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护理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8.83 KB
- 文档页数:2
女性产后盆底肌的康复护理宋静 (北京市房山区燕山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2500)张女士在产后半年出现漏尿情况,尤其是在大笑、咳嗽、打喷嚏时,自觉阴道口掉出一小块肉,走路时明显有摩擦感,这让她倍感苦恼,变得害怕出门、运动。
后到医院检查,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
随即医生制定科学的治疗计划,指导患者做好康复护理,经过2个月的干预,患者症状显著改善,恢复正常生活。
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5%的已婚已育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且以中老年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
女性在产后盆底肌康复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如何进行科学护理?什么是盆底肌盆底肌是骨盆最底部的一组肌肉群,相当于一个“吊网”,将女性的子宫、膀胱、小肠、直肠等器官牢牢固定在正常位置上,以维持这些脏器的正常功能。
盆底肌可分为三层:浅层主要有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等,中层有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等,深层有肛提肌。
盆底肌有三大主要作用:1.保护盆腔器官,2.控制排泄,3.参与性快感。
一旦盆底肌受损或功能下降,有可能出现盆底疼痛、盆腔脏器脱垂等问题,严重影响女性正常的工作、生活以及社交。
盆底肌损伤的因素(1)怀孕是导致盆底肌损伤的重要因素。
在怀孕期间,随着胎儿逐渐长大,子宫也会慢慢变大,会对盆底组织产生压迫。
此外,孕妇脊柱弯曲度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腹部向前突出,重心由腰骶部指向盆底,影响盆底肌的弹性。
(2)在阴道分娩的过程中,盆底肌会被反复压缩和拉伸长达十几个小时,可引发阴道壁的降解反应,导致肛提肌变薄、撕裂、收缩能力下降。
有调查数据显示,肛提肌最大拉伸程度可达到217%,是其他骨骼肌的3.26倍,但如果过度拉伸,会失去原有的弹性。
此外,在阴道分娩过程中,体内会释放松弛激素,加上诸多因素影响,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减弱,阴道前后壁不能像以前一样完全贴合,很容易引起盆腔器官脱垂。
(3)当女性体质量较大时,腹部脂肪会对盆底肌产生压迫作用,时间一长可导致盆底肌损伤,甚至压迫膀胱尿道,导致尿失禁。
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及康复锻炼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健康问题,对女性健康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盆底肌是支撑
女性子宫、膀胱和肛门的肌肉组织,在女性生育和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产后,部分女性由于盆底肌过度拉伸或损伤,导致盆底肌功能障碍,出现尿失禁、
便失禁等问题,对其进行康复锻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康复锻炼的方法,以提高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的恢复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及其康复锻炼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综述,以了解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预防策略及康
复锻炼方法等。
2.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一定数量的产后女性进行盆底肌功能评估,并了解她们在产后的生活情况和盆底肌康复锻炼的情况,以了解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恢复
的情况。
3.实验法:招募一定数量的产后女性,采用盆底肌运动、电刺激等方法进行康复锻炼,并对其进行盆底肌功能评估,以比较不同康复锻炼方法的效果。
四、研究意义
该研究可以为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和康复锻炼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为医生提供治疗指导,使产后女性能够更好地恢复盆底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
本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研究方法与进展摘要:女性在妊娠和分娩过程盆底有关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影响产后女性的生活质量。
本文主要围绕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方法的相关研究展开综述,期望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前言妊娠和分娩是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主要因素,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实施及老龄化进程的发展,我国PFD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因此该疾病逐渐成为了一项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1-2]。
产后42d是骨盆底康复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对于PFD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运动疗法1.1盆底肌肉锻炼盆底肌肉锻炼(PFMT),又叫凯格尔运动(Kegel运动),通过指导患者自主收放以耻骨-尾骨肌和耻骨-直肠肌肉群为主以此来增强盆底肌肌力,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频率、强度及训练周期的锻炼方案[3]。
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在孕期和产后进行盆底肌锻炼可以有效降低尿失禁的发病率[4]。
1.2瑜伽瑜伽起源于印度,具有改善睡眠、放松身心的作用,已成为多种疾病康复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
学者张小英[5]和李灵娟[6]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瑜伽联合盆底功能训练组产后6个月盆底肌力、盆底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都有明显改善。
1.3盆底康复操盆底康复操是根据产妇不同的生理阶段,在PFMT的基础上增加的新动作包括臀部运动、扭胯运动、全身运动及提肛运动,是一种持续性、规范化的盆底肌锻炼方式[7-8]。
曹玲香[9]的研究结果同样证明了盆底康复操可以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女性负性情绪、降低尿失禁及POP发生率及增强盆底肌力。
1.4家庭盆底康复器训练阴道哑铃是最常见的家庭盆底康复器也称为阴道圆锥、缩阴哑铃,通过感觉阴道内哑铃的重量主动进行盆底肌收缩,保证哑铃不掉来达到康复训练效果,具有使用方法简单、安全、低廉等优点[10]。
陶丽[11]采用阴道哑铃联合电刺激方法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结果表明患者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分度及盆底肌力均优于单纯电刺激组。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2021年第37卷第5期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展开本次分组对照试验,从产妇盆底功能受损症状改善情况、尿失禁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功能评分、Ⅰ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Ⅱ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等方面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9年6-12月收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
