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格式:ppt
- 大小:1020.50 KB
- 文档页数:17
序号所在地单位名称资质证书编号改制完成时间1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001号2011年年底前2 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发展中心国环评证甲字第1002号2011年年底前3 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003号2012年年底前4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1004号2012年年底前5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甲字第1005号2012年年底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环森保所Copyright @ 2004-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后厢红旗Tel :(86);FAX :(86)Email6 北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环评证甲字第1006号2012年年底前7 北京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011号2011年年底前8 北京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甲字第1016号2011年年底前9 北京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甲字第1017号2011年年底前10 北京清华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1022号2012年年底前11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024号2011年年底前12 北京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国环评证甲字第1026号2012年年底前13 北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027号2012年年底前14 北京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甲字第1028号2012年年底前15 北京北京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1033号2012年年底前16 北京交通部环境保护中心国环评证甲字第1038号2011年年底前17 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054号2012年年底前18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1056号2012年年底前19 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057号2012年年底前20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005号2012年年底前21 北京北京一轻环境保护中心国环评证乙字第1007号2012年年底前22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008号2012年年底前23 北京北京市水文总站国环评证乙字第1010号2011年年底前24 北京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026号2012年年底前25 北京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028号2011年年底前26 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规划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031号2011年年底前27 天津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101号2011年年底前28 天津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国环评证甲字第1102号2011年年底前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17号邮政编码:300191联系电话:传真:联系E-mail29 天津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甲字第1103号2011年年底前30 天津南开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1108号2012年年底前31 天津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102号2012年年底前32 天津天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103号2011年年底前33 天津天津市预防医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104号2012年年底前34 天津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106号2011年年底前35 天津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107号2012年年底前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承办单位: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信息中心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邮编:300191电话:(综合办)传真:所长、党委书记:高尚宾副所长:李玉浸副所长(副书记):牛力平副所长:唐世荣36 天津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111号2012年年底前37 天津天津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112号2012年年底前38 河北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国环评证甲字第1201号2012年年底前39 河北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203号2011年年底前40 河北石家庄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207号2011年年底前41 河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201号2012年年底前42 河北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204号2012年年底前43 河北邯郸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206号2011年年底前44 河北承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208号2011年年底前45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209号2012年年底前46 河北河北省气象科及服务中心国环评证乙字第1210号2012年年底前47 河北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213号2012年年底前48 河北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214号2012年年底前49 河北河北科技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215号2012年年底前50 河北秦皇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216号2011年年底前51 河北张家口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217号2011年年底前52 河北沧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218号2011年年底前53 河北唐山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219号2011年年底前54 河北衡水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220号2011年年底前55 河北廊坊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222号2011年年底前56 河北邢台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223号2011年年底前57 河北石家庄经济学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225号2012年年底前58 河北保定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226号2011年年底前59 河北河北省工程咨询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227号2012年年底前60 河北泊头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228号2011年年底前61 河北任丘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234号2011年年底前62 河北河北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240号2012年年底前63 山西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301号2011年年底前64 山西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302号2012年年底前65 山西太原市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304号2011年年底前66 山西大同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301号2011年年底前67 山西山西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302号2012年年底前68 山西山西省化工设计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303号2012年年底前69 山西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304号2012年年底前70 山西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305号2011年年底前71 山西山西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307号2012年年底前72 山西忻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308号2011年年底前73 山西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309号2012年年底前74 山西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310号2012年年底前75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313号2012年年底前76 山西吕梁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315号2011年年底前77 山西山西省运城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316号2011年年底前78 山西临汾市环境保护应用技术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317号2011年年底前79 山西晋中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318号2011年年底前80 山西阳泉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321号2011年年底前81 山西晋城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324号2011年年底前82 山西山西财经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326号2012年年底前83 山西山西省煤炭规划设计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327号2012年年底前84 山西山西省交通环境保护中心站国环评证乙字第1329号2011年年底前85 山西太原科技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332号2012年年底前86 山西朔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334号2011年年底前87 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401号2011年年底前88 内蒙古乌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401号2011年年底前89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402号2011年年底前90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403号2011年年底前91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404号2011年年底前92 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405号2011年年底前93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407号2011年年底前94 内蒙古通辽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408号2011年年底前95 内蒙古包头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409号2011年年底前96 内蒙古赤峰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411号2011年年底前97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412号2011年年底前98 