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10.77 MB
- 文档页数:124
1.充血:1)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因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多而体积轻度增大。
在体表,由于局部微循环内氧合血红蛋白增多,局部组织颜色鲜红,因代谢增强使局部体温升高。
动脉性充血是短暂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恢复正常,通常对集体无不良后果。
但在患高血压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出现脑血管出血(如大脑中动脉充血),可导致患者血管破裂,后果严重。
①生理性充血:如进食后的胃肠道黏膜充血,运动时的骨骼肌充血和妊娠时的子宫充血。
②病理性充血:Ⅰ.炎症性充血:在炎症反应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各种炎症介质的作用,使局部细动脉扩张充血。
Ⅱ.侧支性充血:指缺血组织周围吻合支动脉的扩张充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偿意义,可不同程度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
Ⅲ.减压后充血:当长期受压的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压力突然解除时,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充血。
射性扩张充血,严重时可引起患者出现血压突然下降和休克。
2)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又称被动性充血):①淤血的原因:Ⅰ.静脉受压:如妊娠(增大的子宫压迫髂总静脉引起下肢淤血)、肠梗阻、肝硬变和肿瘤(肿瘤压迫局部静脉引起相应组织淤血)。
Ⅱ.静脉腔阻塞:如血栓形成而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和栓塞。
Ⅲ.心力衰竭:如左心衰竭(瓣膜病或高血压导致的)和右心衰竭(肺心病导致的)。
②淤血的病变是局部组织和器官肿胀。
在体表,局部皮肤发绀,体表温度下降。
③淤血的后果有淤血性水肿和漏出性出血;慢性淤血可导致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间质纤维增生和淤血性硬化。
④临床上常见重要器官的淤血有肺淤血和肝淤血。
☆练习☆:1. 名词解释:123452.填空题: 1 2343. 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属于慢性淤血的后果:A.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B. 漏出性出血;C. 实质性细胞畏萎缩、变性甚至坏死;E.淤血性水肿。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教案名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涉及人体生理学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部分,是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类型及对人体的影响,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中职医学专业的学生。
学生班级为二年级,班级规模为30人。
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但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学习主动性。
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增强职业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为今后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生机制。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准备教材:《生理学基础》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活页教材:整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演示文稿。
教学视频:收集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例视频,用于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教学器材:准备投影仪、黑板、模型等教具。
教学课件:制作PPT演示文稿,包含图片、表格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
八、教学过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5分钟)教学时间:5分钟教学内容:通过提问导入新课,询问学生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了解情况。