研究组患者年龄23~35岁,平均(28.54±1.21)岁;产次:初产妇22例、经产妇17例;产后时间23~56d,平均(40.32±1.24)d。
对照组患者年龄22~35岁,平均(28.44±1.18)岁。
产次:初产妇23例,经产妇16例。
产后时间22~55d,平均(40.29±1.20)d。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为产后复查过程中提示为盆底功能障碍;②神志清晰,有自主意识及分辨能力;③病历资料完整,患者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病历资料缺失;②合并严重尿失禁、生殖系统感染等易影响研究结果类疾病;③产后存在月经来潮及恶露未干净;④盆底功能完全丧失且神经支配无效。
方法:①对照组采用一般产后健康教育:接受卫生宣教及常规产后护理。
②研究组采用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医护人员运用生物反馈的技术,参考肌电信号或压力结果,简单评价盆底肌群收缩、放松功能,指导其开展盆底肌康复训练;指导产妇根据生物反馈结果开展收缩、放松阴道行为,同时在避免腹肌、膈肌干扰的情况下持续上述行为;康复训练,2次/周,20~30min/次,连续10次;盆底肌训练结束之后,医护人员指导产妇在家中持续使用阴道哑铃进行锻炼,哑铃重量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配重量,定期前来医院进行复查。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产妇盆底功能受损症状发生率、尿失禁发生率、盆底肌力功能评分、Ⅰ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及Ⅱ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
盆底功能受损症状包括阴道松弛、下腹坠胀感、尿频尿急等。
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力的临床影响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盆底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提高盆底肌力,促进盆底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改善盆底肌肉的协调性和功能。
尚缺乏针对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力的临床影响研究。
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客观和科学的依据,以改善产后妇女的生活质量。
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力的临床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指导意义,可为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力的临床影响,通过对产后妇女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观察其对盆底肌力的改善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第一,验证盆底康复治疗是否能够显著提高产后妇女盆底肌力;第二,评估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盆底康复治疗在产后康复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机制。
通过本研究的展开,希望为产后妇女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促进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产后妇女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
1.3 研究意义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力的临床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产后妇女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影响着她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通过盆底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产后盆底肌力,减轻盆底功能障碍带来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育年龄推迟的趋势,产后盆底功能问题可能会变得更为突出。
研究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对于预防和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可以为相关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指导临床医生在产后康复过程中的治疗方案选择和实施。
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提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推动产后妇女健康的发展。
2. 正文2.1 盆底康复治疗的概念盆底康复治疗是一种针对盆底肌肉群的特殊物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产后妇女恢复盆底肌力和功能。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研究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治疗手段恢复产妇产后盆底肌肉的力量和功能,以减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症状,改善生殖器官功能,帮助产妇恢复健康。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研究现状、治疗方法和效果。
一、研究现状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指产后盆底肌肉和韧带的损伤与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排便困难、性交困难、盆底脱垂等症状,给产妇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的产妇在产后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症状,而且3%至11%的人在生育后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并持续近3年。
由于产妇在生育后盆底肌肉和韧带受到损伤和松弛,所以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对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康复时间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盆底肌锻炼训练、电生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症状。
研究人员还发现,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与产妇的年龄、产伤情况、治疗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研究成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治疗方法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盆底肌锻炼训练、电生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多种手段。
1. 盆底肌锻炼训练盆底肌锻炼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盆底肌收缩和放松的动作来锻炼盆底肌肉,恢复其力量和功能。
这是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核心方法,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盆底肌锻炼训练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或者专业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持续锻炼8-12周就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2. 电生理治疗电生理治疗是一种利用电刺激来促进盆底肌肉收缩和放松的治疗手段。