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环境地质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419号2012年年底前99 辽宁大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501号2011年年底前100 辽宁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503号2011年年底前101 辽宁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504号2011年年底前102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1505号2012年年底前103 辽宁大连机工机械环保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503号2012年年底前104 辽宁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504号2012年年底前105 辽宁丹东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505号2011年年底前106 辽宁沈阳化工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507号2012年年底前107 辽宁本溪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509号2011年年底前108 辽宁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510号2011年年底前109 辽宁辽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511号2011年年底前110 辽宁抚顺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512号2011年年底前111 辽宁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513号2012年年底前112 辽宁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516号2011年年底前113 辽宁阜新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517号2011年年底前114 辽宁铁岭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518号2011年年底前115 辽宁营口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519号2011年年底前116 辽宁锦州环境工程技术公司国环评证乙字第1520号2011年年底前117 辽宁鞍山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521号2011年年底前118 辽宁盘锦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524号2011年年底前119 辽宁朝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525号2011年年底前120 辽宁葫芦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526号2011年年底前121 辽宁核工业二四○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528号2012年年底前122 辽宁东北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530号2012年年底前123 辽宁大连海事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531号2012年年底前124 辽宁辽宁科技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533号2012年年底前125 辽宁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534号2012年年底前126 吉林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604号2011年年底前127 吉林吉林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1607号2012年年底前128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甲字第1610号2012年年底前129 吉林长春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601号2011年年底前130 吉林吉林化工学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605号2012年年底前131 吉林吉林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606号2011年年底前132 吉林吉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607号2012年年底前133 吉林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609号2012年年底前134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611号2011年年底前135 吉林吉林省冶金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617号2012年年底前136 吉林白山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621号2011年年底前137 吉林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松辽水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627号2011年年底前138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1702号2012年年底前139 黑龙江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703号2011年年底前140 黑龙江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705号2012年年底前141 黑龙江七台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701号2011年年底前142 黑龙江大庆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702号2011年年底前143 黑龙江双鸭山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703号2011年年底前144 黑龙江伊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704号2011年年底前145 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705号2012年年底前146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706号2011年年底前147 黑龙江牡丹江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707号2011年年底前148 黑龙江鸡西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708号2011年年底前149 黑龙江佳木斯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709号2011年年底前150 黑龙江哈尔滨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710号2011年年底前151 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711号2012年年底前152 黑龙江绥化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713号2011年年底前153 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714号2012年年底前154 黑龙江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715号2012年年底前155 黑龙江黑龙江省化工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716号2012年年底前156 黑龙江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717号2011年年底前157 黑龙江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718号2012年年底前158 黑龙江鹤岗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720号2011年年底前159 上海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801号2011年年底前160 上海东华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1804号2012年年底前161 上海同济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1810号2012年年底前162 上海上海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801号2012年年底前163 上海上海市气候中心国环评证乙字第1803号2012年年底前164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807号2012年年底前165 上海上海港港政管理中心国环评证乙字第1811号2011年年底前166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813号2012年年底前167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817号2012年年底前168 上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820号2012年年底前169 上海复旦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824号2012年年底前170 江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甲字第1901号2011年年底前171 江苏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902号2011年年底前172 江苏苏州科技学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903号2012年年底前173 江苏南京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1906号2012年年底前174 江苏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907号2011年年底前175 江苏河海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1909号2012年年底前176 江苏无锡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02号2011年年底前177 江苏扬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03号2011年年底前178 江苏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04号2011年年底前179 江苏连云港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05号2011年年底前180 江苏南通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06号2011年年底前181 江苏徐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07号2011年年底前182 江苏泰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08号2011年年底前183 江苏盐城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09号2011年年底前184 江苏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10号2011年年底前185 江苏淮安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11号2011年年底前186 江苏镇江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13号2011年年底前187 江苏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国环评证乙字第1917号2011年年底前188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920号2012年年底前189 江苏张家港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21号2011年年底前190 江苏宿迁市宿豫区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22号2011年年底前191 江苏江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23号2011年年底前192 江苏盐城市盐都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28号2011年年底前193 江苏常熟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30号2011年年底前194 江苏昆山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31号2011年年底前195 江苏海门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33号2011年年底前196 江苏启东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34号2011年年底前197 江苏泰兴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36号2011年年底前198 