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病理学(理论)教案系部:护理系任课教师:卢军霞教师职称:讲师授课对象: 15护理班课程学时: 60学时学年学期: 2016-2017-1学期第 4、5次课学时 4工作任务名称机体各组织和器官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的变化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后果,了解充血、缺血及出血的特点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讲授,板书、启发式、提问式讲授。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难点: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病变特点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时间分配旧课复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相关概念和病理变化新课导入:本次课利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从解剖病例着手提出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由浅入深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例:患者,男性,30岁。
因外伤性脾破裂而入院手术治疗。
术后卧床休息,一般情况良好。
术后第9天,右小腿腓肠肌部位有压痛及轻度肿胀。
医生考虑为小腿静脉有血栓形成。
嘱其安静卧床,暂缓活动。
术后第11天傍晚,患者自行起床去厕所后不久,突感左侧胸痛并咯血数口,体温不高。
次日查房时,胸痛更甚,听诊有明显胸膜摩擦音。
X线检察左肺下叶有范围不大的三角形阴影。
患者年初曾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内科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经治疗后,最近数月来症状缓解。
思考1.2.评析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①风湿性心脏病,心血管内膜损伤。
②术后卧床休息(血流缓慢)。
③脾破裂导致大量失血,术后血小板增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加)。
2.肺出血性梗死,与前者有联系。
肺内病变的发生机制包括:①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后容易脱落,随血流回流至右心,通过肺动脉输出引起肺小动脉阻塞是引起梗死的先决条件,动脉阻塞。
②患者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容易导致肺静脉淤血是出血性出血性梗死的另外两个条件。
医学资料题库-3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局部器官和组织内静脉及毛细血管中血量异常增多的现象称为A.淤血B.主动性充血C.炎性充血D.生理性充血答案:A2.血栓机化后再通,其基本病变应属于:A.代偿现象B.防御反应C.损伤变性D.增生性改变E.修复反应答案:E3.槟榔肝的病理变化基础是A.肝细胞萎缩及肝窦扩张B.肝细胞广泛脂肪变C.肝内广泛淤血D.肝内淤血及肝细胞脂肪变答案:D4.心力衰竭伴早期慢性肺淤血时,镜下最主要改变为A.肺泡腔内有液体及淋巴细胞的渗出B.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及异物巨细胞出现C.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D.肺泡壁小血管扩张,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肺泡腔内有水肿液E.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及一些心衰细胞答案:E5.右心衰竭患者出现肝肿大,肝区疼痛是由于A.门静脉淤血B.肝动脉淤血C.肝静脉淤血D.肝硬变答案:C6.左心衰竭发生淤血的部位是A.肺B.肝C.脑D.脾答案:A7.脑动脉充血时产生哪项后果最严重A.脑血管破裂出血B.头痛头晕C.脑水肿D.脑微小动脉瘤形成E.记忆力减退答案:A8.静脉性充血时局部静脉回流A.增多B.受阻C.不变D.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答案:B9.右心衰可导致A.肝细胞透明变性B.槟榔肝C.肝出血性坏死D.肝贫血性梗死答案:B10.颈静脉外伤时对机体危害最大的是A.细菌栓塞B.细胞栓塞C.脂肪栓塞D.血栓栓塞E.空气栓塞答案:E11.血管内较小的血栓其结果多为A.机化B.软化C.钙化D.溶解吸收答案:D12.下列哪项不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A.静脉曲张B.久病卧床C.内脏恶性肿瘤D.贫血E.心力衰竭答案:D13.肠扭转可引起肠A.出血性梗死B.贫血性梗死C.白色梗死D.凝固性坏死答案:A14.血液由心、血管内逸出,称为A.血肿B.积血C.出血D.漏出性出血答案:C15.动脉血栓形成的第一步为A.凝血酶原激活酶形成B.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D.血小板附在血管壁上答案:D16.血栓的哪部分与血凝块结构相同A.血栓头部B.血栓体部C.血栓尾部D.微血栓答案:C17.来自体静脉系统的栓子多栓塞于A.心B.脑C.肺D.肝答案:C18.静脉石是指A.静脉血栓B.静脉血栓机化C.静脉内胆盐沉积D.静脉血栓钙盐沉积答案:D19.下列哪种器官很少发生梗死A.肠B.心C.肝D.脾E.肾答案:C20.栓子的运行一般A.顺压力运行B.逆压力运行C.交叉运行D.顺血流运行答案:D21.创伤性脂肪栓塞时栓塞部位通常是A.肺B.脑C.心D.肝答案:A22.