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流动现象
- 格式:ppt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41
流体流动的流动分离现象1. 引言流体流动是自然界和工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是水流、气流还是液态物质在管道中的流动,都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流体流动中会出现流动分离现象,即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出现分离、聚集或剥离等现象。
流动分离现象对于流体运动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流动分离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
2. 流动分离现象的定义和分类2.1 流动分离现象的定义流动分离现象指的是在流体流动过程中,流体的一部分或一定区域与主流体出现剥离、分离或聚集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与流体流动的力学特性、流体性质、流动环境等因素有关。
2.2 流动分离现象的分类根据流动分离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不同,可以将流动分离现象分为以下几类:1.局部分离现象:指的是在流体流动中,流体的一小部分在某个局部区域内分离或聚集。
2.区域分离现象:指的是在流体流动中,流体在某个区域内整体分离或聚集。
3.稳态分离现象:指的是流体流动中分离现象的形态和位置相对稳定,流体分离的时间尺度较长。
4.非稳态分离现象:指的是流体流动中分离现象的形态和位置随时间变化,流体分离的时间尺度较短。
3. 流动分离现象的原因流动分离现象的发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3.1 流体流动的惯性和黏性流体流动过程中,惯性和黏性是两个主要的力学特性。
当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流体的惯性会使得流体发生弯曲、扩张和收缩等变形,从而导致流动分离。
而黏性则会导致流体在流动中形成层流或湍流,从而影响流动分离的发生。
3.2 流体的密度差异流体的密度差异也是导致流动分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两种密度不同的流体混合流动时,由于密度差异的存在,流体会发生分离或聚集现象。
这种密度差异可以由温度差异、浓度差异或化学成分差异引起。
3.3 流动速度和流动方向的变化流动速度和流动方向的变化也是导致流动分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流体在流动过程中速度或流向发生突变时,流体会发生剥离、分离或聚集现象。
流体流动的不稳定性和湍流流体流动是物理世界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如工程、地球科学和天文学等。
然而,流动并不总是保持稳定的状态,而是可能出现不稳定性和湍流。
本文将探讨流体流动的不稳定性和湍流现象。
一、流体流动的稳定性稳定性是指流体在受到微小扰动后是否能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流体在流动时可能受到各种扰动,如外界的震荡或流体本身的内部不均匀性等。
对于稳定流动,扰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失,流体会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这种稳定流动称为层流,是一种有序的流动状态。
二、流体流动的不稳定性不稳定性是指流体在受到微小扰动后可能发生持续变化并最终进入另一种流动状态。
对于不稳定的流动,扰动会不断放大,流体会从原来的平衡状态中脱离,并进入一种新的流动状态。
这种不稳定流动称为湍流,是一种混乱的、无序的流动状态。
不稳定性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流体流动时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和流体自身的不均匀性。
流体会通过不同的机制传递扰动能量,从而引发不稳定性。
一些常见的不稳定性机制包括剪切不稳定性、离心不稳定性和热力不稳定性等。
剪切不稳定性是指流体在剪切流动中由于速度差异而发生的不稳定现象。
当两种流体在接触面上的速度差异较大时,较快的流体会向较慢的流体进一步渗透,从而形成不稳定现象。
例如,当风吹过水面时,水面上会形成一系列的波浪,这是由于风吹过水面时剪切不稳定性的产生。
离心不稳定性是指在静止的液体中,当液体受到离心力的作用时,会引发不稳定现象。
当容器开始旋转时,液体沿着旋转方向迅速流动,形成一种向外的离心力。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液体会发生旋转流动,进而引发不稳定现象。
热力不稳定性是指由于温度梯度而引起的不稳定现象。
当流体中存在温度梯度时,热量会沿着温度梯度传输,从而产生不稳定现象。
例如,在大气层中,当暖空气受到冷空气的推动时,会形成热力不稳定性,并引发气旋和风暴等天气现象。
三、湍流现象湍流是流体流动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具有混乱、无序和随机性的特征。
第一章流体流动一、流体静力学:压强,密度,静力学方程二、流体基本方程:流速流量,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三、流体流动现象:牛顿粘性定律,雷诺数,速度分布四、摩擦阻力损失:直管,局部,总阻力,当量直径五、流量的测定:测速管,孔板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六、离心泵:概述,特性曲线,气蚀现象和安装高度8■绝对压力:以绝对真空为基准测得的压力。
■表压/真空度 :以大气压为基准测得的压力。
表 压 = 绝对压力 - 大气压力真空度 = 大气压力 - 绝对压力1.1流体静力学1.流体压力/压强表示方法绝对压力绝对压力绝对真空表压真空度1p 2p 大气压标准大气压:1atm = 1.013×105Pa =760mmHg =10.33m H 2O112.流体的密度Vm =ρ①单组分密度),(T p f =ρ■液体:密度仅随温度变化(极高压力除外),其变化关系可从手册中查得。
■气体:当压力不太高、温度不太低时,可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注意:手册中查得的气体密度均为一定压力与温度下之值,若条件不同,则需进行换算。
②混合物的密度■ 混合气体:各组分在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则有nn 2111m φρφρφρρ+++= RTpM m m=ρnn 2211m y M y M y M M +++= ■混合液体:假设各组分在混合前后体积不变,则有nmn12121w w w ρρρρ=+++①表达式—重力场中对液柱进行受力分析:液柱处于静止时,上述三力的合力为零:■下端面所受总压力 A p P 22=方向向上■上端面所受总压力 A p P 11=方向向下■液柱的重力)(21z z gA G -=ρ方向向下p 0p 2p 1z 1z 2G3.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g z p g z p 2211+=+ρρ能量形式)(2112z z g p p -+=ρ压力形式②讨论:■适用范围:适用于重力场中静止、连续的同种不可压缩性流体;■物理意义:在同一静止流体中,处在不同位置流体的位能和静压能各不相同,但二者可以转换,其总和保持不变。