江苏无锡市惠山区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42号2011年年底前199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环保技术开发服务部国环评证乙字第1944号2011年年底前200 江苏兴化市环境工程技术服务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45号2011年年底前201 江苏通州市环境科学技术指导站国环评证乙字第1949号2011年年底前202 江苏射阳县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50号2011年年底前203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53号2011年年底前204 江苏江苏工业学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954号2012年年底前205 江苏南京工业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1955号2012年年底前206 江苏东海县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60号2011年年底前207 江苏徐州市工程咨询中心国环评证乙字第1966号2012年年底前208 江苏盐城工学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974号2012年年底前209 江苏滨海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975号2011年年底前210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979号2012年年底前211 江苏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国环评证乙字第1981号2012年年底前212 浙江浙江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2002号2012年年底前213 浙江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2003号2011年年底前214 浙江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国环评证甲字第2004号2011年年底前215 浙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国环评证甲字第2005号2011年年底前216 浙江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2007号2012年年底前217 浙江台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002号2011年年底前218 浙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003号2011年年底前219 浙江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004号2011年年底前220 浙江浙江工业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2006号2012年年底前221 浙江衢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013号2011年年底前222 浙江温州市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014号2011年年底前223 浙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杭州环境保护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015号2012年年底前224 浙江舟山市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017号2011年年底前225 浙江金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018号2011年年底前226 浙江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023号2011年年底前227 浙江丽水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029号2011年年底前228 浙江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032号2011年年底前229 浙江宁波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2038号2012年年底前230 浙江温州市鹿城区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042号2011年年底前231 浙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045号2012年年底前232 安徽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2102号2011年年底前233 安徽安徽省科学技术咨询中心国环评证甲字第2103号2012年年底前234 安徽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甲字第2104号2011年年底前235 安徽马鞍山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101号2011年年底前236 安徽合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104号2011年年底前237 安徽安庆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105号2011年年底前238 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2106号2012年年底前239 安徽安徽省化工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108号2012年年底前240 安徽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109号2012年年底前241 安徽芜湖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113号2011年年底前242 安徽淮北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116号2011年年底前243 安徽淮南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117号2011年年底前244 安徽铜陵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118号2011年年底前245 安徽阜阳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119号2011年年底前246 安徽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120号2011年年底前247 安徽黄山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121号2011年年底前248 安徽安徽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国环评证乙字第2122号2011年年底前249 安徽滁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123号2011年年底前250 安徽宣城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125号2011年年底前251 福建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环评证甲字第2201号2011年年底前252 福建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2202号2011年年底前253 福建厦门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2203号2012年年底前254 福建厦门市环境保护科研所国环评证甲字第2204号2011年年底前255 福建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国环评证甲字第2205号2011年年底前256 福建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2206号2011年年底前257 福建华侨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2201号2012年年底前258 福建泉州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202号2011年年底前259 福建莆田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203号2011年年底前260 福建福州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2205号2012年年底前261 福建福建师范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2206号2012年年底前262 福建三明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207号2011年年底前263 福建福建省化学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208号2012年年底前264 福建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209号2011年年底前265 福建宁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210号2011年年底前266 福建福建省龙岩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211号2011年年底前267 福建福建省冶金工业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212号2012年年底前268 福建南平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214号2011年年底前269 福建福建省华厦建筑设计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215号2012年年底前270 福建漳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217号2011年年底前271 福建福建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国环评证乙字第2219号2011年年底前272 福建邵武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231号2011年年底前273 福建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233号2012年年底前274 江西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甲字第2302号2012年年底前275 江西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2303号2011年年底前276 江西九江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301号2011年年底前277 江西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302号2011年年底前278 江西南昌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2303号2012年年底前279 江西南昌航空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2305号2012年年底前280 江西江西核工业环境保护中心国环评证乙字第2306号2012年年底前281 江西萍乡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307号2011年年底前282 江西景德镇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308号2011年年底前283 江西新余市环境保护工程研究设计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309号2011年年底前284 江西赣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310号2011年年底前285 江西上饶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311号2011年年底前286 江西吉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312号2011年年底前287 江西抚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313号2011年年底前288 江西江西省宜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314号2011年年底前289 江西鹰潭市环境保护科研设计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315号2011年年底前290 江西核工业二三○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316号2012年年底前291 江西江西省科学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317号2012年年底前292 江西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318号2012年年底前293 江西江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国环评证乙字第2319号2011年年底前294 江西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实验测试中心国环评证乙字第2320号2012年年底前295 江西江西农业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2321号2012年年底前296 山东山东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2401号2012年年底前297 山东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国环评证甲字第2402号2011年年底前298 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国环评证甲字第2404号2012年年底前299 