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死亡的原因是A.脑栓塞B.心肌梗死C.肺梗死D.急性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答案:D23.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的器官是A.心B.肾C.脑D.肠答案:D24.梗死的形状取决于A.该器官的血管分布B.坏死灶的大小C.侧枝循环的建立D.梗死灶内的含血量答案:A25.槟榔肝可发展为A.坏死后性肝硬化B.门脉性肝硬化C.胆汁性肝硬化D.淤血性肝硬化答案:D26.潜水员过快地从海底上升到地面可以发生A.脂肪栓塞B.全身小血管空气栓塞C.二氧化碳栓塞D.氧气栓塞E.小血管内氮气栓塞答案:E27.最常见的栓塞为A.空气栓塞B.瘤细胞栓塞C.脂肪栓塞D.血栓栓塞答案:D28.下列血栓结局中哪项是错误的A.吸收B.机化C.钙化D.排出E.再通答案:D29.下列哪项不是缺血引起的A.实质细胞肥大B.实质细胞萎缩C.实质细胞变性D.脑液化性坏死E.组织坏死答案:A30.血栓尾部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蛋白及血小板B.血小板及粒细胞C.纤维蛋白及淋巴细胞D.纤维蛋白及粒细胞E.纤维蛋白及红细胞答案:E31.血栓头部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蛋白及血小板B.血小板及粒细胞C.纤维蛋白及淋巴细胞D.纤维蛋白及粒细胞答案:A32.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A.肾、肠B.脾、肺C.肺、肠D.心、肠答案:C33.贫血性梗死灶呈椎体形改变的脏器是A.肺B.脑C.肾D.肠答案:C34.贫血性梗死主要发生于A.心、肝、肾B.心、肺、脾C.心、肾、脾D.大脑、肺、肾答案:C35.栓塞时常伴有DIC发生,主要见于A.血栓栓塞B.脂肪栓塞C.空气栓塞D.羊水栓塞答案:D36.减压病引起的栓塞为A.气体栓塞B.血栓栓塞C.羊水栓塞D.脂肪栓塞答案:A37.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的栓子通常来源于A.下肢和骨盆深静脉B.心脏附壁血栓C.上肢静脉D.头颈部血管答案:A38.栓塞类型中最常见的是A.气体栓塞B.细菌栓塞C.羊水栓塞D.血栓栓塞答案:D39.股骨骨折后因处理不当,大量脂肪滴进入血液,该脂肪栓子常栓塞于A.肺静脉及其分支B.左心房C.左心室D.主动脉分支E.肺动脉及其分支答案:E40.活体内异常物体沿血流运行阻塞相应血管的过程叫A.梗塞B.栓塞C.梗死D.栓子答案:B41.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栓塞部位是A.冠状动脉B.肺动脉C.肾动脉D.大脑中动脉答案:B42.微血栓的主要成分是A.血小板B.白蛋白C.纤维素D.红细胞答案:C43.白色血栓形成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素B.中性粒细胞C.血小板D.单核细胞答案:C44.关于血栓的叙述错误的是A.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B.下肢血栓多于上肢血栓C.层状血栓是混合血栓D.毛细血管内血栓多为纤维蛋白性血栓E.静脉血栓多为红色血栓答案:E45.有一位女教师,下肢静脉曲张,术中可见静脉腔有多个褐色物,堵塞管腔,该褐色物最可能是下列哪种病变A.静脉内凝血B.静脉内血栓C.静脉内血栓栓子D.静脉内瘤栓答案:B46.血栓形成的条件,不正确的是A.血管内皮损伤B.新生血小板增多C.涡流形成D.纤维蛋白溶酶增加E.组织因子释放答案:D47.长期瘀血导致肝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A.肝细跑坏死B.肝细胞缺氧改变C.大量肝细胞嗜酸性变性D.大量肝细胞脂肪变性答案:D48.出现心衰细胞的是A.慢性肺源性心脏病B.高血压心脏病伴左心功能不全C.扩张性心肌病D.风湿性心脏病答案:B49.心力衰竭细胞是A.肺褐色硬化内含铁血黄素的嗜酸性粒细胞B.肺褐色硬化内含铁血黄素的淋巴细胞C.肺褐色硬化内含铁血黄素的中性粒细胞D.肺褐色硬化内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答案:D50.炎性充血主要是指A.动脉扩张,局部组织含血量增多B.静脉回流障碍,组织含血量增多C.炎区微循环内血量增多D.炎区小血管破裂答案:A51.淤血不会引起A.水肿B.血栓形成C.变性、坏死D.纤维组织增生E.实质细胞增生答案:E52.左心衰竭首先引起的病变是A.槟榔肝B.“海蛇头”样形态C.脾淤血、肿大D.脑淤血、水肿E.肺淤血、水肿答案:E53.充血是指A.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B.炎症时血管扩张C.动脉输入血量增多D.静脉输入血量增多答案:C。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学目的明确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掌握其发生机理、病理、病变化及对机体影响。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方法1、复习生理内容;2、联系正常生理对比异常变化。
教具:动、静脉性充血挂图标本:充血、淤血、梗死、槟榔切片:显微镜示教——充血、淤血、出血演示:栓塞试验,兔、蛙脂肪栓塞幻灯:正常循环和各循环障碍幻灯片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概念2、阐明发病原因、机理、类型,以及对机体影响3、重点是结合临床和标本,讲明各血循障碍的病理变化教学内容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复习生理内容一、概念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过程。
