们一同来学习第27课。
预习成就展现民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地球之巅的珠峰,课前老师已布主置大家预习课文,此刻老师要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导况。
请取出你们的导字练习题。
学1、谁来谈谈,“巅”是什么意思?为何珠峰被人们称“为地球之巅”?2、接下来检查同学们自学生字新词状况。
(请一世认读后,要其余学生评论,再指名读,齐读)3、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谈谈作者分别站在哪两个角度赏识了珠峰美景?中间部分还写了什么?(生答:远处和到达珠峰脚下、漂亮的伟说)[师借机报书:眺望仰望]4、那么该如何给课文分段呢?(生答)5、在预习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呢?(学生发问)检指导朗诵测1、学生练习朗诵。
(自读、互读、分角色读)导2、指名读。
结3、师生评论,教师侧重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问句课题:27*仰望地球总课时:3课课型:精分课时:2课时之巅时读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累积文中的好词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有感情朗诵课文,感觉珠峰独到的美景。
难点:认识插叙的作用,学习课文描绘光景的方法。
个性修“九环三导”式教课方案情改趣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导1、听写本课生字入2、请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讲堂研究民嗯,很不错,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与作者一同去拜见主地球之巅,赏识珠峰美景吧!导学习1—3自然段学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老师讲读阅读要求)作者远珠峰看到了它的轮廓,而后又看到了珠峰最特其余标记旗云,把详细描绘的句子用“”标明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小组沟通。
27*《仰望地球之巅》主备人:刘垂芳【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读生字,并积累词语。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珠峰的美。
细读课文,用心感悟珠峰的美,体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通过联想和想象,从中得到美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激发学生对美的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欣赏珠峰不同时候的美景,体会作者是怎样将珠峰的美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案)【预习导航】预习课文1、认真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标好自然段。
2、自学生字新词。
(要求: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3、默读课文,给文章分层。
【预习自测】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头()气心()意()兴()作()()()大海()平()静瞬息()()二、从文章中摘抄几个比喻句,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疑惑在预习的过程中,你有那些疑惑,请写下来。
第二课时导学案教学过程:板书设计:27* 仰望地球之巅美丽传说动人珠穆朗玛峰壮丽景色迷人教学反思:。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特点等。
掌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了解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及攀登技巧。
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及意义。
2.教学难点: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的气候变化对攀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珠穆朗玛峰的纪录片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珠穆朗玛峰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基本情况介绍介绍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特点等。
通过地图展示珠穆朗玛峰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其所在区域。
3.攀登步骤与技巧介绍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步骤,包括:准备阶段、攀登阶段、下撤阶段。
分析攀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氧气瓶的使用、防寒措施、应对高原反应等。
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攀登技巧,如:冰镐的使用、攀岩技巧等。
4.人类攀登历史及意义介绍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如:首次登顶、我国攀登历程等。
分析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意义,如:对人类极限的挑战、科学考察价值等。
5.实践活动将学生分组,模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攀登的艰辛与快乐。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攀登珠穆朗玛峰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四、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践活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攀登技巧、团队协作等。
3.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27*仰望地球之巅【教课目的】的好句。
2培育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文内容,领会和表达的方法。
【教课要点】 赏识珠峰不候的美景,领会作者是如何将珠峰的美表达出来的。
【点】 赏识珠峰不候的美景,领会作者是如何将珠峰的美表达出来的。
【教具学具】 P件,投电影、朗诵录音。
【讲课种类】 新讲课。
【教课方法】自悟沟通。
时安排】【程】 入新课珠峰是世界上第一顶峰,从古到现在,她以独具外的爬员者来登攀。
今日跟着作者一同仰望地峰,来赏识她那雄的风景吧!) 二课文,感知内容 1.课准字文。
2.自己喜爱的段落。
课文的初步印象。
4.提。
三感悟,研究解疑 1感悟。
2.议论。
沟通。
(1)感件出之中。
”②“择角度的一瞬时,旗云由飞走了,山团棉絮般向山尖涌去。
不一会儿消失里⋯⋯”(2)感悟珠峰奇特美好的故事段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沟通。
(3)赏识夜晚彩霞中的珠峰美件出示要点句子)“到了九点,四周入帷幕之中,惟独珠峰仍身披金甲,抬头矗盔发散着光时的珠峰,就像一位威严,金盔金甲,矗立万马之中。
”1(4)感悟“清晨的珠峰海里在阳光下,瞬”的美。
件出示要点句子)时的珠峰,巨大的宝着万道金光。
” ②“太阳像一个大火着,气,正要冲开那厚被,跃 上山来。
” 4.感情朗诵,加深领会。
结 1朗诵课文。
课文后的感觉。
五、拓展延长 写自的佳作。
】 仰望地球之巅 珠廓 珠峰的故事(奇特、美好)雄伟壮丽 彩霞中的珠峰(威严) 海里的珠峰(瞬) 【教课反省】 ,在写景之上睁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大切的 把珠峰美景形象地展现眼其境,恋恋不舍。
成各自的使命。
我们宇宙的使命就是征服外面宇宙。
凡人: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创人:凡人界存在的意义分别为初级意义、中级意义、高级意义、终极意义。
初级意义为凡人到达世界要做三件事情:认知、体验、使命。
这就是凡人活着的原由与意义,凡人的精力和生命是有限的,只好做一部分的事情,所以每一个人的认知、体验、使命是不大相同的,此中三项事情都拥有合物性、存在性与自由选择性,平常地说,就是都在规定的大框架内进行,不过原始选择的项目不一样而已。
《仰望地球之巅》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2)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途径,让学生自主探究珠穆朗玛峰的特点;(2)运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珠穆朗玛峰的基本信息及其在地球上的位置;(2)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特点。
2. 教学难点:(1)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的计算及意义;(2)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登山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关于珠穆朗玛峰的资料、图片、视频等;(2)地球仪、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
2. 教学设施:(1)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2)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提问:“你知道地球上的最高峰是哪座山吗?”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探究:(2)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3. 课堂讲解:(1)讲解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及计算方法;(2)介绍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特点,如气候、植被等。
4. 案例分析:(1)观看珠穆朗玛峰登山视频,让学生感受登山者的勇气和挑战;(2)分析登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高原反应、气候变化等。
5. 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关于珠穆朗玛峰的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2. 写一篇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短文,可以是介绍、感悟或想象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活动设计:(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保护珠穆朗玛峰环境的重要性;(2)邀请登山运动员或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珠穆朗玛峰的登山经历和环保心得。