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环评证甲字第2406号2012年年底前300 山东山东农业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2402号2012年年底前301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2403号2012年年底前302 山东山东省化工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404号2012年年底前303 山东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国环评证乙字第2406号2012年年底前304 山东山东省科学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408号2012年年底前305 山东滨州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409号2011年年底前306 山东日照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410号2011年年底前307 山东东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411号2011年年底前308 山东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412号2011年年底前309 山东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414号2011年年底前310 山东青岛理工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2415号2012年年底前311 山东济南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417号2011年年底前312 山东胜利油田安全环保研究中心国环评证乙字第2418号2012年年底前313 山东烟台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419号2011年年底前314 山东淄博市环境保护科研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420号2011年年底前315 山东德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422号2011年年底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行政级别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行政级别分为正、副院长、处级干部、科级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等。
其中,正、副院长为院级领导,具有管理全院的职责;处级干部为部门负责人,领导所在部门的工作;科级干部为科研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承担研究任务和技术支持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为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包括研究员、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工勤人员为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和文秘人员等,为全院工作提供各项保障和支持。
- 1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院标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它以
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展现了该院的形象和特色。
院标的主体部分
通常包括院名的中文或英文缩写,以及相关图形元素,例如自然景观、环境符号或科学图案等,这些元素往往代表了该院的研究领域、使命和愿景。
院标的设计通常注重整体的美感和视觉效果,以及与
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形象定位和理念相契合。
在标志的设计中,色彩、形状和排版等方面都会经过精心的考量和设计,以展现出中国环境
科学研究院的专业、权威和创新形象。
总的来说,院标是中国环境
科学研究院的重要标识和象征,它承载着该院的荣誉、声誉和价值观,是该院对外传播和展示的重要视觉符号。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笔试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为选拔优秀的科研人才,环科院经常举办笔试来对应聘者进行考察。
环科院的笔试内容是非常严谨的,旨在考察考生对环境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笔试内容。
在环科院的笔试中,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环境科学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
环科院的笔试通常涵盖环境科学的各个领域,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才能应对各种考题。
环科院的笔试还会考察考生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评价一名科学研究人员水平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因此在笔试中,环科院通常会设置科研题目,考察考生的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合理的科研方案或解决方案,展现出自己的创造力和能力。
环科院的笔试还会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
环科院是一个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机构,因此在选拔人才时,除了对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要求外,还会看重考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
考生需要通过笔试展现出自己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被录取。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笔试内容严格、科学,旨在选拔具有优秀环境科学知识和科研能力的人才。
参加环科院的笔试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
只有在笔试中尽力发挥,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和潜力,才能有可能成为环科院的一员,为环保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认真准备,勇敢挑战,争取在环科院的笔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环境科学研究人员。
【编者按: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以环科院官方公告为准。
】第二篇示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是我国环第三篇示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是我国环第四篇示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是我国环。
我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环境院”)是国家级研究机构,致力于环境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为进一步发展学术研究,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环境院决定招收博士研究生。
以下是关于环境院博士招生的详细信息:一、招生专业环境院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环境管理等相关专业。
二、招生计划环境院每年拟招收博士研究生若干名,具体名额将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求和学院资源情况确定。
三、申请条件1.申请者须为我国公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2.具有硕士学位或即将取得硕士学位的学生;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4.认同环境院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有强烈的科研兴趣和志愿,愿意致力于环境科学研究。
四、报名时间和方式1.报名时间:每年的9月1日至10月15日;2.报名方式:申请者须登入环境院招生信息全球信息站填写个人信息并提交相应申请材料。
五、考试安排1.初试:根据报名申请者的学术背景和科研能力,环境院将组织统一笔试,考试内容包括专业课知识和外语能力测试;2.复试:通过初试的申请者将被邀请参加环境院组织的复试,包括面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六、录取结果环境院将根据申请者的初试和复试成绩、申请材料以及其他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定,并确定最终的录取名单。
七、培养计划1.学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6年;2.培养方式:环境院将为学生提供导师指导,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并支持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
八、学费和奖学金1.学费:博士研究生学费按照国家政策执行;2.奖学金:环境院将为优秀的博士研究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和科研资助。
九、通联方式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环境院博士招生信息,可通过以下方式通联:通联方式:010-xxx电流新箱:xxx以上是关于我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博士招生的详细简章。
欢迎符合条件并愿意致力于环境科学研究的优秀学子踊跃报名,我们期待着你的加入!十、科研成果与合作机会环境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致力于环境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推荐单位名单(第一批)序号单位名称所在地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2.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北京3.中国农业大学北京4.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5.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6.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北京7.清华大学北京8.北京中兵北方环境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9.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1.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2.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13.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天津14.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天津15.南开大学天津16.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17.河北师范大学河北18.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河北19.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20.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山西21.山西大学山西22.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山西23.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内蒙24.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内蒙25.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设计院内蒙26.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27.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吉林28.东北师范大学吉林29.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吉林30.吉林大学吉林31.松辽水环境科学研究所吉林32.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黑龙江33.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院黑龙江34.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35.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上海36.同济大学上海37.水利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3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39.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40.南京大学江苏41.化学工业部连云港设计研究院江苏42.河海大学江苏43.国家电力公司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44.浙江大学浙江45.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浙江46.