二、血循环生理的作用运送O2、营养物质清除代谢产物、CO2运送激素、传递热调节:神经-体液,并与其它系统尤其是呼吸、血液、泌尿系统的活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一般疾病情况下,由于心血管系变化血循障碍。
首先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发生代偿,维持正常血循,一旦失偿血循障碍。
三、类型心脏机能障碍心肌负荷过重全身性血循障碍原因(心血管变化)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全身各器管心肌损害血循障碍心包疾病血管变化血液质量变化(血液总量、成分、理化性状)局部性血循障碍原因器官组织血量改变、流速变化血管腔堵塞管腔内容物改变→血管异常(充血、瘀血)血栓、栓塞血管壁完整性破坏(水肿、出血)四、淋巴循环障碍淋巴循环:组织液淋巴毛细管淋巴液↓白细胞彼此汇合淋巴管胸导管、右淋巴干静脉此循环过程也可发生障碍。
第一节充血一、概念局部组织的血管内液含量比正常增多现象。
充血:hyperemia指局部血管组织血管扩张,流入的血液增多,含血量增多的现象,根据充血的原因、性质、发生的机理不同分为:动脉性充血——常见的充血静脉性充血——淤血二、充血(动脉性充血)arferial hyperemia1、概念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血管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此时静脉回流正常。
2、分类生理性充血组织、血管机能活动增强时发生,如妊娠子宫、食后胃肠。
实验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验环境:光学显微镜,慢性肝淤血,慢性肺淤血,出血性肠梗死病理切片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的概念;
2、掌握肝淤血、肺淤血的病理特点及结果;
3、掌握梗死的概念类型及形态特点。
二、实验内容或步骤
1、显微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距离自己15厘米处。
2、调节显微镜是观察视角清晰观察切片。
a.慢性肝瘀血
镜下观: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瘀血;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甚至消失;小叶周围可发生脂肪变性;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内淤血为红细胞。
b.慢性肺瘀血:肺泡壁毛细血管肺泡壁增宽肺泡腔内可见露出的水肿液及少量红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后——心力衰竭细胞。
三、小结
1、观察切片顺序放大镜,低倍镜,高倍镜
2、慢性肝淤血的大体观:肝切面见粥慢性的红黄相间的斑点似槟榔花纹称“槟榔肝”。
实训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目的和要求通过实训,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栓塞、梗死等的病变特点,能正确识别其眼观变化和镜检变化大体标本和显微镜标本的形态特征。
二、实习材料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幻灯片、CAI课件、挂图、光学显微镜、幻灯机、显微图象投影和分析系统等。
三、实习内容与步骤(一)肾充血1.材料急性猪丹毒或兔出血症(兔瘟)病兔的肾脏及肾脏急性感染或急性肾小球性肾炎早期病例的肾脏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肾脏稍肿大,全肾呈鲜红色,夹杂有灰色的云雾状斑纹,被膜容易撕脱。
切面上皮质部鲜红色,颜色比髓质部深,呈鲜红色而且斜对光时像大头针帽突出。
3.镜检单纯肾充血时仅可见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充满血液。
肾小囊腔狭窄,腔内有少许红染的均质物(血浆)。
肾小管无明显变化。
(二)急性肺淤血1.材料急性感染、中毒引起左心急性心扩张和功能不全时患病动物的肺脏及牛、羊等动物急性胃肠膨胀时的肺脏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病变呈全肺性,肺脏膨隆,暗红色至黑红色,手感沉重,致密。
切开时,流出大量黑红色较稠的血液,可能还混有泡沫。
肺小叶间隔增宽且呈胶胨样。
3.镜检⑴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
⑵肺泡腔内、小叶间隔以及支气管腔内可能有一些红染的均质物(漏出的血浆)和少许红细胞、巨噬细胞。
(三)肝淤血1.材料急性肺淤血、水肿患病动物(如急性肺疫病猪)的肝脏(急性肝淤血)和心瓣膜病、心包疾病(牛创伤性心包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猪喘气病、间质性肺炎等)患病动物的肝脏(慢性肝淤血)标本与病理切片。
2.眼观急性淤血时,肝体积略增大,边缘钝圆,呈暗紫红色,质脆易碎。
切开时流出黑红色的血液。
切面上,小静脉扩张,肝小叶中央部呈暗红色圆斑(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
慢性淤血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实质呈黄色,因而肝切面呈红黄相互交错的斑纹,状似槟榔子的剖面。
这种变化的淤血肝脏称为“槟榔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