2.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参与度、讨论成果和讲座反馈,评价学生在拓展环节的学习效果。
《仰望地球之巅》教学教案
《仰望地球之巅》教学教案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欣赏珠峰不同时候的美景,体会作者是怎样将珠峰的美表达出来的。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师简要介绍珠峰,板书课题。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提出疑难之处。
1、自读感悟。
2、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感悟珠峰高大险峻的美
(2)感悟珠峰神奇美妙的故事
(3)欣赏黄昏晚霞中的珠峰美
(4)感悟“早晨的`珠峰,在雾海里,在阳光下,瞬息万变”的美。
4、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1、配乐朗读课文。
2、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佳作。
27 * 仰望地球之巅
远望
仰望}巍峨壮丽。
《仰望地球之巅》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如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2)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特征;(2)学会通过地图、图片等途径获取地理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2)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勇于挑战、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1. 导入新课:(1)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你知道地球上的最高峰是哪座山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课本来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基本信息;(2)分享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特征,如地形、气候等;(2)介绍珠穆朗玛峰的历史、文化意义等。
4. 实践探究:(1)让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途径,观察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2)讨论珠穆朗玛峰对我国的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珠穆朗玛峰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特征、历史和文化意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途径,主动获取地理信息;3. 实践探究法:观察地图、图片等,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珠穆朗玛峰基本情况的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精神;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地理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 图片:珠穆朗玛峰的图片;2. 资料:关于珠穆朗玛峰的文献、报道等;3. 地图:展示珠穆朗玛峰地理位置的地图;4. 视频: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纪录片或相关片段。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你知道地球上的最高峰是哪座山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课本来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基本信息;(2)分享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交流。
《仰望地球之巅》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之巅的概念,知道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方。
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地质特点以及气候条件。
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地球之巅的特点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珠穆朗玛峰的保护状况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视生态环境的情感。
培养学生勇敢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地球之巅的概念讲解地球之巅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方。
2.2 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与地质特点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
讲解珠穆朗玛峰的地质特点,如板块构造、冰川地貌等。
2.3 珠穆朗玛峰的气候条件讲解珠穆朗玛峰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如高寒、低氧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地球之巅的概念、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与地质特点、气候条件等知识。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珠穆朗玛峰的保护状况,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要性。
3.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珠穆朗玛峰,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之巅。
4.2 讲解知识点讲解地球之巅的概念、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与地质特点、气候条件等知识。
4.3 案例分析分析珠穆朗玛峰的保护状况,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要性。
4.4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5.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3 实地考察评价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学素材地球之巅的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
珠穆朗玛峰的资料、书籍、研究报告等。
2019-2020年湘教版六年级上册《仰望地球之巅》WORD教案 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重点难点:欣赏珠峰不同时候的美景,体会作者是怎样将珠峰的美表达出来的。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珠峰,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感悟,探究解疑1.自读感悟。
2.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感悟珠峰高大险峻的美(2)感悟珠峰神奇美妙的故事(3)欣赏傍晚晚霞中的珠峰美(4)感悟“早晨的珠峰,在雾海里,在阳光下,瞬息万变”的美。
4.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四、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佳作。
附送:2019-2020年湘教版六年级上册《会飞的孩子》WORD教案 1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10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1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怒族孩子勇敢能干、天真活泼、热情友善的性格特点。
4.学习环境描写及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从叙事及人物描写中感受怒族孩子的性格特点,领悟情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第一课时一、破题导入,激发兴趣。
看标题,这孩子是哪个地方的人?难道他真的会“飞”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一下这孩子的神奇的本领吧!二、通读课文,理清段落。
默读课文,弄清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哪些事?三、诵读课文,疏解生字词。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标示出各语段序号,勾画并疏解生字词。
2.识记生字四、诵读感知,把握文意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本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情?2.本部分中有两处关于怒江的环境描写的片段。
《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登上地球之巅》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类挑战极限的赞美。
培养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学会欣赏和评价课文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并讲解重点词语。
4.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5.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6.作业布置让学生预习课文,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文分析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3.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
4.拓展延伸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文欣赏欣赏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3.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如何欣赏和评价课文。