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浙江47.安徽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安徽48.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安徽49.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50.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所福建51.厦门大学福建52.厦门市环境保护科研所福建53.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江西54.江西师范大学江西55.山东大学山东56.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山东57.中国海洋大学山东58.山东师范大学山东59.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河南60.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河南61.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湖北62.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北63.国家电力公司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64.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湖南65.湖南大学湖南6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67.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广东68.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广东69.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广西70.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71.中冶集团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重庆72.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重庆73.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四川74.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75.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四川76.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贵州77.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贵州78.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云南79.国家电力公司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80.昆明理工大学云南81.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82.煤炭工业部西安设计研究院陕西83.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陕西84.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85.兰州大学甘肃86.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甘肃87.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88.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青海89.农业部新疆勘测设计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新疆90.水利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新疆9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新疆9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新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公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推荐单位名单(第二批)的公告环发[2003]169号为进一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推动和促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更好地为规划编制部门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经有关部门和专家推荐,我局对申请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进行了审核与遴选,现将第二批43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推荐单位名单予以公布。
附件全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专家库(国家库)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1 沈敏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2 王子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3 王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4 石利利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5 吕怡兵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污染物性质鉴别6 林玉锁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土壤与地下水7 周连碧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土壤与地下水8 许纲熙江苏省科技咨询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9 李森林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10 商照聪上海化工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土壤与地下水11 邹莲花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12 马安德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污染物性质鉴别13 张后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14 孔德洋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15 赵慧敏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环境学院污染物性质鉴别16 宋永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3—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17 姚珏君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土壤与地下水18 李涌涛吉林中正司法鉴定所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19 王红吉林省中实环保工程开发有限公司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20 周兵吉林省中实检测有限公司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21 黄启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22 李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23 黄泽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24 杨玉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25 张志强辽宁北方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污染物性质鉴别26 许振成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27 檀笑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28 彭晓武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环境大气29 海景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30 吕梦华昆明市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31 李宗逊昆明市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土壤与地下水32 马侠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33 李平安徽省马鞍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34 梁榕源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污染物性质鉴别35 袁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36 杨明珍沈阳蓝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37 沈浩松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38 杨淑英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污染物性质鉴别环境大气—4—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39 孙培艳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近岸海洋和海岸带40 张保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节能减排监测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41 曹大勇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污染物性质鉴别42 马栋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法医毒物分析研究室污染物性质鉴别43 牟德海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其他类(核辐射)44 苏流坤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45 马名扬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46 沈根祥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生态系统47 徐期勇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污染物性质鉴别48 吴伟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污染物性质鉴别49 葛峰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50 刘岚昕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51 张丽华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52 汪德生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53 杨晓松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环境工程研究设计所污染物性质鉴别54 侯立安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地表水和沉积物环境大气55 陈玖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表水和沉积物环境大气56 韩静磊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地表水和沉积物环境大气57 吴丰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地表水和沉积物58 刘新会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地表水和沉积物59 杜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地表水和沉积物60 李喜青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水和沉积物土壤与地下水61 杨柳燕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地表水和沉积物生态系统—5—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62 张晓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地表水和沉积物土壤与地下水63 单保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表水和沉积物生态系统64 喻元秀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地表水和沉积物65 陈宏文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地表水和沉积物66 刘志刚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地表水和沉积物67 金若菲大连理工大学地表水和沉积物68 章一丹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地表水和沉积物69 