通过电生理治疗,可以帮助产妇快速找到盆底肌肉,并通过电刺激来促进盆底肌肉的恢复和功能改善。
电生理治疗一般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剂量和频次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以上三种治疗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盆底康复锻炼在产妇产后康复中作用疗效的探讨【摘要】目的:评估产妇应用盆底肌锻炼(PFMT)在改善产后盆底功能中发挥的作用。
方法:筛选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我院进行分娩并存在不同程度盆底肌松弛的产妇1007例,结合产妇的临床症状给予2-3个疗程全面的、针对性的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并对产妇进行长期随访,通过数据分析评估和的护理效果。
结果:接受护理后,产妇漏尿症状消失、性生活满意程度提高,其他症状得到改善,且统计数据具有临床意义,(P<0.05)。
结论:将盆底肌锻炼用于产后康复护理中,可减轻产妇漏尿症状,提高性生活满意度,减少其他产后并发症,显著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盆底肌功能锻炼;产后康复;临床护理;怀孕是女性生命中的一个关键阶段,该过程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包括荷尔蒙、身体和心理的变化。
在此期间,这些转变极大地影响了孕妇的性观念,通常会导致一系列夫妻生活中的问题。
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焦虑情绪的产生,有时会影响孕产妇的日常生活,甚至会影响孕产妇的性伴侣,特别是关于妊娠和产褥期。
有研究[1-2]表明,怀孕和产褥期都是出现性问题和尿失禁(UI)的关键阶段,一些女性在这个阶段可能表现出一般的性兴趣下降[3]。
骨盆位于躯干的下部,从骨盆骨的上边缘开始。
它分为小盆骨和大盆骨。
它包括盆腔和盆底肌,盆底肌是指象弹簧床一样承托和支撑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的盆底底部肌肉,具有控制排尿、排便,固定器官,维持阴道紧缩度,增进性快感,保持女性美丽体形的功能。
妊娠过程中,在孕激素的作用下,盆底会变松弛;随着胎儿的成熟,胎位下移,对盆底肌挤压力度增大,使盆底肌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而分娩后,随着胎儿的娩出,部分韧带松裂,“弹簧床”弹性变差,无法将器官固定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功能障碍。
初期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下腹坠胀感、尿频、便秘;中度表现、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重度表现为重度尿失禁、盆腔器官脱至阴道外口,走路时经常会摩擦到,引起溃疡、化脓或子宫肥大等问题,从而出现慢性盆腔疼痛、性功能障碍等疾病[3]。
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文章将随机抽取203例自2015年1月初至2015年12月底,来我院进行常规产后42天检查的产妇,并以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疗效的临床观察作为切入点,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在这203例产后妇女病例中,高龄产妇盆底肌功能良好率明显低于低龄产妇,另外剖宫产产妇的盆底肌功能状况也明显优于阴道分娩组。
结论:影响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妇年龄与产妇的分娩方式,我们应该将盆底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产后盆底的康复治疗,能够从根本提高产后盆底肌肉肌力的恢复效果。
标签: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影响因素不管是剖腹产还是顺产,超过30%的女性在分娩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
女性在分娩后可以通过非手术手段来改善盆底功能,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但由于缺乏基本认识,目前到医院就诊的女性往往病情已经较为严重。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将随机抽取自2015年1月初至2015年12月底,来我院进行常规产后42天检查的产妇203例,患者的年龄在21~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6岁。
1.2研究方法本次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采用盆底肌压力测定与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
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产妇的年龄、职业、孕产史、文化程度、体重及分娩方式等。
问卷由医师和护师担任调查员进行填写,然后将患者的病例进行比较。
2研究结果在这203例产后妇女病例中,盆底肌功能良好者58例,约占病例总数的28.6%,盆底功能低下者137例,占病例总数的67.5%,无盆底肌功能者8例,约占病例总数的3.9%。
按年龄分组,大于30岁的产妇盆底肌功能良好者18例,小于和等于30岁的产妇盆底肌功能良好者40例。
剖宫产产妇的盆底肌功能良好者38例,经阴道分娩产妇20例。
在这137例盆底功能低下者中,均出现了阴道松弛、子宫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现象。
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对女性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使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对女性产后盆底肌功能进行恢复,同时使用护理,探究所取得的效果。
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相关疾病患者总计85例,分为两个实验小组,即实验A组(42例)和实验B组(43例)。
通过以下的比较事项对结论进行验证:比较两组患者的指标情况。
结果:实验A组患者的张力以及尿失禁得分比实验B组患者的得分较高,实验B组患者的阴道动态压力比实验A组患者的数值较大,综合来看,实验B组患者的盆底肌情况较好一些。
结论:盆底治疗仪和针对护理共同使用,其所取得的效果较好,可使得产妇的盆底肌张力得到较大的改变,促进产妇的身体恢复速率,值得推崇。
关键词:盆底康复治疗仪;盆底肌功能;护理女性在生产之后非常容易出现盆底肌功能障碍,主要体现在尿失禁等方面。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则患者的年龄越大,治疗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
盆底康复治疗仪是一种新型的辅助调节的仪器,将其与相关护理进行结合,对此种疾病的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作用。
本次研究使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对女性产后盆底肌功能进行恢复,同时使用护理,探究所取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抽选我院近一年期间收治的产后产妇总计85例,年龄范围24至62岁,均龄(41.3±3.26)岁。
将所选取的患者重新分组,分为两个实验小组,即实验A组和实验B组。
实验A组有42例患者,实验B组有43例患者。
所选取的患者均无精神疾病,可正常表达,部分产妇顺产分娩,符合本次研究的条件。
同时其参加研究均属自愿,了解此项研究的服务差异。
实验A组和实验B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作比较,无差别,可进行对比研究,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使用盆底治疗仪进行治疗,设置合适的参数,对患者的盆底肌神经肌肉进行刺激。
而后根据合格证的情况对仪器的设置进行调整[1]。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两个小组分别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