4.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欣赏的其他文学作品,交流欣赏心得。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让学生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作文,体现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四课时1.课堂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和谐共处。
优质课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掌握描写山川景物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珠穆朗玛峰的描绘之美。
2.教学难点:学习描写山川景物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其壮丽景观。
(2)简介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4.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
(2)讲解描写山川景物的表达技巧,如观察角度、修辞手法等。
5.练习与巩固(1)学生运用所学技巧,描绘一幅自己心中的珠穆朗玛峰。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2)学生反思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根据所学,写一篇描绘珠穆朗玛峰的作文。
2.收集其他描写山川景物的优秀作品,进行欣赏与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练习与巩固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描写山川景物的表达技巧。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的能力。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
2.开展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八、教学资源1.珠穆朗玛峰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词,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 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珠峰独特的美景。
“九环三导”式教学设计个性修改情趣导入一.故事导入1、 同学们,老师今天很高兴能够认识大家,所以特意为你们 准备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们一起去读读好吗?2、 故事有趣吗?它是一个关于谁的美丽传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7课。
民 主 导 学预习成果展示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地球之巅的珠峰,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预习课文,现在老师要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请拿出你们的导 字练习题。
1、 谁来说说,“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珠峰被人们称“为 地球之巅” ?2、 接下来检查同学们自学牛字新词情况。
(请一生认读后,要其他学生点评,再指名读,齐读) 3、 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作者分别站在哪两个角度欣 赏了珠峰美景?中间部分还写了什么?(生答:远处和来到珠峰脚下、美丽的伟说) [师借机报书:远望仰望]4、 那么该怎样给课文分段呢?(牛答)5、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呢? (学生提问)检 测 导 结指导朗读1、 学生练习朗读。
(自读、互读、分角色读)2、 指名读。
3、 师生评议,教师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问句课题:27*仰望地球之巅 总课时:3课时 分课时:2课时 课型:精读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课题: 27*仰望地球之巅总课吋:3课吋 分课吋:1 课时课型:精读感。
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珠峰独特的美景。
难点:了解插叙的作用,学习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趣导入“九环三导”式教学设计个性修改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木课牛字2、请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民主导学课堂探究嗯,很不错,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与作者一起去拜谒地球之巅,欣赏珠峰美景吧!学习1—3自然段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老师讲读阅读要求)作者远珠峰看到了它的轮廓,然后又看到了珠峰最特别的标志旗云,把具体描写的句子用“ ”标注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小组交流。
《仰望地球之巅》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2)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观察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珠穆朗玛峰的特点;(2)运用地图、模型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之巅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及特点;(2)地球之巅的意义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珠穆朗玛峰的形成原因;(2)地球之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图片、资料;(2)制作PPT、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自主探究(1)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之巅的意义。
3.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2)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观点。
4. 深入探讨(1)教师讲解珠穆朗玛峰的形成原因;(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之巅的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1)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在哪里?(2)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3)地球之巅的意义是什么?2. 调查报告:(1)调查家乡的地理特点;(2)分析家乡地理特点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3. 思考题:(1)为什么说地球之巅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2)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之巅的生态环境?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仰望地球之巅》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如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2)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观察、思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观察等方法,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特征;(2)学会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地球之巅的形成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2)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及测量方法;3. 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4. 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历史及挑战记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自然特征及登山历史。
2. 教学难点:珠穆朗玛峰的形成原因、登山过程中的挑战及应对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登山历史等;2. 讨论法:分组讨论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特征、形成原因等;3. 案例分析法:分析登山过程中的典型事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之巅;2. 讲授新课:介绍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自然特征等;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珠穆朗玛峰的形成原因、登山过程中的挑战等;4. 案例分析:分析登山过程中的典型事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形成原因、登山历史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能力培养: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评估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地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课堂表现、课后反馈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大自然的态度、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挑战精神等。
七、教学资源1. 图片资料: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地图等;2. 文字资料: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科普文章、登山记录等;3. 视频资料: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纪录片、登山事迹等;4. 教学器材:投影仪、白板、markers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