罗隽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地表水和沉积物70 曾凡棠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地表水和沉积物71 魏东洋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地表水和沉积物72 杨大勇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地表水和沉积物生态系统73 林奎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地表水和沉积物74 虢清伟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地表水和沉积物75 郑一新昆明市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地表水和沉积物76 黄岁樑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表水和沉积物77 田智勇城市水环境科技创新基地污水再生与循环研究室地表水和沉积物78 袁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地表水和沉积物79 张卫东北京化工大学地表水和沉积物80 简新立湖南英怀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地表水和沉积物81 陈玉成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地表水和沉积物82 刘廷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地表水和沉积物83 付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地表水和沉积物环境大气84 白志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表水和沉积物土壤与地下水85 张洪勋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表水和沉积物—6—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86 舒俭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地表水和沉积物生态系统87 白俊跃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地表水和沉积物88 徐灏龙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地表水和沉积物89 胡成沈阳蓝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地表水和沉积物90 刘录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地表水和沉积物91 孙娟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地表水和沉积物92 赵淑霞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地表水和沉积物93 柯景诗高科环保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地表水和沉积物94 刘伟京江苏省生态环境评估中心地表水和沉积物环境经济95 刘操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地表水和沉积物96 李安定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地表水和沉积物97 宋正光山西省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地表水和沉积物98 黄波涛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地表水和沉积物土壤与地下水99 卢士强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地表水和沉积物100 曾四和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地环中心地表水和沉积物101 翁建中江苏康达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地表水和沉积物102 吴海锁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地表水和沉积物103 李冰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地表水和沉积物104 田爱军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地表水和沉积物105 张毅敏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地表水和沉积物106 唐晓燕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地表水和沉积物生态系统107 王卓辽宁北方环境保护有限公司地表水和沉积物108 王阳辽宁北方环境保护有限公司地表水和沉积物109 宋有涛辽宁大学环境学院地表水和沉积物生态系统110 林星杰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环境工程研究设计所地表水和沉积物111 王惠中江苏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地表水和沉积物生态系统—7—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112 贺克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大气113 王书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大气114 王自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环境大气115 毛洪钧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大气116 杨志敏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大气117 阚海东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大气118 徐建京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环境大气污染物性质鉴别119 袭著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环境大气120 彭应登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大气121 陈冠益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大气122 王淑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大气123 张颖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大气124 汪太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大气125 张元勋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大气126 陈义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大气127 李正强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环境大气128 钱生亿山东省公安厅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侦查总队一支队环境大气129 李振华山西省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环境大气130 张怀德山西省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环境大气131 栾胜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大气132 吴爱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大气133 萨如拉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环境大气地表水和沉积物134 于广河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市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环境大气135 汪国刚辽宁北方环境保护有限公司环境大气136 李发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与地下水—8—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137 李广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土壤与地下水138 孙继朝中国地质科学院土壤与地下水139 陈同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土壤与地下水140 郑春苗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壤与地下水141 胡清南方科技大学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经济142 姜林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土壤与地下水143 骆永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土壤与地下水近岸海洋和海岸带144 谢辉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土壤与地下水145 王金生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土壤与地下水146 单艳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与地下水147 张胜田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与地下水148 王渭明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土壤与地下水149 甄胜利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土壤与地下水150 魏丽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土壤与地下水151 吕正勇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土壤与地下水152 齐剑英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与地下水153 刘涉江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壤与地下水154 邹胜章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环境室土壤与地下水155 朱远峰北京中地泓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土壤与地下水156 陈鸿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与地下水157 张焕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与地下水158 廖晓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土壤与地下水159 阎秀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土壤与地下水160 赵晓军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土壤与地下水161 杜晓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与地下水162 申建梅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土壤与地下水—9—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163 刘景涛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土壤与地下水164 黄冠星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土壤与地下水165 宋建民山西省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土壤与地下水166 付融冰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与地下水地表水和沉积物167 朱江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与地下水168 李小平上田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土壤与地下水169 龙涛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与地下水170 吴运金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与地下水171 张军方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土壤与地下水172 徐磊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土壤与地下水173 陆军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土壤与地下水174 孙宁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工程部土壤与地下水175 王夏晖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生态部(土壤环境保护中心)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系统176 许强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土壤与地下水177 王保栋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生态系统近岸海洋和海岸带178 张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系统地表水和沉积物179 李俊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系统环境经济180 