实验A组使用常规护理。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1. 引言1.1 背景介绍目前关于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尚不够全面和系统,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有必要对护理干预在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以进一步完善护理干预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产妇的康复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
通过对护理干预在产后盆底肌康复中的作用、方法与手段、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在产后盆底肌康复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将进一步揭示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重要性,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借鉴,从而推动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领域的发展。
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提高产妇生活质量、促进妇女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1.3 研究意义对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进行评价,不仅有助于验证护理干预在该领域中的实际效果,也可以为进一步开展护理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恢复和健康。
研究护理干预相关因素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有助于发现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进一步提高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妇盆底肌康复的效果,更在于为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 正文2.1 护理干预在产后盆底肌康复中的作用护理干预在产后盆底肌康复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产后盆底肌的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容易出现松弛、无力、疼痛等问题。
护理干预可以通过合理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产妇及时恢复盆底肌的功能,预防和治疗相关问题。
具体来说,护理干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挥作用:护士可以提供产后盆底肌锻炼的指导。
通过正确的锻炼方法和频率,帮助产妇有效地恢复盆底肌的力量和功能。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于盆底肌肉肌力阴道紧缩度的影响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在妇女健康领域,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于盆底肌肉肌力和阴道紧缩度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探究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肉肌力和阴道紧缩度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是指产后妇女进行的一系列康复治疗,旨在改善盆底肌肉功能,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肌肉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尿控制、性生活和子宫等器官的支持作用至关重要。
产后女性常常会出现盆底肌肉松弛、阴道松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于维护盆底健康非常重要。
二、盆底肌肉肌力和阴道紧缩度盆底肌肉肌力和阴道紧缩度是盆底功能的重要指标。
盆底肌肉肌力越强,阴道紧缩度越好,意味着盆底功能越健康。
产后妇女常常会出现盆底肌肉松弛和阴道松弛的问题,导致盆底功能下降。
对于产后妇女来说,恢复盆底肌肉肌力和阴道紧缩度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盆底肌肉肌力。
通过一系列的理疗、运动和按摩等手段,可以有效激活盆底肌肉,增强其肌力。
研究表明,经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妇女,盆底肌肉肌力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肌肉的紧致度和弹性明显增强。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于恢复盆底肌肉肌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五、结语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肉肌力和阴道紧缩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可以有效改善盆底功能,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
产后妇女要重视盆底康复治疗,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恢复盆底健康。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效果,为产后妇女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2021年3月第5期综合医学论坛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近期及预后的效果分析彭俊英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院),北京 100069【摘要】目的:探析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近期及预后的效果。
方法:对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期间分娩的产妇110例进行分组研究,分组方法为随机数表法,对照组55例,实验组55例。
对照组给予产后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近期疗效、盆底功能、健康状况评分。
结果:对于近期疗效来说,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36 %,对照组为83.64 %,组间差异显著(P<0.05)。
针对盆底功能而言,实验组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盆底收缩压力、盆底静息压力、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对于健康状况来说,实验组躯体功能、症状消除、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近期疗效的作用十分显著,不仅可以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还可以增强产妇健康状况,提高产妇预后及生活质量,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近期疗效;盆底功能;健康状况[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5-0221-02随着孕产妇年龄的不断增大,妊娠与分娩次数的增加,引起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的情况越来越多,使盆底肌肉变得松弛,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阴道松弛、性功能障碍、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1]。
倘若因妊娠与分娩引起的盆底肌肉损伤未得到及时治疗,症状就会越来越重,加之身体机能的不断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就会越来越高,最终只能给予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还会增加医疗费用,必须给予早期康复治疗与训练[2]。