第一章: 流体流动流体流动是化工厂中最基本的现象。
在化工厂内,不论是待加工的原料或是已制成的产品,常以液态或气态存在。
各种工艺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将液体或气体输送至设备内进行物理处理或化学反应,这就涉及到选用什么型式、多大功率的输送机械,如何确定管道直径及如何控制物料的流量、压强、温度等参数以保证操作或反应能正常进行,这些问题都与流体流动密切相关。
流体是液体和气体的统称。
流体具有流动性,其形状随容器的形状而变化。
液体有一定的液面,气体则否。
液体几乎不具压缩性,受热时体积膨胀的不显著,所以一般将液体视为不可压缩的流体。
与此相反,气体的压缩民很强,受热时体积膨胀很大,所以气体是可压缩的流体。
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气体的温度和压强改变很小,气体也可近似地按不可压缩流体来处理。
流体是由大量的不断作不规则运动的分子组成,各个分子之以及分子内部的原子之间均保留着一定的空隙,所以流体内部是不连续而存在空隙的,要从单个分子运动出发来研究整个流体平衡或运动的规律,是很困难而不现实。
所以在流体力学中,不研究个别分子的运动,只研究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集团,设想整个流体由无数个分子集团组成,每个分子集团称为“质点”。
质点的大小与它所处的空间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比分子自由程要大得多。
这样可以设想在流体的内部各个质点相互紧挨着,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空隙而成为连续体。
用这种处理方法就可以不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复杂的分子运动,主要研究流体的宏观运动规律,而把流体模化为连续介质,但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如此的,高真空度下的气体就不能视为连续介质了。
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流体的特征是具有流动性,即其抗剪和抗张的能力很小;无固定形状,随容器的状而变化;在外力作用下其内部发生相对运动。
化工生产的原料及产品大多数是流体。
在化工生产中,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经常要应用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及其流动规律:(1) 管内适宜流速、管径及输送设备的选定;(2) 压强、流速和流量的测量;(3) 传热、传质等过程中适宜的流动条件的确定及设备的强化。
描述流体流动的观点并举例子说明
流体流动是指流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的运动。
观点可以从分子运动、连续介质和流线等角度来描述。
1. 分子运动观点:根据动理论,流体中的分子在热运动中相互碰撞,从而产生压强差和速度差,使得流体发生流动。
例如,当我们把热水壶放在火上加热,水中的分子会受热而加速运动,导致水的热量传导和对流现象。
2. 连续介质观点:将流体视为连续均匀介质,对其进行宏观的描述。
根据连续介质力学原理,流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各点之间会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产生流动。
例如,当我们用手指轻轻在水中划过,水会随即形成涡流和水波。
3. 流线观点:流线是描述流体流动状态的线条,它是流体质点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
流体在流动过程中,质点沿着流线运动。
例如,当我们观察河流的流动,可以看到水流以流线的形式从上游向下游流动。
流体流动的观点可以从分子运动、连续介质和流线等角度来描述。
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流体流动现象,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工程流体力学、气象学等领域。
第三节流体的流动现象Fluid-flow Phenomena化工生产中的许多过程都与流体的流动现象密切相关,流动现象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涉及面广,本节只作简要的介绍。
3-1 牛顿粘性定律与流体的粘度一、牛顿粘性定律流体具有两个特性:(1)流动性:即没有固定形状,在外力作用下其内部产生相对运动。
(2)粘性:即在运动的状态下,流体还有一种抗拒内在的向前运动的特性,粘性是流动性的反面。
以水在管内流动时为例,管内任一截面上各点的速度并不相同,中心处的速度最大,愈靠近管壁速度愈小,在管壁处水的质点附于管壁上,其速度为零,其他流体在管内流动时也有类似的规律。
所以,流体在圆管内流动时,实际上是被分割成无数极薄的圆筒层,一层套着一层,各层以不同的速度向前运动,如图1-10所示。
由于各层速度不同,层与层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速度快的流体层对与之相邻的速度较慢的流体层发生了一个推动其向前运动方向前进的力,而同时速度慢的流体层对速度快的流体层也作用着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从而阻碍较快的流体层向前运动。
这种运动着的流体内部相邻两流体层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流体的内摩擦力,是流体粘性的表现,所以又称为粘滞力或粘性摩擦力。
流体在流动时的内摩擦,是流动阻力产生的依据,流体流动时必须克服内摩擦力而作功,从而将流体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变为热而损失掉。
流体流动时的内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通过下面情况加以说明。
如图1-11所示,设有上下两块平行放置且面积很大而相距很近的平板,板间充满了某种液体。
若将下板固定,而对上板施加一个恒定的外力,上板就以恒定的速度u沿x方向运动。
图10流体在圆管内分层流动示意图此时,两板间的液体就会分成无数平行的薄层而运动?粘附在上板底面的一薄层液体也以速度u随上板而运动,其下各层液体的速度依次降低,粘附在下板表面的液层速度为零。
实验证明,对于一定的液体,内摩擦力F与两流体层的速度差Δu成正比,与两层之间的垂直距离Δy 成反比;与两层间的接触面积S 成正比,,即:S yu F ∆∆∝ 若把上式写成等式,就需引进—个比例系数μ即:S yu F ∆∆=μ 式中的内摩擦力F 与作用面S 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