任景明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生态系统环境经济181 宋延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系统182 郑元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系统183 唐小平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生态系统184 黄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态系统185 雷光春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生态系统186 谢高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环境经济—10—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187 朱京海中国医科大学生态系统环境经济188 张玉环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系统189 董家华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系统190 李英文重庆师范大学生态系统191 于宁楼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生态系统192 王艳芬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系统193 孟晓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系统环境大气194 傅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系统195 张林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生态系统196 吴婧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态系统197 车秀珍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系统环境经济198 邹长新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系统199 付保荣辽宁大学环境学院生态系统200 王金南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经济201 张世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经济202 於方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经济203 李京梅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环境经济204 李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205 徐国华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环境经济206 王宏伟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院环境经济207 成钢山西省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环境经济208 吴云波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环境经济209 马国霞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中心环境经济210 蒋洪强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国家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环境经济211 葛察忠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环境经济—11—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212 刘桂环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生态与农村环境规划部环境经济213 高树婷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经济部环境经济214 孟伟中国工程院近岸海洋和海岸带地表水和沉积物215 沈新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近岸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216 丁平兴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17 刘东艳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18 陈全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19 周青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20 张洪亮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21 张继民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22 宋文鹏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23 蓝方勇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24 高振会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25 王志霞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26 乔冰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近岸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227 曲克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28 马绍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近岸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229 陈碧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30 马启敏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海事司法鉴定中心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31 汝少国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近岸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232 徐子钧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33 安伟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分公司研究院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34 魏文普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分公司研究院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35 贺心然连云港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近岸海洋和海岸带—12—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236 刘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37 陈尚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38 陈聚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39 赵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40 王振义大连海事法院近岸海洋和海岸带241 丛斌中国工程院其他类(环境健康)242 王灿发中国政法大学其他类(环境法)243 孙佑海天津大学法学院其他类(环境法)244 周宜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公共卫生学院其他类(环境健康)245 李孝宽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其他类(噪声、振动)246 汪劲北京大学法学院其他类(环境法)247 王明远清华大学法学院其他类(环境法)248 李艳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其他类(环境法)249 张梓太复旦大学法学院其他类(环境法)250 杨朝飞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其他类(环境法)环境经济251 郭华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其他类(环境法)252 秦天宝武汉大学法学院其他类(环境法)253 竺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其他类(环境法)254 王小钢吉林大学法学院其他类(环境法)255 韩德强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研究中心其他类(环境法)256 张建伟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其他类(环境法)257 李传轩复旦大学法学院其他类(环境法)258 陶蕾复旦大学法学院其他类(环境法)259 胡向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其他类(环境法)260 钭晓东宁波大学人文社科处其他类(环境法)261 侯安山北京民生物证科学司法鉴定所其他类(环境健康)262 张继宗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专业委员会其他类(环境健康)—13—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263 张璟济宁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其他类(环境健康)264 王文军济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其他类(环境健康)265 张春芝济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其他类(噪声、振动)266 聂继池济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其他类(噪声、振动、电磁辐射)267 左芷津广东华生司法鉴定中心其他类(环境健康)268 丁岩林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其他类(环境法)269 王慧君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其他类(环境健康)270 朱岩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其他类(环境健康)271 米同清河北省衡水市环境监测站其他类(噪声)272 郭杏林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其他类(噪声、振动)273 武权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辐射检测与评价中心其他类(核辐射)274 冯宇河南省环境保护厅辐射环境安全技术中心其他类(电磁辐射、核辐射)275 张音波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其他类(噪声)276 于云江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其他类(环境健康)277 刘宏伟辽宁省公安厅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公安局其他类(环境法)278 李永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其他类(环境健康)279 刘庆芬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质管办/产业处其他类(核辐射)280 鲍矛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其他类(核辐射)281 杨林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其他类(环境健康)282 徐国杰沧州科技事务司法鉴定中心其他类(环境法)283 温香彩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其他类(振动、光)284 赵淑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其他类(环境健康)285 张志敏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退休)其他类(环境法)环境经济286 李绪金山东省淄博市公安局其他类(环境法)287 韦国华山东省淄博市公安局其他类(环境法)—14—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288 胡德胜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其他类(环境法)289 王华堂山西省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其他类(环境法)290 谢满廷山西省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其他类(电磁辐射、核辐射)291 何泽勇山西省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其他类(噪声、振动、电磁辐射)292 远丽辉新疆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其他类(噪声、振动)293 朱四养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成都分院其他类(核辐射)294 许群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其他类(环境健康)295 张希舟厦门海事法院其他类(环境法)296 张金智山东省环境保护厅政策法规处其他类(环境法)297 李旭东青岛海事法院其他类(环境法)298 杨占山辽宁省公安厅环境安全保卫总队环境安全保卫支队其他类(环境法)—1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博士招生简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是我国环境科学领域的权威机构,长期致力于环境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为了培养更多高层次的环境科学研究人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面向全国招收博士研究生。