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护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02T13:22:04.8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2期作者:孟建丽
[导读] 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盆底功能情况,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罗平县人民医院妇科云南罗平 655800
《中国医学人文》
【摘要】目的:观察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接诊治疗的160例产后42d~56d的产妇,将160例患者通过抽签法平均分为80例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与8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会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盆底功能康复情况及粪尿失禁情况。
结果:实验组患者盆底肌肉5级恢复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2.50%,压力性粪失禁发生率1.25%,实验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15.00%,压力性粪失禁发生率18.75%,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盆底功能情况,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使用并推广。
【关键词】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综合护理;常规护理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接诊治疗的160例产后产妇,观察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接诊治疗的160例产后42d~56d的产妇,将160例患者通过抽签法平均分为80例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与8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会干预)。
参照组患者最长病程为7个月,最短病程为2个月,平均病程为(3.5±0.2)岁;最大年龄37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
(28.4±0.6)岁;实验组患者最长病程为8个月,最短病程为3个月,平均病程为(3.7±0.2)岁;最大年龄37岁,最小年龄22岁,平均年龄(27.4±0.6)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中未出现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比。
方法
参照组
80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对患者给予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常规干预。
实验组
80例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①盆底功能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收缩肛门的方法,即将手指放入肛门后可感到收缩肌压迫感,之后将手指移开,并持续3~5s肌肉收缩,完成后肌肉放松3~5s,重复上述操作15min;阴道外括约肌训练方法:保持肌肉收缩3~5s,之后放松3~5s,重复上述操作15min。
②穴位按摩。
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开展穴位按摩,将手指放在切口瘢痕处揉按,之后将中指放在阴道后穹窿处,并按压耻骨尾骨肌,同时开展肌肉收缩训练,一日一次,一次5min。
③盆底电刺激。
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排空大小便,之后取平卧位,自然放松并微分双腿,在患者阴道内置入康复治疗仪开展电刺激,之间增加刺激强度。
一周两次,一次20~30min。
④生物反馈干预。
将阴道电极置入患者阴道内,反馈测量患者盆底肌肉肌电,收缩5s,之后放松10s,重复上诉操作8次,一周开展2次。
⑤健康教育及日常指导。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此提供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指导患者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维持呼吸道通畅,定时排便、排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⑥心理护理干预。
患者因疾病的影响会产生负性情绪,且负性情绪会反作用在疾病中,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与患者开展沟通,并制定针对性心理疏导方案,以此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评定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盆底功能康复情况及粪尿失禁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本文160例产妇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卡方检验,以%形式展开患者盆底肌肉5级恢复率及压力性粪尿失禁发生率,两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以P<0.05展开。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压力性粪尿失禁发生率
实验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2.50%,压力性粪失禁发生率1.25%,实验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15.00%,压力性粪失禁发生率18.75%,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女性产后常见病症之一就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该病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粪尿失禁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因此,早期、全面的护理干预对患者产后盆底功能恢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综合护理干预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实施盆底早期功能恢复训练、心理护理干预、日常护理及健康教育[1-5]。
通过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盆底肌肉5级恢复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2.50%,压力性粪失禁发生率1.25%,实验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15.00%,压力性粪失禁发生率18.75%,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盆底功能情况,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使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黄叶香,刘春妮,周海霞. 产后早期盆底肌功能训练对会阴及盆底肌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2):154-156. 丽霞,谷玉红,房桂英, 等. 综合护理干预在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7(9):1436-1437,1440. 徐建红.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实施综合康复训练效果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7(5):685-687. 黄英. 产后早期盆底肌功能训练对会阴及盆底肌康复疗效[J].养生保健指南,2017(30):5,7.
[5] 林,乔汇荃,裴亚楠, 等. 护理干预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J].健康前沿,2016(11):70.。