下面是对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博士招生的简章。
一、招生领域及学位专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招收博士研究生的领域主要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与政策等相关学科。
在这些学科领域内,研究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的选择进行深入研究。
二、招生条件1.学历要求:申请人需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或者具有相当于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教育背景。
2.研究方向:申请人的研究方向需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方向相符合,有相关背景知识和研究经验。
3.成绩要求:申请人需具有优秀的学术成绩和研究能力,硕士阶段成绩排名在前30%。
4.推荐信要求:申请人需要提交两封经教授、博导或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签署的推荐信,推荐信需详细说明申请人的科研能力和潜力。
三、报名与考试1.报名时间:每年的招生季度定为5月至7月。
具体报名时间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招生办公室公告为准。
2.报名方式:申请人需登录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招生网站进行在线报名,提交个人基本信息和相关申请材料。
3.考试科目:申请人需参加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的考试。
笔试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专业课程知识测试,面试主要考察申请人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方向。
四、奖学金与培养计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将根据申请人的考试成绩、学术能力和资助需求,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和研究生资助。
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科研项目参与和实习实践等环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申请与录取申请人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提交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招生办公室。
相关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学位证书、成绩单、推荐信等。
经过初审和面试等环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将根据综合评定结果确定录取名单,并在指定时间内公布结果。
六、联系方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如下:电话:************电子邮箱:********************.cn地址:北京市XXX街道XX号以上便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博士招生的简章,希望对广大研究生申请人有所帮助。
专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在我国113个重点城市,按2010年空气质量的标准,达标率是80%多,如果按照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不达标率为80%多。
”此次雾霾污染天气,影响、覆盖范围之大,污染程度之高,公众关注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历史少见。
如何通过此次事件,让政府、企业和公众反思环境污染,并提出解决之道。
为此,《能源》杂志专访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
《能源》:近一两年,我国空气污染呈现了出了怎样的特点?柴发合:在我国113个重点城市,按2010年空气质量的标准,达标率是80%多,如果按照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不达标率为80%多。
我国的污染越来越凸显出复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复合性表现为,空气中不光有大量的一次性污染物存在,且有大量的二次污染物。
区域性指的是有着明显的区域之间的影响。
同时,影响的区域面积在扩大,按照整个污染的宏观态势看,我们说的“区域”,涉及到整个东部地区。
环境污染现状比较严重,治理面临的压力比较大。
《能源》:面对发展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抓住治理环境污染的机遇,实现污染的有效治理?柴发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建立一套适应目前发展理念和保护思路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大气法”)。
现在执行的大气法是2000年修改的。
12年过去了,我国大气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单一煤源性污染,转变成煤源性和机动车性以及工业性、自然的污染排放相混合的复合性污染。
以往,我们主要关注一次污染物,随着PM2.5和臭氧进入公众的视线以后,我们不光关注一次污染物,更加关注二次污染物的前体物。
另外,公众对空气质量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迫切。
从这些方面来说,目前实行的大气法已经非常不适应了。
所以希望大气法能够尽快修改,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面对现在多种污染物共存的局面和区域性、复合性的大气污染特征,来解决大多数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的问题。
《能源》:您认为,《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中,哪些问题需要特别值得强调?柴发合:“区域污染”问题原来在大气法中并没有体现。
我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关于铝灰标准的研究一、概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铝产业的发展也日益壮大。
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铝灰。
铝灰中含有大量的氟化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会造成潜在的威胁。
为了规范铝灰的处理与利用,我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进行了对铝灰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二、铝灰标准的研究背景1. 铝灰处理现状目前,大部分铝厂处理铝灰的方式主要是填埋和堆放,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会造成大量的二次污染。
寻找一种更加环保和经济的铝灰处理方式就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2. 铝灰标准存在的必要性鉴于铝灰所含的有害物质,制定相关的标准将有助于规范铝灰的处理与利用,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铝灰标准的制定过程1. 现状分析针对当前铝灰处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对国内外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我国的铝灰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标准制定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经过多次的讨论和论证,最终确定了关于铝灰处理和利用的一系列标准和技术要求。
3. 监督与评估为了保证制定的标准能够得到全面贯彻执行,我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还建立了相关的监督评估机制,确保标准的实施效果。
四、铝灰标准的主要内容1. 国家标准我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最终制定的铝灰标准将成为国家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和实施效力。
2. 技术要求标准主要包括对铝灰处理工艺、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相关技术要求,为铝灰处理和利用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3. 环境保护要求针对铝灰处理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标准还对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以确保处理过程的环保性。
4. 安全要求标准还包括对相关设备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要求,以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
五、铝灰标准的实施与推广1. 政策支持我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将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对接,争取政策的支持力度,推动标准的贯彻实施。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明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加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研究生院关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组织条例》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结合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特制订如下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致力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的科学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事业培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分析化学、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工程和管理人才。
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具体要求是: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身心健康。
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和敬业精神。
掌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污染控制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范围内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工作能力,成为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能够熟练运用英语阅读本领域有关文献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
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类型、学位类型培养类型:公开招考、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学位类型:理学硕士、工学硕士三、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环境化学环境科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水质学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工程环境材料与纳米技术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生物技术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生态风险评价微生物生态学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始终坚持“严进严出,质量第一,全面培养,因材施教”的培养宗旨,坚持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向,构建了互为源泉、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在本学科专业研究密切结合的同时,兼顾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形成了多学科有机融合的办学特色;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造就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等学科始终处于国际前沿的学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